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本草從新卷一上──人參


本草從新卷一上──人參

 

草部(山草類)

[]

大補元氣,生陰血,亦瀉虛火。

Ω

李杲,號東垣,著《用藥法象》。

薛新甫,著《廿四種》。

李言聞,著《痘疹證治》并《月池人參傳》。

 

 

【人參】

[]

甘,溫,微苦。大補肺中元氣。

Δ

東垣曰∶肺主氣,肺氣旺則臟腑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

 

[]

瀉火,

Δ

得升麻補上焦、瀉肺火,得茯苓補下焦、瀉腎火,得麥冬、五味瀉火而生脈,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除大熱。東垣曰:參、耆、甘草,退火之聖藥。按: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

 

[]

醒酒明目,

Δ

眼科淨藥中用之甚效。

 

[]

開心益智,

Δ

心氣強則善思而多智。

 

[]

安精神,定驚悸,

Δ

邪火退,正氣旺,則心肝寧而驚悸定。

 

[]

除煩渴,

Δ

瀉火故除煩,生津故止渴。

 

[]

通血脈,

Δ

氣行則血行。

 

[]

破堅積,

Δ

氣運則積化。

 

[]

消痰水。

Δ

氣旺則痰行水消。

 

[]

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治虛勞內傷,

Δ

傷於七情六欲、飲食作勞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燥火為外感。如發熱證,外感則發熱無間,內傷則時熱時止。惡寒證,外感雖絮火不除,內傷則得暖便減。頭痛證,外感則常痛不休,內傷則時痛時止。外感則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鼻塞不通,內傷則口淡無味。外感多屬有餘,宜汗、吐、下,內傷多屬不足,宜溫、補、和。

 

[]

發熱自汗,

Δ

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亦有過服參、耆而汗反甚者,以陽盛陰虧,陽愈補而陰愈虛也,又宜清熱養血而汗自止。

 

[]

多夢紛紜,虛咳喘促,心腹寒痛,

Δ

《蒙筌》曰:歌有肺熱還傷肺之句,唯言寒熱,不辨虛實,若肺中實熱者忌之,虛熱者服之何害?又曰:諸痛無補法,不用參、耆,若久病虛痛,何嘗忌此耶?

 

[]

傷寒,

Δ

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且曰傷寒無補法。不觀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桂、附者,八十有奇乎?

 

[]

瘟疫,

Δ

瘟疫病,陽脈濡弱,正虛也;陰脈弦緊,邪實也。正虛邪實,則一團毒邪內熾,莫能解散,病固纏身為累。而冬不藏精之人、觸其氣者染之尤易,所以發表藥中宜少用人參三、五、七分以領出其邪,《寓意草》中論之最詳。

 

[]

瘧痢滑瀉,嘔噦反胃,

Δ

皆健脾之力。

 

[]

淋瀝,

Δ

肺氣化則溺行

 

[]

脹滿,

Δ

《發明》云∶胸脇逆滿由中氣不足,宜補之而脹自除,經所謂塞因塞用也。俗醫泥於作飽不敢用,不知少服反滋壅,多用則宣通,補之正所以導之也。

 

[]

非風卒倒,

Δ

若無痰氣阻滯者,為陽氣暴脫之候,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以先其急,隨用地黃、當歸、甘杞之類填補真陰以培其本。

 

[]

一切血證,

Δ

古人治大吐血脈芤洪者并用人參。脫血者須益其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陰長之義也。若單用補血,無由而生矣。

 

[]

胎產,

Δ

胎前產後諸虛。

 

[]

外科陰毒,

Δ

癰疽出膿後,收口其效尤神,摻藥用之亦妙。

 

[]

小兒痘證。

Δ

凡痘證顏色嬌紅而不蒼老,或頂陷,或皮薄漿清,或癢塌泄瀉,俱屬氣虛。若乾回者,宜與鹿茸同用。

 

[]

證至垂危,必多用獨用。

Δ

先哲於氣虛血脫之證,獨用人參三兩濃煎頓服,能救性命於瞬息。世之用者,些少以姑試之,或加消耗以監制之,人何賴以得生?然又當視病情而處用,於獨參湯中或加童便,或加薑汁,或加附子,或加黃連,相得益彰,亦不礙其為獨。如薛新甫治中風,於三生飲中加人參兩許以駕馭之,此真善用獨參湯者。

 

[]

產遼東。

Δ

寧古臺出者光紅結實,船廠出者空松稍差,并有糙有熟。

 

[]

鍊膏服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

Δ

氣不化精者配白朮,名參朮膏。精不化氣者熟地倍之,名兩儀膏。有火者天冬膏對服。

 

[]

製宜隔紙焙用。

Δ

忌鐵。

 

[]

茯苓為使。畏五靈脂。惡皂角、黑大豆、紫石英、人溲。反藜蘆。

Δ

言聞曰∶東垣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參、皂莢,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人參,藜蘆同用,而取其湧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奧達權者,不能知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