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道教義樞三一義二觀義三乘義

道教義樞三一義二觀義三乘義

連發七槍

除前兩顆是實

其餘皆非

空炮雖空炮

殼還是在底

 

六通四達六度四等義都是心行

慈愛善忍

等無差別

所以能修能渡能行

雖是被轟得滿頭包

但眼耳鼻口心腎

還是上下無礙六通四達底

六通四方上下

四達精神振作

上際於天下蟠於地無所不極

苦志金堅

就是那麼一回事

缺了就缺了

補回就好

 

今只就觀字會去

看底下第十七二觀義

 

三一義第十六

義曰:三一者,蓋是希夷之奧賾,神炁之樞機。智用則事並有形,會歸則趣同无物。此其致也。《洞神經•三寰訣》云:一(三)者,精神氣也。

釋曰:精神炁三混而爲一。精者虚妙智照爲功,神者無方絕累爲用,炁者方所形相之法也。亦曰夷希微。夷平,希遠,微細也。夷即是精,以精智圓照,平等無偏。希即是神,以神用不窮,遠通無極。微即是炁,以炁於妙本,義有非麤。孟法師云:言三言一,不四不二者,以言言一,即成三也。又三一體義者。徐法師云:三一是妙極之理,大智之(慧)源,圓神不測,布氣長生,貸成靡棄(素),兼二(三)爲義,即一爲體。今謂極理之與大智,此即境智之名;慧源之與貸成,即是本迹之目,故未(盡)爲定也。玄靖法師解云:夫妙一之本,絕乎言相,非質非空,且應且寂。今觀此釋,則以圓智爲體,以圓智非本非迹,能本能迹;不質不空,而質而空也。且三一圓者,非直精圓,神炁亦圓。何者?精之絕累即是神,精之妙體即是炁。亦神之智照即是精,神之妙體即是炁。亦氣之智照即是精,氣之絕累即是神也。三一既圓,故同以精智爲體。三義並圓,而取精者,名未(殊)勝也。又三一修守義者,三一所修、宗在静定。《洞真消魔經》云:智者守一,諦定心源。《老君戒經》云: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心)。心正由静,静身定心。心定則識静,識静則會道也。今之所明,略顯三義。一者方便,二者正觀,三者轉緣。一者鳴鼓,以召衆也。夫爲正觀之道,欲使邪氣不侵,必須集會群神,以自匡輔。《洞真經》云:左爲鍾,右爲磬,中爲鼓。或三十六通,應三十六天;或三十二通,應三十二天;或二十七通,應於九天三九之數;或二十四通,應三八二十四神;或十二通,應十二神;或九通,應九宫;或七通,應七元;或三通,應三元。隨數所應,以相召也。二者咽津。津者津液,即是泉源。泉源流通,則爲安身之本,泉源壅塞,則爲亂志之由。故須咽津液,以溉灌百神,然後恬心,以守三一。其數所應,具如鳴鼓。三者拘魂制魄。魂爲陽神,其義主生,好人以善。魄爲陰神,其義主死,好人以惡。若不爲善伏惡,焉能入正除邪?故須制魄拘魂,方可存三守一也。正觀者,正存三一,具如本經。今詳釋轉緣者。從氣觀轉入神觀,轉變神力,示不思議。具如二觀義辯。//

 

道教義樞卷之五

二觀義第十七

義曰:二觀者,定慧之深境,空有之妙門。用以調心,直趣重玄之致;因之蕩慮,終歸雙遣之津。既從此以得真,因由斯而解法。此其致也。

義只說一行

講定慧空有調心

趨深境妙門

得真

解法

趨致重玄之趣

而底下的釋就有意思了

佛道混融

容後有機會慢慢說

 

釋曰:

二觀者,一者氣觀,二者神觀。既舉神氣二名,具貫身心兩義。

身有色象,宜受氣名,以明定。心無難測,宜受神名,以明空慧。

 

故《本際經》云:炁觀神觀,即是定慧。

氣者氣象爲義,謂所存三一,妙炁髣象,來應人身。

神者無方,不測爲義,明空有兩慧,並自難思,萬行無方,理成不測。

 

通言觀者,以思察爲義。思存妙一,察見無相,是名爲觀。

經云:平正觀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不動不住,入一妙門,謂爲平等。亦是無等爲等,等無所等,德等無等等也。

 

又氣觀體義者,正以觀身,靖定爲體。

定有二義,一者觀前方便,二者正入。

觀有爲炁觀,觀無爲神觀。

 

又云:神觀是界外所修,氣觀是界內所習。

今明神氣兩觀。是定慧分門。即寄身心,以明空有。

 

氣觀是定,亦通空有,以妙有爲宗。

神觀是慧,亦通有無,以真空爲主。

 

若作空有兩慧分門,定法秪是慧家之一事。資空義強,故別爲一觀。何者?

 

一切萬行,並入有慧;但是觀空,即入空慧也。

又須知若於定慧理明,了身心無二。

 

觀有五種三觀:

 

第一三觀者,一假法觀,二實法觀,三偏空觀。此明小乘之人,未能玄悟。若不遣析,不了空。今舉實遣空,舉空遣實,舉空遣空,使其於此二境,發生空解,故須此三也。假法觀者,假以權假爲義,法以法體爲義。今正明觀大體衆生,空我則難,空物則易。如五蔭成我,未知何蔭是我。

 

故莊子云: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爲親?既無與親,理成無我。了假法空,便爲假法觀也。實法觀者,實是體實爲義。既知假法是空,復須觀察實體。何者?

 

此之實體,從誰而生?必是從他生。若更爲他生,即是無窮過。若非是無窮,即是從空生。若謂從空生,還須推此空。空尚不自,豈得言能生?即了實法亦無,便爲實法觀。偏空觀者,偏是不正之名,空是虚通之目。謂衆生著有病多,故偏說空,以遣此病。

 

《昇玄經》云:捐有者必先之於無,體無者以無無爲大。小乘守教,不能遠達本心,遂乃運懷,偏沈空境。是知小乘偏空,未極正觀。觀此空者,以空亦空。所以然者,本是空於假實,故說爲空。假實尚無,空何所立?故空亦空也。

 

《本際經》云:是空亦空,空空亦空也。

 

第二三觀者,一者有觀,二者無觀,三者中道觀。有觀者,有以質礙爲義。即觀此語,有若定礙,應得礙無。既不礙無,何定是礙?是故有法,非礙不礙,以礙爲不礙,不礙爲礙。既知不礙爲礙,即知不有爲有。於觀者得成觀門,有便不礙。有既不礙,觀豈不通?故此有境,亦可以不礙爲義。

 

此之有境,深不思議,即可具通。三義者何?

 

體非實故,所以即空;非不假名,所以即有。

即有故非空,即空故非有,非空是中道義。

 

境既若此,觀亦如之。仍本爲名,故言有觀也。無觀者,無以不礙爲義。即觀此語,無若不礙,斷橋之無,此應不得,既其是礙,何定不礙,是知無法,亦非礙不礙。以不礙爲礙,礙爲不礙。既知礙爲不礙,即知不無而無。此於觀者,還得成門。

 

觀既成門,即具三義。何者?無既不無,義即如有。亦非不無,義即如無。如無故所以非有,如有故所以非無。如無非有,如有非無,是中道義也。

 

中道觀者,正以體此有無,即以非有非無,爲中道觀。

 

觀境既爾,觀體亦然。

遠取意者,非本非於有無。有無既非,非亦非非。

 

三觀後意,例得如此。若作中偏爲語,則有無爲偏,非有非無爲中。一往將無,治有有。//

此節未完底下缺

已失自己補唄

連第六卷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