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淞滬演經錄之──太乙北極真經子集卷一



淞滬演經錄之──太乙北極真經子集卷一

36周悟坦演述

 

【心水輪天篇】

第一節  言意旨也

 

[]

恭參心水輪為開經第一篇。水輪二字。至關重要。俗人言心。往往認為心火。今曰水輪何也。蓋後天妄心是火。非心之本體。心之本體。先後天均屬水輪。人心妄動。醫家謂之相火發旺。屬於心包絡。君火之原。來自命門。科學家謂肉心為血液循環器。血亦水也。溯人生之原。心為生生之本。心中合性。五教聖哲皆以水德喻性德。其例甚多。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莊子言水。更多精妙之語。孔子曰。水哉水哉。孟子謂之源泉混混。不舍畫夜。佛祖以水喻修。更為親切。楞嚴經論修人十地程度。最初曰「乾慧地」。蓋謂修人初得靜功。亦有慧光之發。但真水未生。故名曰乾慧。言其非濕慧也。此地最易退轉。再進一步。即為不退轉程度。名曰「須陀洹」。洹字為中國水名。鳩摩羅什譯原經之音。而用洹字。正為其代表水意。按金剛經曰。「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聲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入流者。入聖流。即入真水也。世人日日將心中真水。滲入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水輪無主。今能不入色聲等六塵。則水輪復其正位。故名須陀洹。此入聖流之基址也。耶回二教言靈。亦多以水喻。故入教必受洗禮。亦猶佛家灌頂之意。今次

老祖傳經。較之各教經典。又進一步開示。各教言水。尚屬譬喻。真經則直揭其本。曰性由水成。水由炁凝。心中水輪。即性德之主輪也。此水輪天。乃萬物生化之真宰。

 

[]

老祖定疑曰。「輪字不可作虛字解。譬如太極圖中之S線。陰陽水火。關係此間。是分輪耳。抑輪分耳。如此細悟。得解此輪。即知初度功夫矣。」首言輪字不可作虛字解。恐人輕視此輪字。試以太極圖S線言之。有此線之分輪。而陰陽兩判。水火對稱。皆關係此間。可見此間雖名為線。實非有物之線。乃輪主之表現。若謂之分輪。是維分之。若謂之輪分。則輪為之主。能悟於此。則知天心人心之別。天心之發動。在此輪主。能悟水輪為主。即可知初度工夫。此線此間。統陰陽。貫水火。非陰非陽。亦陰亦陽。不有不無。亦有亦無。後天人心一靜。則天心發於水輪。修悟工夫。始基於此。

 

[]

