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談天序

談天序

天文之學,其源遠矣。太古之世,既知稼穡,每觀天象,以定農時。而近赤道諸牧國,地炎熱,多夜放羣羊,因以觀天。間嘗上攷諸文字之國,肇有書契,即記及天文。如《舊約》中屢言天星,希臘古史亦然。而中國《堯典》亦言中星,歷家據以定歲差焉。其後積測累推,至漢《太初》、《三統》而立七政統母諸數,從此代精一代。至郭太史《授時術》,法已美備,惟測器未精,得數不密,此其缺陷也。中國言天者三家,曰渾天,曰盖天,曰宣夜,然其推歷,但言數不言象。而西國則自古及今,恆依象立法。昔多祿某謂地居中心,外包諸天,層層硬殼。傳其學者,又創立本輪、均輪諸象,法綦繁矣。後代測天之器益精,得數益密,往往與多氏說不合。歌白尼乃更創新法,謂太陽居中心,地與諸行星繞之。第谷雖譏其非,然恆得確證,人多信之。至刻白爾推得三例,而歌氏之說始爲定論。然刻氏僅言其當然。至奈端更推求其所以然,而其說益不可搖矣。夫地球大矣,統四大洲計之,能盡歷其面者無幾人焉。然地球乃行星之一耳,且非其最大者。計繞太陽有小行星五十餘,大行星八,其最大者體中能容地球一千四百倍,其次能容九百倍也。設以五百地球平列,土星之光環能覆之。而諸行星又或有月繞之,總計諸月共二十餘。設盡并諸行星及諸月之積,不及太陽積五百分之一。太陽體中能容太陰六千萬倍,可謂大之至矣,而恆星天視之亦只一點耳。設人能飛行空中,如最速礮子,亦須四百萬年,方能至最近之恆星。故目能見之恆星,最小者可比太陽,其大者或且過太陽數十萬倍也。夫恆星多至不可數計,秋冬清朗之夕,昂首九霄,目能見者約三千。設一恆星爲一日,各有行星繞之,其行星當不下十五萬,况恆星又有雙星及三合、四合諸星,則行星之數當更不止於此矣。然此僅論目所能見之恆星耳。古人論天河,皆云是氣。近代遠鏡出,知爲無數小星。遠鏡界內所已測見之星,較普天空目所能見者多二萬倍。天河一帶,設皆如遠鏡所測之一界,其數當有二千零十九萬一千。設一星爲一日,各有五十行星繞之,則行星之數,當有十億零九百五十五萬。意必俱有動植諸物,如我地球。偉哉造物,其力之神,能之鉅,真不可思議矣。而測以更精之遠鏡,知天河亦有盡界,非佈滿虛空也,而其界外別有無數星氣,意天河亦爲一星氣。無數星氣,實即無數天河。我所居之地球,在本天河中近,故覺其大,在別星氣外遠,故覺其小耳。星氣已測得者三千餘,意其中必且有大於我天河者。初人疑星氣爲未成星之質,至羅斯伯之大遠鏡成,始知亦爲無數小星聚而成。而更別見無數星氣,則亦但覺如氣,不能辨爲星之聚。設異日遠鏡更精,今所見者俱能辨,恐更見無數遠星,氣仍不能辨也。如是累推,不可思議。動法亦然。月繞行星,行星繞太陽,近代或言太陽率諸行星更繞他恆星,與雙星同。然則安知諸雙星不又同繞一星,

而所繞之星,不又繞別星耶?如是累推,亦不可思議。偉哉造物,神妙至此,蕩蕩乎民無能名矣。昔大闢有詩曰:觀爾所造之穹蒼,又星月之輝光,世人爲誰兮,爾垂念之,人子爲誰兮,爾眷顧之。夫大闢所見天空,理非甚深也,尚歡欣贊歎不能自已,况我人得知天空,如此精奇神妙耶。夫造物主之全智鉅力,大至無外,小至無內。罔不蒞臨,罔不鑒察,故人雖至微,無時不蒙其恩澤。試觀地球上,萬物莫不備具,人生其間,渴飲饑食,夏葛冬裘,何者,非造物主之所賜。竊意一切行星,亦必萬物備具生其間者,休養樂利,如我地上,造物主大仁大慈,必當如是也。設他行星之人類,淳樸未雕,與天合一,見我地球,天性盡失,欺僞爭亂,厥罪甚大,而造物主猶不棄絕,令愛子降生,舍身代贖,當必贊歎造物主之深仁厚澤,有加無己,而身受者,反不知感激圖報可乎。徐與李君同譯是書,欲令人知造物主之大能,尤欲令人遠察天空,因之近察己躬,謹謹焉修身事天,無失秉彝,以上答宏恩則善矣!

咸豐己未孟冬之月英國偉烈亞力序於春申浦上////

 

善蘭序

西士言天者曰:恆星與日不動,地與五星俱繞日而行。故一歲者,地球繞日一周也。一晝夜者,地球自轉一周也。議者曰:以天爲静,以地爲動,動静倒置,違經畔道,不可信也。西士又曰:地與五星及月之道,係橢圜,而歷時等,則所過面積亦等。議者曰:此假象也。以本輪、均輪推之而合,則設其象爲本輪、均輪;以橢圜面積推之而合,則設其象爲橢圜面積。其實不過假以推步,非真有此象也。竊謂議者未嘗精心攷察,而拘牽經義,妄生議論,甚無謂也。古今談天者,莫善於子與氏苟求其故之一語,西士蓋善求其故者也。舊法火、木、土皆有歲輪,而金、水二星則有伏見輪。同爲行星,何以行法不同?歌白尼求其故,則知地球與五星皆繞日,火、木、土之歲輪,因地繞日而生,金、水之伏見輪,則其本道也,由是五星之行皆歸一例。然其繞日非平行,古人加一本輪推之,不合,則又加一均輸推之。其推月且加至三輪、四輪,然猶不能盡合。刻白爾求其故,則知五星與月之道皆爲橢圜,其行法面積與時恆有比例也。然俱僅知其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奈端求其故,則以爲皆重學之理也。凡二球環行空中,則必共繞其重心。而日之質積甚大,五星與地俱甚微,其重心與日心甚近,故繞重心即繞日也。凡物直行空中,有他力旁加之,則物即繞力之心而行。而物直行之遲速,與旁力之大小,適合平圜率,則繞行之道爲平圜。稍不合,則恆爲橢圜。惟歷時等,所過面積亦等,與平圜同也。今地與五星本直行空中,日之攝力加之,其行與力不能適合平圜,故皆行橢圜也。由是定論如山,不可移矣。又證以距日立方,與周時平方之比例,及恆星之光行差、地道半徑視差,而地之繞日益信。證以煤坑之墜石,而地之自轉益信。證以彗星之軌道,雙星之相繞,多合橢圜,而地與五星及日之行橢圜益信。余與偉烈君所譯《談天》一書,皆主地動及橢圜立說。此二者之故不明,則此書不能讀,故先詳論之。"

咸豐己未重陽後八日海甯李善蘭序於崑山舟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