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二元君黄庭外景血脉論
講根莖枝葉裏的血
那這個血丹青
丹砂跟青雘ㄨㄛˋ和揉
也就是血色一味
通利血脉
五臟無積
凝神聚氣積精累神可以
但血要化得開冲得上
冲不上
PUMP泵ㄅㄥˋ不來
那你得血栓
遲早會空轉掛掉的
外景你注意看
都是實物
但內裏是血
涵精氣神的血
涵是山洞
圓嶠涵虛紫霞洞明
這個嶠啊拱得高高地
所謂曲高和寡
不容易親近底
圓山虛洞要發光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底
單這光字
即游光火神
非離卦不能演
所以三光四表在坎水中見離
要保存那一脉通利不堵死
現代人打疫苗
打下去不通利
即是下阻上亂
圓不了那尖嶠ㄐㄧㄠˋ
通不了那血脉
所以翹了
心坎不雘ㄨㄛˋ
不得其青朱魂靈
丹青竅魄飛散去了
第一章
老子閒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上有黃庭下關元。前有幽闕後命門。
呼吸虛無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總真童子食胎津。審能修之可長存。
此章乃少陽祖師開經贊也。祖師曰:老君常念玉文。嘗即《內景經》刪繁就簡。作爲七言。仍名曰《黃庭》。別之曰《外景》。內外乃前後之稱。非指身中內外也。其所稱說者。一身五形。及身中萬神。真要典也。太上以虛無爲本。上下前後之間。其中有一虛無圈子。人能守此。呼吸則能深入丹田。養他家玉池中先天至清之水。以灌我家靈根。靈根固則丹基立矣。總真童子。即胎嬰也。胎嬰爲萬神之宗。朝朝養育。服食胎息玄津。如此修之。便可長生不死。灌靈根以後天養己言。食胎津以先天養丹言。此一贊之妙義也。世傳《黃庭經》。將老子閒居二句刪去。下改爲四言。曰「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前有幽闕。後有命門。呼吸廬外。出入丹田。審能行此。可以長存。」總真童子句。諸本皆遺。不睹真函。幾失廬山面目也。先余欲注《黃庭》時。忽感丹霞元君降於山齋云:「接魏夫人書。命子考注《黃庭》。並以閬苑秘本垂示一日。」有餐霞道人。得南嶽弟子楊長史傳本。以寄持平子。轉示於余。合丹霞本參之。始識天宮秘籙。固自相同也。喜而志於注下。
第二章
黃庭真人衣朱衣。關門牡籥闔兩扉。幽闕使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
玉池清水土生肥。靈根堅固老不衰。
籥鑰同鎖鑰也。其機括有牝有牡。關門之時。以牡入牝。則籥合而兩扉亦闔。喻言神氣交媾。如牝牡之相銜也。作壯字者謬。土生肥者。取他家玉池中至清無擾之水。日日澆培。則瘠土變爲肥土。而靈根深穩。堅堅固固。至老不衰枯也。余見《內景》四章。
第三章
中池有士服赤朱。田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閉之。神廬之中務修治。玄膺氣管受精符。急固子精以自持。
Δ
中池爲氣海。一曰中心。內有修身之士。服赤朱衣。指心神也。田。丹田也。田下一寸爲關元。二寸爲中極。三寸爲會陰。皆神所居之地。非獨中池也。中池與田下三寸。不無中外相隔之勢。而重重緊閉。則內神不出。神廬者。神室也。神室之中。務修治清淨。不許外緣相侵。綿綿若存。內養神火。忽而水來相濟。則有玄膺氣管承受精符。精符者。以精合神。取水制火也。精在我家爲子精。從此急急固濟。以自扶持。則正一含華也。//
僅看外象
不究內裏
現在再來個中
