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02淘鍊功夫(僊學真詮)

02淘鍊功夫(僊學真詮)

淘戰是衝擊

也即是搏擊

衝鋒陷陣

有來有往

有上有下

較量拳脚之精神

淘之一字不得不說

 

淘說文無

道教有淘氣訣

鼓動氣海

中氣便自內出之

斡而旋之

那一股力道夭壽厲害

足見是心使氣而發

中氣者

由上下所控之中丹田之氣

一般練六塊腹肌以爲是

實則以腹爲中心的鍛鍊

取決於上下

取決於手脚

是三位一體的

迷鈍者當知

 

底下文本第一段

 

李清庵道德經會元曰:夫道始於無始,名于無名,擬議即乖,開口即錯,說若可道,道是什麼,既不可道,何以見道,畢竟如何即是,須索向二六時中,興居服食處,回頭轉腦處校勘,這個巍巍地,活潑潑地,不與諸緣作對底,是個什麼,校勘來,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處,忽然摸著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這個原是自家有的,自曆劫以來不曾變。

此是了心之功,最簡易,最直捷。

 

德之一字,亦是強名,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執持,凡有施設,積功累行,便是不德也,只恁麼下修習,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來、終身無德矣,信得及的,便把從前學解見知,聲聞緣覺,一切掀倒,向平常踐履處,把個損字來受用,損之又損,損來損去,損到損不得處,自然玄德昭著,方信無爲之有益,此是治行之功,凡修行須行解相應,若專務校勘,而業習不除,終難入道。馬丹陽曰:至道雖無修無證,塵心要日損日消。

看十遍了

看出個什麼樣來

看拳脚

看背面

中實背後究竟堅固

腹背受敵

何驚之有

人總是一股腦衝

鮮少觀前顧後

擺個架式也僅僅是擺個架式

真正打起來才知道

 

平時學解見知

戰時行解相應

體用不一

那可不神 

 

 

 

 

 

 

 

司馬子微坐忘論曰,

第一斷緣筒事,斷緣者,斷世事之攀緣也,棄事則形不勞,無爲則心自安,恬簡矚僦,塵累日薄,跡彌遠俗,心彌近道。

或顯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遺;悶慶吊,以事往還,或假修隱逸,惟希升進,或酒食邀致,以望後恩,斯並巧運機心,以幹時利,深妨正業,皆應絕之。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雖有唱,我不和之,舊緣漸斷,新緣莫結。 修道之人,莫若簡事,知知其閑要,識其輕重,明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此並情欲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衆堵徇之,自致亡敗,何迷之甚也。

 

03

第二治心,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所以學道之初,須要安坐,收心離境,心無所有,因住不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原其心體,以道爲本,但爲心神受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淨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無複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臼靜定,日久病消命複,複而又續,自得知常,知則無所昧,常則無所變,出離生死,實由於此。 夫欲修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幹心,然後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有心,不冥虛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法道安心,貴無所著,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凡住有所,則令心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住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爲定,心氣調和曠久益輕爽,以此爲驗,則邪正知矣。定心之上,豁然無複,定心之下,曠然無基。

除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凡心躁靜,其來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難,或息之而不得,或暫得而還失,去齩戰,百體汗流,久久柔軟,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平生之業。

少得靜已,則行住坐臥之時,涉事喧閡之;處,皆須作意安之,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托,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複散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和馴熟,自得安閒,無問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若心得安,即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安閒,即堪自樂,漸漸馴狎,惟益清遠。 如有時事,或然生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複悟,此亦生意,正根悟己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爲子傷本,雖聘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 若煩邪亂想,隨覺則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即是非善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爲,非淨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撓,實則順中爲常,權則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

若束心太急,則又成疾,氣發狂癡。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中,常自調適。 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爲者,自爲不著,終非真學,何耶,心如眼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難得定。有如良田,荊棘未除,雖下種子,嘉苗不茂,愛欲思慮是心荊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 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永斷覺知,入於忘定。若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元來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爾。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者,於言甚善,於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有心至道者,深生信慕,依戒修行,在終如始,:乃得真道。

