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益齋文集──釋性
清 強汝詢
撰
自孟子言性善宋大儒闡之至明至備後人默而識之可矣奚俟
多言信而多言且不可況不信而多言乎余病世之言性者好與
程朱爲難故略釋之難者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楊子言性
善惡混三子各有所見奚獨孟子是而荀楊之非釋曰性善之說
非自孟子始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豈命人以惡
乎性果不善而可率以爲道乎是子思言性善矣易大傳曰一陰
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善且在性之先安得不善
是孔子言性善矣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詩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劉康公曰民受天地之
中以生所謂命也是古之聖智賢人莫不言性善矣若荀楊之說
絕無所本所謂一人之私言烏得是之難者曰孔子言性相近習
相遠使人性皆善則同矣不得言相近言相近則未必盡同釋曰
相近即同之謂也聖人之言緩而不迫耳孟子曰凡同類者舉相
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孟子言人心之所同
然而曰相似相似猶之同也相近猶之相似也謂孔子言相近不
得爲同則孟子言相似亦不得爲同乎難者曰佛氏言明心見性
則亦以性爲善何故斥之釋曰佛氏所謂性乃心之靈非心之理
謂性無善無惡非謂性善性者非他仁義禮智信是已性靜而不
可見故徵于情之動孟子所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已荀
楊知有五常而不知其出于性佛氏不知有五常務欲戕其情以
見性是皆以性別爲一物也夫以性別爲一物則新奇之說未有
窮期也必以五常言性異說不待攻而破矣難者曰韓子以五常
言性而亦分爲三品何謂性皆善乎釋曰韓子以五常言性是也
分爲三品非也夫五常豈有不善哉又豈有上中下之分哉韓子
未知氣質之性故其說歧難者曰性一而已宋儒乃分爲義理之
性氣質之性于古無稽不可信釋曰孟子嘗言之矣口之于昧也
耳之于聲也目之于色也四支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
謂性也非氣質之性乎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
主也智之于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
也非義理之性乎人莫不稟五行之理亦莫不稟五行之氣理無
聖愚氣有清濁程子曰論理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理不明張子
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
子有弗性者焉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難者曰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子貢且不得聞宋儒好言性非聖人之教釋曰聖賢之言以救
世也其辨皆不得已也春秋時性之說未亂孔子無言可也其後
告子之徒始亂之故孟子不得不辨荀楊之說又亂之佛氏之說
大亂之故程朱不得不辨使孔子生其時豈坐視其紛糾乖舛而
默不一言哉孔孟程朱易地則皆然難者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若人人與之言性其弊也舍踐履而
談性命虛而無實鄰于異端非程朱開之乎釋曰程朱因材施教
非人人與之言性也尹和靖從程子半年始授以大學西銘朱子
教人必先以小學四子書其教之次第可見即言及性特欲人知
性之本善而求所以復之至于辨析精微則非高才生不得聞亦
猶聖人教人之法也若既著于書傳于後程朱不能禁中人以下
不之見也于是有空談性命之弊此學者之過程朱何咎焉孔子
罕言性與天道易大傳則闡發無隱亦不能禁中人以下不之見
也後世或竊其說以文異端豈得歸咎于聖人哉放凡與程朱爲
難者皆不知性而多言者也然則知性而多言奚不可乎曰既明
矣多言或反差既備矣多言則病贅且知之非難復之爲難故君
子不貴言性而貴復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