似乎想連結什麼
本書有中那不稀奇
而是中中又有包裹
一層不夠又加一層
那才令人頭疼
其中有
中池有
宅中有
身中有
山中有
指中卻偏西叫東
不知祂指的是此中池中宅中身中或山中
總歸一句
正一含華帶過
含到鼠蹊也行
真夠有看頭底
祂明擺了五個有
又說大道蕩蕩
悠悠我心能不繁嗎
其實中池僅是氣海
僅是一中心
名肺
只是一般人鼓著小腹
說個映照
有多點
稍繁了
但明白了就不煩
大道蕩蕩啊
就這麼奇妙
二十四章看過了便知
(赤珠火鈴之腹)
什麼部位
跳動得很
第四章
宅中有士常衣絳。子能見之可不病。橫徑長尺約其上。子能守之可無恙。
噓吸廬間以自償。保守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
使以幽闕流下竟。養子玉樹令可杖。
首句與《內景》「宅中有真常衣丹」同。宅。靈宅也。培養成陰丹之地也。一名廬間。一名方寸。橫徑量之。其長不過尺許。約束乎內神之上。務使內境不出。外境不入。守之在此。噓吸在此。保養在此。蓋藏在此。精神歸根在此。幽闕使之。其流沖至下而竟。竟者止也。養子玉樹者。灌溉靈根。使之琳條森森。可以爲杖也。喻言內丹成就。扶持衰老之義。
第五章
至道不煩不旁迕。靈台中天臨中野。方寸之中至闕下。玉房之中神門戶。
皆是公子教我者。
迕。逆也。又行也。至道逆行。然不同旁門逆行。左上右下者。非正軌也。必須後升前降。乃自然之大路。靈台起於中天。即真心發現處也。下臨中野。注意於中央黃庭。方寸者。規中也。闕下者。臍下也。玉房即《內景》之金匱玉房。言玉房而金匱亦在其內。夫人之神棲於目。故爲神之門戶。經所謂「機在目」者是也。此至道之要。皆是木公之子。指教我者。公子爲震帝。爲長子。爲龍。龍從火出。汞性靈通。道教人先明己性。能明己性。即能自己醒悟。自己醒悟。即公子之教我也。
第六章
明堂四達法海源。真人子丹當我前。三關之間精氣深。子欲不死修崑崙。
明堂即明堂宮也。此宮在兩眉間一寸之內。日月列宿。照耀光明。故曰四達。運藥至此。爲丹法會歸之地。源頭活水。從此化生。故曰法海源。子丹者。金胎也。金胎乃真人之體。以金克木。母來見子。結成真身。故曰真人子丹。由明堂而入神室。神室在明堂之前。故曰當我前。三關見《內景》注內。子欲不死修崑崙。這句乃玄中妙語。不可不知。上崑崙爲修煉陽神之地。長生遠死之鄉。此人所共知者。而尤不止此也。有中崑崙。隱在身中爲至清至空之境。氣與神合。渾渾淪淪。打成一片。如入萬仞虛空。身之內雖有上中下三關。到此並無三關可分。一真特露。萬象皆虛。離種種邊。造巍巍境。張三丰先生《道情》所謂。「無事真人裡面藏。主翁端坐崑崙上」者是也。此處見先天長生陽神。無後天轉劫陰神。故曰三關之間精氣深。子欲不死修崑崙。誦《黃庭》者。須要在「之間」二字著眼。又有下崑崙。爲修丹發火之源。皆所當知者。凡修崑崙者。須凝神於三關之間。此間有至清之精。至淨之氣。神入其中。深微浩渺。空空無無。心甚明白又不動念。一剎那間頓超上乘。世人見崑崙二字。即雲訣在泥丸。若非吾山、保和二師頻頻指點。誰知致意於三關之間哉。
第七章
絳宮重樓十二級。宮闕之中五採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長城玄谷邑。
長生要妙房中接。
絳宮在重樓之下。藥入絳宮。必先下肺管重樓十二階梯。宮闕之中。指黃宮言。追二炁於黃道。合三姓於黃宮。則五炁朝元。眾美畢聚。故曰五採集。赤神之子。真意是也。由心生意。故曰赤神之子。中池者。元海也。五采相集之時。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定而不走。神氣凝住。故曰立。中池之下有長城。金堤是也。又有玄谷。水鄉是也。邑在其中。爲修行人食采之地。如人間都邑。有城垣圍之。濠溝繞之。乃嚴密處也。長生要妙。自房中得之。丹家名接命術。有如男女交媾。並非采戰之事。乃神炁相胥。金木交並而已矣。
