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大易圖象譜──河圖之自一至十

大易圖象譜──河圖之自一至十
依的本子
鄭氏易譜卷之一
明順德鄭旒ㄌㄧㄡˊ字承袞著
 
自一至十
初初无中起朕是曰乾元萬物資始邵子曰一
陽初動處大音聲正希陽故爲天初動故爲天一
一者水之所自生也凡人物造形之初皆水
*一陽初動氣無住機微引其倪曰陰隨陽和
而煖矣爲地二生火
*氣煖則漸凝實爲天三生木
氣既凝則漸堅爲地四生金
至五則飽滿而體完爲天五生土元氣流行
惟此五度行止于五故五外无
一得五便爲六而水成故六點同一居北
二得五便爲七而火成故七點同二居南
三得五便爲八而木成故八點同三居東
四得五便爲九而金成故九點同四居西
五得五便爲十而土成故十點同五居中
********************************
 
[]
*初初
无中起朕是曰乾元萬物資始
邵子曰一陽初動處大音聲正希
陽故爲天初動故爲天一
一者水之所自生也
凡人物造形之初皆水
頭栽到屁股下放屁
其實是初初
一→→坎
六→→乾
初初
成乾栽了頭 也算老陰 北方冬水也
冬冬冬冬冬(起朕有動)
屁聲夾雜著水聲
很大很大 大到無法感受
初初本來如此
无中起一朕兆
只是你被震暈了頭
渾渾ㄏㄨㄣˋㄏㄨㄣˋ冥冥
₡₡
有水聲 有冖ㄇㄧˋ覆聲 有車輾ㄋㄧㄢˇ聲 有日落聲 有凝陰聲
肰 大音希止 藏於地下 你壓根兒也聽不到
₡₡₡
一→→惟初太始 道立於一 造分天地 化成萬物
二→→地之數也 從偶一
三→→天地人之道也
四→→陰數也 象四分之形
五→→五行也 從二 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六→→易之數 陰變於六 正於八
七→→陽之正也 從一 微陰從中裏出也
八→→別也 象分別相背之形
九→→陽之變也 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十→→數之具也 —爲東西 │爲南北 則四方中央備矣
₡₡₡₡
一與六共宗
六什麼玩意兒
說文曰。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凡六之屬皆從六。(力竹切)←
義證云(義證4733齊魯1283
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凡六之屬皆從六。(力竹切)←
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者。易乾鑿度。陰得位以六八。六八者。四六四八也。又云。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鄭注。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靜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易乾卦正義云。張氏以爲陽數有七有九。陰數有八有六。但七爲少陽。八爲少陰。質而不變。爲爻之本體。九爲老陽。六爲老陰。文而從變。故爲爻之別名。王禕洛書辨。四爲太陰之位。六爲太陰之數。故四與六對。爲少陰之位。八爲少陰之數。故與八對。劉禹錫稱董生之說曰。揲蓍者。九與六老。老變爻。七與八少。少定位。歐陽修曰。乾爻七九。九變而七無爲。易道占其變。日用九。釋所以不用七。坤爻八六。六變而八無爲。日用六。釋所以不用八。王觀國曰。一三五爲九。九者老陽之能變者也。二四爲六。六者老陰之能變者也。乾純陽。故乾言用九。坤純陰。故坤言用六。老陽生少陽。七是已。老陰生少陰。八是已。九六七八。乃揲蓍之變而爲卦者也。龍八十一鱗。九九之數也。鯉三十六鱗。六六之數也。龍在天而能變者。故得九九之數。鯉在地而能變者。故得六六之數。大抵得九六之數者皆有變之理。葢天地自然之道也。夢溪筆談。象數一易象。九爲老陽。七爲少。少陰。六老。舊說。陽以進老。陰以退爲老。九六者乾坤之畫。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此皆以意配之。不然也。九七八六之數。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凡歸餘之數。有多有少。多爲陰。如爻之偶。少爲陽。如爻之奇。三少乾也。故曰老陽。九揲而得之。故其數九。其策三十有六。兩多一少。則一少爲之主。震坎艮也。故皆謂之少陽。(少在初爲震。中爲坎。末爲艮。)皆七揲而得之。故其數七。其策二十有八。三多坤也。故曰老陰。六揲而得之。故其數六。其策二十有四。兩少一多。則多爲之主。巽離兌也。故皆謂之少陰。(多在初爲巽。中爲離。末爲兌。)皆八揲而得之。故其數八。其策三十有二。物盈則變。(純少陽盈。純多陰盈。)盈爲老。故老動而少靜。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卦爻之辭皆九六者。惟動則有占。不動則無朕。雖易亦不能言之。國語謂。正屯悔豫皆八。遇泰之八是也。  從入者。鄭注乾鑿度。四者西方之數。西方日所入也。←
₡₡₡₡₡
天一生水
何謂水
說文曰。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凡水之屬皆從水。(式軌切)
義證云(義證3301齊魯915

