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論道篇二

 

薛子條貫篇一



論道篇二

丹徒戴楫汝舟譔次





[]

無一物而外理者。



[]

一片實理,徹上徹下,萬古完具,而有生之類,自不能外。



[]

左之左之,右之右之,無非此理,識得,誠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舉目而物存,物存而道在,所謂形而下形而上者是也。不下帶而道存焉,此道不可離也。



[]

道無待於言而著,無非道也,識者鮮矣!

Δ

首言無在非道。



[]

俯仰天地無窮,知斯道之大,覺四海為小矣。

[]

無物有大於理者,天地雖大,亦一物耳。

[]

誠知此理,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氣象。

[]

無有大於理氣者。

Δ

次大道之大。



[]

無限量、無欠缺、無閒斷。

[]

無毫髮欠缺、無瞬息閒斷。

[]

四方上下,往來古今,實理實氣,無絲毫之空隙,無一息之閒斷。

[]

鳶飛魚躍,是道理無一毫空缺處;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是道理無一息閒斷處。

[]

上下四方,理氣充塞,無窮盡,無方體。

Δ

次道之大體。



[]

聖人論道多兼理氣而言。如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下之語,皆兼理氣而言也。

[]

理氣本不可分先後,但語其微顯,則若理在氣先。其實有則俱有,不可以先後論也。

[]

理氣閒不容髮,如何分孰為先,孰為後。

[]

理氣雖不可分先後,然氣之所以如是者,則理之所為也。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聖人論理氣最分明,又無離而二之之病。

[]

可見者是氣,氣之所以然便是理。理雖不離氣而獨立,亦不雜而無別。

[]

理氣無縫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

[]

形而上、形而下,道器元不相離,舉目皆是。

Δ

次理氣之合。



[]

氣則萬變不齊,理則一定不易。

[]

所以陰陽變易者,固理之所為,而理則一定而不易,所謂恆也。

[]

氣有消息,理無窮盡。

[]

理盛則能勝氣,氣盛亦能勝理。

Δ

次理氣之分。



[]

萬古不易者,理而已。

[]

只是合當如是,便是理。

[]

當如是者即是理,如春當溫、夏當熱、秋當涼、冬當寒,皆理也。不如是,則非理矣。如父當慈、子當孝、君當仁、臣當義、夫婦當別、朋友當信,理也。不如是則非理矣。推之萬物,莫不皆然。

[]

既曰理,夫復何言。只是人物之所以然者便是也。

Δ

次專言理之為理。



[]

舉天地萬物,皆物也;天地萬物之理,其則也。



[]

一切有形之物,皆呈露出無形之理來,所謂無非至教也。

[]

須看無物之先其理如何。

[]

有此理則有此物,及有物則理又在物中。
[]

即理而物在其中,即物而理無不在。如未有此宮室,已有此宮室之理;及有此宮室,而理即在宮室之中。如未有天地萬物,已有天地萬物之理;及有天地萬物,而理即在天地萬物之中。所謂體用一源顯微無閒也。

[]

天下無無理之物,無無物之理。



[]

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造化亦然。如此物未生時,此理不是先;此物已生時,此理不是後。一以貫之。

Δ

次即物觀理。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經》淺窺02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經》淺窺02



(二)齋戒章

Δ

齊不齊以致齊曰齋。

齋者,戒也、潔也、齊也。

平等不二、潔身自愛、葆光韜晦、敬謹恪慎,

使所有人等,知所警戒,而趨於平和、不爭。

如此,

潔其身、潔其行,潔其意,虔敬齊心以對,而地祇示現,乃禮齋也。

(齋字中有『示』ㄑㄧˊ,鄭玄注云:「,音祇,本或作祇。」)

Δ

戒者,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

ㄍㄨㄥˇ者,並攏兩手以捧物。說文曰:「廾,竦ㄙㄨㄥˇ手也。」

不虞ㄩˊ,就是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

為了應付這些意外事件,必需兩手持戈以戒,嚴陣以待。





[]

齋戒者,道之根本,法之津梁。人欲學道,清齋奉戒,念念正真,邪妄自泯。

Δ



[]

一切眾生,捨清淨域,耽嗜葷羶ㄕㄢ,而以觸法,譬如餓鬼,啗ㄉㄢˋ食死屍,火燒飢腸,無有飽滿。



[]

又如蠅蟲,爭奪臭腐,妄為羶香,而以觸法。



[]

三宮溷ㄏㄨㄣˋ濁,六腑不淨,屍魄欣昌,樂於死地。



[]

人當割嗜慾根,入清淨境,無作諸苦,無作諸惡,無生諸見,無起諸邪,觀聖訓戒文如世之法律,精意奉行,持凜ㄌㄧㄣˇ在前,如對所畏,秉心正嚴,滅一切想,諦聽不二,可會正真。

論道篇一

 
薛子條貫篇一



論道篇一

丹徒戴楫汝舟譔次



[]

觀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則物之一本可知矣。

Δ

此說易繫辭上傳文也故以為篇首



【以下皆論周子書】



[]

中孚二體皆中實,全體則中虛。

中虛則無物,中實則有理。

故曰:

