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編姚氏漢醫三部脈法議程
陳編姚氏漢醫三
脈法議程
陳其昌編
₡
郚ㄨˊ→→故紀侯(國名)之邑
三
→→手、脚、頸三部九侯之意
【丁序】
今之人徒知用藥治病爲相當之切要,乃專事研究藥物效用。然同一病證,同一藥物,有效有不效者何也。誠以藥之能否底效,不在於一證一藥之配合。而在於藥物與病證相比衡。欲知病證輕重必焉測度其人體氣血之恰當與否,中醫於診斷學上備有特具之方式,依據醫者之觸覺,測度人體氣血之承制亢害以顯乎學術界之特長,此無他,診脈是矣。故惟治病之適宜於藥物也,必使其氣血無太過不及之弊,得能底於平衡,斯之謂有效也。反是。似效而仍不效也。何如診脈之法,自唐宋以來,漸趨簡陋,有專診肘者,(即手脈)所謂卒持肘口,何病能中,是矣。有專診胑者,(即脚脈)所謂論疾診胑,爲工所窮,是矣。其有兼診纓者,(亦作英即頸脈)必比擬於肘口、跗陽。如黃帝素問、靈樞、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述。其浮、沈、遲、數、之跡亦必因此比擬,乃得加以判斷。故診脈一事,絕非模棱想像,毫無標準者也。故於學術界說自成一種相當據點。夫浮、沈、遲、數、所顯著於手、脚、頸、三
者,各爲其所爲病。惟其表現於何
,即知何
是何臟何腑領域,即以何病爲斷。初不若俗世所傳脈法,以一手分三關,兩手爲六部,區別其五臟、六腑、並杜撰若干名詞以凑合各種病證。似細若微,似洪若大,意存於兩可之間,學者每覺移步換星,難加認識。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給,即辯才也)妄治倖愈,愚心自得。是以世之醫者,逮臻頒白而脈理終昧也。究竟手腕一區之地,是否即有判斷全身經絡臟腑發病之可能,此一手分三關,兩手爲六部脈法歷來存於可疑之列,無一發其復也。不知病之所以成就,皆由於氣血不調。斷然言之,充盛於此者必貧乏於彼。充盛於彼者必貧乏於此。故必三
比擬,乃能得到佐證以事判决。故診脈者必待三
比擬其高、下、徐、疾、之不齊,而後乃得顯著其所患病。此說也,考諸實驗,引證乎黃帝素問、靈樞、之說。範圍於仲景傷寒、金匱、之書,早有成議。特世之醫者昧不經心,遂致無以自悟其究竟也。松江友人陳君其昌來,出示其所師事姚心源先生新撰之漢醫三
脈法議程,授而讀之,不禁曰有是哉,實開王叔和後蘊而未發之秘。蓋姚君積其所診之病,存疑於脈理之當然者,非止一日。而姚君所究心脈法之必然者,亦非止一時。得之心,應之手,相當於結論者,足與科學醫相頡頏,可謂集脈學之大成矣。又據陳君之言曰,考人身之脈,中醫以爲血巷、氣街、之合也。換言之,中醫之所爲脈,亦即神經與血管之合也。夫血行於血管之中,無激流,無渚停,不爲物役,不爲氣害,乃能相宜於生理。一旦外感於寒傷之侵犯,血被氣役,而血液起有變化。難經所謂氣先動。血後病。故所成之病,皆病於血也。譬如河道之中,因空氣蕩激發生一種波隴狀態。波隴增加,脈必顯浮。波隴減退,脈必顯沈。而人體自然之熱力所以保持體溫之常度,抵抗一切病菌之侵佔者,名曰胃氣。同時其量衡上失去重心之相當,不能履行一呼一吸五至有閏之成規,或疾速,或徐持,而遲、數、分矣。至於脈行流利則皮膚亦潤滑。脈行堅滯則皮膚亦糙澀。此乃誠中形外之定律也。若夫芤脈本屬軟弱之像,因爲經過術者手指熱力之代償,其舉而即得之賁起狀態,非病者之自力所成,繼見之中空蔥管狀態,乃病者自力之真實表現。