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經脉腧穴新考正──三焦手少陽經
【三焦手少陽經脉循行經文】
三焦手少陽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徧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頰至[出頁]ㄓㄨㄛˊ。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考正】
循手表,今《靈樞》表下有“腕”字,《甲乙經》、《脉經》皆有“腕”字。,惟《太素》無之。壽頤按:是經由指上行,出于臂外,固不能不出于腕,然曰循手表,出臂外,則不言腕而腕自在其中,表即外也。若于手表之下,加一“腕”字,則此一字,不能成句,屬上屬下,皆不可通,蓋淺者不諳文義,誤以為不言手腕,有似脫佚,而妄補之,乃至不成句讀。不堪一至于此,直可噴飯。《太素》無之,是也。《甲乙經》及《脉經》皆衍一“腕”字,非。今依《太素》刪。交膻中,各本皆作“布膻中”,唯《脉經》作“交膻中”。壽頤按:布有散佈之義,此以一脉入膻中,所以屬于上焦者,不當以分布散布取義,《脉經》作“交膻中”,乃交會上焦之意,茲據以訂正。徧,今《靈樞》作“循”,《甲乙》則作“偏”,《脉經》、《太素》皆作“徧”。壽頤按:三焦有上、中、下三部,而此經脉與之連屬,則上中下三者,缺一不可。既交膻中,是為屬于上焦,故必下膈,更以連屬于中焦、下焦。古人獨于此節屬字之上,加一徧字,是其心思縝密之處。正與手厥陰經條中之歷絡三焦一句,獨多一“歷”字者,彼此互為呼應,必如是乃見得三焦本非一部,始無遺漏之虞,而後人之或謂三焦即是油膜,或謂三焦別有一物,種種鄉壁虛構之妄說,亦可不辨而自明。《脉經》、《太素》作徧歷三焦者是也,《靈樞》、《甲乙》皆訛,茲據以訂正。俠耳後,今本《靈樞》作“繫耳後”,《甲乙經》、《脉經》皆作“俠”。壽頤按:是經從耳後行,非維繫于耳後,不當言繫。俠即夾字之假借,此以兩耳後之兩經而言,故曰俠。《甲乙經》、《脉經》是也,今新刻之兩本《太素》,正文作“係”,而楊上善有注曰:係,古帝反,有本作“俠”。是楊氏所見,亦有作俠者。蓋俠誤作“係”,而《靈樞》又改係為系,更不可通,茲據《甲乙》、《脉經》及《太素》注訂正。下頰之頰,《靈樞》、《甲乙》、《脉經》皆作“額”。壽頤按:是經從耳上角以下行至[出頁]ㄓㄨㄛˊ,不及于額,作“額”,非是,《太素》作“頰”是也。《甲乙經》、《脉經》正文雖作“額”,而皆有校語,云一作“頰”,則作“頰”者是,茲據以訂正。其支別者,各本皆無別字,惟《素問·診要經絡論》王注引作“其支別者”,于義為備,茲據以增“別”字。
【存疑】
三焦之稱,明指此胸腹中之上、中、下三部而言。胸中心肺之位,則曰上焦;膈下脾胃之位,則曰中焦;腹中肝腎膀胱大小腸之位,則曰下焦。此理至淺,無事高論,參考經文,灼然可見。故曰上焦如霧,則胸中陽氣之蒸騰也;曰中焦如漚,則胃中穀食之熟腐也;曰下焦如瀆,則二便排泄之瀦穢也。分析以形容其狀況,尤為明白如繪,而謂此包涵胸腹全部之三焦,亦自別有一系之經脉,以與各臟各腑,別樹一幟,分道揚鑣,類乎不類。即以經脉篇此節循行言之,所過部位,固極曲折分明,然除歷絡三焦一句以外,何以知其為三焦之經脉,而非其他臟腑之經脉?且以本節為病徵之;曰耳聾,渾渾焞焞,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孺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皆經脉所過之分野,謂之上焦為病,或可勉強凑合,然已與中下三焦,杳不相及;又曰嗌腫、喉痹、汗出,則殆以少陽相火為病而言,更與上、中、下三者,無一毫連屬之理,則所謂手少陽之脉者,亦何獨不可與其他臟腑相為統系,而必繫之以“三焦”二字?乃謂與心之包絡,相為表裏,其理果從何處尋來?蓋幾于呼馬呼牛,惟吾所欲,試問諸臟腑之經脉病情,奚有此空空洞洞、痛癢不關之例?此壽頤所以疑為古人無中生有,藉以湊成十二經絡者也。《難經》獨謂三焦有名無形,確是至當不易。既統上中下三者皆在其中,更何有形之可言?亦既無形,則經脉又將何所繫之?而後人強作解事,造出許多臆說者,亦正不足辨矣。
【三焦手少陽經脉循行歌】
少陽手脉統三焦,第四指端井穴標。上指外廉出手表,直行記取正中爻(行音杭)。循臂貫肘到臑外,肩端陷中上肩解。交過(過音戈)足脉少陽經,直抵大椎諸陽會。繞向缺盆乃入裏,膻中之部心包繫。貫穿膈膜中下聯,徧屬三焦須切記。支絡別從缺盆出,上俠耳後最密切。環行耳上折于前,屈曲下頰乃至[出頁]。一支分自耳之後,直入耳中太陽遘。乃出耳前到耳門,經過上關又前走。此間且與本經交,原來頰上添三毫,上銳髮際抵外眥,本經盡處指眉梢。
【注】
三焦手少陽之脉,起于第四指端爪甲角之外側,是本經井穴之關衝穴,乃循第四指外側歧骨間之腋門穴,過第四指本節後之中渚穴,以出手表腕上正中之陽池,循此上行手臂外側正中一行,過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諸穴,貫肘外正中,上行臑外廉中行,歷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諸穴,乃上肩端陷中之髎穴,是即手太陽經之所謂肩解也。又至缺盆上足少陽之肩井穴,與足少陽陽維脉會,乃交過足少陽位,至肩井後一寸之天髎穴,以到脊骨大椎六陽齊會之上,復折向前,由缺盆而入裏,交膻中以絡心包,聯屬上焦。又下行過膈,聯屬中、下二焦。經文徧屬三焦一句,最當注意,即此可知三焦非指一處而言。其又一支,則即從缺盆向上,過于項側之天牖穴,又兩兩 從耳後上行,過翳風、瘈脉、顱息諸穴,乃至耳上髮際之角孫穴,又環行向前,屈曲下頰而至于[出頁]。其又一支,則自耳後分支,逕入耳中,以會手太陽經之聽宮穴,即自耳中出走耳前之耳門穴,上行過足少陽經之客主人穴(亦名上關),至此則與從耳上角屈曲下頰之本經,交貫而上,經文之所謂交頰者,正在此間,乃一經兩絡,自為交互,非左右兩經之能交互也。今之繪經穴圖者,于此交貫之處,不得不復出一筆,是真繪事家之所謂頰上添三毫者矣!乃又上至耳前銳髮際之和髎穴,而終于目銳眥外眉後陷中之絲竹空穴,則正在眉梢眼角間也。
