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鈎攀圖法

鈎攀圖法

 



 

钩攀图法

以兩手如鉤,向前攀雙腳心十二,再收足端坐。

上法以兩手向前攀腳心十二次,乃收足端坐,候口中津液生,再漱再吞,一如前數,擺肩並身二十四,及再轉轆轤二十四次,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燒身體,想時口鼻皆須閉氣少頃。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讀《玄女經四十九章》之三十三 藥

讀《玄女經四十九章》之三十三 藥__藥從何而來?什麼是藥?

 

日藥本舖

康是美

大國藥妝

特美事

松本清

唐吉軻德

 

藥從何而來?

乾坤爲鼎

天地爲爐

坎離爲至藥之宗

鉛汞作大丹之體

須憑四象

又按三才

法戊己成其真形

駕河車運爲正質

發則陰陽金媾

勝則日月盤旋

虎嘯則玉磬爐前

龍吟則金華鼎内

水火結伏

龍虎相乘

刻漏無差

金丹成矣

 

什麼是藥?

人體三味藥精氣神

 

內藥

外藥

至藥

煉丹採藥只在一符之頃。一符四十分鐘〔三丰全集〕三昧初從離下發,一符始自坎中浮。

 

藥之性質是人體煉採底

不是大國藥外造底

外藥致死率太大有的有毒有副作用

內藥身體自製自產安啦

但自製不容易

一符之間成之

急須採

採不及時就有老嫰問題

功效自然打折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藥根<<<陰陽母丹母

 


33藥】

講些什麼

 

 

.1世有百態,態相萬千。衆相非一者,言病,病者言人病,藥及也,始爲物,然藥乎物,安會否?

世有百態>>>

父子相承曰世

承繼的方式千奇百態

有的是透過庶的方式反折回來

有的是上天認定的當有此一會不想承擔都不行

態相萬千>>>

有巧姿就有嬌媚意

有驕態就有咋咋呼呼

態相萬千真的寫不完

衆生相非一

都是病態不正常

人病,藥及之。

但他正驕傲

不可一世

你潑他冷水

他降不下來

可能更火

他已失去理智

已經不是人

已經變爲神鬼

姑說他始爲物

但他不是個東西

東西壞了就丟

人變了怪物

懲治他丟棄他

搞不好他要殺人

又更暴更戾了

病因安在

問心理醫生去

 

然藥乎物,安會否?

不是人體自然形成的藥都不是藥

藥物就藥物唄

中間還插個乎字

乎突然間

藥突然間不是藥而是物

變成大便排泄物

一點也不經世

叫我會

我還真的會不來哩

 

 

.2有病者,終日迂,言世人瘋,衆皆會其瘋。其無常,嘆人間。神魔亂,衆親省之,曰天無路。有智者,配以藥,欲克之,其不能療,曰無救。天地之相生生相剋,心有之物,衆皆尋,未果也。此疑留也,數載未出,其言絕,不能醫矣。

.3越數年,新人起,然而發,絕而終。病者愈,解數傳。新智名,揚天下,名:智也。然越之載,病者畢。智人曰,身傷。

.4是有比者,遇人,人言汝爲神。病者喜,樂之樂,食至進,生之樂。

人言其修,正證神人。其喜極,曰渡人,月修橋,年鋪路,衆感其心,莫不爲神。化人離,病者煎,問吾醒,試償當年何疾也。化人言,無他,神性也。病者追曰,何爲神。化人笑,汝。皆笑也。

.5藥之藥,藥至藥,方之方,理之理,順爲理,解不解,通不通,靈不靈,神不神,償以問,藥何?理也。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蔡望陰符經注

蔡望陰符經注

一個面向

一個對象

昭昭乎進乎象

所以你面對的是昭昭、是乎進、是乎象

蔡氏是望其向其昭昭方

來實踐履行一個願望底

什麼願望

一面之神泥丸宫之構建

他是建築系的

要打造頭面

 

乎於也

於進

於象(象以尊言坐南向北)

都得昭昭

昭昭在目

目光炯炯

 

