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道德經證03

清 德園子 撰
 
【第二十三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寞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
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
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Δ
經中以物語道者曰道之爲物曰恍惚中有物與
夫行隨噓吹之物此則有混成之物是物也何物
也即禮經致知在格物之物也是物無形可見無
象可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約混成無形先於
有形故曰先天地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故曰寂
寞形氣皆有改惟虛無改故曰獨立不改契云二
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故曰周行不殆萬有皆生
於無故曰天下母因無名有道之名因至虛有大
之名大而不已故曰逝逝而不已故曰遠遠而不
已故曰返返者返諸吾身之虛已合太虛之虛也
王者人中之聖法地法天法道者也地者剛柔是
天者陰陽是道者中和是自然者無爲是←
或問子謂格物之物與經所言同旨其說可得聞
歟答曰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孔子自謂五十知
天命可知聖人之學盡一道字聖人之道盡一性
字故孔子言性道弟子難聞孟子道性善知音絕
少格物之物蓋指性言也其所以不言性而言物
者以人久失此性而初復之如本無乍有之物也
故曰物乾陽物坤陰物遂知來物易之辭也天生
烝民有物有則詩之辭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
物其爲物不貳中庸之辭也仁人不過乎物孝子
不過乎物夫子教哀公之辭也皆論性之旨也格
者來也如易七日來復之來復其見天地之心其
格物之蘊乎格字之義鄭氏孔氏並訓爲來當有
所受但所言來善物來惡物仍屬心意邊事非性
邊事耳(先儒注書於此等處非其見之不真欲爲初學講解不得不然)周子曰誠
無爲幾善惡物者誠也非幾也不可以善惡言也
致知者致格物之知非於物外有知非於物先
有知故曰在也獨是愚陋之見每讀大學所未安
者不獨格物之說且疑上文之止至善定靜安慮
本未終始先後下文之知本知之至(據古本)等文皆
別有指歸也請略道之至善者何即指物也即孟
子所道性善之善也以其用之神也有善之稱以
其體之妙也有物之稱無非以道初生剛初長無
能名也及其盛也孟子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矣
易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善言其初成性
言其盛初者性之初盛者物之盛繼善成性誠格
物初終要旨也止者謂欲明明德以親民不至於
物格不可以已也若夫定靜安慮則致知之大用
即所以止至善之方有定者物來之始未來非有
也不可以言定有名不去之辭定者不動之辭謂
夫至善之物即來即有即有即定也靜者定之進
境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閒主靜之境也久則安土
敦仁樂天知命已完我生初之所固有堯之文思
安安視此非有兩候慮即夫子從心不踰致知之
極功也致知畢即大學之事畢矣至於本未終始
先後又有說焉以親民言則身爲本以明德言則
物爲本身爲本本在家國天下先由本以及末修
道之謂教也物爲本本在正心誠意後從末以返
本下學而上達也身以外本先而末後身以內末
先而本後言識得此中先後則知門庭堂奧之所
究竟而不止於半途故曰近道此經中言外之意
引而不發者也修身者明德之始物格者明德之
終平天下者親民之終修身者親民之始明德親
民皆始於修身者也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爲本上文之本以體言此以用言也
是故能修身矣不知正心是猶入門而未躡庭階
也非大學之道也正心而未能誠意猶之未升堂
也亦非大學之道也誠意者大人之事作聖之基
意不誠物不格故中庸曰不誠無物蓋謂是矣故
夫格物一義大人入聖之奧也此則大人之道也
知本者此也知之至(致知之致古本作至)者此也誠意之功
止乎此正心之學止乎此修身之事止乎此齊家
治國平天下知道無一不止乎此即開經所謂在
止於至善者是也故下文從物格一本生成和槃
拓初以示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豈非夫子一
貫之旨哉雖然修身正心誠意之事亦未易言也
不可以不講也修身者懲忿窒欲坤之初六履霜
馴致其道也正心者有養之功神之六二不習無
不利也意誠者美在其中坤之六三含章可從王
事者也夫坤者陰之體也陽之根也姤之窮也復
之基也坤德備而后可以言復矣余故曰復見天
地之心其格物之蘊也
 
【第二十四章】
[]
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
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輕則
失臣躁則失君
Δ
重莫重於虛有力所不能舉也靜莫靜於虛有形
所不能撓也君子行不離輜重不離虛也雖有榮
觀燕處超然處於虛也一爲外誘所動則神不守
舍謂之以身輕天下神輕則不能守氣爲失臣氣
躁則不能依神爲失君神猶君也氣猶臣也故云←
 
