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道妙洞真繼篇卷上》
中華30*766
淵源道妙洞真繼篇上
真元門生李景元集解
[]
或問經絡。(有問內屬外絡精氣運神之事)
劉子曰:(劉夫子說)
貴哉人躬, (可貴啊問到人自身軀殼上去了)
手少陽三焦經絡,(從無名指背直上 走肩
過頸 摳耳 至絲竹空 是牽動三焦的經絡啊)
病證源流掣ㄔㄜˋ治。(軀體的病都含攝進去了)(探其所由
牽制策動手少陽三焦經絡)(單這一條經絡搞懂了)(身體的疾病哪有不能解決的)
(姑且美其名爲 吸取牽動治療or抽取連動調治)
Δ
大矣。(大是大在哪裡)
道運妙真,自古及今。(從以前到現在 能抽能取的道
即能運載搬運精氣神 到病兆之節穴空竅 所以說它妙真普濟 能濟助你的身體)
故善言古者,必有證於今;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故而善說古先王之治者
必也博古通今)(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不泥古 而能觀照到現時的狀況)(在前人的基礎之上 有所創造發明)(而善說天的 必也有所參悟 能徵驗取信於人的 而不是空口說瞎話
沒經驗過的也敢講 自詡爲智商一五七)
惟天之節氣一十有二,人之經絡以應之;(僅說天吧
天之節與氣各一十有二)(而人的經絡基本上亦一十有二)(這種對應是天人合一的概念)
周天度數三百六十有五,人之氣穴以應之。(周天度數三百六十五
人之氣穴亦使用相同的數字)(這是調燮和諧的概念)
言人之九竅五藏十二節,謂手足陰陽各三焉。(雖說人有九竅五藏十二節)
(但分說的話即是兩手兩足陰陽各三)(也就是三陰三陽協調分工)(分一十有二也)
皆通乎天氣時乎。(分時各自獨立捍衛 合時同舟共濟抱一求生)(皆通乎天之氣而合乎時
合乎普濟妙真利濟萬物的時宜的)
[]
斗柄方回,寅之泰卦,律中太簇,肇當孟春之月。(一至四象鬥
五至七象柄)(北斗七星 用十二律呂 十二君主卦來看)(回春的方位 始點正是正月 寅之泰卦 律中太簇)(這是鑼鼓喧天笙歌匝地之時)(此時也太簇之氣瀰漫象萬物之「生」笙)
古以子爲元,今以寅爲首,則天道南行,(子醜寅復臨泰)(古以子爲元今以寅爲首)(古重子復今重寅泰)(天地交泰陽氣出動)(天象的徵兆
陽氣始出東北而南行 就其位也)
其象在上爲人馬宮,在下爲燕,其氣專在人之三焦。(天象的徵兆
在上爲人馬宮 在下爲燕 在人爲三焦)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其象在上在下
其氣在人 而且是專在人之三焦)(故自是有三火燒燃成焦在人身中)(然三焦者決瀆之官)(是疏通水道溝渠的官吏)(水火不調 氣化不利 方生出許多水火之患)
屬膀胱是孤之府也。(不但要專屬 而且要孤府來成立一個三焦災害應變中心)(對這三個焦點地區嚴加掌控)
[]
言心與肺,同處上焦,上焦如霧;
次肝與脾,共處中焦,中焦如漚;
又其次,腎位處下焦,下焦如瀆。
[]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神氣之終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口上,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直兩乳間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曰天樞。
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
[]
其治在臍下一寸,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衝。
氣衝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
動脈應手,三焦六氣變化,但諸脈皆所出。
爲井金關衝,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所流爲滎水液門,二穴在手小指支指陷中。
所注爲腧木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傍三焦之募,在臍下同身之寸二寸,名曰丹田。
所過爲原陽池,二穴在手錶腕上陷中。
以諸經絡,皆以俞爲原,在臍下腎間。
[]
動氣者,人之生命也,諸經之根本爾,故名曰原。所行爲經火支溝,二穴在手腕後三寸,兩骨之間。
每夜乾時,人氣所在,手少陽三焦經,豎者爲經。
及乎玄時,人氣亦在三焦絡,支而橫者爲絡。
甲主左手之少陽,其氣在膽,屬中焦。
寅者,正月主左足之少陽,及乎人氣在左,亦在於肝。
所入爲合土天井,二穴在脉外大骨之後肘上一寸陷中。
[]
三焦手少陽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
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
中焦者,在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傍,臍下一寸,名曰三焦。
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名曰三焦。
其府在氣衝,幾乎丹田,上焦募也,在臍下同身寸之二寸。
[]
上焦虛寒論曰:三焦如霧,其氣起於胃上口,並咽已上貫膈,其氣虛寒,則令人精神不守。
引氣於肺,欬嗽語聲不出,膈寒之病生焉。
[]
上焦熱結論曰:上焦在心下,其氣起於胃上口,並咽貫膈有熱,則喉舌乾燥,口氣面赤,胸膈否滿之病生焉。
[]
中焦虛寒論曰:中焦如漚者,以其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熱水穀,本胃脘之陽氣。
