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石刻《白雲先生坐忘論》濞說02

石刻《白雲先生坐忘論》濞說02
敕贈貞一王屋山  玉溪道士張弘明書
 
[]
道固无極 仙豈有終
〇這個固 是四塞堅固 東西南北有一個位在
〇然此位僅是卦位 扃著一個人體言
〇韓非子 揚權有云 上固閉內扃 從室視庭 參咫尺已具 皆之其處
〇這即是觸角 即是感應 感知人在天地之中
〇知有一丨 貫天地人三才
〇道固如是 亦无有極
〇潘師正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云
衆生於一報内及至未來終不退轉漸漸階
梯至無上道勤修此法則獲無漏道果無爲
果者即是入寂無上法門寂境即是無爲無
爲即是寂境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長生不
毁不變故能應變無爲即是有爲有爲即是
無爲以無爲生有爲以有爲入無爲境即是
感應感應即是寂境以寂境生感應以感應
歸寂境微妙莫測神力難思窮極深幽故名
解脫是無爲最上之果
入寂無上 寂境無爲
坐死土上 感應歸寂
神力莫測 窮極難思
无上最深 解脫之果
〇古文 亦葬之異體 言顯先天之體 藏後天之用 藏者埋也 往死裏去 不復後有
 
[]
夫真者道之元也 故澄神以契真
〇焦竑莊子翼云 無爲謂之眞是也 以其不言也
〇又曰 解脫者不内不外不在兩間言語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兩間是故無離言語文字說解脫相也知此則言默一如知不知一體有思有慮亦可以知道有處有服亦可以安道有從有道亦可以得道何以故思慮盡空處服無所從亦無從道實非道故耳
〇清即不浮 純陽躁 躁既坐進死巷 難契真詮
〇釋宗密云 澄神者 取靜澄念也 觀者心冥所觀之境 更不異 緣起幻消(不爲外界所迷)
 
[]
莊子云 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即其義也
〇隳肢黜聰 忘情歸性也
〇忘情者 釋然不見 歸性者 歸於非起非滅三千寂照之性
〇古人云 太上忘情非忘情也攝情歸性也 人能攝情歸性 在儒謂之收放心 在道謂之鍊還丹 日久功深 自能似佛之如如不動矣
〇離形去智者 出竅定功之久深者
〇仙佛合宗語錄云 定至極久 而出亦可極久Θ其注曰 若不能久定 尙近凡夫境界 未入聖流 則不可久 出若以久出而不速入則必退馳于塵境 而迷爲轉生 唯當久定得定力深而可離形去智者方可久出 此又調神出定時之危險也
〇神與氣精在體內均產生上藥標準效益曰同於大通
〇侯善淵上清太玄集云 大通者在乎眞氣精神之理也 其氣者輕清而簡妙也 其精者放曠而飄逸也 其神者浩渺而幽邃也
 
[]
又曰 物與恬交相養 知理出其恬性 是也
〇心曠神怡 恬然自得 心中沒蒙上一層灰 這就是恬性
〇安恬靜謐 養其智也 這是指他的心志意念皆善 沒有不善的
〇物情與安恬之性交相養 沒有貪著沒有欲念 如此超出物外 不爲俗務所染
〇林希逸南華眞經口義云
恬靜定也 定能生慧 故曰以恬養知 知吾有生之初本來無物 何以知爲如此 而後能靜定 故曰以智養恬
二者交相養而後得其自然之性 理順也 和理猶曰和順也
靜定而得其本然和順之性故曰和理出於性 性字即自然字
恬養知知養恬 此六字最妙 釋氏有曰戒生定定生慧却未說慧能生定也
如此等處當子細讀道德即是和順故曰德和也道理也
以恬養知 以智養恬(知是識 智是慧 識性變慧性)
物與恬 交相養(戒定生慧佛家語 林希逸又加慧能生定)
然後得性得理得順
如是
心曠神怡 恬然自得
冥於當冥 安恬靜謐
不卦一絲 不著兩邊
即是細讀道德 得其道之全也
 
[]
又曰寓太定者發乎天光
寓則心也天光則惠照也故能先定其心而惠照內發故照見萬境虛忘而融心於寂寥之境謂之坐忘也
〇原來是心宇泰定而發
〇心宇者 天君心无一點晦 明著亮著來照人
〇嘿祂光著身子 由內而發 發寂寥之境光 一股煖流輾ㄋㄧㄢˇ著屁股眼兒 夠河車的
〇寂寥者 捨執无著 光溜溜 赤灑灑 活潑潑 紅陀陀 爍閃閃底 你說祂寂寞冷清 那就太沒慧性了
 
有沒有馳
還是馳了
不是他馳是我馳
連屁股眼兒也派上用場
這坐忘 一見光即活潑
坐忘變作妄
要死在土裏頭 頭倒栽蔥哩
 
上爲經 濞說完畢
下爲傳 僅是釋文
順著溜即是 不復贅說
 
↓↓↓
今世之人務於
俗學競於多聞不能得其樞要又近有道士趙堅造
坐忘論一卷七篇事廣而文繁意簡而詞辯苟成一
家之著述未可以契真玄故使人讀之但思其篇章
句段記其門戶次敘而已可謂坐馳非坐忘也夫坐
忘者何所不忘哉或曰坐忘者長生之門也老子何
得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如无身還同泯滅不謂
失長生之宗乎余應之曰所謂无身者非无此身也
謂體合大道不循榮貴不求苟進恬然无欲忘此有
待之身故聖人勸煉神合道升入无形與道冥一也
亦是離形去智隳肢體之義也所貴長生者神與形
俱全也故曰乾坤爲易之蘊乾坤毀則无以見易形
器爲性之府形器敗則性无所存性无所存則於我
何有故所以貴乎形神俱全也若獨養神而不養形
猶毀宅而露居也則神安附哉則識隨境變托乎異
族矣故曰游魂爲變是也或曰人壽終之時但心識
正觀即神超真境不墮惡道者此乃自寬之詞耳非
至正之言也夫今高德大賢或謝風塵之表或隱朝
市之間皆言彼我兩忘是非雙泯見不善則未常不
嚬眉改容見行善則未嘗不解顏而笑夫神清氣爽
之時猶爲善惡所感况臨終昏耄之日焉得不爲眾
邪所惑哉心識不可依怙略舉二義焉有有識化爲
无識者有人識化爲蟲識者何以明之至如秦女化
石即是有識化爲无識黃氏爲鼋即是人識化爲蟲
識由是觀之心之與識爲陰陽所陶鑄安能自定哉
道門所貴形神俱存者爲斯之義也夫與揚言正觀
而遺形者豈非虛誕哉今往往有人知榮貴爲虛妄
了死生爲一體者每至臨終求醫祈鬼甚於凡人聖
人云死而不亡者壽豈虛言哉是以求道之階先資
坐忘坐忘者爲亡萬境也故先了諸妄次定其心定
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空然无基觸然不動如
此則與道冥謂之太定矣既太定矣而惠自生惠雖
生不傷於定但能觀乎諸妄了達真妙而此身亦未
免爲陰陽所陶鑄而輪泯也要借金丹以羽化然後
升入无形出化機之表入无窮之門與道合同謂之
得道然後陰陽爲我所制也不復云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