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張義尚中醫薪傳之陰陽五行



張義尚中醫薪傳之陰陽五行

 

醫理溯源

陰陽五行

 

【序】分三段

[第一段]

[]

陰陽學說始於周易

五行最早見自尚書洪範


 

[]

此兩種學說

俱近似哲學家之所謂本體論

亦為古人在觀察自然現象中歸納之所得

用以解釋萬事萬物之內外聯繫者


 

[]

以今日眼光觀之

陰陽學說為樸素之辯證惟物論

乃用以說明一切事物俱有相對之兩面

是統一又是鬥爭

故能不斷變化不斷發展


 

[]

五行說乃更進一步對於複雜事物之分析方法

用金木水火土之五種代名詞

推演相生相克相侮制化等之正常平衡與反常變化規律。


 

[第二段]

[]

須知陰陽五行學說

乃思想上之一種哲學體系

在古代中國乃普遍存在於一般學術中

並非醫家所獨有

吾人試翻漢書藝文志

即知尚有專門之陰陽家

其餘之方技神仙道家儒家無有不講陰陽者

而專門之陰陽家後來流為數術


 

[]

其中且有上溯河洛易卦

配合方位經緯年月日時干支五行者

靜心體之別具風趣

但與本篇關係較疏

兹不具論


 

[第三段]

因陰陽五行學說

貫串中醫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物各方向

若不熟悉其內容規律

則對中醫之基本理論根本無法認識運用

故此處特就古書所載扼要說明

其詳則待各章分別推演


 

【(一)陰陽】分七段

 

[第一段]

[]

以言醫學

一陰一陽即是一正一反之矛盾的對立面


 

[]

例如

天為陽地為陰

日為陽月為陰

火為陽水為陰

動為陽靜為陰

外為陽內為陰



 

[]

總而言之

世間萬事萬物無有不具陰陽

亦無有不為陰陽所範圍者


 

[第二段]

[]

在生理方面

以體表為陽(皮毛肌肉筋骨等)體內為陰(臟腑)

六腑為陽(主消化傳導)五臟為陰(主藏精氣)

背為陽腹為陰

上焦為陽下焦為陰

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氣為陽血為陰

用為陽體為陰


 

[]

並且人類由父母媾精而孕育

故先天即具有陰陽之二

父體白大(即元精)為真陰

母體紅大(即元氣)為真陽

此即修養家之所謂真性命


 

[]

真性真命合一無分

一有偏勝即呈病徵發為寒熱

此中醫辨證之所以必須首辨寒熱


 

[第三段]

[]

在病理方面

表證屬陽裏證屬陰

熱證屬陽寒證屬陰

形寒倦怠少氣懶言為陽虛(機能衰弱)

貧血萎黃遺精消瘦為陰虛(物質損失)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


 

[]

凡一切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等亢奮傾向者為陽證

凡一切目暝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等衰退傾向者為陰證


 

[第四段]

[]

在診斷方面

舌質紅絳屬陽青淡屬陰

舌苔黃燥屬陽白膩屬陰

脉象浮大滑動數為陽沉弱澀弦遲為陰

面顏紅黃明豔為陽青灰暗淡為陰

口氣粗臭為陽細冷為陰


 

[第五段]

[]

在治療方面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潤者燥之燥者潤之

上者下之下者上之

結者散之散者斂之


俱是陰陽之運用


 

[第六段]

[]

在藥性方面

氣味最要

氣為陽味為陰

溫熱屬陽寒涼屬陰

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

升浮為陽沉降為陰


 

[第七段]

[]

總之

陰陽在中醫概念上乃相反相成者

吾人在治病與頂防中

即在使陰陽和調

使體內陰陽偏衰偏盛之矛盾統一

及體內與體外環境之統一


 

【(二) 五行】前分七段、後分兩端、末加結論

[前第一段]

[]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為五種物質之表象

乃五個代名詞

亦等於一種代數式


 

[]

