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林神鳳大藥還丹詩

林神鳳大藥還丹詩
 
[01]
百歲光陰七十稀鬢斑齒缺使人悲如來先
覺修無住元始常存執有爲蘇晉談禪還慮
死邵雍病篤尚求醫可憐愚輩參無字多少
英雄鬼迷
Δ
百歲光陰七十稀
鬢斑齒缺使人悲
如來先覺修無住
元始常存執有爲
蘇晉談禪還慮死
邵雍病篤尚求醫
可憐愚輩參無字
多少英雄鬼迷
參無參到鬼
活生生的一個人 卻着鬼←←迷
被鬼命令 被鬼使了陰
所謂鬼迷心竅
₡₡
鬼迷心竅者
又類 鬼摸腦殼
國辭云 心智受外物迷惑而喪失判斷能力者
中文大辭典釋鬼使神差云
喻人作事不由自主
拍案驚奇第二十九卷云 爭奈一個似鬼使神差 一個似失魂落魄
這就是迷失
₡₡₡
現代老年人得癡呆 得柏金遜 都是鬼迷
腦內紋狀體 黑質系統變性 多巴胺銳減
原因未知
但分明是鬼使了陰 搞了鬼
雖尚未一命嗚呼
但生活品質遽降
記憶力減退遺失
也算是可憐愚輩
₡₡₡₡
百歲光陰 玩不到七十 就已經是搖搖欲墜
是是 是嗜欲在作祟
好端端的一個人 被慾望給啃光了
這是鬼使
₡₡₡₡₡
悲從中來的是 年紀不到 所有的家私敗光光
連帶地體能也漸漸消失
頭髮斑白 齒牙動搖
才六十出頭 連吃個義大利麵 麵條也要剁碎
可憐啊
最平常的享用 都要大費周章
接下來 不知又要如何走下去
怎不悲從中來
心上湧現的 是一種莫名的悲憤
₡₡₡₡₡₡
已成的事實 悲傷憤怒何用
不如學學如來元始無住有爲
₡₡₡₡₡₡₡
無住修如來先覺
有爲執元始常存
又要先覺
又要常存
有 多深奧的學問啊
₡₡₡₡₡₡₡₡
於是你參禪 你學醫
但時不我予
到底你六十多了
看你的樣子
時日不多
₡₡₡₡₡₡₡₡₡
連聖人賢人都慨嘆底
康節臨老 都還猶豫不決
你何許人也
對於死
你還有什麼新鮮概念
₡₡₡₡₡₡₡₡₡₡
耳聰目明 得靠五精五氣
你現在老了
臟不藏 腑不
早該清心寡慾
一股腦兒拋開
到無何有之鄉
去作你的大樹夢
也許還能逍遙 多活個幾年哩
 
