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陳編姚氏漢醫三部脈法議程──上篇緒論01

陳編姚氏漢醫三部脈法議程──上篇緒論01
陳編姚氏漢醫三脈法議程
吳門姚心源發明
雲間陳其昌編輯
 
上篇緒論
第一章脈以氣爲標準
 
[]
(即焦本字)。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爲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爲脈。
采→→捋ㄌㄜˋ取取其易者也
韋→→相背乖戾
隹ㄓㄨㄟ→→山貌山林之畏隹大風之所扇動偎僻角尖處風所不到
₡₡
冥思→→血脈
中焦
受氣取汁變赤爲血
有相背戾者不按脈行畏僻風角尖處
今以中焦之力令行風氣無壅遏也
Δ
議曰。脈之爲言羃也,羃布於人身間。脈之爲言陌也,如田陌之通行然。言其質,則曰變化而赤。言其作用,則曰令無所避。物在則脈應。物不在則脈亦不應。若有其物者,脈之質。若無其物者,脈之神。病雖繁複,而脈所昭告於我人者必無隱遁。雖不經病者報告其所苦,而顯著於術者之觸覺,已知其所患爲何病。有時病雖極危殆,而脈尚有根氣,不難捨證從脈,未必即屬治療絕望。
 
物在,是脈之質。質故可感,感則應之,應之者是氣。若但言脈是血管非全義。故氣動不及則血滯。氣動太過則血耗。氣虛則血實。氣實則血虛。相因爲用。所以謂不病之人曰平人焉。
 
受氣,取汁,此物態因氣成流之作用也。變化而赤,是一種變釀性。『譬如紅麯,本質非紅色。惟變釀則色紅』血液因脈道氣化作用,化赤而爲血,亦復不能例外此項過程。藉知氣爲性極,性爲氣限之論。有此物即有此能。無此物即無此能。而血液之來源,其原始之元仍屬於氣。惟氣所以動。惟動所以變。今夫無其物而成就之者名曰造。有其物而消除之者名曰化。造化巧妙,自屬一種因果律。我人肉眼視察所得,以爲物類之或造,或化、依據理想制斷,必然稱造曰成、稱化曰敗。其實物性永遠不滅。所謂造化論之成敗判斷,是一種人類私智法定,偏重於物體氣、流、固三態之觀點,所以世人乃有脈爲血管之說。不知物性之元,尚有一種動力。此即氣為性極,性為氣限,是也。吾儕欲研究人體之脈理時,必先明瞭脈之爲脈,其動力是氣,其質量是血。因氣體而成液體,其液體中仍復具有氣動力量存在,乃能保持其繼續生存。人身所依爲生命者就是此項動力,近人所謂體溫是也。若體溫減退,液體變固體。脈體經此造設,即成頑固,不能賦活。故脈經體造,反爲病態。只有氣化,乃賦敏活。換言之,脈之生理適宜於氣化,若爲固結便屬病理,此項智理超出人類私智法定範圍外。若謂脈是血管,以物體爲立場,便誤。是必注意其物性是氣化,纔可展讀此書。
 
[]
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Δ
議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
物在脈應,而氣期焉。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Δ
議曰。有餘而往,不及隨之。不及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動而不休,此之曰脈之迎隨。故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所謂期於左右者,左右旁至而親和於血族間也。故脈位恆起波隴,而浮沈之像顯矣。
 
[]
衛數六。營數五。衛,募氣之生於肺者也。根於外者,謂之氣立。(立讀作位)營,原氣之生於胃者也。根於內者,謂之神機。營、衛、兩氣相遇於左乳下之虛里穴名曰宗氣。宗氣,氣交之所生也。宗氣變亂,名曰氣交變,脈亦因之而發生異呈,乃有種種脈像。
Δ
議曰。根於外者謂之氣立,有六化之氣也。其氣曰,風以動之。寒以堅之。暑以蒸之。濕以潤之。燥以乾之。火以溫之。此爲六氣。根於內者謂之神機,有五味之氣也。其氣曰,辛以散之。甘以緩之。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鹹以輭之。此為五味。六化、五味、運動相配,名曰間氣。間氣之法,期其左右。期,值也。五、六、相配時所餘一氣,名曰介氣。亦名曰閏氣。惟多此介氣一項,故能環周不休,氣血相隨,內外相貫。蓋營順脈行。衛逆脈行。惟其敵對,發生摩擦,摩擦則生熱力,乃生體溫。(熱力發生於摩擦)古謂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其說似是而實泛論也,故特正之。脈之變異,即據此五、六、之偏勝而發生。例如辛氣傷勝則脈散亂。甘氣偏勝則脈迂緩。苦氣偏勝則脈硬化。酸氣偏勝則脈收縮。鹹氣偏勝則脈凝泣。風氣偏勝則脈躁動。寒氣偏勝則脈浮虛。暑氣偏勝則脈沈著。濕氣偏勝則脈柔弛。燥氣偏勝則脈紆屈。火氣偏勝則脈萎頹是已。
 
[]
常人之脈。一呼隨一吸。以五至有閏爲平。老人不足之。小兒太過之。
Δ
議曰。脈行當衛數之六,又當營數之五。五、六、相錯,必須校正於三十度之一紀,(圓之半邊曰紀。紀所以示左右也)進於六十度之一周,(周、周圓也。周所以示恢復也)乃得較準之也。惟其交錯故相制。人之所以生活者,以其常能校正也。人之所以死者,以其錯亂而無校正之可能機會也。人生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而動不已。此中醫之脈法也。近人以之分配於時間,另有規定。
 
[]
脈因氣動。動而後至。脤之頭爲氣。脈之尾爲血。血隨氣行,不以氣妨血,謂之得氣。血役氣動,而以血害
氣,謂之失氣。失氣者,反動也。太過,曰氣淫。不及,曰氣迫。
Δ
議曰。脈動之力,本於地球之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即磁吸)此項引力亦歷備各種行爲。漢醫所稱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皆說明脈之動力也。規爲圓運。矩爲直運。權者,上下縱動也。衡者,左右橫動也。內經四時之論,並不限於一歲,即一時一刻之際亦歷備此項能力。惟其動之以道,故上下之通,左右以達,全身則等速傳導,無有阻碍。而人身血族之於氣像也亦良導感應。受授知覺而為神經者名曰與德。其良導感應有變異者名曰議災。議災,亦名曰歪力。故曰、驥、不稱其力,而稱其德也。亦可借用於此義。
 
[]
衛氣之動。六期而環會。營氣之動,五運而右遷。
Δ
議曰。期爲左右間。左則出而右則入故曰環會。營氣右遷者專司入,入於血也,以主血之新生。所以必分爲營衛兩氣者,衛爲退位設,營爲新生設也。而衛氣之環會亦有常例,古人以爲『出三入一』。『入一』,入於營也。『出三』,出於肌表也。
 
[]
在臟爲心,在體爲脈。
Δ
議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