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真氣還元銘


真氣還元銘

23*152



【真氣還元銘序】

    余幼親墳典,長慕煙霞,比跳龍門,欲攀蟾桂著錦衣於世上,騎躍馬於人間,置立機關,開張造化,榮沾父子,福及子孫。體仁義爲當代之楷模,用禮智作將來之規矩。夢未同於傅說,釣不遇於姜牙,而遂灰心志求仙道,詩書陡罷,筆硯頓抛。見寰區之多少是非,睹朝市之無限得失,榮如石火,貴似浮漚,不假高低,瞥然聚散。尸行鬼步,非聖哲莫可知之;動肉活塵非賢良莫能分别。邇後專尋幽洞。遍訪名山,歷險登危,二十年矣。自梁貞明歲,遊於泰山頂高松之下,忽見一人,形容異俗,言語非常,唯稱萬代之師,秪道九天之主。余遂稽首長跪。爲余曰:汝有仙相,方得遇吾。付汝學仙之門,汝能受否?余又長跪,感謝形言。又曰吾請汝剪髮歃ㄕㄚˋ血爲盟,與汝屈伸吐納煉形之術。又曰:兩紀之内,輒莫傳人,傳之非人,彼受譴責。余又長跪,忽然不見。余自後常依次第,不輟功夫,但是微言,無不神驗。余既承師命,合秘天機。兩紀將終,許傳人世。而乃重修舊則,翻作新經,寫之市朝,藏諸山石。後來學者得之幸哉!




真氣還元銘
强名子注解


[]

一氣未分

Δ

一者,道之所立。氣者,一之所生,未分爲混沌未分也。此言一氣,雖從大道以成名,而且混沌之氣,未分清濁也。此則是無名生有名,有名生萬物。道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言道也,有名言氣也。言道者,是一氣之父,言一氣者,萬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氣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則貴道,修道則重氣,言氣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人若得法修之,克爲神仙矣。故黄庭經云:出清入玄二氣焕,子若遇之昇天漢。又云:何不食氣太和精故不入死居黄寧。其義明矣。


[]

三才同源

Δ

三才者,天地人爲三才也。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也。



[]
清濁既異

Δ

清者,天也。濁者,地也。既已也,異别也。此言混沌之氣分别也,則清氣騰而爲天,濁氣降而爲地,人在其中,是已有分别也



[]

元精各存

Δ

元者,元氣也。精者,元氣之精也。言天地人元氣之精各存也。



[]
天法象我

Δ

此言元精雖存,而天法象與人無二也



[]

我法象天。

Δ

言人法象天以成形也。

或問曰:前言天法象我,我法象天,天道因甚無傾覆,人道何故有死生?余答曰:天道雖有樞機,而清虛無心,清虛而無其心,則元氣自運。既元氣自運,則五行無妨,五行無妨,則無刑剋,既無刑剋,則是大空,既是大空,則與道合同,是以不傾也。余又答曰:人有生死者,非與天道不同也,乃人之自致也。自致者,從父母媾結精氣,至成形降生,便有悲啼喜怒哀樂,漸漸口貪五味,耳聽五聲,眼觀五色,心耽五慾,一向萬機,無所不有。此已上四事,皆因有心之變動也。既有其心,是無清虛也,既無清虛,是人失道也,既人失道,則與萬類同矣,衆物齊焉。任運死生,隨縁枯朽。或如石火。或似浮漚,成時暫成,滅時便滅。此蓋人之自爲,非大道之所致也。人若心能無心,色能無色,味能無味,觀能無觀,慾能無慾,聽能無聽,機能無機,和光同塵,湛然常存,則與道同矣。又何不得長生如天之乎?