 
↓↓↓
[02]
聞道非師不央疑難求神水入華池未諳月窟擒鉛汞休向人前說坎離
腐草化螢生滅易守株待兔覺移遲還丹未鍊頭顱白袖手傷心候死期
 
 
調和鉛汞築丹基包括渾儀束就西會得木金須間隔定求庚甲兩相齊
金公入贅青龍婿姥女俾承白虎妻依約黃婆媒合了杳冥之內產刀圭
 
探得玄關路的端教君容易鍊還丹鑿開混沌分清濁滌盡塵囂現聖凡
溫養自然金液煖烹煎立喚水銀乾分明一振西來意龍虎剛稱作兩般
 
傳得仙翁如意瓢孜孜運水種靈苗溫泉洗爭蝦暮窟明月常盈烏鵲橋
木女藏庚奇宴會金童逛甲偶邀招恩情直欲濃交結同共乘鸞入九霄
 
努力修真豈等閑天涯海角覓師難每逢有道須求正莫學無言祇自瞞
父母兩儀生冑子汞鉛二黑合還丹勸君著實尋玄牝身外求之總異端
 
父精母血汞鉛根有質玄含元始尊辯別還丹知妙藥親疏大道與傍門
乳爲血宅猶宜啜黑是精藍急可吞抱一更修安樂法何憂性命不常存
 
種食蟠桃竊化工朱顏常似醉春風布開鬼谷迷魂寨兜率人問極樂宮
深慮伐柯潛守護老來摘實望無窮花開花落休攀折望遠從他爛慢紅
 
修真初志望延年因道無傳浪入禪妄認眼光常顧盼便嫌皮袋不牢堅
銷魂成魄終爲鬼鍊魄歸魂始是仙千古師家同一理教人尋覓水鄉鉛
 
貧富修真仗宿因貧而修氣富修身氣靈脫體成陰鬼身固留形號谷神
了命非鉛難繼富遇仙知藥轉愁貧修真有類須求配修氣無餘枉告人
 
學仙因把死爲嫌立鼎安爐作大謀牢把缽孟降水母無煩燈甕續閒丘
九年抱道三千日一紀修丹十二秋要與骷髏爭餓氣打敖不喫土饅頭
 
枯禪縛律事茫然離坎無從顛倒顛留命特求砂裹汞鍊形須藉水中鉛
守丹氣候常如醉運火工夫最喜眠若泥坐圓齊了道死囚牢裹出神仙
 
須彌輥芥海投針一失人身難再尋欲了觀音無盡意全憑亞聖有恆心
補天鍊石騰青澦煮海爲鹽證白金此理若還輕漏泄世情無古亦無今
 
太一含靈化玉真舞衣元不染凡塵鉛花仙女垂光影金粟如來妙色身
利物有功稱上善鍊形合道誅生神何尤竹帛朦朧載負殺堅心學道人
 
紫府鶉膏軟碧香瓊房曲釀返魂漿兩停逆制爲丹用一得盈持保命長
啜摸羅喉吞玉決溫存月孛守珠囊黃庭鍊就金魚袋絕勝官封田舍郎
 
絕學愚夫覺夢槐蟾光迴照玉堂開招提月姊傾樽酌正值天童進饑來
倒吊白蛇哇七曜橫騎黑虎上三台非天下之至神者熟敢輕言與此哉
 
熟讀參同慕伯陽悟真復命更消詳離龍坎虎投爐鼎乾馬坤牛守洞房
制汞單方言鶴草養鉛一味是紅娘陰陽配類身堅固巧謬非爲不久長
 
鑿破洪濛笑太虛手探黍米一玄珠猶龍剖此言無味餓虎吞之樂有雛
學取仙翁調鼎鼎忍教君子遠庖廚度人粒粒超生死會得抽添滿玉壺
 
大丹世莫得而聞閱遍神方費囑文搜邏華池求赤子抱歸紫府獻元君
腹初受氣防飧泄腦漸凝神慮嚏分無盡玄機俱漏露勉人修道得惟勤
 
多少修真不保真有心無志是愚人明知尺璧非吾寶鍊就黃金喪自身
厚賂問姻充姪娣雕鞍躍馬勝麒麟動甘死地因驕易學道須當徹骨貧
 
道釋經書每較銖摩尼如意玉驪珠蕭梁忿窒無由取漢武嬌奢不可圖
彌勒杖頭椒布袋呂公條上藥葫蘆直須覓箇通梳漢盡底掀翻說向渠
 
喬木羽人修果倉朝須金液暮瓊漿淘澄靈質如秋水凝結元神勝曉霜
鬼火灼開飛鼠洞蠻雷鑿斷臥龍崗一從大藏黃庭路時駕羊車入翠房
 
投老山林去學仙鍊丹燒藥保殘年兩弦艮兌鉛搏汞六合乾坤牝載玄
土鬼伏雌成鴆卵金公懷蠱孕蛙涎百朝沐浴忙移鼎自白而黃十月全
 
