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雪心編外篇繕性第九
548-559
【眉批】
胡似山曰。憤懣不知其何所指。而使人自省。名曰繕性。將母言性者皆若此其俗邪。
宣茂公曰。俗學俗思。雙起一篇之意。前半篇完俗學之慨。接手用。由是觀之一節。遞入俗思之慨。行文有蛛絲。馬迹之巧。兩章俱借古傷今。前幅兩用古人。落到俗學。後幅三用古人。落到俗思。最有蕩漾之趣。
[]
此篇以俗學俗思雙起。兩山排闥。軒豁非常。倒置之民。斷一句。快若霜鋒。以後即作兩扇格。映發生姿。前幅承俗學立論。兩引古人之所學。標明宗旨。一轉遞入文博之學。為縱橫捭拓炙輠雕龍一等人。痛下緘砭。後幅承俗思立論。三引古人之所思。疏瀹性靈。一轉遞入軒冕之思。為伏軾樽銜梯榮干進一流人。喚醒癡夢。中間世道交喪。乃前後樞紐。轉掉甚為靈通。世喪道則風教淩夷。師承無自。道之所以不明也。道喪世則性命決裂。運會日泯。道之所以不行也。世與道交喪。其抱道有為者。屈抑山林。而莫能興起。其非道干進者。馳情軒冕。而羨慕儻來。因俗學之錮蔽日深。遂致俗思沈迷而莫返。仰承俯注。筋脈貫通。讀者但賞其跌宕靈奇。而忘其篇法之巧。未免孤負工良心苦也。戰國時世衰道微。其病皆中於俗學俗思。莊子目擊世變。惠此一卷冰雪之文。作中流之砥柱。障百川而東之。真衛道之深心。迫而不能自已也。尤妙在中幅一句一轉。沈鬱蒼涼。音流簡外。悵望千秋一灑淚。可想見其寄慨之遙深矣。
【眉批】
筆乘。俗對真而言。性非學不明。而俗學不可以復性。明非思不致。而俗思不可以求明。
陸註。以恬養知。猶言以無知存其本體之知。以知養恬。猶言去其後起之知。以復其本體之無知。
許石城曰。他說樂在禮前。亦有見一生便有和氣。便有情事。皆是樂到行動處方是禮。
林註。混芒淡漠。皆無知之象。故於此時有知易無用也。兩引古學。以下乃轉入俗學。文氣層層相生。轉接極靈。
陸註。古人無知無為而常恬。則將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是常在混芒之中也。一己恬。則一世皆恬。遂同得淡漠焉。而凡陰陽鬼神四時萬物羣生。無不恬矣。人雖有知。何所用之。是所謂一也。一恬皆恬。遺其迹而得無為之真。
宣註。承上文積衰之後。深致其慨。落出隱字。葢世道 交喪。所學不行。
則當明志。此退入俗思之綫索也。此篇篇法最巧。讀之祇是一順說去。
宣註。此言不苟就也。與道大適。何等寄託。
胡註。非箇中人不知其所以能傷之。故而其樂不全也。
陸註。無憂者其常。不特無威亦無忻也。古之所謂得志者如此。
呂吉甫曰。世與道交相興。則聖人作而萬物覩。世與道交喪。則聖人遊乎世俗而莫之知。固已隱矣。奚以自隱於山林為哉。反一無迹。華胥之夢。姑射之遊是也。深根甯極。確乎其不可拔者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亦若此而已矣。觀莊子之言。似亦慨然於時命之不遭。葢世道交喪。宜在所哀也。
宣註。起冒極整。入後篇法流利變化。如此一篇小小結搆。從來無人看透。況他篇之精融浩汗乎。甚矣哉。讀書之難也。
林西仲曰。此篇以恬與知二字作骨。數段遞遞說下。立論甚醕。華實並茂。且別有一種秀色。令人賞心不置。然細加尋繹。覺未免有訓詁氣。殊非南華筆意。
[]
繕(修治)性於俗學(即後文博之學)。以求復其初。滑(音骨亂也)欲於俗思(即後軒冕之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五句總冒)。古之治(平聲)道者(古字一提反對俗學)。以恬養知(去聲。下同。○定能生慧也。○林註。以怡養知三語。通篇之綱領。)生而無以知(智)為也(本無心為知)。謂之以知(智)養恬(將上面養知二字。一並渾融。而歸重養恬。不用知而知。乃為恬之妙境。)。知與恬交相養。而和(天和)理(天理)出其性(見知即見為恬。用恬仍不用知。即恬之時知在恬。即知之時恬在知也。皆出乎自然。而成為和理也。)。夫德。和也(渾然之德為和。)。道。理(釐然之道為理。二者皆原於性。)也。德無不容。仁也(仁從和出。故無不愛。)。道無不理(義從理出故無不宜。)。義也(郭註。無不容者。非為仁也。而仁迹行焉。無不理者。非為義也。而義工著焉。)。義明(義盡)而物親(仁至)。忠也(乃實有此道德。)。中純實(承忠字。)而反乎情。(即復其初意○胡註。以性之所有。驗於情而不謬。)樂也(樂也者。樂其所自生。純實反情。便是無聲之樂。)。信行(行之而昭其信。)容體(體之而驗於容。)。而順乎文(自然節文。)。禮也(郭註。純實反情。非以為樂。其迹則樂也。信行容體。非以為禮。其迹則禮也。○宣註。可見
