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論語象義──學而第一

論語象義──學而第一
Δ
(日 三野象麓 象義)
論語之名其篇
猶詩之名其詩
俱不設名義
直取字於首章而已
若此篇
勸人
則當名勸學
而今不然者
若以勸學名之
則是以一局之者也
以一局之
則於聖人之言
有不盡者矣
凡聖人之言
其義深遠
舉一隅則必具三隅
故其學之也
譬之撞鐘
大叩大鳴
小叩小鳴
莫不各應賢者不賢者所見之量
生其義矣
故每篇皆不設名義
是所以使夫賢者不賢者各見其所見
以取其義
以脩其學也
又所以避以己推諸聖人也
故此篇伹名學而
貴無義者
所以尊信孔子語之極也
以下諸篇皆傚此
古者學而後入于官
學以爲爲政之本
故以此篇第一
次之以爲政篇
以下諸篇
次序之義
皆類于此
學者思諸←
 
[]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〇這些文字有沒有象
〇先釐清象是什麼
〇天象感氣而文生
〇這裡講天文日月星辰風雲雨雪
〇似乎跟人事扯不上邊
〇然此處全就人事言
〇是天象寓於人事
〇人的行爲舉止如日月星辰風雲雨雪
〇所以君子小人是法象
〇學與習是意象
〇來與去是形象
〇知與不知是智象
〇樂與慍是心象
〇孔子聖人百世之師也只有他有資格傳達三聖人之教
〇繫辭上云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謂之象 擬之而後言 議之而後動 擬議以成其變化。
〇所以這些文辭是聖人擬議後之言動的真實紀錄用來教賢人愚人的
〇聖人金口所開天命之也十足的神道設教金科玉律
〇只能信而尊之 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Δ
(日 三野象麓象義)
孔子獨去姓而單稱子者
內辭也
其尊無與二者也
子者
孝德之稱也
孔子躬己行子道
使天下人又行子道
使後世人又行子道
繼志述事之道
行於天下與
後世
此乃其孝之人者也
孔子殊有此盛德
故門人去姓單稱子
極尊於其師
相共稱之
而非與他人共稱之者
故爲之內辭也
學者
謂學詩書禮樂也
時者
謂一而不措
至再至三也
習者
習復也
說猶兌說也之說也
謂有得之於心
釋然自慊也
學問之道
難易有二焉
一則學而習之也
此其易者也
一則學而思之也
此其難者也
故亦者
亦學而思之也
不亦乎者
贊嘆之辭也
言學而時習之
雖不若學而思之
習之一而不措
至再至三
習復之久
亦有得之於心
釋然自慊焉
是其可贊嘆者
故曰
不亦說乎
朋者
問類也
來者
來聚也
有者
一有一無之義也
樂猶知者樂水之樂
謂進而不止也
亦者
亦上知之人學而思之
獨寐寤樂道者也
言有朋自遠方來
與朋共樂道
進而不止者
雖不若上知之人
學而思之
獨寐寤樂道者
而亦與朋共樂道
進而不止
則無異乎上知之樂道焉
是其可贊嘆者
故曰
不亦樂乎
人者
指士以上也
知者
徹知也
猶知德者鮮矣之知也
慍者
蘊也
謂其心蘊結也
君子者
居易俟命
人不如而不慍者也
亦者
亦上知之人學而思之
獨寐寤樂道
其躬行君子
居易俟命者也
言有朋自遠方來
與朋共樂道
進而不止者
雖不若上知之人學而思之
獨寐寤樂道
其躬行君子
居易俟命者
而亦與朋樂道
進而不止
不慍人之不己知
則其行猶如君子居易俟命者
雖未爲君子
其行近乎君子焉
是其可贊嘆者
故曰
不亦君子乎
凡學問之道
以汎見行於眾爲貴
故先舉易學之方
爲此篇首章
亦勸學之義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