丹砂玉札類相投乾汞能容濕汞勾澆灌金花成寶樹烹煎玉液鑄瓊樓
大千變化多靈聖得一分明萬事周若起利名心未足依前卻向赤中求
 
陰極陽生六脈充地雷震浮藥珠宮初爻動處群爻動一法通時萬法通
金鼎浴鉛修弱水玉爐進火忌烏風異名同出無人識盡在玄關祟籥中
 
未遇真詮豈在忙且須甘旨助皮囊曉梳夜枕循天理夏葛冬裘閱世方
肉食益神資療理人身幻體貴珍藏血精涕唾雖陰質得訣修持也壽長
 
天涯求術種蟠桃雲夢陽平過幾遭摘得雷霆歸去種又包星斗出來淘
權時納甲滋枯骨嫌殺勾庚說點茅黃道不修修黑道恢恢天網恐難逃
 
求道須求罔象先休將龍虎亂言詮殺機反覆房中術嗜慾沉迷井底禪
產穴迎紅蛇纏血舌尖送白野狐涎寶持金帛傳邪道俟了幾多羊肉錢
 
三清科舉選鴻儒姦充顛危道不扶天眼至仁能好惡世情移智及賢愚
資擎老子神仙璞傳授男兒大丈夫良馬匪嘉鞭影句玄關驟得入來無
 
仙是人修孰不能后因從諫木從繩母勞泛海搜神藥容易當風續命燈
求道西南傳得妙喪朋束北實何曾天真純雜細煩削玄酒一杯時曲肱
 

周楣聲黃庭內景經疏注01

周楣聲黃庭內景經疏注01
周楣聲醫疏
 
上清章第一
Δ
道家養生修煉的基本功夫,就是要把自己思惟與精神活動構成一種幻想而又是理想的境界,這種幻境就是所謂三清境。有了這種幻境和幻境中的主宰者,才能神有所寄,心有所存,可以養生,可以延年,而這種養生延年的思想指導,首先是以五行生克制約的關係爲基礎,這與醫家學說的基本思想完全一致。因此本章就是開宗明義的第一章。
幻想也可以是理想
神有所寄 心有所存 寄存在幻想與理想間
基本上在幻境裡打滾
₡₡
幻境→→虛幻的境界
太虛幻境→→空幻虛擬的仙境 現代的電腦有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只能說是好玩
心神放在這兒 沒有明師點播 小心走火入魔
₡₡₡
上清
道家三清之一 指天也 與玉清 太清相配
[雲笈七籤] 上清之天 在絕霞之外 有八皇老君 運九天之仙 而處上清之宮也
[靈寶本元經] 四人天外曰三清境 玉清 太清 上清亦名三天
[太真經] 三清之閒 各有正位 聖登玉清 真登上清 仙登太清
[沈彬憶仙謠] 詩酒近來狂不得 騎龍卻憶上清遊
[長生殿情悔] 泉路茫茫 隔上清
(以上中文大辭典的解釋)
是真登的境
絕霞之外(遠絕難通的落霞之外)
八皇老君
九天之仙
一個頭兩個大
要幻想這些
 
[]
上清紫霞虛皇前 太上大道玉宸君 閑居蕊宮作七言 散化五行變萬神 是爲黃庭曰內篇
Δ
道家有三清境之說 即玉清 上清 太清
亦名三天 稱爲清微天 禹餘天 大赤天
上清 亦道家之宮名也 在絕霞之外 乃眾真之所居 是道教主宰者遨遊憩息之所
紫色在道家非常重視 如指天空之雲氣及大帝所居之處爲紫霄 三垣中之星座名紫微 天空稱紫虛 道家所修煉成的玉液色紫稱紫河車 老子跨青牛過函谷也有紫氣東來之說
紫霞本是映日的雲霞 此指紫霞宮
一名紫愛宮 紫宸宮
蕊是道家的尊號 故上清境內的上清宮 又稱蕊珠宮 也稱蕊珠之闕 簡稱蕊宮
道書則稱蕊籍或蕊珠篇
白居易白髮詩 八戒夜持香火印 三元朝念蕊珠篇
花外曰萼 花內曰蕊 未綻之花亦曰蕊
道有以清心寡欲爲本 心不妄動 有如未綻之花也
蕊宮之取義亦與此有關
 