[]

我命在我,

Δ

言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運動元和之氣,外吞二景,内服五芽,動制百靈,靜安五藏,則寒温飢渴不能侵,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變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爲我命在我也



[]

不在於天

Δ

言人性命死生不由天也



[]

昧用者夭

Δ

言昧用元氣之人,反致夭壽,此則須事明師傳受,方可得爲之。不然則必致夭壽也



[]

善用者延

Δ

言達元氣道理之人,則壽命延長



[]

氣和體寂

Δ

氣,元氣也。體,形體也。言元氣淳和而形體自寂,形體既寂,而氣自和



[]

守一神閑。

Δ

一者,一氣也。神者,神形也。此言人但能守一氣,則神形自然閑矣。夫神者是氣之子,氣者神之母。但知守其母,則子不遠,知守其君,則神不散。此皆合自然之道,譬如水潤下,火炎上,雲從龍,風從虎之類是也



[]

靈芝在身

Δ

靈芝,芝草也。在身,在人身中也。指元氣是也。


[]

不在名山

Δ

不在名山所採也



[]

反一守和

Δ

一是一神也,和是和氣也。前言守一神閑此言反一神守和氣,是爲神氣相守者,爲念念相續,綿綿不斷是也



[]

理合重玄

Δ

理,道理也。重玄,又玄也。言人能知反一神却守和氣,此名玄之又玄也



[]

精極乃明,

Δ

精爲精氣也,明爲神明也。此言人得抱元守一之法,則精氣充滿,乃通於神明矣



[]

神極乃靈

Δ

神是一神也,靈是人通靈也。此言人達抱元守一之道者,則三萬六千神常不離人則自然通靈也



[]

氣極乃清。清氣爲神,濁氣爲形

Δ

氣爲元氣也,清爲清虛也。此言元氣既極則濁氣自散,人乃清虛也



[]

因氣而衰

Δ

此言人皆因氣衰,則形衰也



[]

因氣而榮

Δ

人氣王,則身榮也



[]

因氣而滅

Δ

人氣竭,則身滅也



[]

因氣而生

Δ

人皆因元氣交結,以生身也



[]

喜怒亂氣,

Δ

言人或喜或怒,皆亂正氣也



[]

情性交爭

Δ

言人既有喜怒,則情性交爭也



[]

擁隔成病

Δ

前言情性交爭,則元氣擁隔也,氣既擁隔則成病矣



[]

神形豈寧!

Δ

神爲萬神,形爲形體,豈寧爲形體不得安
寧也。


[]

煉陽銷陰

Δ

煉如燒煉也,陽是陽氣也,銷如銷鑠也,陰是陰氣也。上言神形不得安寧,此言煉陽銷陰,此是擒制之門,調治之法。大凡求仙學道,攝養乖宜,則須知燒煉陽氣而銷鑠陰邪,則可以長生矣。且凡人病患,皆因五味以生身,却因五味以喪身。初服氣時,但先積心火以通身燒之,燒訖則依法服之,無不愈者。廣成子曰:積火以燒五毒。五毒者,五味也。五毒盡,可以長生矣。



[]

其氣自行,其神自靈

Δ

此言陰氣消散之後,陽氣自行



[]

以正遣邪

Δ

正爲正氣,邪爲邪氣也。言用正氣而發遣邪氣也。



[]

其患自平

Δ

平如不患時也。上言以正氣遣邪氣,則如湯沃雪,以火銷冰,自然平復如故矣



[]

乾坤澄靜

Δ

此已下說服氣法次序也。乾天也,坤地也,言爲天地澄清,無風雲霧雨雪時也



[]

子後午前

Δ

子爲夜半時也,午爲日午時也。大凡吐納調服元氣,皆取夜半子時,直至日午已前並可調服,號曰六陽之氣也。午後至夜半子時,號曰六陰之氣也,不許吐納調服内氣,則百無所妨



[]

閉目平坐

Δ

此爲天道澄清,子後午前,吐納調服時也則須閉目向王方,平坐調服,是平常之法也。



[]
握固瞑然

Δ

閉目平坐,便須握固。握固,握大拇指也,瞑然,瞑目也,似閉不閉是也



[]