第八章
棄捐淫慾專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乎長流心安寧。觀志游神三奇靈。
閒暇無事心太平。
首句之意。勸人戒色慾以固精也。寸田者。命門也。尺宅者。靈舍也。《內景》雲。「方圓一寸命門中。」本經雲。橫徑長尺約其上。乃養己存心之地。俗人作面門解。非也。心不安寧。由於擾擾外馳。長流不返。故須系之於內。以安其心。觀志者。閉塞內觀以持其志也。游神者。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有泳游自得之象。此時精氣神。合而不分。故稱爲三奇靈。閒閒暇暇。無事無爲。心境於斯太平焉。
第九章
常存玉房神明達。時念太倉不饑渴。役使六丁神女謁。閉子精路可長活。
常存玉房者。刻刻存神也。閉目內守。神不外游則愈定愈慧。人知其神之神以爲明達。而不知不神之神乃真明達也。時念太倉者。時時調護。薄滋味以養之也。太倉爲胃。意土居之。意所在即太倉所在。不可執有形之胃也。仙家以玄關爲太倉穴。長胎住息之所。《內景》雲。「方圓一寸命門中。」吾山以爲意所燕居之地。真通論也。意土強盛。能使胃消水谷。飲食融化。故曰不饑渴。六丁之神名之爲女者。陰神也。陽神在我則能役使六丁。命其來謁。長生之道如此。總要閉子精路耳。
第十章
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無敢污。歷觀五臟視節度。六府修治潔如素。
虛無自然道之故。
正室者。中央神室。不偏不倚也。洗心退藏。自勤修治。無敢垢污焉。由是而內觀五臟。歷歷如燭照。一身節度。皆可審視也。由是而內觀。六腑一一修治。潔然如素。並無濁穢也。虛無自然之道。從古如此。故。原故也。
第十一章
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爲身自安。體虛無物心自閒。寂寞曠然口不言。
修和獨立真人宮。恬淡無欲游德園。清淨香潔玉女存。修德明善道之門。
物有陰物陽物。分乾坤內外。看此物字以內言。凡修內物者。有自然之理。不必多事。其事本不煩也。身安則精不動。心閒則神不擾。口不言則氣不散。但當端拱無爲。體虛無物。寂寞曠然耳。修理太和。守中獨立。此之謂真人宮。恬恬淡淡。內無慾念。游於德園。玉芽燦燦。斯時也。清淨無染。香潔無塵。則玉女長存矣。玉女者。內汞之喻也。德也者。人之所得於天。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物者也;修之所以復其虛靈之體焉。善也者。天之所賦於人。最初一點。乃性之根而心之蒂也;明之所以見其本來之真焉。大道之門。先教人盡性。亦在乎修德明善而已矣。
第十二章
作道優遊身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爲何思慮。羽翼已成正扶疏。
長生久視乃飛去。
作道。言修道也。修道之士。或在人間。或出世外。須要優遊自適。守吾身而獨居焉。身中有性命。一者日日扶持。時時養育。先修玉煉以明性。後修金煉以立命。其秘要只是內守虛無耳。人生天地間。多思多慮。能守虛無。則恬然淡然。無爲而爲。何思何慮之有。仙家以鍊氣爲煉羽翼。神完氣足。則羽翼已成。扶疏者。神氣條茂也。從此內全性命。外固形軀。隱顯人間。長生久視。厭居塵寰。乃脫殼飛去。