皇 王也
虛皇是指清凈虛無境界中最高之神 也是元始的本號 有如最初之三皇也(燧人爲燧皇 伏羲爲羲皇 神農爲農皇)
前 是座前 庭前與階前 也有中的意思在內
太上者無極大道之號也 太者大也 彌綸而不可及 故曰大也
上者處乎無窮之表 故曰上也
是至尊至上道君之號也
即在最初的虛皇座前 或是清凈的太虛之中 有一位居於上清之宮的太上玉宸君 憫大道之失傳 人生之短促 乃作七言黃庭 明陰陽倚伏之理 三才變化之機 以五行之道 養五藏之真 使真氣之神明變化 寓存于形骸之中 而又超出乎形骸之外 庶得盡其天年 而免夭折之厄
 
所謂太上大道玉宸君 扶桑大帝君 南岳魏夫人等等 指爲道教中最高權威 也是黃庭的托名創造者 都是道家從精神境界裏所塑造出的清凈無爲祟高的人物形象而已
如同儒教中的孔子 佛教中的如來 聖經中的上帝 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祖師爺 或有其人 或由虛構 都有自己的祟拜和信仰者 作爲心靈的寄托與奉行的準則
 
凡是主張清凈無爲 法天則地 修身養性 崇尚黃帝老莊之說者 均可稱爲道家 而宣場這種思想與學說 用以教人 使人信仰與仿效者 就叫道教
教者告也 令也 效也 習也
即上有所施 下有所效也
道家要把自己修身養性的事理用以教人 使人對道家學說有所信仰與仿效以形成道教 就必然要創造出一套理論依據與人物形象以使人仿效
而學習道家學說的人自然也要以這種思想爲指導 以這些形象爲楷模 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與精神活動 得到磨煉 收斂和集中 這種上有所施 下有所效的體系既已形成 而宗教也就得以產生和出現
 
五行學說是古人用宇宙間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 來說明事物陰陽衍變的相反相成 相制相使 相賊相利 相互關係的諸種過程 是醫家與道家以至諸子百家思想體系的核心
在其發展與應用過程中 對之又各有發揮和各有不同的側重與解說
書洪範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太上隱書 一三五七九 五行之陽數 二四六八十 五行之陰數 大道分而爲二氣,二氣裂而爲五行 天地莫不稟二氣而生五行 運五氣而貫三才也
這是後世所公認的五行體系與見解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又說 天有五行 一曰木 二曰火 三曰土 四曰金 五曰水
老君戒經 在數爲五行
注 東方木九 南方火三 西方金七 北方水五 中央土十二
其中五行之數 雖存有差異 但都是以數的奇偶 進行轉換 衍化 推理 比擬 所做出的各種公式的變化而已
 
釋名釋天 指五行爲五氣 故五行也就是陰陽消長之五氣更迭
在漢代也叫王氣 相氣 休氣 囚氣 廢氣
以王 相氣主吉主善 休 囚 廢氣主凶主惡
淮南地形 五行迭次相生而間相勝的關係是
木壯 水老 火生 金囚 土死。
火壯 木老 土生 水囚 金死。
土壯 火老 金生 木囚 水死。
金壯 土老 水生 火囚 木死。
水壯 金老 木生 土囚 火死。
這種推理方法後世很少應用。
 
五行也就是五運
素問天元正紀大論 太虛廖廓 肇基化元 萬物資始 五運終天
又曰 夫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五運者 木火土金水 各有一運也
陰陽五行論曰 陰陽自少至老而分爲五行。少陽成木 老陽成火 少陰成金 老陰成水。參而和之 而成夫婦。火性炎蒸 木性勁直 金性堅剛 水性滋潤 土性柔和。故木以發之 火以化之 水以滋之 土以和之 金以勁之 故得物品成焉
(七籤九十三)這是說明陰陽五行相生相成的關係
 
然事不反不相成 物不賊不相利
故五行也包括著五賊和五殺
陰符經 天有五賊 見之者昌
注曰 此五賊者 乃金賊木 木賊土 土賊水 水賊火 火賊金 五行互相克賊 方成大道
論衡 物勢 天用五行之氣以生萬物 人用萬物作萬事 不能相制 不能相使 不相賊害 不成爲用
金不賊木 木不成用
火不爍金 金不成器 故諸物相賊相利
玉華靈書 初皆相因 後皆相反 初相生成 後皆克害
這也有陰符經 火生於木 禍發必克之義
這種思想體系 莫不在在與傳統醫學內容相符合
木能克土 當中滿痞塞之際 舒肝理氣 理所當然
火能克金 在寒痰凝滯時 補火利肺 誰曰不宜
土能克水 於水濕停滯之際 培土勝濕 乃爲常規
金能克木 在肝氣橫逆之際 宣肺以和肝 自屬法度
水能克火 當火勢燔熾 壯水泄熱 早成常規
這些都是屬於中醫正治的範疇 無時不在應用
故五行學說是以辯證法爲基本內容的思想體系
 
