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陳編姚氏漢醫三部脈法議程

陳編姚氏漢醫三部脈法議程
陳編姚氏漢醫三脈法議程
陳其昌編
*ㄨˊ→→ 草名
郚ㄨˊ→→故紀侯(國名)之邑
→→手、脚、頸三部九侯之意
 
【丁序】
今之人徒知用藥治病爲相當之切要,乃專事研究藥物效用。然同一病證,同一藥物,有效有不效者何也。誠以藥之能否底效,不在於一證一藥之配合。而在於藥物與病證相比衡。欲知病證輕重必焉測度其人體氣血之恰當與否,中醫於診斷學上備有特具之方式,依據醫者之觸覺,測度人體氣血之承制亢害以顯乎學術界之特長,此無他,診脈是矣。故惟治病之適宜於藥物也,必使其氣血無太過不及之弊,得能底於平衡,斯之謂有效也。反是。似效而仍不效也。何如診脈之法,自唐宋以來,漸趨簡陋,有專診肘者,(即手脈)所謂卒持肘口,何病能中,是矣。有專診胑者,(即脚脈)所謂論疾診胑,爲工所窮,是矣。其有兼診纓者,(亦作英即頸脈)必比擬於肘口、跗陽。如黃帝素問、靈樞、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述。其浮、沈、遲、數、之跡亦必因此比擬,乃得加以判斷。故診脈一事,絕非模棱想像,毫無標準者也。故於學術界說自成一種相當據點。夫浮、沈、遲、數、所顯著於手、脚、頸、三者,各爲其所爲病。惟其表現於何,即知何是何臟何腑領域,即以何病爲斷。初不若俗世所傳脈法,以一手分三關,兩手爲六部,區別其五臟、六腑、並杜撰若干名詞以凑合各種病證。似細若微,似洪若大,意存於兩可之間,學者每覺移步換星,難加認識。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給,即辯才也)妄治倖愈,愚心自得。是以世之醫者,逮臻頒白而脈理終昧也。究竟手腕一區之地,是否即有判斷全身經絡臟腑發病之可能,此一手分三關,兩手爲六部脈法歷來存於可疑之列,無一發其復也。不知病之所以成就,皆由於氣血不調。斷然言之,充盛於此者必貧乏於彼。充盛於彼者必貧乏於此。故必三比擬,乃能得到佐證以事判决。故診脈者必待三比擬其高、下、徐、疾、之不齊,而後乃得顯著其所患病。此說也,考諸實驗,引證乎黃帝素問、靈樞、之說。範圍於仲景傷寒、金匱、之書,早有成議。特世之醫者昧不經心,遂致無以自悟其究竟也。松江友人陳君其昌來,出示其所師事姚心源先生新撰之漢醫三脈法議程,授而讀之,不禁曰有是哉,實開王叔和後蘊而未發之秘。蓋姚君積其所診之病,存疑於脈理之當然者,非止一日。而姚君所究心脈法之必然者,亦非止一時。得之心,應之手,相當於結論者,足與科學醫相頡頏,可謂集脈學之大成矣。又據陳君之言曰,考人身之脈,中醫以爲血巷、氣街、之合也。換言之,中醫之所爲脈,亦即神經與血管之合也。夫血行於血管之中,無激流,無渚停,不爲物役,不爲氣害,乃能相宜於生理。一旦外感於寒傷之侵犯,血被氣役,而血液起有變化。難經所謂氣先動。血後病。故所成之病,皆病於血也。譬如河道之中,因空氣蕩激發生一種波隴狀態。波隴增加,脈必顯浮。波隴減退,脈必顯沈。而人體自然之熱力所以保持體溫之常度,抵抗一切病菌之侵佔者,名曰胃氣。同時其量衡上失去重心之相當,不能履行一呼一吸五至有閏之成規,或疾速,或徐持,而遲、數、分矣。至於脈行流利則皮膚亦潤滑。脈行堅滯則皮膚亦糙澀。此乃誠中形外之定律也。若夫芤脈本屬軟弱之像,因爲經過術者手指熱力之代償,其舉而即得之賁起狀態,非病者之自力所成,繼見之中空蔥管狀態,乃病者自力之真實表現。亦名曰鎮臟脈。革脈、亦爲鎮臟脈之一種。形如鼓革,堅硬無比,正如強弩之末,不久即折,此脈乃內外不相消息,故形顯反動而反抗也。雖有術者手指熱力之過導,拒而不能柔和之。芤脈宜溫氣爲治。革脈宜攻血爲治。此不同也。陳君之說如是。自來研究脈學者,皆不能徹底說明此旨,以致毫無適當治法,可慨也已。姚君意欲進脈法議程之後,更編一脈法教程。議程以繼古。教程以開來。浸然有爲中醫之改進,毅然自負其責任。今因脈法議程擬先自出版,以快眾覽。問序於余,余即以陳君之言紀其端。癸未三月無錫仲祐丁福保識。
 
