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德園子 撰
【第十三章】
[]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隣。儼若客。渙若氷將釋。敦若朴。混若濁。曠若谷。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獘復成。
Δ
微精一者皆所以形容道心之妙此虞夏傳心之
的旨也上章言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則
惟微之旨也混而爲一復歸无物則惟一之旨也
獨是微精之奧有難以形容者故曰強爲之容夫
川者水也處於至下涉川則上下交矣隣者外也
我畏隣則內交乎外矣客亦外也我爲客則外交
乎內矣此前三也朴者堅也充實之美言俄而見
其敦似之濁者蒙也作聖之基言俄而見其混似
之谷者虛空之象也言俄而見其曠似之此後三
也前三有作後三無爲當夫前後之交至中之地
別有一番事業別有一般景象無可形容而形容
之曰渙若氷將釋此即十六字中惟精妙諦也濁
以靜之而氷凝安以動之而氷釋人心不滅氷不
凝道心不生氷不釋氷凝而內丹成小還丹也氷
釋而外丹就大還丹也此又後世內外二丹大小
還丹之義也其中微妙元通孰識其深哉能敝復
成保盈不貴者言須臻乎最上無爲之一乘也
或問先儒解精一二字皆謂精以察之一以守之
何子說之不同耶答曰中者道之體允執者道之
用中者譬如寶庫精微一者譬如眾寶也堯之授
舜如指庫以授之故曰中舜之授禹則舉庫中之
眾寶一一以示之故曰惟微惟精惟一蓋於體上
示其詳非於用上廣其義也古人闡道苦心辭不
厭多義惟求備猶之夫子訓易而曰剛健中正純
粹精也夫以一中而具微精一更深有契於太極
涵三爲一之旨夫豈立異而故背先儒之說耶←
【第十四章】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
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
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
道能久沒身不殆
Δ
物者先天之物產於後天芸芸者黃芽遍地白雪
漫空之象非虛極靜篤此物未易歸根也物歸根
而命可復矣貞元迭運謂之常勿忘勿助謂之知
惺惺不昧謂之明九竅滲漏謂之凶與世無爭謂
之容三人同志謂之公凝神虛中謂之王人欲淨
盡謂之天無中生有謂之道有而不有謂之久←
【第十五章】
[]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
足有不信由其貴言成功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Δ
太上云者蓋言太上弗可及矣指神人也其下焉
者則有道之聖人是也親之者優入聖域豫之者
樂以忘憂大人是也畏之侮之者非不日月之或
至未免理欲之交爭蓋士希賢者也信不足有不
信者言其智不足以信道雖以固有詔之而彼亦
不信也則常人是矣言常人所以不能幾於道者
由其只會言詮不明心印所以處於最下也有爲
曰成功言我有爲而成其功也謂大人也無爲曰
事逐言我無爲而事自逐也謂聖人也自然者無
可名言之謂謂神人也我者太上自謂也後人稱
曰太上允矣太上←
【第十六章】
[]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
家昏亂有忠臣
Δ
六賊秉鈞端賴腹心人大旨如此←
【第十七章】
[]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
盜賊无有此三者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
少私寡欲
Δ
聖智者大成之用仁義者中成之用巧利者小成
之用令者善也言此三者皆道之文尚非盡善其
善者自有所屬耳必待無爲之後始得以見吾素
抱吾朴而后私欲淨盡真元獨露乃爲盡善也此
時神已化虛三成功畢前此巧利仁義聖智之用
皆可棄矣←
【第十八章】
[]
絕學无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乎其未央衆人熙熙若享太
牢若春登臺我魄未兆若嬰兒未孩乘乘无所歸衆
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純乎純俗人昭昭
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若海漂无所止衆
人皆有已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Δ
人之生也與憂相終使者也憂從識生識從學生
絕學无憂蓋示人已返本之道也唯阿者人情之
順逆善惡者眾口之區分有道之士均物我與親
冤唯阿視之若一認本來之面目善惡兩所不思
昔人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愛憎洞然明白
此所謂絕學無憂也言人只知畏死而不求所以
全生只知悅生而不知所以善死但見其忙乎徵
逐無所底止不死不休也豈不可畏哉忙乎未央
即寫下文眾俗熙熙昭昭有餘有己之態倒文也
而要旨則在食母二字獨是食母亦難言矣我魄
未兆若嬰兒言其始也繼則若遺而心純純矣繼
則若昏矣悶悶矣淡若海矣頑似鄙矣噫此何義
耶清靜經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
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爲空觀
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
靜蓋即後世道家煉己之功也又云真常應物真
常得性此云得性佛云見性即食母也下章乃詳
言之←
【第十九章】
[]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爲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
象恍忽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
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以
此
Δ
得者自得於中也孔得之容即指絕學無憂若遺
若昏純純悶悶等貌也言至人行道有得自然離
世異俗有此孔得之容而非世俗所能測識此承
上章而言以下則解食母之義母者性也子者命
也性者先天之惡靈源妙覺無有生滅在凡不減
在聖部曾自命立而性不可得而見所謂母隱子
胎也人忽恍恍忽窈冥者皆兩之稱曰象曰物曰
精者皆一之稱一屬性言兩屬命言者也然則既
言忽恍而復言恍忽者何也夫子繫易之辭曰日
徃則月來猶之言忽恍也又曰月徃則日來猶之
言恍忽也又曰一闔一闢謂之變徃來不窮謂之
通非忽恍恍忽乎曷言乎窈冥窈冥者恍忽之徵
焉者也恍忽者窈冥之顯焉者也何謂象自我觀
物之謂象何謂物彼物自來之謂物精也者象物
之微焉者也象物者精之顯焉者也此即世尊所
謂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也然而聖人度世之心猶
未已也又復叮嚀之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知有
此信則無太過無不及先天弗違後天奉時而食
母之理得矣眾甫者謂得道之眾聖也太上自言
以道觀人知古今無量聖真總是一心無非一道
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
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第二十章】
[]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此
六具當是古語而經引之)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
式
Δ
曲則全者委曲以求全枉則正者矯枉以返正窪
則盈者如眾水歸海弊則新者如百草當春少則
得者知足則常足多則或者多藏必厚亡此雖常
語一一皆道中大用知乎此然後能得一古人云
得其一萬事畢正謂此也聖人之所以爲天下式
者起在多乎←
[]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
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
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Δ
抱一者非執一之謂也返諸至虛之謂也惟虛其
心故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其明其彰其
功其長即上文所謂得也不爭者至虛也莫與之
爭者如昔如來學道天魔外道從之如雲伺其念
頭起處了不可得也因言古人所謂曲則全云云
豈虛語哉誠須由能全能正能盈能新而后可以
歸於至一也←
【第二十一章】
[]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天地天
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故從事而道者道得之同於
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Δ
自然者道之本體希言自然者謂道以默而存也
飄風驟雨喻躁進也從事者畢力修特之謂言能
從事於自然之道則道德皆歸之如或躁進則失
自然之道矣蓋其信心不足故雖有道語之而莫
能入也←
【第二十二章】
[]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
自矜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有惡之故有道
不處
Δ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指未得
爲得未證爲證者言即世尊所謂中止化城一流
人也言其持盈自滿如食餘食不復知有異味如
行贅行不復知有變通餘食贅行道之寓言也口
占二絕以見意學得龜兒能飲海不求大藥總徒
勞刀圭才是仙家味餘食如何供老饕幾人頭上
慣安頭多少騎牛更覓牛贅行大都緣執有常無
常有是真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