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__物不遷論第一
以六十一卷本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索之
不遷
↗十徧周竟,十方天真聖境大神,一時同至,一國男女,傾心歸嚮,來者有如輕塵重霧,億乘萬騎,玄雲四會,天澤密周,素煙層杳,非可禁止。於是元始手出妙光,化一圓象,結成寶雲,瑩若明月,在空玄之中,去地百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十方無極天真大神,無鞅數眾,俱入寶輪之中。天人仰看,惟見導從,自輪影中入,既入輪影,不知所在,國人廓散,地常清潤,無復更變。元始即於寶輪之內,說經都竟,眾真監度,以授於我,當此之時,欣慶難言。法事周悉,眾靈復位,俄爾之間,杳無遺音。是時,天民遇此大範,普獲惠濟,全其天年,無有夭傷,合境歸仰,咸悟道緣。不懈不退,不敗不遷,不苟不諂,不私不偏,不佞不黨,不過不愆。(19)
↗說經六徧,視身與境,潔如寶珠,隨方現色,道空不遷。(20)
↗使道性不遷,遺心抱神,神變無方。(31)
↗恍惚中物,至精不遷。(32)
↗思道因緣,言我植福,位爲天帝,住不遷界。(37)
↗明爽之魂,皆道氣之佑,不遷不馳,自無營營。(57)
↗神雖不遷,因業外變。(57)
有物
↗時隱時顯,以招太一元精之炁,元始祖土,出生萬靈,爲混沌有物之母,太玄有命之先。(13)
↗道非形相,混成有物,金水凝魂,魂養胎宫,光由神發,乃立妙無上帝,妙有大帝,混元大帝。(28)
↗有物玄黄,大道之王。轉白爲紫,寶華生香。(33)
無物
↗道言:此諸天中大梵隱語,無量之音,舊文刻書酆城闍臺九阿之上。使兆殃種不生,爲道正真,逍遙無物。(40)
↗道言:凡誦是經十過,諸天齊到,三界停輪,兆得至真,明曉生根,不著有無,不滯亡存,若有大物,爲生死門,兆無物相,混洞不分,永斷輪轉,與道杳冥,億曾萬祖,幽魂苦爽,皆即受度,上昇朱宫,格皆九年,受化更生,得爲貴人。(61)
(文本依王永元著肇論釋義標點P.172~190上海古籍出版社)
夫生死交謝至試論之曰爲序意叙述做論之緣由也
01夫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
02余則謂之不然。
03何者?
04《放光》云:「法無去來,無動轉者。」
05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静?必求静於諸動。
06必求静於諸動,故雖動而常静;不釋動以求静,故雖静而不離動。
07然則動静未始異,而惑者不同。
08緣使真言滯於競辯,宗途屈於好異。所以静躁之極,未易言也。
09何者?
10夫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違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無味。
11緣使中人未分於存亡,下士撫掌而弗顧。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
12然不能自已,聊復寄心於動静之際,豈曰必然。
13試論之曰
(以下至篇終正是論文參照舊說分爲七科)
買本子來看便知哪七科
[第一科]
《道行》云: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中觀》云: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斯皆即動而求静,以知物不遷,明矣!
[第二科]
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静。
我之所謂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動。
動而非静,以其不來;
静而非動,以其不去。
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
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
[第三科]
傷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對真而莫覺。
既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
往物既不來,今物何所往?
何則?
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
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
復而求今,今亦不往。
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
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
既無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
然則旋嵐偃嶽而常静,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何怪哉?
[第四科]
噫!聖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於川流。
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緣覺覺緣離以即真,苟萬動而非化,豈尋化以階道?
復尋聖言,微隱難測。
若動而静,似去而留。
可以神會,難以事求。
是以言去不必去,閑人之常想;稱住不必住,釋人之所謂往耳。
豈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耶?
故《成具》云:菩薩處計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
故《摩訶衍論》云:諸法不動,無去來處。
斯皆導達群方,兩言一會,豈曰文殊而乖其致哉?
是以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
不遷故,雖往而常静;不住故,雖静而常往。
雖静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
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
是以觀聖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見得也。
何者?
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
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所謂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其斯之謂歟?
是以如來因群情之所滯,則方言以辯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異者,其唯聖言乎!
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動之說,雖復千途異唱,會歸同致矣。
而徵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聆流動者,而謂今物可至昔。
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也?
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
不來故,不馳騁於古今;不動故,各性住於一世。
然則群籍殊文,百家異說,苟得其會,豈殊文之能惑哉?
[第五科]
是以人之所謂住,我則言其去;人之所謂去,我則言其住。然則去住雖殊,其致一也。
故經云:正言似反,誰當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
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
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
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
然則四象風馳,璇璣電捲,得意毫微,雖速而不轉。
[第六科]
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託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
功業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遷。不遷故,則湛然明矣。
故經云: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信其言也。
何者?
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
復何惑於去留,踟蹰於動静之間哉?
[第七科]
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静;洪流滔天,無謂其動。
苟能契神於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
物不遷論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