溫乃能腐化水穀之精,灌養周身。
若寒,客中位,則胃中冷,胃中冷則飲食不化,腹痛飧泄霍亂吐利,治法宜溫補之。
[]
中焦熱結論曰: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氣和平,能傳糟粕,蒸津液變,精微上注於肺,通於榮衛,如熱在中焦則爲堅,故其氣實則閉塞,不通上下,膈絕熱則身重、目黃、目甘,脾癉之證生焉。
[]
下焦虛寒論曰: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回腸,注於膀胱,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氣虛寒,則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小腹痛,不欲聞人語。
[]
如三焦俱虛。
上焦虛,則引氣於肺;
中焦虛,則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亂;
下焦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寒,則補於腎。
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其處雖異,其原則一,故有俱虛之病,治宜溫之。
[]
下焦熱結論曰:
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道也。
又下焦如瀆,司決壅,泄其氣,實而有熱,則津液內燥,傳道不利,由是有氣逆、便難、胃脹、嘔噦之證。
[]
三焦統論曰:
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穀往來,皆待此以通達。
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內而不出;
中焦在胃脘,主腐熟水穀;
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
統而論之,三焦者上合於少陽,出於關衝。
關衝者,在手小指次指之端,是手少陽經也,太陽絡也。
故三焦氣盛爲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實。
或小便濇,大便難。
大便難者,由五藏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並結故也。是爲三焦之實也。
則宜以嘻掣之,掣音導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泄利,或氣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
則宜以勞宮二穴,抱一關元而溫之,兼閉口屈舌食其胎津可也。
勞宮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動脈下,以屈無名指取之。關元者,小腸募也,在臍下同身寸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也。
↓↓↓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故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惟聖人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調理,春溫,夏暑,秋忿,冬怒,四時迭運不齊也。方陽用事,萬物以熙,人於是時,以祈以因。方陰用事,萬物以凝,人於是時,以夷以噢。況夫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皆消息盈虛係焉。攸在每歲寅卯辰月,仍爲春時,春氣西行,春氣在經脈,故春弦如鈞,脈之常也。如不從常,反是者病,春氣始於下及左。又言春氣始於前,故正月二月春氣在肝,肝王於春,及王於甲乙,俞在頸項。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魂之居也。凡肝爲發生之主,肝爲少陽,陽長之始,及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唯春養陽,宜食其涼,以養於陽。肝其惡風,亦畏於清,清金令也。凡春傷於風,夏爲飧泄,故春病在肝與頭及俞,亦在其陰矣。兼春病始於前,善養生者,則於春氣調神,所爲夜外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應養生之道也。春哄清治肝而反溫,凡天之用溫,可以遠溫,故從之則全神,逆之則傷肝。
惟鬥之正建仲春之月,卯之大壯,律仲夾鍾,天道西南行,其象在上爲天蠍官,在下爲宋,其氣所在,人之大腸。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變化之方,手陽明大腸經之井金,爲商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榮木爲二間,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瑜木爲三間,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康側陷中,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原爲合穀,二穴在大指岐骨問陷中,一名虎口。經火爲陽谿,二穴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每晝甲時,人氣所在。手陽明大腸經,及乎卯時,人氣亦在大腸絡。