陰符是什麼

陰符是構建陰宫

行陽火陰符昇降之道

起始的框架很大

但營造總得從子午卯酉小周起

大框架頭面

一面之神

小框架心腎

頸下之軀

練氣化精煉精化炁打基礎的

鍊炁化神鍊神還虚那是基礎架構完成後堆疊上去的

跟蓋房子一樣

任督打通才有一面之神底宫殿可蓋

不是空空洞洞底天空之城

而是實實在在底頭面之城

住滿了神仙

活生生底昭昭在目

 

黃帝陰符經注

經名:黃帝陰符經注。原題蔡氏注。《宋史藝文志》著錄蔡望《陰符經注》一卷,當即此書。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黃帝陰符經注

蔡氏注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道分而為天地,天地分而為萬物,萬物之中人為最靈,本與天地同體,然人所受於天地有純雜不同,故必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則道在我矣。言天而不言地者,地在其中也。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五賊,五行也。天下之善由此五者而生,而惡亦由此五者而有,故即其反而言之曰五賊。五賊雖天地之所有,然造天地者亦此五者也。降而在人,則此心是也。能識其所以然,則可以施行於天地,而造化在我矣。故曰:見之者昌。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地之所以為性者,寂然至無,不可得而見也。人心之所稟,即天地之性。故曰:天性人也。人之心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機也。天之所以動,地之所以靜者也。此機在人,何所不至?為堯舜,為桀紂,同是機也。惟立天之道以定之則智。故去而理得矣。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殺機者,機之過者也。天地之氣一過,則變異見而龍蛇起陸矣。人之心一過,則意想生而天反地覆矣。天人合發者,道之所在,天意人情所同。然天序有典,天秩有禮,人之大倫是也。西方之學以此為世網而絕之,然而不能搖者,以萬變之基一定而不可易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聖人之性與天地參,而眾人不能者,以巧拙之不同也。惟知所以伏藏,則拙者可使巧矣。人之所以不能伏藏者,以有九竅之邪也。竅雖九而要者三,耳、目、口是也。知所以動靜,則三返而九竅可以無邪矣。目必視,耳必聽,口必言,是不可必靜,惟動而未嘗離靜,靜非不動者,可以言動靜也。

 

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火生於木,有時而焚木;姦生於國,有時而必潰。五賊之機,亦由是也。知之修鍊,非聖人孰能之?修鍊之法,動靜伏藏之說也。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生殺者,道之降而在氣,自然而不可逃者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天地生萬物而亦殺萬物者也。萬物生人而亦殺人者也,人生萬物而亦殺萬物者也。以其生而為殺者也,故反而言之,謂之盜,猶曰五賊云爾。然生殺各得其當,則三盜宜。三盜宜,則天地位,萬物育矣。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天地萬物主於人,人能食天地之時,則百骸理矣;動天地之機,則萬化安矣。此為盜之道也。時者,春秋早晚也。機者,生殺長養也。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神者,靈怪不測也。不神者,天地、日月、山川、動植之類也。人知靈怪之為神,天地、日月、山川、動植,耳目所接,不知其神也。

 

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月者,人不知其神也。日之數大,運三百六十日;月之數小,運三百六十辰。天地變化,不外乎三百六十。聖功之所以生,知此而已;神明之所以出,由此而已。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盜機者,即五賊流行天地之間,上文所謂日月之數也。見之知之,則三盜宜而三才安矣。然黃帝堯舜之所以得名得壽,蘇張申韓之所以殺身赤族,均是道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至哉,言乎。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原,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瞽聽聾視,用志不分也。一可以當十。三反者,即目、耳、口也。返者,復其初也。晝夜者,陰陽之運。三者既返,則超乎陰陽之運,而通晝夜一死生矣,一可以當萬。《易》所謂神武而不殺者也。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心因物而見,是生於物也;逐物而喪,是死於物也。人之接於物者,其竅有九而要有三,而目又要中之要者也。老聃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孔子答:克己之目,亦以視為之先。西方論六根六識,必先曰眼曰色者,均是意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無恩之恩,天道也。惟無恩然後能有恩,惟無為然後能有為,此用師萬倍,必三返而後能也。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至樂者無事,故性餘,裕而能先天下之憂;至淨者無染,故性廉,潔而能同天下之患。此三返之道、無為之至也。若不拔一毫者之所為也。然天之道至私,而用之至公,是至樂至淨乃所以有為也。惟物亦然。物之可取者謂之禽,萬物之相制伏,彼豈有為於其間?蓋氣之自然也。虎豹之於麟,鷹隼之於鳳,非以其才之搏與驚也。此三返晝夜,所以能至於一當萬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死恩害,道無不然。此霜雪之殘,所以有至恩;雨露之滋,所以有至忍也。極而論之,則有無動靜之機,未嘗不相與為往來,故正言若反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見天有文,地有理,以為聖也,不知其所以聖。我以時之文、物之理而知天地之所以聖。天文有時,地理有物,哲知也。以天地之常言之,其道固如是;自變者言之,亦如是也。此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至於通乎晝夜,而與造化同體,動靜無違也。