【第二十五章】
[]
善行无轍迹善言无瑕讁善計不用籌策善閉无關
鍵不可開善結無繩約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无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是謂襲明善人不善
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
大迷是謂要妙
Δ
善言行者樞機之動乎自然良知良能之用也籌
策者會計之具關鍵者鎖閉之具繩約者結束之
具以自然之樞機用之會計爲籌策用之鎖閉爲
關鍵用之結束爲繩約契所云本之但二物末而
爲三五是也合此五者以喻五德之運行亭毒其
實一而已矣契所云三五并與一都集歸一所是
也言必義精仁熟道器渾忘則無籌策而計無關
鍵而閉無繩約而結以之修性而性全以之修命
而命立救人喻修性救物喻修命也善不善指上
文五者而言言能善此五者則不必以師傳爲極
則不能善此五者則不得不賴師資之助是謂襲
明者言既賴師資之助則是取他人之明以明吾
心之本明即中庸所謂自明誠謂之教也若夫不
必貴師傳之守不必賴師資之助則能悟徹心源
有大知若愚之象是得其要妙者也即中庸所謂
自誠明謂之性也此即下士上士之分也←
 
【第二十六章】
[]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蹊爲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
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
无極
Δ
契云坎離者乾坤二用蓋指吾身之真陰真陽言
也黑中有白坎卦之象水中金也雄中有雌離卦
之象沙中汞也悟真篇云黑中有白爲丹母雄裏
懷雌是聖胎所以演經旨者也嬰兒者聖胎成也
无極者是從了命之後重復了性而神返乎虛也
蓋性命之學先修性後修命既了命復了性如此
而已矣悟真篇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
此先修性而后修命之說也又云丹是色身至寶
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
此既了命而復了性之說也←
 
[]
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
於朴朴散爲器聖人用爲官長是以大制無割將欲
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爲
者敗之執者失之
Δ
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知
榮守辱即蠖屈求伸蟄蟲存身之義大澤曰谷水
所聚也玉在石中謂之朴器之未成者亦曰朴言
修性功純堅光如玉所謂玉液還丹也朴散爲器
者言即以堅光之珍用爲載道之器以修命也此
器之用如國家用人輔政貴乎承天布宣自然而
化人制無割者言聽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而非
官人事焉此器也乃天下之神器非人力之可爲
故曰不可爲爲必失執必敗總言道之爲道可以
自然從事不可以有心營求也上文曰知雄曰守
雌乃補坤成乾之事此火候之說之所自倣也曰
知白曰守黑乃取坎填離之事此藥物之說之所
自倣也曰知榮曰守辱乃胎息元關抱一無為之
事此鼎爐器皿之說之所自倣也←
 
[]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Δ
上文言知守功夫聽諸自然則無敗失然或但知
任運而不能心細如髮體認入微猶未免有放逸
偷安之弊故復將化機呈出使人從極隱極微中
慎思而明辨之以入夫慎獨之精妙境界也行隨
者陰陽倡和之辭噓吹者氤氳佐助之辭強羸者
盈虛消長之辭載隳者浮沈聚散之辭言陰陽之
初終體用動靜機緘內外消息深微變化有如此
者安樂太過曰甚謂怠勝也暴殄天物曰奢謂神
馳也泰者大也滑也大則不小滑則不凝蓋甚而
不節必奢奢而不已必泰三者相因爲病者也獨
是聖人之去此三者非必謂人欲之肆也是言大
修行人或運水搬柴或沿門拓鉢或化城少憩或
覺岸初登倘繩墨之有差即波旬之未化南華輕
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可以法矣←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
荊棘生
Δ
人主者先天之真宰非後天知識之神自後天用
事真宰隱淪有如天子蒙塵國家多難頓二三大
臣以佐之佐之之道固當用兵倘天下已定不知
偃武修文恃兵爲固則盈極必虧滿極必覆甚非
所以奠萬世之也但觀師之所處多生荊棘如
或窮兵不願則生民常在荊棘之中天下何自而
樂康哉此節文雖淡簡而義則深遠矣兵者戈矛
之屬四方之金象也以喻人身之精師者持戟之
士運用兵器者也以喻人身之氣人主者先天真
宰住於離垢之國太微之宮喻元神也此精非交
感之精氣非呼吸之氣神非思慮之神古人言之
審矣由此二者有生初時渾渾全全涵三爲一其
中靈者爲神運者爲氣凝者爲精總之一物其實
一虛此先天之體也侵假而虛奮爲氣矣侵假而
氣凝爲精矣侵假而精氣相盪因動生妄而思慮
之神出矣此後天之精氣神也聖人於此教人反
精合氣守氣合神還神合虛如此而已用兵用師
者反精守氣得藥結丹之候也其事好還者謂貞
盡必元亥終必子精氣之如環無端有生無息保
盈持滿必至傾危也曷言乎荊棘蓋指精氣停蓄
紛氳叢雜蔓延之象此等境界論修真之士尚在
半迷然以常人之身驟得此精氣充周之效保無
得小爲足生已度想生安隱想故常人視之爲樂
土者聖人視之猶在荊棘中也蘧伯玉寡過未能
漆雕開吾斯未信古人心事分明可想是以太上
教人惟以大成期之不欲人之安於小就故於五
千言中隨宜說法廣譬曲喻反覆言之而不厭←
 