庚主右手之少陰,其氣主大腸之疾。卯者爲緯,二月主左足之大陽,及乎人氣在左,亦在於肝。合土爲曲池,二月在肘後輔骨屈肘曲骨之中,大腸抑亦與肺不殊。大腸手陽明之豚,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康,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康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康,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嗚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下痛,不能久立,與胃候同。經雲:因而飽食,筋豚橫解,腸僻爲痔,蓋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大腸疾候,大腸象金主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府也,爲傳道之官,變化糟粕出焉。其氣盛則爲有餘,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時腰背寒痺攣急,是爲大腸氣之實,則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是爲大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豚,手陽明經也。豚浮則爲陽,陽實者大腸實也。大腸虛玲之病,胸中喘、腸鳴、虛渴、脣乾、目急、善驚、滑泄、骨節疼痛、不能久立。寒邪客於其間,則令氣虛弱不能自固,而成諸疾。診其詠,右手氣口以前陽虛者是也。大腸實,大腸者,傳瀉行道之府也。其氣盛實,燥熱生焉。傳瀉不利,腸中痛如錐刀所刺,或生鼠乳,腫脹疼悶,大腸不通,腹脇脹滿,腰背重痛,上氣喘滿,皆大腸氣實之證也。病主熱滲津液,故便堅不通,但隔塞不便,則其證也。故真人銘食,竟行百步,數以手摩肚者,則苛疾不起,人如衰老年及八十,大便不通,津液微少,不宜寒藥,動利本草中。用橘皮一斤,杏仁六兩 。蜜丸謂脫氣丸。不惟氣下,大腸潤能食,不損氣,入大腸中,其補瀉掣,治與肺藏一揆。
天罡次建季春之月,辰之夬卦,律中姑洗。天道北行,其象在上爲天稱宮,在下爲鄭,其氣攸在人之小腸。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變化之方,手大陽,小腸經之井金,爲少澤,二穴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滎木前穀,二穴在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腧木後谿,二穴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傍。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大陰少陰厥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原出於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經火爲陽穀,二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每晝丁時,人氣所在,手太陽小腸經及乎,未時人氣亦在小腸絡,丙主左手之陽明,其氣,主小腸之疾。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及乎人氣在左,亦在於脾。合土爲少海,二穴在肘內臁節後陷中。是故小腸合心,均爲表裹。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腕,出躁中,直上循臂骨,下臁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臁,出肩解繞肩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小腸病者,小腸痛,腰脊控澤,而痛時窘之後,當耳煎熱,苦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澤音高陰丸,小腸病候,小腸象火,王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府也。水液之下行爲溲,溲者流於小腸,其氣盛爲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乾濇,小腸●脹,是爲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爲小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小腸虛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心之府也。手太陽,其經也。其氣虛,則爲不足。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小腸虛也。虛則生寒,是故有顱際頭角偏痛,耳聾不聰,驚跳小便數之證。治宜補之。
小腸實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心之府也。手太陽,其經也。其氣盛,則爲有餘。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小腸實也。實則生熱,是故有身熱來去,口瘡心煩,身重汗不出,小便不利之證。以其補瀉●治之方,而與心藏不貳。