 
【自序】
雖有嘉殽,弗食,不知其味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心飯之志於脈也,年其兀兀,口猶孜孜,進其德而修其業 。尊所聞而行所知。學於古訓,乃有得也。曩者亦曾博聞而強記。今茲乃得縱合而約束。跡其事,變經其困而後得,窮其究竟以貫之通。庶乎絕學以繼。雜學以張。(古稱醫學爲雜學,蓋似通天、地、人謂之儒,通儒謂之醫也。亦以緘灸、刀圭、湯液、三者合一而爲醫也。又內經異法方宜論,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雜合五方治,名曰雜學。又醫事名曰雜學。亦出內經示從容論)一人難之,萬方便之。夫脈、蕞小之體也,視不可見,捫不甚顯。古哲教人揆度之法。(揆、當作暌。反目而視也。度、音鐸)居則視其像,動則應其變,所以廣醫務診斷之用。言乎遠則不禦,言乎還則不遺,而人體之間於焉備矣。安得極深而研幾之。則否泰消長之機,剝復循環之理,始而比擬,進而定議,處其業者,可以無過矣。蓋脈之質爲血,血行如蟻步。脈之素爲氣,衛氣之動如鴻漸於天。營氣之動如魚游下岸。惟其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故引而伸之,觸類長之,網羃於體積之間,因人之知覺習於常,乃不知其有物存焉。及其變化則可測之矣。善識者跡其勢之均倚,定其位而徵於像。有浮、沈、也。有遲、數、也。有滑、澀、也。有大、小、也。有堅、脆、也。有緩、急、也。有勁、濡、也。體驗詳盡,證明確切,以按之病情,略無絲毫訛,若洞見膈垣然,神乎其技矣。何如歷代以來,陳因經久,傳得者傳失,而異端乃張。我思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昔孔子刪詩三百。源雖不敏,於脈之爲學,竊取斯義。辛巳十二月。吳門姚心源自序。
 
 
【本書大意】
漢醫三脈法之研究,悉佐證於現代物理學。苟不能與物理學相通者,皆不採用。章句文法,取撰於素問、靈樞,力避新式名詞,所以示中醫固有之學術也。惟因受有此項限止,則撰著時融會貫通之難,苦心實倍諸其他矣。識者對於觀摩本書,自能目賞,不待多爲申明也。餘詳三脈法工作報告十二章。茲不贊。姚心源手識。
 
 
【陳編姚氏漢醫三脈法議程目錄】
上編 緒論
第一章 脈以氣為標準
第二章 氣動之規則
第三章 歷代衍傳之脈學
第四章 古代脈法診病之真確
第五章 脈理與脈法
第六章 素問脈法實驗例
 
下編 結論
第一章 脈之定性定量及其定義
第二章 發明三脈法之感覺及過程
第三章 取試於脈用
第四章 瘍病與脈之關係
第五章 娠脈
第六章 診脈方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