五行的內容 道家還另有其說
大還丹契秘圖曰 夫五行者 水生木 水銀也 非世間水銀。木生火 朱砂也 非世間朱砂。火生土 神氣化生 非世間土。土生金 白金水 非世間金。金生水 黑水也 非世間水。金伐木 水克火 土旺四季 終始相因 五行相生相克 共成至藥
若取外金木水火土 何得聖人偏贊三五與一之功(七籤七十二)
 
散化五行變萬神者 謂天有五精 以攝百靈 地有五行 以攝群生(老君戒經)
神明變化莫不以五行爲依歸也
亦可指五藏胎靈之氣而言
元氣論曰 人雖十月胞胎 其實受孕三十八臘 一臘謂一七日一變 凡三十八變(七籤五十六)
又嬰兒在出生後 亦有自然的變候
千金翼方 小兒門 謂小兒在出生後三十二日一變
凡變者多有發熱
凡十變積三百二十日乃止
故變者 亦指五藏之神氣經孕育變化而逐步形成也
 
天地是一個大圓圈 而人身則是這一大圓圈當中的一個小圓圈 所以人有小天地之說
而各種不同的圓圈 都是由許多小圓圈所組成的因果轉化鍵
而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則是構成這些圓圈的形象和環節
如果各個環節順序推行和衍進 這就是良性循環
推移關係的改變和破壞 這就是惡性循環
不論是養生或治病 都是以鞏固和建立良性循環爲目的
太清中黃經釋題 夫人體內有五行之正氣 順之即無疾 逆之即有害
在黃庭經的第一章中即強調了五行的作用與意義 可見五行變化 既是醫家學說的根本 也是道家修身養性的鎖鑰 這就是醫道同源的根本所在←
雖是幻境
你看他的注
還是很精詳 很俐落
著了實了不是
依著醫道原理疏來
嘿這就是實修
 
[]
琴心三疊舞胎仙 九氣暎明出霄間 神蓋童子生紫烟 是曰玉書可精研
Δ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求益齋文集──釋性


求益齋文集──釋性

清 強汝詢 撰

 

自孟子言性善宋大儒闡之至明至備後人默而識之可矣奚俟

多言信而多言且不可況不信而多言乎余病世之言性者好與

程朱爲難故略釋之難者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楊子言性

善惡混三子各有所見奚獨孟子是而荀楊之非釋曰性善之說

非自孟子始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豈命人以惡

乎性果不善而可率以爲道乎是子思言性善矣易大傳曰一陰

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善且在性之先安得不善

是孔子言性善矣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詩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劉康公曰民受天地之