鬥之又其次建孟夏之月,巳之乾卦,律中仲呂。乾道西行,其象在上爲雙女宮,在下爲楚,其氣在人之手厥陰心包經絡。
井金爲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榮木爲勞官,二穴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踰木爲太陵,二穴在掌後,兩筋間陷中。經火爲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脇間陷中。每於辛時,人氣所在,手厥陰心主經。及乎戌時,人氣亦在心主絡。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及乎人氣在右,亦在於脾。合土曲澤,二穴在肘內臁下陷中,屈肘得之。或爲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言膻中者,在胸中兩乳問,爲氣之海,然心主爲君,以脈宣教令。擅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及言膻中者,心主之官城也。有言膻中,一穴直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任脈氣之所發也。古仙所謂,將欲身安烹液中堂。
繼序攸遷,巳午未月,仍爲夏時。夏氣在天則北行,故虹蜺雲霧,風雨四時,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嶽河海,金石火木,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昧者徒見積氣昭乎上,積形位乎下,歲運居乎中,曾未達貫三爲一之理也。五行之氣,上應五星,內徹五藏。
嘗聞藥宮,雲篆華臺,洞箋玄談。水德辰星,木德歲星,火德熒惑,土德鎮星,金德太白之星。其於人也,爲腎肝心脾肺之藏。是以夏氣始於中及前,又言始於後。夏氣在孫絡,言經脈爲裹支,而橫者爲絡,絡之外者爲孫。夏脈洪大,此其常也。如不從常反是者病。故自夏之四月,人氣在右與脾,五月六月氣同在右及頭。自仲夏,善病胸脇。六月爲之長夏,氣在肌肉。長夏善病洞泄寒。中夏,病在陽及心與藏。夏以胃氣爲本,長夏亦以胃氣爲本,俞在胸脇,夏主人氣之心,氣暑熱夏,以冷治心而反熱。凡夏養陽,宜食其寒,以養於陽。雖然春夏飲食,寒涼之宜,未若教主旨溫,猶穩也。詳斯優矣。夏之暑熱在心,暑氣傷於形,故心惡熱而畏寒。寒水令也,時乎用熱可以遠熱。藥食同宜,此其道也。是以知者,熱無犯熱。如人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瘛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有言心神有餘,及乎脈氣。有餘而形氣不足者生,凡人外得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此其身不表不裹,亦正死必矣。但人夏傷於暑,秋爲痎瘧。惟聖人則不然,故能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夫然則寧。有其病乎,爰有夏氣調神之道。所爲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鬥之正建仲夏之月,午之姤卦,律中蕤賓。午者爲經,初六陰生。天道西北行,其象在上爲獅子宮,在下爲周,人氣在心,心通五藏。
心爲藏,小腸爲府,其性爲暑,暑傷於形,其音徵,爲離象。火王於夏,絕於冬,死於壬癸。是知人之心意,以應八風所爲。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筋紐,內舍於肝。風從東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肌,內舍於胃。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脈,內舍於心。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肉,內舍於脾。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皮,內舍於肺。風從西北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外在於手太陽之脈,內合於小腸。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骨,內舍於腎。風從東北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外在於掖脇,內舍於大腸。故人之心意,以應八風。蓋生氣通天,未爲小端。心藏於神神好恬惔虛無。心爲君主之官,亦爲陽父,心之外者爲陽。蓋心者,生之本神之變,故神明出焉。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脈者血之府,府聚也。諸血皆屬於心。如人久視則傷血,勞於心也。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或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善忘喜怒。心者,陽氣也。心爲陽中之太陽,陽病者,發於血。心養血,是以五藏所宗者脈。心主脈,其脈行於臂手。心開竅於耳,及前陰後陰。凡精氣並於心,則喜。故暴喜傷陽及心與氣。心液爲汗,心氣主於舌,其候在舌。惟心氣和,則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其臭爲焦,故舌柔則存。如澀硬短縮者死。心欲苦味。苦味者,先入於心。