[]
故善者果而已
Δ
果者花後之實也初祖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
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五祖偈云有情來
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六祖
偈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
果自成三偈辭意相同而花果殊非易識識得花
果則知西方古佛所謂明心見性始非畫餅充饑
之說於是倘猶疑惑則雖閱盡千經萬典與佛法
總無涉與三教也無涉敲爻歌云時人不達花中
理一訣天機值萬金謂此也結果自然成者謂無
花必不能得果見花則果無不成也有情來下種
以情爲種也因地果還生以性爲果也無情無種
無性無生者謂無情必不能成性也蓋情從性生
情生而性滅此由先天趨後天祖師所謂從無入
有皆如是也性從情生情復而性現此由後天返
先天祖師所謂從有入無能幾人也心統性情者
也萌諸種指情言果自成指性言曹溪於此特下
頓悟二字言至此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
悟法也此曹溪加意慈悲之語也上文言兵師之
不足持以尚在荊棘之中必得果而后可以了斷
葛藤乃爲盡善故曰果而已言無以復加也若解
爲果毅果敢果斷果決之果則遠矣大易亦嘗言
之在剝之上九曰碩果不食其彖辭曰順而止之
觀象也噫栽培花果之功豈更有他道哉←
 
[]
不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
以是果而勿強物壯則老謂之非道早已
Δ
驕矜伐皆從恃強生者言既得果自無取乎兵師
之強而驕矜伐胥泯矣清靜經云實無所得名爲
得道故曰果而不得言雖成果而實無所得也又
申明學道之人其所以貴果不貴強者原自有故
不觀物之壯時乎不轉眼而老至矣彼取強者夫
豈道中人哉非道中人則亦與草木同腐而已蓋
傷之也←
 
【第二十七章】
[]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君子居
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
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煞人夫
樂煞者不可得意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
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煞人衆多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哀禮處之
Δ
西方金氣如兵象此器原來是不祥君子用之非
得已中閒煞活費商量←
 
[]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萬物將
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
名名亦既有天將知止知止不殆
Δ
道之在於虛空者無名道之主乎萬類者至小以
人身言幾微妙覺之藏於心者雖小小者所以馭
百體百體不能馭心君也故曰天下不敢臣言心
之統百體如王候之統萬物心正則百體從令如
萬物之賓於王候也能正心則天地自然交泰以
降甘露甘露者天一所生之真水也此章大旨蓋
言金水交資之道真水初生是爲始制言至此乃
可命以名矣名可名而道即止於是矣知其所止
而守之則可以不殆矣←
 
[]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
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
久死而不亡者壽
Δ     
此恐後人讀是經者不知經中之語皆屬取譬之
辭望文生解失其旨歸也故特於此發之言道之
在天下猶水之在天下道之用皆水之用也知人
者取其善鑑自知者取其有源勝人取其攻堅自
勝取其就下知人智者之事孟子之知言是也自
知仁者之事顏子之如愚是也勝人自勝勇者之
事子路之兼人曾子之省身是也知言則聞道不
惑而不爲邪說所動矣如愚則默識潛修而不爲
外物所移矣兼人則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矣省身
則無過不改無善不遷矣言必備此三者而后可
以學道也水滿則溢有知足之義焉源泉混混不
舍晝夜有強行之義焉不失其所者虛故能不失
也死而不亡者虛故能不亡也言人身之有此水
非有形之水乃至虛至神之水也←
【第二十八章】
大道汎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愛養萬物不爲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Δ
遍滿虛空皆道也物恃以生成功不有愛物不爲
主見道之所以大也然聖人之能成其大非爲於
其大而大乃明乎其微而大下文所謂微明也執
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者欛柄在手縱橫逆順無
不宜矣此言聖道之成乎其大下節則言聖道之
明乎其微安平太者性功既成之候已入無量義
處三昧身心不動矣性功既成乃可修命故下文
即示修命之奧亦如世尊是時從三昧安詳而起
宣說法華矣←
 
[]
樂與餌。過客止。道出言淡無味。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
Δ
餌者謂伏食九鼎大丹也過客者如擊石火姒閃
電光最不易留者也過客止者謂修真之士能於
一時半刻之中促三百六十周天之造化歸我掌
握契所謂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爲神又云巨勝尚
延年還丹可入口是也道出言淡無味防口也視
不足見墮明也聽不足聞塞聰也契云耳目口三
寶閉塞勿發通是也用不可既者言須至誠專
瞬息莫疏也←
 
[]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Δ
翕張弱強廢興奪與皆符火抽添運行調停之妙
乃上文與餌止客之權宜也言此權宜之道非明
乎至微者莫能知故曰是謂微明辭意不與人事
相涉不可錯會←
 
[]
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Δ
言既伏食之後無所事乎權宜惟以柔弱自守而
已契云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如魚之不可脫
於淵也又如國有利器不可示人言此時宜如至
日閉關不可妄動以自取敗←
 
 
【第二十九章】
[]
道常无爲而无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Δ
无爲者勿助是无不爲者勿忘是王侯能守萬物
自化者謂元神守舍而精氣自然生化也精氣既
盛震木必動不有以鎮之不能靜也朴既无名非
可口說世尊所云若說是事一切世閒天人阿修
羅皆當驚疑者也无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
天下將自正者大通經頌云有法悟無法無修解
有修包含萬象體不卦一絲頭爲得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