老人曰。「天地本無物也。物物生生。始開於氣。水乃有母。山水沙木。皆在人先。人生於水者。」天地未生之先。原無一物。炁胞生化。而氣為萬物之原質。由氣體凝為液體。由液體進為固體。故曰物物生生。始開於氣。水乃有母者。水乃萬有之母也。炁不凝水。化機未動。炁水凝化。而後氣化萬有。是水為萬有之母。無疑意矣。證之花開將萎。每日驗其萼中。初則有空孔。繼則有水。再次則果實生焉。可見真水不生。氣質不化。炁水主其化。而氣質化物。山水沙木。次第而生。集合物靈之晶英。而人生於世。故曰人生於水者。「近紀年來。不得中元氣息。去上元又遠。難成正果。必有無量數佛子婆弟護吾法經。度一切璀璨宮室錦繡輿服之苦魔。魔免則刼刼。刼刼不懼。在能聚氣。氣何以聚。凝靜志息。聲屏息啄。」當此下元之末。人之秉賦。逐漸薄弱。是以氣息不如中元之厚。魔靈易肆。正果難成。所賴者向有夙根之佛子婆弟護吾法經。即指吾輩肩任道慈者而言。法經者。無形之經。即大道之綱領也。現世人類。所日夜競求者。為衣食住行。今謂之苦魔。可見物質吸耗人靈。生前縱慾。死後輪刼。况人在物慾競爭之中。心靈之困苦。亦是難脫之魔境。修道有悟。始覺悟身入魔境。殊堪悲憫。自度度他。為修人應盡之責任。魔免則刼刼者。魔免於心。尚須經過刼刼之錘鍊。始能了數而脫刼。在刼刼之中而不懼者。在能聚氣。氣之聚者。在凝靜志息。聲屏息啄之修功。其工夫對於有感之心。有動之息。時時靜而凝之。此名功養。至於聲屏息啄。則為功候。蓋必妄惑停止。而後其聲能屏絕。而無雜亂之音。其息如鳥之啄。而調和平勻。非火候到時。不現此象。故名功候。註言二度進三度者。即功候之程度也。「舉凡物之小及秋毛而不可破者。放之八四表九宮兩儀之外。納之藏於秋毛之間。小者大者。氣形判之。水輪一天。萬有此宰。」此所謂物。即炁水之真物。儒家言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又曰。其大莫載。其小莫破。皆指此也。先天之物。不分大小。後天有大小之分者。乃氣形判之耳。須知水輪一天。實萬有真宰也。真宰之靈。發於炁解。而寄於水輪。若無水輪之分運萬物。天地或幾乎息矣。「水生則靜而動。兩儀初判。人生於水。其在上元。人生於木。十五萬年。七見於世。火山以為窟。風獸炭石以為飲食。至人生水。非穀不活。非衣不暖。非火不溫。非日月雨霹風霜。不能殺育萬物。仁山智水。孔子發其義。未闡坎離之祕也。」水生之後。萬物由靜而動。兩儀判後。五行分主其運。按午集正經言。有人生於水。人生於木。人生於火。人生於土。人生於金之次序。最初人生於水。至上元人生於木。其時人靈。非後世之人可比。故火山為窟。風獸炭石為飲食。至人生水。則又轉一輪。為今世人道之開始。欲心漸動。習慣漸成。故成非衣食不能飽煖之境象。此即上帝驅逐亞當夏娃出樂園時也。論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言。乃孔子深悟大道根源。早發其義。山之靜者。炁之鎮也。水之動者。水之活也。孔子靈徹炁水之原。而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得炁之靜者。性與山同。得水之活者。性與水同。此種真義。惟孔子能發之。世人知者鮮矣。正經第二節第九籙正法揆也云。「法正而炁清。揆時而氣寧。是山之仁。是水之智。是坎之精。是離之鉛。是萬有之靈。能守其正守其時者。自堅固恆久也。」孔子早明仁智之根於炁水。亦知坎離之用。蘊於其中。但未敢闡發其秘耳。「坎為水精。離為火精。水中伏陽。故有滿象。火中伏陰。故有虛象。化水為火。化火生火。皆在坐悟。坐悟一切。易旨所備。均從吾包系炁海中。一一得諸祖窔於心房之間。而後水輪天心。無萬眾障。無險惡刼疾。久久炁丹汞訣。散瀰無遮惹樹林。一切萬靈。氣昧昧然。而聲色香味不能奪吾真靈。道致水形化火。客魄散走。主宰恆存。入乎吾道矣。」坎卦外陰內陽為滿象。是為水精。離卦外陽內陰為虛象。是為火精。修道之功用。在於化水為火。化火生火。此坎離之祕也。化水為火。為人生精神發動之原素。化火生火。則為由後返先之修功。慧聖眉註云。「化火之火燼火也。生火之火炁原也。」後天人心之動。多變為燼火。而真靈化為灰燼。一平則息。則又化為真火。即是炁原。此中道味。全在修人坐悟得之。若論坐悟之理。則易經之旨。皆備之矣。何為坐悟。均從吾炁海丹田而來。臍輪下有胞系炁海。即坤坎之室。接受天命。由此而起。真靈上升。至於心房之間。即可感之於心。就性命出發之原。謂之祖窔。就心靈感應之處。謂之心房。此指真心真靈率性聽命而言。非後天之識心也。坐悟之道。全在恢復道心。天人相接。若能一一發之於祖窔。得之於心房。即名水輪天心。此種天心。無萬眾障。亦無險惡刼疾。久久炁丹汞訣。蘊之於內者。而放之於外。炁丹者真炁成丹也。汞訣者汞鉛相投為訣也。道家言鉛來投汞。即是還精補腦。蓋離中真陰喻為汞。坎中真陽喻為鉛。水銀見金屬則吸收合化。恰如真陰在心腦中。能靜定則鉛氣自來相投。此真訣之自然。非有心造作所能成者。鉛汞合化之訣。即炁水凝化之喻言。炁丹一成。而大光圓靈。散瀰於無遮惹樹林一切萬靈矣。樹林言其象也。無遮惹言其不染不著也。後天之氣。雖昧昧不明。而真靈不為聲色香味所奪。此即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之境象。孔子見文於琴。皆由此光中而見。中庸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參天地之化育者。皆此實功也。道致水形化火。客魄即可散走。即功候一。至欲魔自寂。客魄不能奪靈。而主宰恆存。入乎大道中矣。

 

第二節  發真言也  水根天旨

 

[]

恭參第二節水根天旨。言水源之根本於天。第三節水功天旨。言水之功用亦本於天。天者自然之代名也。真經各集。第一節言其全旨。二節三節皆分言二旨。適符一胞兩儀之象。

 