 

黃帝陰符經注竟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丹青霞二元君黄庭中景經註序

丹青霞二元君黄庭中景經註序


 

梁陶宏景答朝士書、問曰:常鶴仙書轍欣嗟忘倦,徒羨其文,莫測其理,尋七尺之軀,既同稟太始,俱眼五常,以何因緣,獨超青雲而弊金石乎,請略聞雅說,答曰:夫得仙者萬法千門,今且談其正體,凡質象所結,不遏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何能而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假令爲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衆法共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尸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于是各隨所業,漸階無窮矣,再者昔桑矯問于涓子曰:自古有死,復云有仙,竟如之何,曰雨有矣,夫言兩有者,爲理無不存,神仙可學也。

 

黄庭外景經者,東華之所秘也,誠學仙之要妙,羽化之根本,橡李涵虚祖師注太上十三經之老子真傳載,東漢間,青州有王氏子者,名成,字玄甫,通東華,遇崑崙西母王啟珠,珠喜其同姓.賜號白雲上真,授以老子之青符玉篆,金科靈文,玄甫眼習三年;勤心不懈,老子感而降之,即以黄庭內景,刪爲一卷,名曰外景,以授玄甫修持,兼示九轉八瓊丹火候.玄甫乃韜光晦遊,結庵静煉,功成,號東華帝君,理東方少陽之氣,復稱紫府少陽;爲扶桑大帝輔相,三傳至純陽先生,先生云,老子之外景,乃玉辰之內景,皆藏于扶桑宫中.束華祖贊而傳之,所以著老子度世忘也,夫萬法紛;統以皆首爲主,而人則以心爲宗,無主則法不生.無心則身不立,所以首重修心煉性,虚極静篤,恬偷淡泊。滌除嗜欲,內視反居無心,廣成子日,無視無聽.搶神以静,形將自正,必静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仙青符玉篆,金科靈文,玄甫眼習三年.勤心不懈,老子感而降之,即以黄庭內景,刪爲一卷,名曰外景,以授玄甫修持,兼示九轉八瓊丹火候.玄甫乃韜光晦迹,結庵静煉,功成,號東華帝君;理東方少陽之氣,復稱紫府少陽,爲扶桑大帝輔相,三傳至純陽先生,先生云:老子之外景,乃玉辰之內景,皆藏于扶桑宫中,東華祖贊而傳之,所以著老子度世忘也,夫萬法紛紜,統以皆首爲主,而人則以心爲宗,無主則法不生,無心則身不立,所以首重修心煉性,虚極静篤,恬愉淡泊,滌除嗜欲,內視反居無心,廣成子曰:無視無聽,搶神以静.形將自正,必静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仙道要言也,道德經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而行之笑之,此福祿所繫,純任自然可矣。

羅智光拜序于静念樓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道教醫學鈔本__內景真傳圖說

內景真傳圖說

 

內景真傳圖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髓則腎主之。

膻中者,名氣海,在兩乳間,氣所居焉。能分布陰陽,氣之生源,命之主也。故爲人父母者,不可損也。

膈膜者,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貼於脊膈間,週 圍遮幔,如幕下垂,以蔽濁氣,不至上薰心肺。

胃者水穀之海,飲食入胃,由脾運化,而傳送大小腸。故經曰: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幽門者,謂幽微隱秘之深處,水穀由此傳入小腸,下至闌門,乃泌清別濁,而轉入大腸,清滲於膀胱,而通臟腑焉。人之一身,臟腑經絡百骸九竅,盡皆貫通,故外有感傷,內有傳變,今繪小圖,以便熟玩。//