第十三章
五行參差同根節。三五合契要本一。誰與共之斗日月。抱珠懷玉和子室。
子能守一萬事畢。子自有之持毋失。子欲不死藏金室。
參差者。錯綜互用也。五行順序。則金水木火土相生相養。五行錯綜。則金木水火土相剋相制。其間有木降金升。水主火賓之用。道有不可等齊者。故曰五行參差。然其一炁相成。則同根共節也。三與五合契。其數爲八。分陰分陽。適當七日來復之後。溯其本則自虛無生一炁。一炁產陰陽。故曰要本一。此一炁也。養在虛無。誰與共之者。北極二曜是也。斗魁斗杓星辰動靜而審時。離日坎月水火同宮而交煉。我只抱明珠。懷美玉。修和子室耳。子室即虛無也。有能守虛無一炁。待其來而擒之。則性命在我。萬事皆畢矣。一之爲物。子身自有。總要堅持勿失。失則死。不失則不死。子欲不死。必將此一藏之歸於黃金室內。永遠不離。則大丹成就矣。
第十四章
出日入月是吾道。天七地二同相守。升降進退一合九。玉石珞珞是吾寶。
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曉根蒂養華采。服天順地藏精海。七日之內回相合。
崑崙之性不迷惑。
出日入月者。陽往陰來之路也。故曰是吾道。天七者。火之成數。火成於天。自上而下。未濟之卦也。地二者。火之生數。火生於地。自下而上。既濟之卦也。既未兩卦。互相保守。此金水之事也。升降進退。即上下也。一合九者。金水不可離也。進則水中金升。退則金中水降。此增減之妙也。玉石珞珞者。比金液顆顆。如卵如丸。下於喉嚨。而爲吾身至寶也。金液還丹。人人自有。得之者可不守之乎?守之之功。所以深根固蒂也。而知其道者。莫妙於心。心曉於根蒂。舉金水以養還丹。則灼灼陀陀。漸生華采。此等法功。要只服事乾天。順承坤地。承天時行。收藏精海而已。精海者。元海也。七日來復之內。即起周星運回內院。與吾已結之丹。兩相併合。養於中崑崙。調於上崑崙。空清一片。本性圓明。故曰崑崙之性不迷惑雲。
第十五章
九源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宮丹城樓。俠以日月如明珠。
萬歲昭昭非有期。外本三陽物自來。內養三神可長生。魂欲上天魄入淵。
還魂返魄道自然。庶幾結珠固靈根。
九源即《內景》所稱九液源也。九爲金。源爲水。上言金水之用。此章言金水之根。九源在下崑崙。故曰九源之山。亭亭。山高貌。山中有真人。號玄冥童子。又曰桃康。可備使令之用。蔽以紫宮丹城樓。俠以日月如明珠。言其藏護之嚴密也。藏護密。則內火精純。仙道可致。萬歲昭昭。長明久視。非有期年之可計也。此大還之樂也。當其先修丹於內。創鼎於外。乾三陽而坤三陰。天地顛倒。賓主錯綜。以乾入坤。則三陽在外。霎時先天一物。不期而自來。名曰水中鉛。以鉛制汞。由外還內。聚精養神。以三陽補三陰。復成乾體。相接長生。三神者。三陰也。內養三神。外丹伏內丹也。內丹既伏。則清明鎮定。可以長生。彼不長生者。臨死之時。魂欲上天。魄欲入淵。魂魄不親。鉛汞各道。還魂返魄者。魂欲上而使之下。魄欲入而使之出。魂魄相拘。《悟真》謂「地魄擒朱汞。天魂制水金。」此大道自然之事也。修丹至此。庶幾結就明珠。永固靈妙之根。而爲仙人矣。
第十六章
旋璣懸珠環無端。玉鑰7金籥身完堅。載地旋天周乾坤。象以四時赤如丹。
前仰後卑各異門。送以還丹與玄泉。象龜引氣至靈根。
旋璣者。進陽火而旋璣上運。懸珠者。退陰符而珠玉下垂。此二者。如環無端。其入內也。陽丹與陰丹交凝。玉鑰8金籥。
第十七章
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七門。此非枝葉實是根。晝夜思之可長存。
