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104華陀《玄門脉訣內照圖》

104華陀《玄門脉訣內照圖》

 

[肺手太陰經]

黃帝書云:「肺為諸藏之上葢,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肺之形似人肩,二布葉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佈諸藏清濁之氣,而為氣管。乃相輔之官也,在喉嚨氣系之下。

 

[心手少陰經]

黃帝書云:「心形如未敷蓮花,中有九孔,以道天真之氣,神之宇也。」其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脉之氣也,而為身之君。以肺為上葢,故心在肺之下。

 

[心包手厥陰經]

靈樞經曰:「手心主脉,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九樞云:「十二原以太陵為心之原,即心包穴也。明真心不受邪,故手心主,則心包也。」類纂曰:「手厥陰心包之經,所謂一陰也。一名手心主,其經與手少陽三膲為表裏。」今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隔膜之上,堅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粘,其處黃脂浸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包絡也。

 

[脾足太陰經]

黃帝書云:「脾形似馬蹄,內包胃脘,象土形也。經絡之氣交歸於中,以營運真靈之氣,意之舍也。」又云:「脾為陰藏,位處中膲,主養四藏,故呼吸以受穀氣。以其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曰在中而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為諫議大夫。」又曰「倉廩ㄌㄧㄣˇ之官」。

 

[肝足厥陰經]

黃帝書云:「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如木甲拆之象,各有支絡,血脉於中,以宣發陽和之氣,魂之宮也,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為「將軍之官」,其治在左,然以今之藏象校之,則肝在右脇右腎之前,並胃,而胃與小腸之右外。」

 

[腎足少陰經]

黃帝書云:「腎臟有二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膂筋。其外有脂裹,裏白外黑,主藏精.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腎者「作彊之官」伎巧出焉。其位下連於脇。今以見圖藏象校之,則在膈下,貼脊膂脂膜中,有系二道,上則系心,下則連二腎之系相通,已上六藏也。」

 

[咽門]

自咽門已下六府,咽應地氣,為胃之系也。以胃屬土,坤為地,坤土也,故應地。咽之下者,胃脘水穀之道,凡咽門承受水穀,自胃脘而入於胃中。咽,嚥也,言可嚥物也。又為之嗌,言阨要之處。黃帝書曰:「地氣道於嗌。」嗌,咽也,以令藏象,咽在喉之後,合古書為是,於歐本則非。

 

[胃足陽明經]

黃帝書云:「胃者倉廩之官,布養四藏,故五藏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故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脉,脉氣流經,經氣歸肺;肺朝百脉,輸精於皮毛,毛脉合精氣行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又:「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情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水穀氣味奉生之理也。」

 

[膽足少陽經]

黃帝書云:「膽者中正之官,决斷出焉。而為清淨之府。」

 

[小腸手太陽經]

黃帝書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別,而水入膀胱上口,其滓穢傳入大腸上口,與今所繪藏象同。

 

[大腸手陽明經]

一名回腸,以其回屈而受小腸之穀,因以名之也。乃肺之府也。黃帝書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廣腸]

又曰肛門。言其處似車釭形,故曰肛門。即廣腸也。一名直腸,一名魄門。黃帝書曰:「直腸者,廣腸也。一名洞腸,受大腸之穀,而道出焉。故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膀胱足太陽經]

又名胞。胞【韋包】ㄆㄠˊ也,【韋包】虛空也。以虛承水液焉,而為津液之府。類纂云:「膀胱者,胞之室也。」黃帝書云:「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位當孤府,故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又水泉不止,膀胱不藏,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三膲手少陽]

扁鵲曰:「膲原也,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始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也。中膲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膲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道也。故上膲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出血以榮五藏六腑及身體也。又下膲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故曰出而不內。凡藏府俱五者,手心主非藏,三膲非府也。以藏府俱六者,合手心主及三膲也。」又云:「藏唯有五,府一獨有六者何也。所以府有六者,謂三膲也。有原氣之所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黃帝書曰:「上膲如霧,中膲如漚,下膲如瀆,而為决瀆之官,水道出焉。」九墟云:「中膲亦並於胃口,出上膲之後,此所受氣,泌別糟粕,承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脉,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故得獨行於經隧,命曰榮氣,故言中膲如漚也。」仲景曰:「下膲不和,清溲重下,大便數難,臍腹築痛。」故三膲者,寄於胸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