 

內景真傳說

前賢於人身之經絡,部分重見疊出,而於內景則略之。

華佗雖有內照圖,然亦有難辨而未悉者。

余故考而分別之。

前自氣管以下聯絡皆藏也。

後自食管以下,聯絡皆府也。

口之上下謂之唇,名曰飛門,言其動運開張,如物之飛也。

口內居者爲舌,舌乃心之苗,其舌本又屬脾腎二經。

舌下有二隱竅,名曰廉泉,動而津液湧出,下通於腎。

如腎水枯涸,津液不能上潮,則口乾燥矣。

其上下齒牙爲戶門,雖屬手足陽明二經,而其本又屬於腎,以其腎主骨也,故曰齒乃骨之餘。

其喉間如小舌之垂下者,名曰懸壅,乃發生之機也。

再下又有會厭,居吸門之上,其大如錢,爲聲音之關。

薄而易起,音快而便;厚而遲起,音慢而重。

項前硬管,謂之喉嚨,主氣。

經曰,喉以侯氣,即肺管也。

管有十二節,長七寸,下連於肺。

經曰:肺爲相傅之官。

形如華蓋,六葉兩耳,上有二十四孔,主藏魄。

心居肺下,形如未開蓮花,其位居中而前。

經曰:心爲君主之官。

上有七竅三毛,主藏神,周旁有脂膜裹之,是爲心包絡。

近下另有膈膜一層,周圍張大黏連胸脊之前後,以遮膈下之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

其膈膜之上謂之膻中,即包絡。

經曰膻中爲氣之海,乃清氣所居之地,而爲上焦主持呼吸而條貫百脈者也。

心發四系,一系上連於肺,一系從左透膈膜而下通於肝,肝如春木甲柝之象。

經曰肝爲將軍之官,主藏魂。

肝凡七葉,而膽附於肝之短葉。

膽爲清淨之府,有上口而無下口,又謂之青腸,一系從右透膈膜而下通於脾。

脾如馬蹄掩於太倉之上,太倉即胃也。

經曰脾胃爲倉廩之官,主磨水穀,其位居中,主藏意,一系透膈膜循脊直下而通於腎。

腎有二枚,形如豇豆,色紫黑,後著脊第十四節兩旁筋膂間。

經曰腎爲作強之官,主藏精與志。

左一枚陰水居焉,右一枚相火居焉,其中正謂之命門,經曰七節之旁,而有小心者是也,乃人身立命之根本。

此言五藏及包絡外藏皆統而相連者也。

喉嚨後管名曰咽門,以咽物也。

嚥下爲胃管,長一尺三寸,下連賁門,即胃之上口也。

下以透膈,乃太倉胃口也。

胃又謂之黃腸,與脾相爲表裡。

脾爲運化之原,胃爲藏納之府,主腐熟水穀,合變化爲中焦。

胃之下口爲幽門,謂幽微隱秘之處,水穀由此而傳人小腸,小腸承受化物,經曰小腸爲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謂之赤腸。

其下口謂之闌門,謂闌住水穀,泌清別濁而分入大腸、膀胱也。

其泌之清者前以滲人膀胱,膀胱與小腸脂膜相連,無上口而有下口。

小腸泌之清者從而滲入之,其中空虛,善受濕氣,故津液藏而化爲溺。

經曰膀胱爲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矣。

又謂之黑腸。

下口有管直透前陰而溺出焉。

其泌之濁者,後以轉入大腸而爲糞。

大腸積疊十六曲,故又名迴腸,又名爲白腸,二藏咸稟下焦決瀆之氣,傳導穢滓從直腸而出肛門。

直腸在肛門之上,長七寸。

肛門又名魄門,人死魄從此則去。

此言六府皆統而相連者也。

夫修道子。脈行一陰一陽。水火既濟。一陰二陽。汞投鉛。一陰三陽。鉛投汞。有一陽一陰。性命會合。一陰二陽。性會命。三陽三陰。命會性。水火性命投會。而煉成六脈(純陽之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