中即深淵之中。不在肉團心內。七門比七竅。肉團心有七竅。靈明心亦有七竅也。可與《內景》二十八章參看。
第十八章
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
故能不死天相既。
太和之氣。陰陽合成者。既。盡也。與天相盡。實無盡之謂也。
第十九章
試說五臟各有方。心爲國主五臟王。一意動靜氣偕行。道自守我神明光。
通我華精調陰陽。盡日昭昭夜自守。渴自得飲飢自飽。經歷六腑藏卯酉。
轉陽之陰藏於九。審能行之不知老。
五臟以心爲君。人以身爲國。故心稱國王。意由真心發見。靜則與氣相依。動則爲氣之輔。是二是一。故曰偕行。欲得真意。道在守神明。能守神明。則能生出真意。通我華精。調和陰陽。華精者。真鉛也。鉛汞相投。則陰陽和合。從此朝屯暮蒙。晝則昭昭而行火。夜則默默而行符。金水抽添。渴得飲而飢得飽矣。經歷六腑者。元氣充滿乎一身。藏丹於卯酉門中。藏則轉陽之陰。如潛龍之藏於初九。皆一意之動靜爲之也。審能行此。永不知老矣。
第二十章
肝之爲氣條且長。羅列五臟生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漿。我神魂魄在中央。
津液流泉去臭香。立於懸廱9含明堂。雷電霹靂往相將。左卯右酉是吾寶。
伏於玄門候天道。近在我身還自守。清淨無爲神留止。精神上下分開理。
通利天道長生草。七孔已通不知老。還坐天門候陰陽。下於喉嚨通神明。
過華蓋下清且涼。入清冷淵見吾形。其成還丹可長生。下有華池動腎精。
立於明堂臨丹田。將使諸神開命門。通利天道至靈根。陰陽布列如流星。
一本有肝氣周流終無端之句作收。頗似此章大旨。或後賢注語。因七字混入經文。不忍棄之。附此。
肝之爲氣。條達而流長。萃然沛然。真可庇蔭一身。內雲六腑。此雲五臟。臟腑皆木液之所滋潤也。羅列五臟。髒髒維持。合三焦而下玉漿。則與真元一氣。周流不息。肝藏魂。此並言我之心神肺魄。同在中央。以三姓會於黃宮耳。木生津液。化爲流泉。可以滌去臭香。而著其清香。立於懸廱者。其津液欲下不下。其氣勢早含明堂。霎時間。流泉一瀉。灌注三宮。胃中如雷電霹靂之聲。則住明堂相將矣。下絳宮而歸元海。此處爲卯酉之門。左旋則氣出。右轉則液入。這是吾身至寶。戌亥之間。伏於玄門。又候大道之迴旋。人言天道遠。我言天道近。周天度數。即在我身。還須自守其法。清淨無爲。內神留止。精神上下分開條理。往往來來。疏通關節。通利一身大道。此即長生仙草也。由是殷勤灌溉。心地清明。七孔通達。永不知老矣。得此洪福。全賴陰陽二炁。氣升於天門之上者爲清。氣降於天門之下者爲玄。《內景》雲「出清入玄二炁煥」是也。故必凝神息氣。還坐天門。等候陰陽分判。到清升玄降之時。而後寒泉滴滴。下喉嚨而通神明。過華蓋而清且涼。入深淵而清清冷泠。洗心滌慮。見吾恬淡無欲之真形焉。此之謂還丹。其成還丹。可以長生矣。金丹未還之先。下有華池。名曰炁海。腎中之精於此生動。吾立明堂以觀之。照臨丹田。此即將軍之官。主宰謀慮時也。將軍之意。欲使諸神開命門。通利天道至靈根。而陰陽布列。早如流星之速也。
第二十一章
肺之爲氣三焦起。伏於天門候故道。清液醴泉通六腑。隨鼻上下知兩耳。
窺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潤發齒。顏色光澤不服藥。下於喉嚨何落落。
諸神皆會相求索。下有絳宮紫華敷。隱藏華蓋通神廬。專守心神轉相呼。
觀我神明辟諸邪。脾神還歸依大家。至於胃管通虛無。藏養靈根不復枯。
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將有餘。
