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金來歸性

金來歸性
〇金有坐象。
〇金重下沉。坐靜飛昇。
〇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中。
〇是順從主便。自箇兒沒心思。依動靜變化。无有違逆。金黃五色。伴日暮去而消息。非謂精失也。
〇四九合金。金珠之精。金隄闕門。金氣味腥。
〇地四天九。合成金珠。金珠本水之氣。其蒸味腥。然有金隄來護。歸至性端。而情慾之腥。未之有聞。亦不失精。
〇金來歸性。清靜修也。化臭腐爲香味。倒行逆施。本爲功也。
 
 
道教大辭作如是云:
    內煉術語。金與水同名,曰情﹔木與火同字,曰性。情居西北,性主東南,情性調合,精氣混融,謂之金來歸性。《周易參同契》:〝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清朱元育注:〝離中元精,本太陰真水,又稱木液﹔坎中元氣,本太陽真火,又稱金精。丹道以水火爲體,金木爲用〞。〝蓋木主寧靜,字之曰性,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金主流動,名之曰情,所謂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兩者同出異名,譬如只此一個,人既有名,復有字,名字雖分兩樣,性情原是一人,故曰“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其初乾中之金,變而成坎,便是性轉而情,一轉則無所不轉,輪回顛倒,只在目前,所謂順去生人生物也。今者仍取坎中真金,還而歸乾,便是情返爲性。一返則無所不返,堅固圓常,頓超無漏,所謂逆來成聖成仙也。學道之士,若能於感而遂通之後,弗失其寂然不動之初,而丹乃可還矣﹗故曰“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此兩句不特爲一部《參同契》關鍵,且能貫穿萬典千經。《楞嚴經》云:“如金礦雜於金精,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圓覺經》云:“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是此義也。呂純陽云:“金爲浮來方見性,木因沉後始知心”。張紫陽云:“金鼎欲留朱裏汞,玉池先下水中銀”。亦此義也。可見三藏梵典,只發揮得金性二字,萬卷丹經,只證明得還丹二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