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易學發隱

易學發隱

海印山人



中華仙學養生全書(中)

456



[]

《易傳》曰:生生之謂易。生生者,生而無生,有緣起性空之微意存焉。莊子不云乎: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列子云: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蓋諸法本不生,以緣起故生,達緣起無生之旨者,一切法本來寂滅,本來常住,本自不動,此寂滅不動之真性,即是易之妙體,所謂寂然不動是也。隨緣感應即成易之妙用,所謂感而遂通是也。故生生者無生也,即色即空也。世儒作生生不已化化不息解,非也。生生不已乃順化之機,後天而奉天時;易乃逆數,要原始反終,逆生死流,先天而天勿違。故知緣起無生之說,乃《易經》生生二字之的旨也。

Δ

編者按:《易傳》與莊、列之所謂生生者,這兩個生字,其解釋的意義不同。第一個生字為主,第二個生字為客;第一個生字為根本,第二個生字為枝葉;第一個生字為生物之生,第二個生字乃所生之物。生物之生,乃無形的主宰,無始無終,常靜常應,其實就是道體,亦云無極,故雖生而不生;所生之物乃物質,物質當不能常存,終須變滅(變滅即是死),故云生生之所生者死矣。是以學道者貴窮其本而索其根,守其第一個生生之生,而不願第二個生之所生也。雖然生生之生,固為可貴,但若無生之所生以相形點綴,則空洞寂滅,生氣全無,亦失其所貴矣。譬如一個國家,有君有民,則可知君貴民賤;若有君無民,賤固不存,貴亦安在?故有生之本,復有生之末,常靜而能常應,則生方貴。若有生之名,而無生之實,能常靜而不能一應,則等於男子陽萎,女子血枯,假使配作夫妻,不能生育兒女。順行人道,固不能生人,逆行仙道,亦不能成仙矣。此所以生生之足貴,而不同無生之只落於半邊也。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刻心易發微引


皇極經世心易發微

《皇極經世心易發微》


皇極經世心易發微卷之首

刻心易發微引

心易發微卷二

問數答語

心易發微卷三

心易發微卷四

心易發微卷五

心易發微卷六

心易發微卷七八

心易發微卷末





皇極經世心易發微卷之首

洱陽楊體仁野崖氏手著



【刻心易發微引】

心易發微凡八乃明洱海衛楊君所著也君業舉子業諸易有

得於心順推已往逆推將來言無不中當道重之大司馬淨峯

張公召往三楚經貴州大道觀檢藏經獲經世全書悟元會運

世之奧喜曰此易之微也乃上溯羲文周孔之源會於心而筆

之書兵憲棠山任公刻之大理既而寶於京師主政葵陽李公

刻之中書科及司訓鎮南余以經粵武定會決勦策君刻期秋

冬之交所言若響既而率大司馬呂公婺武定書院事君益

請易理又既前刻之未備者彙為一書名曰心易發微余取玩

之因而感焉夫理一而已數者理之顯變易從道易以名焉而

數行乎其間矣是數隱於無顯於有羲皇一畫而始著至文武

周孔而易成堯夫演之為元會運世而易道行君心有全易乃

列之卦象稽之天時地利而驗之人物感應凡一念未萌事幾

未發天地之通塞人物之榮枯國家之興衰古今之變遷皆可

前定以開吾人避趨之途蓋本之易理而數行焉故不能逃也

所謂成天地而行鬼神者易道也此書發易之微是不可以私

矣捐俸刻之以冀易道之行謂君有功於四聖可也(名闕)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心齋約言》

《心齋約言》

一卷(明)王艮撰

學海類編第30*186-199



[]


子有不善未嘗不知常知故也知之未嘗復行常行

故也



[]


惟有聖人之學好學不費些子氣力有無適

快樂若費些子氣力便不是聖人之學便不樂



[]


問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來者中也曰然則百姓之

日用即中乎曰孔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

得謂之道特無先覺者覺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見之

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有所見便是妄妄則不得

謂之中矣



[]


涉人為皆是作偽故偽字從人從為



[]


得身是天下國家之本則以天地萬物依於己不以

己依於天地萬物



[]


道理若只見得一邊雖不可不謂之道然非全體也

譬之一樹有見根未見枝葉者有見枝葉未見花實

者有見枝葉花實卻未見根者須是見得一株全樹

始得



[]


