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醫學循循集──五行篇

醫學循循集──五行篇
乞法老人編著
 
 
[00]
陰陽氣也 五行形也。
自有陰陽 必有五行。
天地萬物 無物無陰陽 無物無五行 編五行篇。←
 
[01]
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Δ
注:
五行之序 本諸生成之數 詳下第四條。
按尚書正義云 五行即五材也 言五者各有材幹者也。 謂之行者 言在天則五氣流行 在地則世所行用也。
上第一條 五行之序也。←
 
[02]
水曰潤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從革 土爰稼穡。
Δ
注:
水性柔 故浸潤而又就下。
火性剛 故炎盛而又上升。
木性柔中之剛 故曲而又直。
金性剛中之柔 故從而又革。
土無成性 順四行之性 爲生物之德 而生物之德 莫大於五穀 故人於土而稼 又於土而穡。
上第二條 五行之性也。←
 
[03]
潤下作鹹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從革作辛 稼穡作甘。
Δ
注:
五行之味 皆非本味 乃被尅而化成。
土尅水 水味必得土氣 攤曬爲鹽 其鹹乃成。
金尅木 木味必果實 得秋金收歛之氣 其酸乃成 蓋收歛者 秋金之所以收成也。
火尅金 而金在冶 經過火化 發出一番腥味 含有辛味。
木尅土 土味在稼穡之穀 得春木生發之氣 其甘乃成。
唯火似難考究 然觀新鑊炊爨ㄘㄨㄢˋ 其煙煤未結以前 一經猛火必先滴汗 煤色又黑 其味苦 得諸水化無疑。
備考:
書洪範鄭注 鹹水卤所生 正義云 水性本甘 久浸其地 變而爲鹵 鹵味乃鹹。
書洪範鄭注 辛 金之氣。正義云 金之在火 別有腥氣 非苦非酸 其味近辛 爲金之氣味。
素問亦有云 肝在味爲辛 心味鹹 肺味苦 此其本味可知。
上第三條 五行之味也。←
 
[04]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Δ
注: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其數出於河圖洛書。
天一 陽也 加五爲六 即地之陰。
地二 陰也 加五爲七 即天之陽。
三與八 四與九 五與十 亦然 此陰陽合偶之大關鍵也。
備考:
清御纂性理精義注:
以質而語其生之序 則曰水火木金土 而水木陽也 火金陰也。
以氣而語其生之序 則曰木火土金水 而木火陽也 金水陰也。
朱元晦云:
陽變陰合 初生水火 水火氣也 流動閃爍 其體尚虛 其成形猶未定。
次生木金 則確然有定形矣。
水火初是自生 木金則資於土。
周子通書:水陰根陽 火陽根陰。
朱子注:
水陰也 而生於一 則本於陽也。
火陽也 而生於二 則本乎陰也。
所謂神妙萬物者如此。
清御纂性理精義太極圖說注:
天一陽也加五爲六卽地之陰也。
地二陰也加五爲七卽天之陽也。
三與八四與九亦然其陰陽合體者如此。
是故
以氣言之 以冬春爲陽 夏秋爲陰可也。
以陽氣生於冬至而盛於春 陰氣生於夏至而盛於秋也。
以春夏爲陽秋冬爲陰亦可也。
以陽功發於春而極於夏 陰功成於秋而終於冬也。
以質言之 以水木爲陽 火金爲陰可也。
水之滋潤故能生木 陽之舒也
火之燥烈故能成金 陰之斂也。
以木火爲陽金水爲陰亦可也。
木温火熱氣禀乎陽也 金涼水寒氣禀乎陰也。
又通而言之:
陽始於水 盛於木 極於火 而終於金
陰始於火 盛於金 極於水 而終於木
此又時令與物理皆然而無氣質之異者也。
上第四條 五行生成之數也。←
 
[05]
水生木
上第五條 五行之相生也
 
[06]
水尅火
上第六條 五行之相尅也
 
[07]
水尅火
上第七條 五行之仇復也
 
[08]
五行平氣:
上第八條 五行之平氣也
 
[09]
五行不及:
上第九條 五行不及之氣也
 
[10]
五行太過:
上第十條 五行太過之氣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