納息廬中

Δ

廬,鼻也。後便納外息於鼻中,微微引入,令滿氣海,已久爲妙,號曰納新是也



[]

吐息天關。

Δ

吐息,吐氣也。天關,口也。前既引納外氣入氣海中,既良久,又須吐之,則號曰吐故是也。



[]

入息微微

Δ

微微,爲鼻引外氣時,微微引入,不令耳聞。小則生之門,大則死之路,故引納宜微微然。



[]

出息綿綿,以意引氣

Δ

此爲鼻引外氣時也,須以意引外氣,直入氣海中也



[]

腑臟回旋

Δ

此言以意引外氣入氣海,滿則五臟六腑之氣自然回旋,小轉動,作聲汩汩然



[]

然後呵之,

Δ

呵爲口呵吐之。上言腑臟回旋。氣極又須呵吐之,不得强閉也。



[]

榮衛通宣

Δ

此言既行吐納之理,則榮衛無擁滯也



[]

但有不和,

Δ
爲人非時,五臟六腑不和也。



[]
遣之踵前

Δ

遣之上文云已,正遣邪是踵前。南華經云
衆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踵猶跟也又胎息經云:凡人呼吸與真人呼吸有殊凡人息氣,出入於咽喉,真人息氣於氣海是氣之根本之處。余按外出云踵,足爲踵踵爲脚跟也。此言踵,踵爲氣根也。跟之言根也,言氣海是人生根本之處,故但有不和,則令發遣邪氣,胎息如前法是也。



[]
呵五六度

Δ

呵爲六氣也,言大凡五臟六腑之氣,皆屬心,心屬呵,但以呵吐納之,爲上法也。吐納畢,則依法服氣行氣



[]

無疾不蠲

Δ

言依呵吐納之,無疾病不蠲除也



[]

凡欲胎息

Δ

氣凝曰胎,呼吸曰息,則胎向氣中凝,氣向胎中息,故曰胎息也



[]

導引爲先

Δ

爲子後午前,未閉目平坐,握固瞑然前也



[]

經脉不擁

Δ

言先導引,則經脉氣不擁滯也



[]

關節不煩

Δ

言爲導引擺掣動關節,元氣流行,無所擁滯,故言關節不煩悶也



[]

或如射雕,

Δ

此已下是導引法也,此言如人翻身射雕之勢也。



[]
側身彎環

Δ

一句便是射雕勢也



[]

或舉腰背

Δ

此又是一法,仰卧以兩手背托地,便舉腰收脚令頭著地是也



[]

如蟾半圓

Δ

此是舉腰法



[]

交指腦後

Δ

此别是一法,以兩手十指相叉,交於腦後抱著玉枕是也



[]

左旋右旋

Δ

上言交指腦後,次便須回頭背,或左旋轉或右旋轉是也



[]

勁手足氣

Δ

言導引時,勁挺兩手,便感元氣是也



[]

出於指端

Δ

上言既勁挺手足,元氣自然出於十指之端也



[]

擺掣ㄔㄜˋ四肢,
Δ

此言爲導引時,擺掣動手足,故云四肢也



[]

捉搦ㄋㄧˋ三關

Δ

此言爲導引時,或閉氣,或握固,直至脚十趾皆捉搦之是也。三關,口手脚也



[]

熟摩尺宅

Δ

以兩手摩面上是也



[]

氣海亦然

Δ

爲亦使兩手摩之



[]

叩齒集神

Δ

大凡服氣導引,須先叩齒三十六通,以集五臟之神。齒爲上下齒,號曰天鼓,神聞鼓聲則集矣



[]

合眸固關

Δ

眸爲眼目也,關爲口手足也。言三關閉,則萬邪不入



[]

冥心放骸

Δ

萬慮不入,放縱也。骸,形骸也。此言灰心,萬慮不入,放縱形骸,如太空是也



[]

任氣往還

Δ

閉口任氣神廬中往還也。



[]