 

04

第三真觀,夫真觀者,智士之先覺,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爲損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守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爲,體靜心閑,方可觀妙。 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須當虛襟以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爲妨,心生煩燥,若因事煩燥者,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又曰,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有事無事,心常安泰,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跡每同人,心常異俗,此實行之宗要可力爲之。 前雖斷緣簡事,若病有難除者,但依法觀之;如色病重者,當知染色都由想爾,想若不生,終無色事,當知色想,外空色心,內忘妄想,心空誰爲色主,經云,色者想爾,想悉是空,何關色也。

若見他人爲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刎,而乃引他刀以自割其頸也,他自爲惡,不遣我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爲己病,故見爲惡者不須嫌,爲善者不須慕,何以然耶,同障道故(此言本體與他人之善惡無與非以好惡真心爲可泯滅也)

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之與命,業之與命,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惟有智者善而達之,樂天之命故不憂,何貧病之苦也,莊云,業入而不可舍,經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迥其業,由此言之,真命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群寇皆潰,功勳一立,榮祿終身,今有貧病,惱亂我身,則寇賊也,我有正心,則勇士也,用智觀察,則揮劍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以此觀而生憂累,如人逢賊,不立功勳,棄甲背軍,逃亡獲罪,去樂就苦:何足憫哉。貧病交苦者,當觀此苦,由有我身,若無我身,患無所托。

 

第四泰定,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名曰泰定。制而無著,放而不逸,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真定也。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故來就喧,以無著爲真常,以有事爲應跡。

 

第五發慧,莊云,宇泰完者,發乎天光,心爲道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是今有,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澡王柔誕,複歸純靜:本真神申識,稍稍自明,非謂今時,別生他慧。慧既已生,寶而懷之,勿以多智,而傷於定。非生慧難,慧而不用;難,自古忘形者衆廠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慧而不用,爲無道過,故得深證真常。又曰,慧而不用,益資定慧。善巧方便,惟能人定,發慧遲速,則不由人,勿於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傷定,傷定則無意,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能知道,非得道也。莊云,古之知道者,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智爲也,謂之以智養恬,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恬與智,定慧也,和理,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積久自成道德。

 

第六得道,山有玉草,林以之不雕,人懷道形,體以之永固,資熏日永,變質同神,煉神入微,與道冥一,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爲用,含造化以成功,真應無方,其惟道德,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伺於氣,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如潰癰,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爲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云,身神並一,則爲真身。西升經云,形神合同,故能長久。 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貝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致早終。經云,屍解,此之謂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得道之人,身心有五時七候。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心至此地,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複煩惱。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宿疾並消,身心輕爽,三、填補天傷,還原複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爲氣,名曰真人,六、煉氣成形,名日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日至人。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自雲慧覺,複稱成道,實所未然,可謂謬矣。

司馬所言事心之功,始終完備,條理精密,雖不如前二段之直捷,然循而行之,即入勝定,且無一言及鉛汞龍虎,見趣尤爲卓越,豈惟羽流所當宗,亦吾人事心所不可闕也。

 

王棲雲盤山語錄曰,修行之人,當立決定志,時時刻刻,精進煉心,不預未來,不可記憶體勝心,便望超脫。修行之人,當觀此身,如死囚之入市,步步近死所,以死爲念,事事拼割,雖有境物紛芸,周匝圍繞,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念念盡忘,此身亦舍,何況其他,以此煉心,故見功疾。修行之人,每在動處靜處,一切境界里,行住坐臥,念念在道,逢魔不變,遇害不遷,安穩處亦如此,險幟處亦如此,拼此一身,更無回顧,精進直前,生死不懼,便是個有志底人也。以上言立志。