中以生所謂命也是古之聖智賢人莫不言性善矣若荀楊之說

絕無所本所謂一人之私言烏得是之難者曰孔子言性相近習

相遠使人性皆善則同矣不得言相近言相近則未必盡同釋曰

相近即同之謂也聖人之言緩而不迫耳孟子曰凡同類者舉相

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孟子言人心之所同

然而曰相似相似猶之同也相近猶之相似也謂孔子言相近不

得爲同則孟子言相似亦不得爲同乎難者曰佛氏言明心見性

則亦以性爲善何故斥之釋曰佛氏所謂性乃心之靈非心之理

謂性無善無惡非謂性善性者非他仁義禮智信是已性靜而不

可見故徵于情之動孟子所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已荀

楊知有五常而不知其出于性佛氏不知有五常務欲戕其情以

見性是皆以性別爲一物也夫以性別爲一物則新奇之說未有

窮期也必以五常言性異說不待攻而破矣難者曰韓子以五常

言性而亦分爲三品何謂性皆善乎釋曰韓子以五常言性是也

分爲三品非也夫五常豈有不善哉又豈有上中下之分哉韓子

未知氣質之性故其說歧難者曰性一而已宋儒乃分爲義理之

性氣質之性于古無稽不可信釋曰孟子嘗言之矣口之于昧也

耳之于聲也目之于色也四支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

謂性也非氣質之性乎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

主也智之于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

也非義理之性乎人莫不稟五行之理亦莫不稟五行之氣理無

聖愚氣有清濁程子曰論理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理不明張子

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

子有弗性者焉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難者曰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子貢且不得聞宋儒好言性非聖人之教釋曰聖賢之言以救

世也其辨皆不得已也春秋時性之說未亂孔子無言可也其後

告子之徒始亂之故孟子不得不辨荀楊之說又亂之佛氏之說

大亂之故程朱不得不辨使孔子生其時豈坐視其紛糾乖舛而

默不一言哉孔孟程朱易地則皆然難者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若人人與之言性其弊也舍踐履而

談性命虛而無實鄰于異端非程朱開之乎釋曰程朱因材施教

非人人與之言性也尹和靖從程子半年始授以大學西銘朱子

教人必先以小學四子書其教之次第可見即言及性特欲人知

性之本善而求所以復之至于辨析精微則非高才生不得聞亦

猶聖人教人之法也若既著于書傳于後程朱不能禁中人以下

不之見也于是有空談性命之弊此學者之過程朱何咎焉孔子

罕言性與天道易大傳則闡發無隱亦不能禁中人以下不之見

也後世或竊其說以文異端豈得歸咎于聖人哉放凡與程朱爲

難者皆不知性而多言者也然則知性而多言奚不可乎曰既明

矣多言或反差既備矣多言則病贅且知之非難復之爲難故君

子不貴言性而貴復性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道樞──玄軸篇冥思

道樞──玄軸篇冥思

玄軸→→幽遠深邃的人體橫軸

有外延軸突

有軸根軸心

有軸距

有軸線

₡₡

玄是第五指向外擴散向內凝聚的元

元 精薀云 天地之大德 所以生生者也←←也就是氣

從左貫右 從右貫左 這叫玄軸

腋下胸廓肩頸即是

不要老拿心當串子

那腦袋瓜子不在軸心上

₡₡₡

柳宗元天對曰

黑水淫淫 窮於不姜

玄趾則北 三危則南

不姜是黑水 流至坎

玄軸是東西木金

是調和的性子

釘了一個靶讓你瞧

這個靶

邱祖云

臍在人身之中

名曰中宮、命府、混沌、神室、黄庭、丹田、神氣穴、歸根竅、復命關、鴻濛竅、百會穴、生門、太乙神爐、本來面目 異名甚多

此處包藏精髓 貫通百脉 滋養一身淨裸裸 赤洒洒 無可把蓋

常人不能親者 被七情六欲所牽 迷忘本來去處

 

Δ

心勞神疲 與道背馳

冥心湛然 乃道之幾

湛然→→安靜貌

宋史 趙汝談傳

苟得之 凝然湛然 孰得干之哉

苟得冥心不動(凝然)

安靜自在(湛然

雖未悟道

然修道之人

冥心內照

清靜無爲

又有誰能夠侵犯觸怒到他呢

₡₡₡₡

邱祖云

氣不能相親

呼吸之氣 止到氣海徃來(氣海在上腦肺府也)

不曾得到中宮命府與元氣真氣相接

金木相間隔

如何得龍虎交媾 化生純粹

有道樞 還得有玄軸

東西南北不貫徹

又云何修真

冥心爲道幾

就是求個元真

第五指斗柄破軍要摳得住先天

不是傻呼呼地雙手散開

讓七情六慾氾濫

那等於後天墮落

非是本來面目

(見大丹直指序)

 