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惡熱而畏寒。寒,水令也。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之所禁。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心之所禁,溫衣熱食。是以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但飲食入胃,滋養心藏。故心榮,面色以應日。故心之熱者,顏額先赤。有言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有言:其色多青,則痛;其色多黑,則痺;其色多黃赤,則熱;其色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然雖赤黃爲熱,而青白與黑爲沴。豈可不知,惟南方赤氣,故氣滿能聲,風雷之爲也。在人之心,藏其聲,爲笑熙咍之爲也。但心和則如是。若心不和,其聲動變,病爲噦噫及其爲憂。緣心爲君,爲父,爲五氣之主。故氣脈聲色皆係心焉。凡人之心藏,而變化多方。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手少陰,心之經。井木爲少衝,二穴在手小指內臁端,去爪甲如韭葉。滎火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腧土神門,二穴在掌後兌骨端,如絕者,死不治。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心藏俞者,在於夾脊,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半,乃太陽之會。心之原,出於太陵,注在心包經內。經金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五分,或曰一寸。每晝丙時,人氣所在,手少陰,心之經及乎。午時,人氣亦在心之絡。丁主右手之陽明,其氣亦主心藏之疾。午者爲經,五月主右足之太陽,兼人氣在右,亦在於頭。合水爲少海,二穴在肘內臁節後陷中。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心之平脈,洪大爲常,沈爲賊脈,厥疾生焉。心氣暑熱,心藏血脈之氣,若邪氣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心。其病之在於脈氣及乎五藏。故心病者,胸中痛,脇支滿,脇下痛,膺背肩甲問痛,兩臂內痛,是以心病侯者。心象火。王於夏,其脈如鈎而洪大,其侯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而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合,小腸爲府而主表,心爲藏而主裹。心氣盛爲神,有餘則病。胸內痛,脇支滿,脇下痛,膺背肩胛兩臂間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陽氣盛則榮衛之氣不能通行,心神煩亂,面赤身熱,口舌生瘡,咽燥頭痛,熱多則筋●,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或言: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心氣不足,則胸氣大脇下,與腰背相引而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爲心氣之虛也。心之統論:心與小腸合,故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爲表裹,其象火,其王夏,其脈洪,在藏爲神,在志爲喜,在變動爲憂,在液爲汗。是故心氣虛,即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面赤,無汗。氣逆者,厥也。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於常度。若陰氣衰絕,於下則爲熱厥。如陽氣衰絕,於下則爲寒厥。虛則生寒,寒情緒不樂,或悲不已,心腹暴痛,唾清涎,喜忘,多驚。寒多則筋攣骨痛,及乎凝泣。有言心神不足及乎脈氣不足,而形氣有餘者則死。或言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嗚腹痛。若陰陽俱有餘,俱不足,則有寒有熱。故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熱勝則腫結。陽者腫四支,四支爲諸陽之本。凡人之溫熱者,瘡汗之。則瘡已熱之,則風生。故心風而口赤及乎皮剝。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喜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惟有道者則不熱,如心偶虛,宜用藥食味酸者,以補之。及乎實者,則用味甘者以瀉之。專進●氣之方,呵以治之,但病疹即已,不可過爾。
抑又再建季夏之月,未之遁卦,律中林鍾。言人氣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天道東行,其象在上爲巨蟹宮,在下爲秦,其氣在人之肺。