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竝流。中有微陽之气也。凡水之屬皆從水。(式軌切)
玉篇。水流津也。  春秋元命苞。水之爲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潛行也。故其立字。兩人交一以中出者爲水。一者數之始。兩人譬男女。言陰陽交物以起一也。  淮南天文訓。積陰之寒氣爲水。  鹽鐵論。秋生冬。故水生於申。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  元中記。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  抱朴子。黃帝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浮天而載地者。水也。  物理論。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又曰。九州之外皆水也。  顧子。水有四德。沐浴羣生。深流萬世。是仁也。揚清激濁。蕩去滓穢。是義也。柔而難犯。弱而難勝。是勇也。道江疏河。惡盈流謙。是智也。  韓詩外傳。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閒。似有智者。動而之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羣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準也者。水。準。聲相近。集韻。準。數軌切。本書。灋。也。平之如水。從水。廣韻。水。準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爾雅疏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考工記。輈人輈。注。則利準。鄭注。故書準作水。栗氏爲量權之然後準之。鄭注。準。故書或作水。輪人。水之以眂其平沈之均也。釋言。坎。銓也。樊光注。坎。水也。水性平。銓亦平也。易繫辭。易與天地準。鄭注。準。平也。管子水地篇。水者。萬物之準也。尚書大傳。非水無以準萬里之平。淮南齊俗訓。視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準。高注。浣準。水望之平。說林訓。水靜則平。平則清。清則見物之形。弗能匿也。故可以爲正。尚書。帝命驗五府黑曰元矩。注云。黑帝汁光紀之府。名曰元矩。矩。法也。水精元昧。能權輕重。故謂之元矩。漢書律歷志。以井水準其槩。李尋傳。水爲準平。王道公正修明。則百川理落脈通。說苑。夫水者至量必平。盈不求槩。韋昭辨釋名。平準令。主平物價。使相依準。通鑑注。準揆平之物。漢有水衡官。史記有平準書。北方之行者。白帖。水冠五行之始。易說卦。坎爲水。正義云。取其北方之行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春秋元命苞。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津液也。計倪子內經。元冥治北方。白辯佐之。使主水。鶡冠子泰鴻篇。以水沈物。天下盡水也。使居北方。主冬。子華子。北方陰極而生寒。寒生水。申鑑。北方水也。蹈之不沈。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陰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準也。陰化沾濡。漢書五行志。水北方。終藏萬物者也。又李尋傳。五行以水爲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紀。終始所生。抱朴子。水行爲智爲黑。  象眾水竝流中有微陽之气也者。爾雅釋文引作象眾泉竝流。著微陽之氣也。本書ㄟ。支流也。馥謂。水字中畫從ㄟ。坎。古文作三。中畫陽也。元命苞。水者。元氣之腠液也。周語。川氣之導也。乾坤鑿度。水內剛外柔。性下不上。恆附於氣也。子華子。陰之正氣其色黑。水陽也。而其伏爲陰。書洪範正義。五行之體水最微。 
 
[]
*一陽初動
氣無住機
微引其倪 曰陰隨陽和而煖矣
爲地二生火
倪 端倪 頭緒
說文曰 俾也←←有益其住 俾ㄅㄧˋ益陽 故曰煖ㄋㄨㄢˇ 曰陰隨陽和
₡₡
什麼是火
說文曰。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呼果切)←
義證云(義證3101齊魯856
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呼果切)
洪範五行。二曰火。  春秋考異郵。火者。陽之精也。  河圖。陽精散而分布爲火。  鹽鐵論。春生夏長。故火生於寅。  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  尸子。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爲火。  禮含文嘉。燧人始鑽木取火。
燬也者。火燬。聲相近。易林。魁行搖尾。逐雲吹火。又。從風吹火。牽騏驥尾。釋名。火亦言燬也。物入中皆毀壞也。元命苞。火之爲言委隨也。故其字。人散二者爲火也。  南方之行者。易說卦。離爲火。正義。取南方之行也。子華子。南方陽極而生熱。熱生火。鶡冠子泰鴻篇。以火照物。天下盡火也。使居南方。主夏。計倪子。祝融治南方。僕程佐之。使主火。白虎通。火在南方。南方者。陽在上。萬物垂枝。火之爲言委隨也。言萬物布施。火之爲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漢書五行志。火。南方。揚光輝爲明者也。申鑒。南方火也。居之不燋。  炎而上者。洪範。火曰炎上。昭十七年左傳。炎帝以火紀。子華子。陽之氣爲火。陰之氣爲水。火則上炎。水則下注。易乾坤鑿度。火內弱外剛。外威內暗。性上不下。聖人知炎光不入於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