↓↓↓

至朴子曰天之體其高明歟天之性其玄虛
歟天與我命而秉以爲性矣必也沖以用之
無巧也無拙也無智也無愚也湛湛乎適于
自然之場焉昔者太源洞長告於方丈先生
曰噫已入於無爲矣而其性未能湛湛乎何
哉曰爾好樂(宮商之聲也)以習蔽之矣況忲于斯
者耶夫人離朴爲華物誘於外五慾六蔽以
疵其潔無以見於天元則必濯其垢而後可
也何以濯之耶吾心者法水也於是滌三昧
焉開六蔽焉去五垢焉汰其濁而見素矣夫
能皓皓而不污莫先於卻事物之見故知遠
察微者聰明之見也命之曰伐性之斧務華
矜榮者聲利之見也命之曰陷性之穽巧言
令辭者利口之見也命之曰惑性之藥奇謀
詭策者深機之見也命之曰敗性之寇是何
也智深者偽生識遠者詐強夫畀我以知者
本爲知道者也賦我以識者本爲識性者也
豈期眩於外哉康伯子通古今之書及聞道
也終日如愚潘洞見子鍾離子子鍾離子示
以物而不能名子鍾離子曰大矣哉卻見者
也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敷榮吐華各喪其真
朝生夕隕物孰免乎吾當內自省焉吾亦物
也於是探其本集其靈去有歸無返於真空
返於真空者必先除其釁焉夫灼以華藻惑
以鏗鏘滋以膏粱襲以芬苾示以好惡習以
嫉媢役以金玉悅以爵祿媚以語言誣以機
謀斯十釁也不能除焉則違性失道矣赤松
子曰欲去之者先澄其源而後可也下愚者
所稟昧昧焉上智者爲邪所蔽而與之同何
以扶蔀而發晦乎必捨其暗塞而投於純明
之舍焉太上曰多知博見彼以爲明斯乃爲
暗者也天與之性何爲而亡乎道與之貌何
爲而悴乎七情之燎焚於五內真元燼矣夫
能使其情俱爲煨而熄焉則冥冥寂寂真樂
至矣思真子學而未知道懟焉泣於瑤池之
下真君謂曰爾之七情不爲觸而發則入真
慧矣內心未純則尚華而亡其純矣古之至
人以性卻性以性忘形性吾有也不以性蔽
性而入於昏形吾有也不以形喪性而入于
華內而貴朴如槁木焉故末茂者傷本枝大
者害榦焚宮靈宇(梵宮八界靈宇三千)帝之都也吾身
亦有妙庭焉慧日所燭玄風所扇夫何以致
之歟懲忿窒慾忍有所得慈無所捨此其端
乎妙素子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
之器器非性也託器以入道者也嗟夫氄氄
無涯者生死之流也吾能知夫塵勞之綠腐
真而伐性吾能絕焉對松宇以遣白日調瑤
琴以戰素月斯陸於道矣外思者道之寇也
紛麗撓乎慮鏗鏗動乎情坤牛挽之河車運
之外奔而入內馳而出則性斯喪焉性也者
水也風薄之則亂其清矣吾視外境其如芥
焉則含元而登太一矣精思子曰綺言者語
之疵也邪視者鑒之疵也淫哇者聽之疵也
躁動者正之疵也狎侮者議之疵也作狂者
念之疵也今夫馭氣而遊於舟廓者其孰敢
忽此耶咎莫大於有見恃識以開萬端而求
於勝也故意可以測古人之情明可以灼聖
賢之理顧有蔽也莫能開之有惑也莫能引
之異徑以爲大路也行潦以爲滄溟也吾以
爲慧而離於慧益遠矣可不務去乎棄聖絕
智屏其良知進乎不爲之宰者道之本也高
陵子始未聞道其書滿家既聞道破觚折牘
窒其視刳其識道非無也性非空也無則沈
乎罔象矣空則委於冥求矣希聲無聽也空
色無視也無相無得也至虛者有其空真符
者有其有於是當先固其守焉夫然後入于
正不因人而捨不見法而遷此有守者也確
然有作卓然有入故由有而適於無從相而
至於寂矣五空八識不辨乎始終而入無爲
者殆未知無爲之爲自有歟立我者必自乎