考古人創此學說意謂五種物質

為宇宙萬物構成之基本元素

與佛氏地水火風空識六大之說略同(地即土,風屬木--東方生風,風生木--空表空間,識表生命感覺)

因原始人類直覺觀察大地為土

能生萬物能載萬物亦能覆滅萬物

故有土為萬物之母說


 

[]

又每見春氣陽和草木萬類滋生

是大地之上木為最繁

而木實為一切植物之代表


 

[]

水火為自然界寒熱之徵

亦為人類之生活所必賴

金性堅剛能製作器具促進生產

凡此皆為吾人生存之所必依者

故左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

 

[]

古人以人為最尊最靈

故為五行之主

 

[]

然其本身亦不出陰陽五行之範疇

故曰人身自具一陰陽或人身自具一天地

 

[]

此即天人相關三才一貫之說所由來

 

[]

有陰陽即有五行

故內而五臟六腑外而七竅體態

皆莫不有五行之區分

 

[前第二段]

陰陽互根五行亦繫互成

故有相生、相克、相侮、制化之關係

 

[前第三段]

[]

相生即是相互滋生或助長

 

[]

五行相生之規律是

木→→火→→土→→金→→水→→木

 

[]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周而復始

 

[]

每一行俱有生我、我生之關係

 

[]

例如火為木生

是生我者為木而火又能生土是我生者為土

 

[]

若以母子比譬則木為火母土為火子

其他四行依此類推

 

[前第四段]

[]

相克即是相互約制和克服

 

[]

五行相克之規律為

金→→木→→土→→水→→火→→金

 

[]

即余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周而復始

 

[]

每一行具有克我、我克之關係

 

[]

例如木受金克

是克我者為金而木又能克土是我克者為土

 

[]

亦即

金為木所不勝者

土為木所勝者

 

[前第五段]

[]

相侮即是反克乃是一種反常現象

 

[]

例金本克木,但在某種情況下(如木旺金衰)

則木反乘金

其他例知

 

[前第六段]

[]

制化乃相生相克之間相互為用之關係

 

[]

例如

金克木而木即能生火以制金

木克土而土即能生金以制木

 

[]

於此可證五行之相生相剋乃互相為用互相約制

故能維持平衡生化無窮

 

[前第七段]

[]

凡相生、相克、相侮均須本身氣盛方能發生作用

 

[]

否則生者不生克侮無權

此亦規律

 

【兩端第一】

[]

五行學說在醫學上之具體應用約有兩端

 

[]

第一在於將人體組織與外界之自然現象聯屬一氣

 

[]

今據內經記載擇要列表如下

五行
方位
季節
氣候
動物
植物
馬(羊)
中央
長夏
西
彘(豬)
內臟
七竅
形體
病所
病態
頸項
胸脇
皮毛
肩背
腰股

 

[]

于此可知方位、季節、氣候、動、植、氣、味、色、音、數、臟、竅、形、志、病所、病態等

皆莫不有五行之屬性亦即莫不互相關聯而成一有機複雜之統一體

 

【兩端第二】分七段

[第一段]

[]

第二則在辨證論治上之運用

可以五行學說指示正常生理之相對平衡及感染疾病之傳變規律

而做治療與預防之正確措施

此即內經難經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犯母、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諸說之所本

 

[]

其中

正邪為自病

虛邪從後來即母病及子

如肝病傳心心病傳脾之類

實邪從前來即子病犯母

如腎病傳肺肝病傳腎之類

賊邪從所不勝來

如肺病傳肝肝病傳脾之類即是相乘

微邪從所勝來

如肺病傳心肝病傳肺之類即是反侮

 

[第二段]

 []

以肺病為例

如咳喘而見嘔噦

小便不利兼見惡寒發熱等症

此外寒搏內飲於肺之本臟

當以散寒逐飲而從肺治為是

 

[]

