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 __繕ㄕㄢˋ性
卷九158
繕性
夫矯削僻異之行
非出於人之天真
而生於世俗之偽心
偽心用則正性所以失
正性失而不悟其自失
復欲以偽而完治矣
此莊子因而作繕性篇//
[]
繕性於俗學
以求復其初
滑欲於俗思
以求致其明
謂之蔽蒙之民。
Δ
夫天之付
人之性也
本於靜而已矣
靜則明
明則無所不通
世俗受天之性也
以靜而必動
而靜不謂之善
明而不顯則明不足耀衆
是以
外逐異學而求善其靜
内務思慮而增益其明
異學雖得
而其靜反動
思慮愈精
而其明愈晦
以其反動而治性
以復其靜
以其愈晦而役思
以復其明
此非該偏之士矣
故曰
謂之蒙蔽之民//
[]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徧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朴,離道以為,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ㄊㄤˇ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1
看起來是短短的一篇
可是讀起來相當費勁
.2
帶個絲字旁底
私自>>>私底下、暗中
糸>>>細微底
繕>>>補<<<細微底繕<<<小補非大
所以繕性的繕
也僅是忌惡如仇
容不下他人之不善
.3
繕性的解釋
王雱ㄆㄤˊ王元澤到底有沒有解釋清楚
原則上
他一開頭憋出
矯削僻異之行
就令人聽了有些害怕
矯是匡正
削是剔除
僻是邪僻
異是妖怪
匡正剔除邪僻妖怪
緊掐著這些人妖的脖子
一點也不讓活
充分發揮繕性
少些善根
多一點酷吏的形象
於是我猜他的性子應該是這樣
少一點善多一點酷
對妖絕對手不留情
必欲除之而後快
剛開頭
沒定性
姑且說說
等整完
再下定論不遲
.4
這篇文看似短短底
其實不好讀
嘿講了兩次
所以只能緊抓著王雱ㄆㄤˊ王天才的文字來看
不然準會出大包
到時候自己也變成妖怪
那就不得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