初學修煉心地,把從來私情眷戀,圖謀計較,前思後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兩段著,又把所著底酒色財氣、是非人我、攀緣愛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罷盡,外無所累,則身輕快,內無染著,則心輕快,內外輕陝,久久純熟,自無妄念,更時時刻刻,瀘持照顧,慎言語,節飲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塵垢淨盡,一物不留,他時自然顯露,自己本命元辰,受用自在,便是個無上道人也。

修行人,把自己從來心上染習得偏重底念慮著功夫,用氣力鍛煉割捨去,乃至此身限到也要舍,況在心里底俱是虛妄,一一除盡,便無煩惱礙也。身外一切事物,不足留心,眼前來往,與蚊蟲相似,拂去則快,便自心上難遣底遣去者,那里便是輪回種子。二六時中,理會自己心地,看念慮生時,是邪是正,邪念則便泯滅著,正念則當用著。不論晝夜,時時刻刻,動里靜里,把這一片頑心,裂教粉碎去。隨過即追,追之又追,以至絲毫不存,本源清淨。絲毫之過必除,細微之功必積。一斬齊斷,一念真常,永劫綿綿,乃無變壞。以上言治心。

若在萬事萬塵境界里面,來去纏縛,雖相應和,要自作得主,不一向逐他去,如護眼睛,但有纖塵,合眼不受,如此保護,久.久見功,但心有受,便被他引將去,便作主不得。 物來要識破,境來要應過,應過一番,便同應過一舉。修行之人,煉心應事,內先有主自在安和,外應於事,百發百中,粉骨碎身,惟心莫動,至如何者爲先,何者爲後,俱是假物,有甚定體,心要死,機要活,只據目前緊處,應將去,平平穩穩,不動不昧,所謂常應常靜也。修行之人,外緣雖假,不可不應,應而無我,心體虛空,事來無礙,則虛空不礙萬事,萬事不礙虛空,如天地間萬象萬物,皆自動作,俱無障礙,若心存我相,事來必劉,便有觸撥,急過不得,築著磕著,便動自心,自心既動,乎穩不得,雖作苦終日,勞而無功也。居大衆中,及有作務,專防自心,不可易動,常搜己過,莫管他非。以上言應事。

棲雲所言,剛果決烈,直下一刀兩斷,大修行人,事心當如是,若不奮決定志,厲剛果氣,只恁悠悠度日,是人雖回修道,而抖擻不下,擺脫不得,終爲妄緣纏繞,流人情見,生死輪轉不停,道不可得而成矣。清靜經日,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洞真子日,此遣有歸空之事,凡人內而心上有許多攀緣妄想,外而形上有許多榮辱利害,遠而一切物上有許多貪求染著,分之則爲三件,總之只是著了一個有,所以古仙教人修行,須先去有,若不著在有上,自然是空,心無其心者,一切妄想攀緣,經營算計皆是虛幻,並無實性,從幻緣起,亦從幻緣消,覓個真實處,了不可得,故曰心無其心也,形無其形,物無其物者,形與物不久敗壞,終歸於無也,此觀察之慧也,悟也,既能悟,則自然離幻境,不顛倒,妄想不待除而自無,心念皆空,故日惟見於空,乃智度之事,非尋常沉空滯寂之學也。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洞真子日,此遣空字也,當其著有時,得這個空字力及至能空,則其胸中只有這個空字矣。即這個空字反爲吾心之障礙,所謂執藥成病修行人,若執著則其害與著有的人一般,所以古仙又教人造了這個空字。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澗真子日,此遣無字也,空字既遣,只成一個無了,然尚知有個無,即這個知無的亦是病痛,所以亦須忘之,蓋大修行人,不可一毫有所著,才有所著,不間所著的,是有是空是無,俱成系縛,故必盡遺之,然後爲妙也。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洞真子曰,到此則無可遣,純一味性真之發,澄澄湛湛,不出不入,故云,湛然常寂也。此是空字功夫,先從慧人,不假修證,所言極高妙,且提出一悟字,尤爲得其綱領,全是禪宗玄門如此舉唱者,殆絕無而僅有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