[]

老人曰。「此吾未成氣形之一滴小胞耳。自離炁火之母。化為二質。有有形物。有無形物。萬萬有有。皆從一一之先無物而來。」此一滴小胞。為萬有之母。既曰未成氣形。則無形可見。無質可尋。炁火之母者。此火非水火之火。蓋言炁胞初化。兩儀判分。指其化力而言。謂之炁火之母。化為二質。以正經證之。正經云。「妙山之北。有有形物。妙山之南。有無形物。坎水生藏。故曰有形。離火文明。故曰無形。」此指明宇宙生化之兩大功用。水主生物。自無而有。火主化物。自有而無。一生一化。循環無窮。造化之理盡之矣。故曰萬有皆從一一之先無物而來。「一千紀前。尚有絲絲扣扣相證。歷史古乘。可以參透原由。」在萬年前上古之時。天人接近。道化尚易證明。是以歷史古乘之書籍。多載道之言。中國道家。多追述伏羲黃帝之語。非無可考。後世去道愈遠。多不肯信耳。更以五教之言證之。「物本無有。佛家常談。萬有真宰。西教所宗。萬苦救濟。道室能抱。水源木本。儒者是尊。故有不偏一說。不趨一途。一執一見。不昧一是。一一皆從光天生成。」佛家言萬物皆本於空。是物本無有也。西教如天主教耶穌教回教。皆以真宰為宗主。即是虛靈為萬有之宗也。道家言萬苦救濟。道室能抱。道室者即道胞也。此一道胞。能救濟萬苦。其為虛靈真宰可知矣。儒家重水源木本。由祭祀祖先。而追遠報本。上祀於天。其精神在使人不忘根本。即可悟道之原。孔子言能知禘祭之說者。治天下如示諸掌。其義可深思矣。總而言之。各教說法不同。而真旨無不同。但人一着教相。則易生偏執。故有不偏一說。不趨一途。不執一見。不昧一是之道。一一本於先天生成。能如是悟求。則明道甚易。而成功不難。此吾院之真旨也。「言道德後世經。言大慈悲救苦難一切眾生。觀自在菩薩甘露水濟無遮萬千地獄餓鬼生。太乙救苦天尊。言虛做實鍊。西聖亦曰天堂。是天是水。是水是地。即水即天。即天即水。水之生也。天一之論。果如是言。吾得而為諸弟子於下節言之。」言道德者。乃後世之經。若溯其本原。則無言可說。道德經謂。「道本無名。強名曰道。」即此意也。世皆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自在菩薩。

能以甘露水救濟一切眾生

甘露水即先天真水

非世間之水可比

觀自在者觀自然之所在也

虛做實鍊一語

為修道真口訣

即鍊實還虛之真義

人在後天

非虛做不能定人道之的

非實鍊不能成真修之果

虛做實鍊

方能由實化虛

西聖亦曰天堂

天堂者何

是天是水

是水是天

就真水之開發氣體

謂之開天

就真水之凝結大塊

謂之闢地

天也地也

皆水之生也

古人有天一生水之論

誠為不誣

由此可悟水根天之旨矣

 

第三節  道真經也  水功天旨

老人曰

「吾先於石門授經

得數十萬眾

奉法守則

不以貨利位名動於心

彼若彼世

無所謂貨利位名」

人物既生於水輪天

真靈之功用

亦皆為水之功用

既生人物

即有自然之法則寓於其中

詩曰

「天生蒸民

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即人道自然之法

無為之則也

石門數十萬眾

皆知奉法守則

即修道之正宗

其所以能修能守者

不受貨利位名之牽動於心也

今人之害

正坐此弊

「鳥獸草木世界之際

蟲魚灝灝

惟慾是肆

厥在鳥獸

梟獍之毒

初不至此之寡生希產

皆因也

皆慾也

輪輪轉因

因果惡慾之末

不如蟲魚蠍鳖鱷獺之爭

毒傷其本

是為截源

截源不流

流盡澤涸

此為自斷」

物類慾心發動

造成梟獍之毒

鱷獺之爭之結果

蓋慾心一肆

即成輪輪轉因

其結果梟獍之出毒

更甚於鱷獺之爭

因梟食其母

獍食其父

自截其源

自斷其流

沿至今日

遂成寡生希產之象

竊思梟獍之毒

有關倫常根本

梟獍因夫婦之道廢

因而父子之道絕

何以言之

鳥獸每歲經營巢穴

皆為育子之謀

其雛生時

雌雄更

43迭尋食以哺其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