仁義禮樂。皆本於和理。則皆自性命中流出來也。從養性中推出四項。語最細最平。可見他處只是恨人襲仁義禮樂之迹。故作低昂語耳。)。禮樂徧行(純任一偏。而不本於和理。)。則天下亂矣。彼正(彼自正耳。)而蒙己德(欲被以己德。從其外而蒙之也。)。德則不冒(固有者各不相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舍彼固有之德。從我外加之德。是本性已失。○宣註。三句承上偏字。起下混芒二字之義。)。
[]
古之人(古字再提。仍用反對。)。在混芒之中(元氣渾淪。)。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知恬交養。與物俱冥。)。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上聲。)。人雖有知(智)。無所用之(任其自然。即生而無以知為意。)。此之謂至一(無知無欲則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自然故至一也。)。逮德下衰(郭註。在上者不能無為而羨無為之迹。故致斯弊也。)。及燧人伏戲(同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僅不逆乎民情而已。)。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但取安靜而不擾。)。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治化者。性命之流。不溯其源。而操其流。有為愈多也。)。
(同澆)湻(澆薄其湻厚之性)散朴(耗散其渾樸之質。)。離道以善(善者仁義禮樂之迹。執其迹而全體分析。)。險德以行(德行於外。險而不夷。謂之危行。)。然後去(去聲)性而從於心(陸註。舍其性中所自有之道德。而逐於心所向慕之仁義。)。心與心識知(平聲上有心。民亦有心。彼此以心相窺破。)。而不足以定天下(郭註。忘知任性。斯乃定也。)。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乃不得已而用文博。)。文滅質。博溺心(短句精鍊。○郭註。文博者。心質之飾也。)。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以上完俗學。)。由是觀之(此段承上俗學。起下俗思。)。世喪(去聲)道矣(世愈降。則道愈替。)。道喪世矣(道愈替。則世愈衰。)。世與道交相喪也(接筆圓緊。一也字與上文兩矣字。慨歎無窮。)。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世喪道。則有道之人不用。道喪世。則湻樸之風難返。)。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是交相喪也。用頂鍼句法。筆意蒼勁悲涼。)。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身未隱而道已隱。為聖人惜。為天下萬世惜
。○胡註。絃急音繁。悲風四起。如聽抵節而歌行路難也。)。隱故不自隱(世隱之也。並非聖人本心。拖一句。筆力千鈞。)。古之所謂隱士者(古字又一提。反對俗思。)。非伏其身而弗見(賢遍反。)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智)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道與時違。不必有意於隱。更無不隱之法。○郭註。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迹愈失。斯大謬矣。)。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迹(隱字對面著筆。即與一世而得淡漠之意。)。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甯極而待(待時而興。此聖人境地。非曠達遺世一流。○陸註。根極者。淡漠無為之性。猶木之有本根。天之有北極也。根以深而固。極以甯而尊○林註。此隱字獨解。)。
此存身之道也(存身所以存道。未有道存而世不興者也。○胡註。拖一句。文法變化。)。
[]