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論有位無位孔子學不

厭而教不倦便是位育之功



[]


夫愚婦與知能行便是道鳶飛魚躍同一活潑潑地

則知性矣



[]


者初得頭腦不可便討聞見支樘正須養微致盛則

天德王道在此矣六經四書所以印證者也若工夫

得力然後看書所謂溫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書本

便沒工夫作



[]


童冠舞雩之樂正與孔子無行不與二三子之意




[]


子不以養人者害人不以養身者害身不以養心者

害心知斯三者則知所以為學矣



[]


問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曰我知天何惑之

有我樂天何憂之有我同天何懼之有



[]


說己無過斯過矣若說人有過斯亦過矣君子則不

然攻己過無攻人之過若有同於己者忠告善道之

可也



[]


友持功太嚴先生覺之曰是學為子累矣因指傍斷

木之匠示之曰彼卻不會用功然亦何嘗廢事



[]


問異端曰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

謂之異端


[]


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聖人知便不失

百姓不知便會失



[]


知之體與鳶魚同一活潑潑地當思則思思通則已

如周公思兼三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何

嘗纏繞要之自然天則不著人力安排



[]


夏篤信謹守為己切矣但不免硜硜然言必信行必

果故孔子進之曰無為小人儒



[]


上堂聲必揚仁之用也故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

一事而非仁



[]


事是學即事是道人有困於貧而凍餒其身者則亦

失其本而非學也



[]


術宗源全在出處大節氣象之麤未甚害事



[]


學者問放心難於求先生呼之即起而應先生曰爾

心見在更何求心乎



[]


所以載道傳所以釋經經既明傳不復用矣道既明

經何足用哉經傳之閒印證吾心而已矣



[]


用閒毫釐不察便入於功利而不自知蓋功利陷溺

人心久矣頃見得自家一個真樂直與天地萬物為

一體然後能宰萬物而主經綸所謂樂則天天則神



[]


別先生者以遠師教為言先生曰塗之人皆明師也

得深省



[]


身猶矩天下國家猶方天下國家不方還是吾身不




[]


妄則誠矣誠則無事矣故誠者聖人之本聖誠而已




[]


在天地閒實無古今之異自古惟有志者得聞之孔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心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見便是妄既無所向又無所

見便是無極而太極



[]


知即性性焉安焉之謂聖知不善之動而復焉執焉

之謂賢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以先知覺後知一

知一覺無餘蘊矣此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合內外

之道也



[]


實二字足見切實功夫但其閒微有毫釐之辨不可

不察蓋良知原自無不真實而真實者未必合真知

之妙也故程子謂人性上不容添一物



[]


知即性性即天天即乾也以其無所不包故謂之仁

無所不通故謂之亭無所不宜故謂之利無所不正

故謂之貞是故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終日乾乾夕惕敬慎

此良知而已雖危無咎即所謂不敗即所以立也



[]


知天性往古來今人人具足人倫日用之閒舉而措

之耳所謂大行不加窮居不損分定故也但無人為

意見參搭其閒則天德王道至矣



[]


知在人信天然自足之性不須人為立意作作知之

真信之篤從此更不作疑念知此者謂之知道聞此

者謂之聞道修此者謂之修道安此者謂之聖也此

道在天地閒徧滿流行無物不有無時不然原無古

今之異故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孟

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斯而已矣所

謂聖門肯綮者此而已聖門惟由也喭然教之曰修

己以敬子路以為未足又曰安人安百姓亦惟敬此

而已矣學者信不及此則當就明師良友講明之未

可輒生疑惑






或問鄒子曰泰州崛起田閒不事詩書一布衣何得

聞斯道卓爾予曰惟不事詩書一布衣此所以得聞

斯道也蓋事詩書者理義見聞纒縛胸中有大人告

之以心性之學彼曰予既已知之矣以泰州之天靈

皎皎既無聞見之桎梏又以新建明師証之宜其為

天下師也竊嘗論新建有泰州猶金谿有慈湖其兩

人發揮師傳亦似不殊斯道不孤德必有隣予于兹

益信或曰泰州主樂末世有倡狂自恣以為樂體奈

何予曰此非泰州之過學者之流弊也夫流弊何代

無之終不可以流弊而疑其學吉水鄒元標





《心齋約言》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