達摩胎息論將需
敬齋古今黈ㄊㄡˇ卷六
元 李冶 撰
77
養生家有胎息之說。息。氣也。息之爲義大矣哉。
脈訣以一呼一吸。謂之一息者。出入之義也。
俗以音問相通。謂之消息者。往來之義也。
以稱貸取贏。謂之利息者。增羨之義也。
以舍勞從逸。謂之止息者。停憩之義也。
人有嗣續。謂之子息者。生滋之義也。
人而物故。謂之休息者。了絶之義也。
息既得謂之生。而又得謂之死。則息之爲義。不既大矣乎。
濂溪通書。稱無極而太極。
晦庵云。無極而太極。祗是艮卦而已。
晦庵以艮卦當太極者。
政以終萬物。始萬物。莫盛乎艮者也。
艮。止也。止。息也。止息之地。萬物之所終也。
誰知色色而形形者。盡於止息中來乎。
且艮之爲卦也。位則處丑寅之閒。時則當十二月正月之交。此非萬物終始而何。
晦庵因之復論云。息便是百穀之實。初聞此語。愍不能省。徐徐以思。乃大朗徹。實既爲種。種復成實。種實相仍。種種無窮。則云乎息者。非百榖之種而何。觀穀實之新新。究萬物之芸芸。吾然後知胎息之不妄也。夫息之爲文。從鼻從心。說者謂自心爲息。胎息之驗。觀文又可見矣。
自昔老子發谷神之機。莊周啓踵息之鑰。玉匱則敷陳上假。黄庭則演說琴心。是皆奪造化之權。而抉天地之祕者也。道大事重。悠悠莫知。世之高亮之士。雖有能言之者。或隱之太深。或衍之太漫。誇張詭怪。無從致詰。惟晁承旨明遠。張太保安道。蘇端明子瞻。黄太史魯直。此四君子。遂能曲盡要妙。明著其說。晁則立合和之論。張則出清微之語。蘇則談隨住之訣。黄則述蓮燭之頌。
79
晁公之言曰。心息相依。息調心靜。靜調久久。可成勝定。神氣相合。氣和神清。清和久久。可致長生。張公之言曰。身如蓮華及虚空。中有習習清微風。緜緜若存道乃通。一來一往終無窮。來無轍跡去無蹤。散入八萬四千毛竅中。蘇公之言曰。數息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虚空等。又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息自往。或覺此息。從毛竅中。雲蒸霧散。病除瘴滅。自然明悟。黄公之言曰。蓮華合裏燭一寸。牝馬海中燒百川。糞掃堆頭親拾得。道人云是玄中玄。此四君子之言亦可謂知言之選者也。
予少小多疾。故常求所以攝養之方。雖不得升堂嚌胾。亦麤得近其藩籬。曏寓崞山之同川。嘗與李鼎之和。論及於此。之和邃於性命者也。似有印可意。予因贈之以詩云。玄牝機關不死根。自消自息自氤氲。暖于燄燄九微火。輕似飄飄三素雲。白玉池心流曉潤。紫金鑪口裊餘熏。未知與道相應否。試作新詩一問君。之和拊掌大笑曰。子得之矣。不可以語非其人。
晁迥明遠說。(案晁迥。原本作晁迴。今據宋史改正。)心息相依。神氣相合。張方平安道說。身如蓮華及虚空。中有習習清微風。此達摩胎息法也。
近世萬松和尚著從容錄。以爲達摩無胎息法。人謂達摩行胎息者。是其說出於曲學小智。
予謂萬松之說非也。佛乘雖深密。要不出性命二字。故知胎息法。祗是以性命爲一致。若謂胎息等皆妄。則凡燈史所載機緣語句。獨非繫驢橛耶。胎息雖不足以盡至理。亦至理之所依也。今一切去之。則正所謂性外求命。命外求性耳。性外求命。命外求性。便是不識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