無我者也亹乎塵味疵乎物蔽執乎我者害
道者也故物我俱忘而唯一一又滅之而入
於無之域豁而達慧而通身無相也心無思
也我性之率可以致道執之而物不能奪守
之而外不能盜矣天與之形物俱有形道與
之性物俱有性流形既遠出性之庭孰不有
守耶有守小而失大者有守外而棄內者有
守彼而喪我者有守偽而背真者守有道乎
守其我以大者也固其內以真者也若不知
守焉則干正紊真者至其誰能禦之哉圓淨
子曰白之守玄者歟太上謂范子曰五蠹亡
矣七情滅矣汝知之乎范子曰非煉磨者乎
曰煉無以守則其外移矣磨無以守則其有
傾矣其惟守己而已顓蒙之子非性有殊也
惟其昧而不自覺歟既其覺也神安魄定入
幾微矣皇甫子曰覺有五或因其殃而覺歟
或因其疾而覺歟或因其難而覺歟或因其
蒙而覺歟或因其達而覺歟衆流既分其源
則散衆情既出其性則蔽是以其源不澄焉
六慾以滓之三毒以盪之蔽源者流也亂性
者情也嗜慾者風波也紛華逐慾而生純實
從物而死性之質凋而不朴矣性之靈漬而
不明矣根不寧而蒂不固矣湛乎一景獨守
其源衆流昭徹而澄矣我性之肇亦與人同
焉所受之純全而不劌所葆之粹和而不較
中有圓者其性也歟運而不窮融而不凝窮
則爲蔽凝則爲止夫能明達洞徹者粹美以
挺內和會以塞外熙然如春無方如神不散
其陽不係於物斯圓之效歟故得其性也靜
以止之而不知其運虛以極之而不知其反
其猶獨陰之寂而不入其真耶玉惠子曰六
慾生而真靈缺豈能圓乎三毒興而沖和喪
豈能融乎圓融隕而夭閼至矣物之性未嘗
殊也大小所囿皆同焉好惡所受皆均焉從
其大小由其好惡則迷其本遠其宗棄其源
失其祖矣自執其性鶩於六塵舍於三彭惟
抉其昧剖其愚以明爲宗以清爲性識陰陽
之所囿而同乎沖虛天元之性則廓然之所
宗矣消穢子曰得一而清越乎群宰之上與
化同遊與性同契者適乎至真之祖者也赤
松子曰三明宅於中六鑿鐍其外吾不登乎
異歧矣巫硤之子以響爲宗而獲鬼隨焉西
波之子以因求其祖而得巫報焉所見不可
不慎乎無法之中有範焉有圍焉空以道範
之虛以化圍之空非彼所謂之空也虛非彼
所謂之虛也不空其思不思其空斯可謂達
也已矣夫以筥挈水者猶求諸空者歟吾知
所以裨補之斯復其真性矣誠以無爲無則
何以語道之大乎真修者緣類而應也無所
入無所捨而靈心見於外於是真沖挺秀奧
理特達天純不駁入於慧焉鍾離子曰其識
通明其名曰慧其靈盈固其名曰圓得寂者
亡乎寂者也其善忘也歟至幽至虛可登乎
亡矣其心如滯礦焉物不能招矣則入冥不
杳入恍不惚寥寥乎有見默默乎有聞不見
爲見不聞爲問然後有見聞之實不晦予盖
嘗入乎冥冥守乎寥寥入寂之中而得寂之
應者也九變之上不可名也四遊之前不可
形也能復於斯其惟無而已以有爲有其失
也識以無爲無其失也虛無之有者真有也
無之無者真無也淵靜之淵淵而又淵洞玄
之玄玄而又玄茲猶其粗也夫見乎無無者
斯至乎道矣其太素之始哉鍾離子曰無中
以求無孰知之耶夭粹而雜者有以駁之矣
靈源而濁者有以撓之矣惟曠兮若谷應受
不留澹兮若海源委不已無詭於道無戕其
性浩乎守其真寂乎襲其氣精神會通成于
不化矣何以知其然也實者虛之應也虛者
實之乘也相爲之用則各歸於初莫測其變
焉夫玄覽者可以滌吾之性思而不空則殆
(殆於多知也)空而不思則罔罔乎無守也其不亦達乎
性命者歟是道也道之全性之極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