首句見內注。修理肺氣者。必先伏於天門。等候出入之故道。氣化爲水。則清液醴泉灌通六俯。此氣也。隨鼻上下。鵲橋相連。上則爲氣。下則爲液。空中聞流泉聲。知之者兩耳也。又以內照之功。窺視天地之升降。以存白元童子。使之輔相六氣。調和一身精華。滋潤發齒。顏色光澤。永不服藥。液下喉嚨落落然。苑如疏雨。諸神相索。各髒均沾美味。下有絳宮。順涓滴而紫華敷榮。隱藏於華蓋之下。而通神明之廬焉。夫心與神。二而一者也。專守心神。務使心呼神。神呼心。時而在心。時而在脾。神皆明而不暗。觀我神明。真可辟諸邪祟也。在脾爲脾神。所至如歸。常依脾爲大家。至於胃管之間。下通虛無之境。藏養靈根。不使復枯。皆肺氣之澆培。有以致之也。但此藏養之際。須要閉塞命門。潔如玉都。一塵不染。萬慮皆清。由此靈根堅固。壽傳萬歲。亦將有餘而無不足矣。
第二十二章
脾中之神主中央。朝會五神和三光。上合天門會明堂。通利六腑調五行。
金木水火土爲王。日月列宿張陰陽。通利血脈汗爲漿。修護七竅去不祥。
二神相得下玉英。上稟元氣年益長。
脾屬土。故其神位主中央。朝會五神者。攢簇五行之意。和三光者。運行斗日月也。上合天門會明堂。此句將上二章妙用點出。玄門候天道。脾神也;天門候陰陽。亦脾神也;天門候故道。亦脾神也。會明堂者。非眉間明堂宮。亦非絳宮。乃中央虛無也。通利六腑。調和五行。金木水火。以土爲王。日月列宿。內有陰陽。誰與分之?脾神主張。通利血脈。化汗爲漿。修護七竅之心。掃去不祥之念。皆賴脾神立中。意由心生故也。二神者。脾神心神也。相得者。是二是一也。下玉英者。玉液灌心。土亦生黃芽也。上稟元氣者。以氣補神。神資乎氣。氣足神完。年益長也。
第二十三章
五臟之主腎爲尊。伏於太陰藏其真。出入二竅合黃庭。呼吸虛無見吾形。
強我筋骨血脈盛。恍惚不見過清靈。坐於廬間觀小童。內息思存光神明。
出於天門入無間。恬淡無欲養華根。服食玄炁可長生。還於七門飲太淵。
通我玄膺過清靈。坐於廬間見小童。問我仙道與奇方。服食芝草紫華英。
頭戴白素距丹田。沐浴華池灌靈根。五臟相得開命門。五味皆至善氣還。
被發行之可長存。
《外景》以腎列五臟之終。歸於一而已矣。一爲水。腎主之。故五臟以腎爲尊。太陰屬肺。伏於太陰者。真金生真水。真水藏真金也。出入二竅者。乾坤之門。陰陽之戶。一金一水。一往一來。其中名黃庭。爲收藏金水之所。出入相合之地。中即虛。虛即無。呼吸守中。則以天地之間爲橐籥。活活潑潑。渾渾淪淪。秘秘綿綿。打成一片。圓陀陀。光灼灼。氣足神足。而吾之真形可見矣。以後則強我筋骨。盛我血脈。恍惚之間。吾形不見。飛過清靈之境。升於中丹。此處乃神明之廬也。坐於廬下。觀見一小小童子與我形貌如。然莫要管他。只守內息。思之存之。則天光慧發。神明益長。由是移神上丹。出於天門之上。與乾坤一炁相通。浩浩蕩蕩。清清空空。是我非我。是虛非虛。以道合天。入於無間。恬淡無欲。以養華根。華根者。仙種也。仙能辟穀。只服玄門之炁。可以長生不死。夫食玄炁者。又須調神入內。還於七門。日飲太淵。其還也。取道玄膺。路過清靈。仍坐廬間。見那小小童子。問我修仙之道。有甚麼奇方。我告之曰。無他奇也。但能服食芝草紫華之英。頭戴白巾。足距丹田。沐浴華池。澆灌靈根。五臟相得。一氣沖和。揭開命門。丹光出鼎。五味皆至。善氣還身。照此被發行之。得藥築基。煉己還丹。朝元返本。明善復初。皆在數語之中。此即仙道奇方。可以長存矣。
第二十四章
大道蕩蕩心勿繁。吾言畢矣毋妄陳。
老子作經至此。於是總束兩句以勉人曰:以上所言者。皆大道也。蕩蕩然。至寬至正。無有曲徑邪途。行之者。勿在繁雜之心而墮歧趨也。吾言畢矣。子毋妄陳於匪人之前。自取罪戾。寶之記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