肺爲藏,大腸爲府,象金,其性清涼,其音商。王於秋,絕於夏,死於丙丁,養於皮毛。肺貴沖虛,主和氣之源,爲諸藏之長。心之華蓋,體之陰母。又爲陰中之少陰,陰藏之初,亦爲相傳之官,治節出焉。故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專行榮衛,陰陽榮行,脈中血也。衛行脈,外氣巳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言人脈氣與皮以應,于天爲皮,覆百骸,氣毓五藏。蓋氣與皮毛,則易傷風邪。風邪傷於府藏,而血氣虛弱。又因勞役大汗之後,或經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絕,肺氣壅塞,不能宣通諸藏之氣,因生肺痿也。其病欬唾而嘔,逆涎沬,小便數是也。但人久臥則傷氣,勞於肺矣。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又曰形寒,寒飲食傷肺,故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少氣,欬嗽鼻鳴。肺開竅於鼻,其液爲涕。口鼻者,氣之門戶也。如和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其臭爲腥,故侯於鼻。肺欲辛,辛味者先走入肺,但氣病者無多食辛。如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故多辛,則筋急而爪枯。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惡寒,寒陰氣也。不獨惡寒,抑亦畏熱,熱火令矣。喜則傷於肺氣。精神並於肺,則悲亦傷也。肺禁寒飲食寒衣,及乎因而大飲則氣逆,如飲多則肺布葉舉,故氣逆而上奔也。凡飲與色,切忌當風。堯夫言清歡,少有虛,三日極飲,未嘗過五分。王老雲飲食侵肺,痰水上衝,氣壅不行,面發瘡瘍。有言肺壅則大腸閟閼。是知肺氣惟貴清涼,故色白者肺。肺主音聲,聲爲哭泣,其變動爲欬嗽。手太陰肺之經。井金爲少商,二穴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角如韭葉。滎水爲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腧本爲太淵,二穴在掌後陷中,如脈絕者,死不治。有言,肺俞在第三椎下兩傍,及乎肩背。肺之原,出於太淵,經火爲經渠,二穴在寸脈中。每於艮時人氣所在,手太陰肺之經,及乎寅時,人氣亦在肺之絡。辛主右手之太陰,亦主肺藏之疾。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兼人氣在右與頭。合土尺澤,二穴在肘約文中。肺之脈爲天府,在肘後內側上掖下,同身寸之三寸,動脈應手,肺之氣也。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臁入寸口,上魚際,出大指之端。是以肺脈浮短,此其常也。賊脈洪大,厥疾生焉。故肺主氣之本源,如氣血不和,則百病變化而生。蓋氣血者,喜溫而惡寒,猶雪在水中,凝而不散。肺氣清涼,肺行榮衛,陰陽榮血也。衛氣已,有言精氣並於肺則悲。又言喜怒則傷氣,若邪氣在肺,則欬動肩背。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脾●胻足皆痛。肺病侯,肺象金,肺王於秋,肺脈如毛而浮。肺侯鼻,肺聲哭,肺臭腥,肺味辛,肺液涕,肺養皮毛,肺藏氣,肺色白。肺神魄,手太陰肺之經,與大腸合。大腸爲府,主表肺,爲藏主裹。肺氣盛則氣有餘而病,喘嗽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腹膝踹脛足皆痛,是爲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溢乾,是爲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肺藏統論:五藏設位,肺獨居上。故天氣通於肺。肺主皮毛,爲五藏之華蓋。在五物,爲魄,魄則並精而出入者也。在五性爲義,義則勝物而斷制者也。開竅於鼻,故其液爲涕。涕者,繼泣而先泗也。在聲爲哭,故其志爲憂。憂者,陰肅而情慘也。其色白者,入二故也。其味辛者,物成故也。以至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音爲商,在臭爲腥,無非時數,氣類之所係也。然嘗以經脈表裹之,手太陰,肺經也。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二者之經爲藏府,表裹之合。手太陰之經,已注於前。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臁,出其端陰陽適平,經絡和順,盈虛消息,莫睹偏勝。一失其平,病所由生。過爲有餘,有餘病也。不及爲不足,不足亦病也。有餘之病,是謂肺實。不足之病,是謂肺虛。肺實之證,喘嗽上氣,肩背痛,汗出陰股,膝經皆痛是也。肺實熱,則喘逆胸憑仰息。手太陰經,爲熱氣所加,故爲肺實之病。甚則口赤張引,飲無度,體背生瘡,以至股踹脛皆痛。肺熱病者,灑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氣逆,則丙丁死,燥勝則乾。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肺熱者,右頰先赤,及乎色白而毛拔。肺風而眉白。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爲肺風。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如肺偶實,宜用藥,食味辛者以瀉之。專進●氣之方,頦●頭昂,呬以治之。勿令耳聞。如肺藏虛弱,爲風邪所傷,則清冷之氣上攻,而鼻流清涕。蓋肺開竅於鼻,在液爲涕故也。及乎虛者,則用味酸者以補之。凡法之施實者,宜瀉虛者,宜補有餘則損之。不足則益之。此其大略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