如久咳肺虛食減便溏是肺病傳脾

肺屬金脾屬土土生金

脾為母肺為子

今金病及土是為子病犯母

咳雖肺病此時則不能專從肺治

而尤當以健脾和胃為主治

中土既實肺氣自復而咳嗽亦自止矣

是為補土生金虛則補其母之法

 

[]

如咳而多痰腰疼脉細或兼見遺精

此肺實於上腎虛於下

若專治肺實將使腎氣益虛

若純補腎虛又將使肺氣更實

因肺金腎水有子母相生關係

故當肺腎並治子母同調為法

 

[]

又如咳喘少痰息短音低腰痠溲頻動喘益劇

此腎虛不能攝納肺氣所致

金本生水但腎水不足

則亦影響肺金之化源此子盜母氣之說

故治宜補腎納氣為主是為子能令母實之法

 

[]

又如喉痹作咳兩脅掣痛

此木亢火炎肺失清肅所致是謂反侮

則治宜清金制木

肝木得平肺金自治

 

[第三段]

 []

以肝病為例

如頭痛眩暈而見面紅目赤脉弦而勁

是肝陽上升木火偏亢

直瀉肝木實火即得

如眩暈而見憔悴時有虛熱

則是水不涵木又當大補腎水為主(滋腎水以涵肝木亦即虛則補其母)

 

[]

又如目黑頭眩而見咳嗽痰涎胸隔痞悶不思飲食等症

則是肺陽不足氣不宣通津液不能布化所致

此肝木太旺金衰不制木復生火所致

治以培土生金為主外當兼宣肺氣以制肝木

 

[第四段]

 []

以脾病為例

如泄瀉一症見不思飲食食即欲瀉胸腹痞悶四肢無力

此脾陽虧虛健運無權當以補脾為治

如兼濕困則當兼燥其濕

如五更泄瀉胃呆食少不甚複痛

此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當補火生土

如痛瀉兼見痛因木旺克土

瀉為脾陽虧虛則當培土抑木

 

[第五段]

[]

以心病為例

如心悸不寐症見神煩怔忡大便秘結口舌生瘡諸象

此心經自病當瀉心火補心血

若症見食減便溏倦怠無力

此脾虛累心子奪母氣

則當培土為主兼養心神

若不寐而見潮熱盜汗咳嗽吐血

則是腎陰不足虛火上炎之虛勞證

則當以壯水制陽為主

 

[第六段]

以腎病為例

如遺精一症見有腰痛頭暈耳鳴而滑遺者

此精關不固治以補腎固精為主

如思慮無窮所願不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致遺者則宜清火甯水

心火得平腎水自安遺精漸止矣

如悲憤抑鬱肝火偏盛

肝主疏泄肝火旺則疏泄太過腎失閉藏而遺

則宜暫時清泄肝火使腎復其常此實則瀉其子也

如素體虛弱常有腰酸腳軟夢寐驚惕

是心腎兩虧兼見盜汗夢遺者

則為腎水下虛心火不寧水火未濟也

治宜水火相濟心腎互交為主

 

[第七段]

[]

又內經亢害承制之說

如云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

木氣之下金氣承之

水氣之下土氣承之

土氣之下木氣承之

 

[]

意謂

土旺必克水而水之子木也以之承於土之下則能制土之亢

木亢必害土如中滿倦食等症

當資益肺金氣運健而木亢抑矣

 

[]

此正子復母仇五行制化之說之運用

 

[]

此外隔一隔二隔三隔四等治法

皆因五行之生克關係而論也

 

[]

仿此例知未能一一

 

[結論]

[]

總上陰陽五行學說二者常交互為用

陰陽之中有五行五行之中有陰陽

如五臟本應五行然心肝脾肺腎亦各有其陰陽

 

[]

疾病之最後確定不外陰陽偏勝

然詳推其病變所在與傳變情況則又涉及五臟五行

 

[]

故二說俱為中醫理論之基本組成部分

乃相得益彰而絕對不可割裂偏重者

注意勿忽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