古之存身者(再提古字。反對俗思。)。不以辯飾知(任其真知而已。)。不以知窮天下(與天下淡漠。)。不以知窮德(守其自得而已。)。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危然。特立獨正之貌。安處而不為物累。則復其性命之初。)。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郭註。遊於坦途。)。德固不小識(郭註。塊然大通。)。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此識行以去就言。小識小行。適足為道德之累耳。聖賢所以高隱而存身。)。故曰正己而已矣(正己所以存身。)。樂全(惟不受傷。則全乎天樂也。)。之謂得志(即此便是得志。○郭註。自得其志。獨夷其心。而無哀樂之情。斯樂之全者也。○宣註。又承存身二字發明。落出得志二字。漸逼入俗思上去。)。古之所謂得志者(三提古字。反對俗思。)。非軒冕之謂也(特地撇開。顯出廬山面目。)。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全其內而足。所性無加。故知與不知。皆囂囂也。)。今之所謂得志者(轉入俗思。)。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軒冕身外之物。何。與性命。)。物之儻來(適然得之。)。寄也(凡物之來。皆是偶然暫寄於吾身者耳。此從軒冕推開說。)。寄之(句)。其來不可圉(同禦)。其去不可止(去來皆不由己。○郭註。在外物耳。物自去來。得失之非我也。)。故不為軒冕肆志(郭註。淡然自若。不覺寄之在我。)。不為窮約趨俗(郭註。曠然自得。不覺窮之在身。)。其樂彼與此同(軒冕窮約。均之樂也。)。故無憂而已矣(無憂所以寵辱不驚也。)。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切指俗思。○郭註。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斯以外易內者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重外輕內。舍己從人。逆其性命而不順也。與起首謂之薇蒙之民相應。返照入江翻石壁。文心靈變。筆亦斬截非常。)。
Δ
俗學俗思冒起通篇已定兩扇格局前以蔽蒙二字雙綰俗學
俗思後以倒置二字單結俗思一邊究竟俗學俗思同是一樣
病根蔽蒙者未有不倒置也結一邊而兩邊都到特筆意變化
錯綜使人莫測耳俗學不外乎文博卻先引古之知恬交養者
作兩層搖曳而來反對文博之學俗思不忘乎軒冕卻先引古
之存身得志者作三層跌宕而下反對軒冕之思借古傷今遙
吟俯唱不獨文情緜邈亦見風氣愈趨愈下有心世道者尤當
力挽狂瀾也以恬養知知由恬生不見為知袛見為恬而已知
恬交養不必繕性而自復其初本然之德蘊之為太和釐然之
道著之為文理和則無所不愛理則無所不宜而仁義行乎其
間仁至義盡謂之忠由忠以得其本性宣和導鬱是即樂之通
於神明也由忠以達於容體植矩懸規是即禮之中乎節度也
仁義忠信禮樂皆從性命中推勘而出而仁義忠信乃其內蘊
之精華禮樂特其聲容之外著舍仁義忠信而偏行禮樂且莫
識有仁義忠信況欲進之道德乎夫民也自率其真無所加於
外也必繩以我之禮樂舍彼之不識不知者而強從乎我何如
並遊於渾芒之世而相安於淡漠之天也陰陽三句言其與天
為一萬物二句言其與人為一一則無所用吾知一無所知則
一無所為此知恬交養之道也下文遞入俗學世衰道微至戰
國而頹波已極偏只從燧人伏羲數到唐虞見此時已屬治化
之流更無論其後也澆漓散樸三句皆切指去性從心之病心
與心相窺測而知巧環生情偽百出不得已而附之以文文滅
質而所謂混芒者安在又不得已而益之以博博溺心而所謂
澹漠者何存俗學之流弊至此道之所以不明也中段從俗學
暗遞俗思有一葦輕渡之妙世道交喪欲以世存道道已晦而
不明欲以道維世世亦疑而不信於是聖人伏處山林而夸多
鬬靡之才馳情軒冕因俗學而轉為俗思喪道喪世皆為性命
之憂落出隱字無限悲涼此節尚未拍合俗思只就道喪世喪
低徊唱歎下半篇消息已通讀之袛是一順說去然後緊承上
文遞出存身之道時命大謬正世道交喪不得不隱之故古之
存身者又一提緊承上文遞出得志二字不以辯飾知三句即
生而無以為知意安居復性二句即莫之為而常自然意道不
小行重其道故重其身德不小識愛其德故愛其身正己者無
所希於遇合樂全者無所歉於性天落到得志正是深根甯極
工夫莘野之躬耕樂道隆中之抱膝長吟皆可謂之得志也古
之所謂得志者又一提緊承上文轉出俗思之獘古人自有真
樂不以軒冕動其心軒冕之寄於吾身不過人世間儻來之物
於性命何關重輕而喪己失性者終身以此為欣戚正恐樂有
盡而憂轉無窮也謂之倒置之民正見其顛倒於俗思中而不
自知也與前幅謂之蔽蒙之民句遙遙映發語意更為刻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