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定觀經約解透析


定觀經約解透析

紫霞涵虛子敬述


〇紫霞涵虛子恭恭敬敬地簡約解釋了

〇然而我們卻可從外就內觀察到它的實際

〇實際即法性真如 也就是智慧觀照

〇離此實際

〇定觀無有是處

₡₡

〇定觀是佛家語

〇就道教言 則云實際

〇觀照其實有太多的微密太多的縫隙要去鑽

〇不是一般簡約的看過就能理解

〇就以定來說吧 他老兄就沒有約定

〇老是觀呀觀底 看不透門縫裏頭是什麼東西

〇大半窮猜是不行的

 

Δ

定觀即佛門止觀之義。

觀即內觀外觀遠觀空觀也。

人能定觀則神不動搖必能內觀無心外觀無形遠觀無物觀空亦空矣。

道書全集有混然子註語意支離未明宗旨茲照經義述之。


〇把定坐定用智慧觀照

〇把定者有把握也

〇坐定者心安理得不費力也

〇佛門止觀不外是清空腐物 推陳出新

〇不合時宜的就不要再用了

〇總該有個新的見地

〇今時不同往昔

〇若專止一境(內外遠空之一境)

〇而那個境又變現不出東西來

〇然後說空說悟

〇說些不切實際的話

〇那是不得肯綮的

₡₡

〇空同的玄靈到現在還是要掛鴨蛋嗎

〇這個我想不必

〇因爲即使是空底 還是會有回聲啊

〇難道你只想遠觀 不能耳聽

〇那是哪門子的活神仙

〇定內聽那十萬八千里之外

〇若無此感動 還講什麼天人一理

〇已經是自囿一方 天人永無交通了

 

 

↓↓↓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讀佐,輔也,助也,輔助玄功之臣也。《書》:「周公左右先王」,皆作去聲。注:「左右,輔助也。」

夫欲修道,必先舍事。外事都絕,無與忤心,

外事乃不關身心之事。忤,拂逆也,拂逆生煩惱,故先舍之,而盡絕之,乃不興煩惱之心。

然後安坐,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

念:乃的有貪著之念。佛經云,從起心動念處下功夫,故須除之、滅之。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的有貪著:即上節念字,如名利之類是也。浮游亂想,乃是未有貪著者,浮空而來,游思不斷,雜亂無章,不關緊要之事也。替:廢也。

惟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念即動心,照即返觀之心,空即無欲之心,住乃執著之心。不依一法,即萬物皆空,而心常定矣。

然則,凡心燥競。

反言以結上文。

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暫停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

息心者,佛雲安心也。暫停還失者,儒云操存舍亡也。亡則去,去則牽於境。存則留,留則返諸心。心境回環,有如交戰。隨息來往,故曰:「百體流行。」欲得停留之法,須思調心之理。無非由暫而常,精思既久,乃能調熟。始而暫收,繼而常住。千生之業,即上文常住之心也。

少得靜已,則於行立坐臥之間,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少:稍也。已:止也。稍得靜止,必須境上試過,乃見其心之動不動焉。行、立、坐、臥,處靜、處喧,皆境也。作意:持立也。有無動喧四句,皆作意功夫。

若束心太急,急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心好動而收之太迫,必成暴躁之病。氣即心中之氣,心動則氣動。狂即暴之証候,顛即躁之証候也。狂顛猶小,暴躁則甚。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恆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得所者,合宜也。自恆調適者,隨其自自在在,安安閒閒也。不著不動,即寬急得所。無惡無惱,即自恆調適。真定:常靜也。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求就喧。以無事爲真宅,有事爲應跡。若水鏡之爲鑒,則隨物而現形。善巧方便,惟能入定。

故求多事,安知無惱不生惱耶?強求就喧,安知無惡不生惡耶?真宅:以靜境言。應跡:以動境言。善巧方便者,隨心應物,即應跡也。常應、常靜,只求能入定功耳。故曰:「惟能入定」。

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定名真慧。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

由定生慧,隨其自然。用慧不慧,不慧乃慧。定慧雙修,其樂無窮。

若定中念起,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見天尊、諸仙、尊人,是其祥也。

祥:兆也。古人有禎祥、妖祥二解,此以妖祥言。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日銷,新業不造。無所挂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上無覆,下無基,一空而已矣。此定觀進一層功夫,即前經「觀空亦空,欲豈能生」之旨也。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治也),覺諸塵漏。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三者,填補夭損,還年複命。四者,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者,煉形爲氣,名曰真人。六者,煉氣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煉神合道,名曰至人。其餘鑒力,隨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圓備:則七候皆歷盡矣。

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在未然。而說頌曰:知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各是真性動,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知起心更煩。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此經引人修心入道,委屈周全,慈悲至矣。特爲依經解義,以揭婆心。涵虛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