覺氣調匀

Δ

覺鼻中生還之氣,調匀也



[]

擁塞喉關

Δ

喉氣和取,出息時便閉氣,令外不入,内不出,是擁塞喉關也。



[]

擁塞則咽

Δ

此爲前擁塞得元氣在喉間,既外不入,内不出,則咽之



[]

三咽相連

Δ

又說咽氣之常法也。三咽相連。爲一閉氣三連咽之,不許津與氣同咽也



[]

轉舌漱入

Δ

爲閉氣時,却微吐出,氣在口中,含之以舌小轉動,便漱入也



[]

咽下丹田

Δ

此言漱咽下元氣,直入丹田,下丹田,臍下三寸氣海是也。



[]

以意引氣

Δ

既咽下氣,則以意引氣,令入丹田



[]

令聲汩然。

Δ

咽氣下時,有聲汩汨然,如水瀝坎,聞之分明



[]

一咽三咽

Δ

此言咽氣時,一咽至三咽,則一閉氣,三連咽是也



[]

再咽如前,

Δ

此言三咽既畢,任氣從神廬中往來,候氣調則如前三連咽之,是再咽如前也



[]

三十六咽

Δ

是每三連咽畢,候氣調則如前三連咽之直至三十六咽,氣之常宜也。黄庭經云:三十六咽玉池裏。此之謂也。若未絶粒,即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凈無問,坐卧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咽矣。若久服通,頓至三百六十咽,亦謂之中成。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是爲太息也。如小胎息,但閉氣數至一千或一百息亦謂之大成。然不能煉形易質,縱得長生如同枯木無精光也。凡有攝養乖宜,卒生疾患,但依服氣法,急治之,取差。咽氣時,不必三十六咽也。上至三十咽,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咽,並得腹内氣轉,四肢氣通,則須且卧,放散手,閉口任氣從神廬中往來,令微微然,但微之又微,閉氣多,出少是法此可爲真胎矣



[]

胎息成焉

Δ

胎息氣但三連咽,咽至三十六咽爲成



[]

大道無爲

Δ

大道,喻人身無爲,是無所施爲也。但習胎息時,或坐或卧,或行或立,任氣胎息,縱身如大空,始至無爲,是人無身也。既至無身,則是無亂想,既無亂想,則元氣不求而自至,不召而自來



[]

而無不爲

Δ

此言却破大道無爲,恐學人執著無爲,故云無不爲也



[]

若能無爲

Δ

前註云:縱身如彼大空是也



[]

是名無思

Δ

前註云:既如大空所空,無心是名無思



[]

若能無思,
Δ

前註云:若能空空無心,則自然所無思也



[]

萬物自歸

Δ

萬物,萬姓也。萬姓,指元歸也。自歸者,則自然歸也。言能無思,則元氣自然歸身也。若作用而求元氣者,如縁木求魚也



[]

法象無二。
Δ

言習真氣還元之道古今如一



[]

不假施爲

Δ

言自然也,如作用而强施爲者非

[]

不寒不熱

Δ

此說是真氣還元返本之功效也。久而行之,則不寒不熱。


[]

不渴不飢

Δ

此一句真氣功效也,勤而行之,乃至不渴不飢也



[]

妙中之妙,微中之微

Δ

此上二句,是讚此真氣還元之不可思議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與希夷微同矣



[]

恬然無欲

Δ

恬爲無味之味,然常也。言此道恬常而無所欲



[]

以道自怡

Δ

怡,悦也。言人得真氣還元之道,且我命在我不在於天,功滿之後,白日昇天,坐在立亡,萬神朝拜,山嶽傾而我不傾,世界壞而我不壞,故自怡然矣



[]

懷道君子

Δ

此一句指學道之人也。


[]

銘之佩之。

Δ

此一句令求學仙道之人敬重此文,可以鎸ㄐㄩㄢ之於石,佩帶於身矣



真氣還元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