【三焦手少陽經脉腧穴分寸歌】
手少陽腧二十三,關衝穴起名指尖。腋門本節歧骨縫,中渚節後陷中拈。陽池手表正當腕,外關絡穴一線貫。離池二寸記中行(行音杭),更一寸兮支溝現。會宗一穴最離奇,古籍難知且闕疑。浪說腕間亦三寸,空中有穴又誰欺。此去乃求三陽絡,溝上一寸又確鑿。復上一步四瀆來(復去聲),肘前五寸易探索(易音異)。肘後一寸天之井,更上二寸淵清冷。從此推尋肩下端,臑外對腋消濼認。離肩三寸臑之會,肩頭陷中肩髎在。缺盆向上問天髎,肩井後邊大骨外(肩井,膽足少陽經穴)。天容穴後天柱前,完骨之下天牖聯(天容,小腸手太陽經穴;天柱,膀胱足太陽經穴;完骨,膽足少陽經穴)。耳後翳風又瘈脉,上尋顱息青絡邊(翳風、瘈脉、顱息穴,皆在耳後,翳風居下,瘈脉居中,顱息居上,有青絡脉可辨)。角孫乃出耳廓上,耳前起肉耳門曠。上看鬢髮是和髎(看平聲),絲竹有空眉頭傍(傍讀依傍之傍,去聲,音蒲浪切)。
【三焦手少陽經脉腧穴分寸考】
關衝 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壽頤按:手之第四指指端爪甲角,《甲乙》、《外台》不言在外側,惟以陽經例之,多起于外側甲角,小腸手太陽經之少澤穴是其例。且腋門一穴,則在手小指次指之歧骨間;中渚一穴,則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是經之行于無名指外側明甚,故自明以來,皆謂關衝在第四指端之外側爪甲角。
腋門 在手小指次指歧骨間陷者中,握拳取之。壽頤按:腋門,《甲乙》、《外台》皆如此,而元明以來,各書多作液門,此孰正孰訛,雖不可考,惟以《甲乙》、《外台》,終是古本,姑仍其舊。
中渚 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
陽池 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
外關 手少陽絡,在腕後二寸,兩骨間陷者中。
支溝 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
會宗 在腕後三寸空中。壽頤按:此會宗一穴,《甲乙》、《千金》、《千金翼》、《外台》諸本,皆謂在腕後三寸,與支溝同一部位,最不可解,而曰空中,尤為可疑。是以明人程敬通校《外台》曰: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陷中,會宗亦在腕後三寸空中,腕後空,惟兩骨陷中耳,別無有空也;一云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而三陽絡又在支溝上一寸,會宗故未易取也,則此穴分寸,古本必有訛誤。馬注《靈樞》,乃謂空中有穴,真是夢話。《醫宗金鑑》謂從支溝外開一寸,會宗穴也,以支溝會宗二穴相並,平直空中,相離一寸云云,則從《外台》別本之“空中一寸”四字,而附會為之,本非確有所據,然說來仍是模模糊糊,渺無實在,尤其可怪,亦復何苦?凡為古書作注,而欲于必不可通之處,師心自用,強作解人,最是貽誤後學,大不可訓。
三陽絡 在臂上大交脉,支溝上一寸。
四瀆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
天井 在肘外大骨尖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
清冷淵 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 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壽頤按:“分下行”三字不可解,蓋言取穴之法,此三字必有誤,以《外台》、《千金》、《千金翼》皆如是,姑仍其舊,《甲乙》行作“胻”,有校語云:一本無“胻”字。可知此句之訛誤多矣。《金檻》改作“肘上分肉間",亦是臆說。
臑會 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
肩髎 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
天髎 在缺盆上,肩大骨之後,直足少陽經肩井穴後一寸。
天牖 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中,上斜俠耳後一寸。
翳風 在耳後陷者中,按之行耳中,手足少陽之會。
瘈脉 一名資脉。在耳後中間,鷄足青絡脉中。壽頤按:鷄足青絡脉,蓋謂耳後之青色絡脉,形如鷄爪也。
顱息 在耳後上間青絡脉中。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脉之會。
角孫 在耳廓中間,髮際下,開口有空,
耳門 在耳前起肉,當耳門缺者。
和髎 在耳前銳髮際下,手足少陽之會。
絲竹空 一名目髎。在眉後陷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