中虛信之本,中實信之質。

無物而有理,即無極而太極也。

Δ

朱子曰:「無極而太極,所以明夫道之未始有物,而實為萬物之根柢也。」



[]

無極而太極,惟無形而有理,一言括盡。



[]

無形而有理,所謂無極而太極,有理而無形。所謂太極本無極,形雖無而理則有,理雖有而形則無,此純以理言,故曰:有無為一。老氏謂無能生有,則無以理言,有以氣言,以無形之理,生有形之氣,截有無為兩段,故曰有無為二。

Δ

首言無極而太極。



[]

一故神,太極也;兩故化,陰陽也。

Δ

次太極陰陽。



[]

太極圖上一圈純以理言,而其下餘圈,則兼以氣言。然上一圈,在下餘圈之中,所謂精粗本末,無彼此也。

[]

無極而太極,乃周子指出陰陽中之理以示人實未嘗離乎陰陽也。若誤認陰陽別有一物為太極,則非矣。

[]

陽動之時,太極在陽中;陰靜之時,太極在陰中,以至天地萬物,無所不在,此理不雜乎氣,亦不離乎氣也。

[]

陰陽五行,男女萬物,太極都在裏許。

[]

人之一動一靜,而太極無不在焉。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陰陽動靜亦如此。

Δ

次太極在陰陽五行男女萬物。



[]

太極動而生陽,且從動處說起,其實自靜中來,觀右半陰中之陽可見。靜又自動中來,觀左半陽中之陰可見。程子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張子所謂陰陽之精,互藏其宅者,於是可見。



[]

動靜雖屬陰陽,而所以能動靜者,則太極之所為也。如寂感雖屬人心,而所以能寂感者,則性之所為也。



[]

動靜者陰陽也。所以動靜者太極也。葢太極有動之理,故動而生陽,太極有靜之理,故靜而生陰。

[]

太極圖只是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而理為之主。

Δ

次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

萬物各具一理,物物各具一太極也。萬理同出於一原,萬物統體一太極也。

[]

統體各具之太極,非有二也。

[]

誠者統體之太極也;元亨利貞各具之太極也。

[]

一物各具一太極之中,又有統體各具者存焉,如一人各具一太極也。一人之身心,又統體之太極也。五臟百骸之理,又各具之太極也。一草一木,各具一太極也。一草一木之根榦,又統體之太極也。枝葉花果,又各具之太極也。萬物莫不皆然。

Δ

次論朱子太極圖說注



[]

太極只是性。

[]

觀太極中無一物,則性善可知。有不善者,皆陰陽雜揉之渣滓也。

[]

無極而太極,天地之性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氣質之性也。天地之性,以不雜者言之,故曰無極而太極是也。 氣質之性,以不離者言之,故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也。然無極而太極,即陰陽中之太極,陰陽中太極,即無極而太極。太極雖不雜乎陰陽,亦不離乎陰陽。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Δ

次太極是性。



[]

程子親受太極圖於周子,而終身不以語人,其慮遠矣。後學有未涉四書門庭者,開口即論太極,馳心元妙,而不知反求諸己,其弊有不可勝言者。



[]

太極反之於身,精而約者也。

[]

心所具之理為太極,心之動靜為陰陽。

[]

以太極圖反求之身心動靜之閒,無一不合。

[]

讀太極圖說,句句體貼向身上看,自有無窮之味。



[]

從事於主敬者,斯得太極之妙。

[]

太極圖用功之要,只在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修之者修此仁義中正也,悖之者悖此仁義中正也。故敬則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靜虛者正也、義也。太極之體以立,動直者中也、仁也。太極之用以行,而聖可學矣。



[]

靜看太極圖,斯須離之,不可得也。



[]

默觀太極圖,與己一一契合。



[]

太極中無一物,外物於吾何有。



[]

聖人方靜之時,正也、義也、寂也,太極之體以立。方動之時,中也、仁也、感也,太極之用以行。此聖人之一動一靜,無非妙道,精義之發有不待言而著者。

Δ

次於身心上求太極。



[]

無極立言,本欲明此理之無方所,無形象耳,後人將作虛無之無看,則失周子之意矣。



[]

太極即是理,就太極上愈生議論,去道愈遠。

[]

後學不知太極即是性,因見其名異,駭而不敢求其說,大道隱矣。

[]

太極本只是天地萬物自然之理,不外乎人倫日用之閒,學者因見其立名之高,欲以元遠求之,誤矣。

Δ

次不知無極而太極之非。



[]

太極圖一以貫之。

[]

太極圖說不過反覆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健順五常之性,葢天人合一之道也。

[]

太極圖見天人合一之妙。

[]

太極圖遠而萬古,近而一息無能外者。

[]

天地陰暘,古今萬物,始終生死之理,太極圖盡之。

[]

太極之理,中庸備之。

Δ

次贊太極圖之義。



[]

程復心大學章句圖,首畫太極圖,中閒著一氣字,是以氣言太極。周子無極而太極,專以理言也。程說曰:太極未有象,惟一氣耳。是即漢儒異端之說,又豈識所謂太極哉。

Δ

次程氏畫太極圖之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