亦名曰鎮臟脈。革脈、亦爲鎮臟脈之一種。形如鼓革,堅硬無比,正如強弩之末,不久即折,此脈乃內外不相消息,故形顯反動而反抗也。雖有術者手指熱力之過導,拒而不能柔和之。芤脈宜溫氣爲治。革脈宜攻血爲治。此不同也。陳君之說如是。自來研究脈學者,皆不能徹底說明此旨,以致毫無適當治法,可慨也已。姚君意欲進脈法議程之後,更編一脈法教程。議程以繼古。教程以開來。浸然有爲中醫之改進,毅然自負其責任。今因脈法議程擬先自出版,以快眾覽。問序於余,余即以陳君之言紀其端。癸未三月無錫仲祐丁福保識。
【自序】
雖有嘉殽,弗食,不知其味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心飯之志於脈也,年其兀兀,口猶孜孜,進其德而修其業 。尊所聞而行所知。學於古訓,乃有得也。曩者亦曾博聞而強記。今茲乃得縱合而約束。跡其事,變經其困而後得,窮其究竟以貫之通。庶乎絕學以繼。雜學以張。(古稱醫學爲雜學,蓋似通天、地、人謂之儒,通儒謂之醫也。亦以緘灸、刀圭、湯液、三者合一而爲醫也。又內經異法方宜論,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雜合五方治,名曰雜學。又醫事名曰雜學。亦出內經示從容論)一人難之,萬方便之。夫脈、蕞小之體也,視不可見,捫不甚顯。古哲教人揆度之法。(揆、當作暌。反目而視也。度、音鐸)居則視其像,動則應其變,所以廣醫務診斷之用。言乎遠則不禦,言乎還則不遺,而人體之間於焉備矣。安得極深而研幾之。則否泰消長之機,剝復循環之理,始而比擬,進而定議,處其業者,可以無過矣。蓋脈之質爲血,血行如蟻步。脈之素爲氣,衛氣之動如鴻漸於天。營氣之動如魚游下岸。惟其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故引而伸之,觸類長之,網羃於體積之間,因人之知覺習於常,乃不知其有物存焉。及其變化則可測之矣。善識者跡其勢之均倚,定其位而徵於像。有浮、沈、也。有遲、數、也。有滑、澀、也。有大、小、也。有堅、脆、也。有緩、急、也。有勁、濡、也。體驗詳盡,證明確切,以按之病情,略無絲毫訛,若洞見膈垣然,神乎其技矣。何如歷代以來,陳因經久,傳得者傳失,而異端乃張。我思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昔孔子刪詩三百。源雖不敏,於脈之爲學,竊取斯義。辛巳十二月。吳門姚心源自序。
【本書大意】
漢醫三
脈法之研究,悉佐證於現代物理學。苟不能與物理學相通者,皆不採用。章句文法,取撰於素問、靈樞,力避新式名詞,所以示中醫固有之學術也。惟因受有此項限止,則撰著時融會貫通之難,苦心實倍諸其他矣。識者對於觀摩本書,自能目賞,不待多爲申明也。餘詳三
脈法工作報告十二章。茲不贊。姚心源手識。
【陳編姚氏漢醫三
脈法議程目錄】
上編 緒論
第一章 脈以氣為標準
第二章 氣動之規則
第三章 歷代衍傳之脈學
第四章 古代脈法診病之真確
第五章 脈理與脈法
第六章 素問脈法實驗例
下編 結論
第一章 脈之定性定量及其定義
第二章 發明三
脈法之感覺及過程
第三章 取試於脈用
第四章 瘍病與脈之關係
第五章 娠脈
第六章 診脈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