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唱經堂才子書彙稿語錄纂卷之二聖歎內書雜華林__業從惑生

唱經堂才子書彙稿語錄纂卷之二

聖歎內書

雜華林__業從惑生

 

[]

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維摩詰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從本是淨。只爲你不能清。故不淨。渟去渣滓曰清。蓋心所以不清者。爲住色住聲香味觸法。故應知色聲等塵。本無有住。法華云。天風吹萎花。更雨新好者。他已一路簇新簇新下去。則我此心。亦應一路簇新簇新下去。劍去久矣。刻舟何益。顧乃目識則停住于色。耳識則停住于聲。以至鼻舌等識皆然。惡臭至而惡生。惡臭去而心猶住于惡。好色至而好生。好色去而心猶住于好。豈非意之不誠甚耶。意本自誠。何苦弄出把戲來。略或住色住聲。便要弄出把戲來。此四果中所以必不應作念也。//

 

[]

聖人本懷。只爲大千入湼槃。不爲我一人成佛。何以故。湼槃平等。則是真成佛。但我一人。則是假。入湼槃。祗是人心境界。成佛。在意上成。以無功用道。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不過以意求入心境界耳。故約意。大千是萬佛世界。約心。則是一片湼槃境界也。雖然。湼槃境界。畢竟何在。當知祗約萬佛世界。通爲一佛國土。說爲湼槃。今舉目徧觀。但見佛世界森然羅列。豈有湼槃可得哉。然雖不可得。而卄卅必當求入。何以故。萬佛世界。雖實不見通爲一土。然一一世界。皆不能頃刻立定。即是與湼槃不隔也。○湼槃立住即是佛。佛立不住即是湼槃。大千世界中。法法變易。善知識喝住變易。令學人親見塵剎。是名成佛。既成佛已。學人于一一塵剎。親見愛易。是名入湼槃。○大湼槃海。以無量佛剎而爲莊嚴。故卄卅見諸佛剎。當作湼槃莊嚴想。不應謂是佛剎。然必安住佛剎。而作湼槃莊嚴想。而後方有湼槃得入。故卄卅。但當發願住佛國土。不應發願入大湼槃海。祗約塵塵剎剎變易不定。名爲湼槃。只此能變易之塵塵剎剎。即名爲佛。若夫明白親見。乃是凡夫業力。不得名佛。然雖非佛。而是成佛之前方便。所謂求成者是也。當知求成是初心。求入是畢竟心。//

 

[]

周易上下二篇。上篇論意。下篇談心。合上下二篇。乃得論識。○竪約現在一意。名之爲佛。橫約一片心光。名爲湼槃。雖現在一意是佛。必須一片心光來成。雖一片心光是湼槃。須要現在一意去入。故佛在竪中求橫處成。湼槃在橫處求竪中入。○意之前實無有心。而言心者。意若久住世間。乃得是意。今則變易不定。以變易不定。故外相雖是意。聖人推原言之。以爲心也。既屬推原。當知心是假立。以假立故。若有人說。意滅下時。即復爲心。此人瞎却人天眼目。不小須知意滅下時。但隨有機關處。仍復動出而爲新意。實無心可復也。猶云天刻刻做地。不得云地刻刻做天。只是地刻刻做不牢地。仍做新地而已矣。//

 

37

[]

何者是識

意雖疾速變滅

而其餘影必且尚留

是名爲識

識者記也

謂前法影響滅不及

故猶記在此也

意者心之相

識者意之影

心本無相

動而爲相

即是界

意本無影

留而爲影

即是世

故意是實地

識是天德

既是天德

必無無識之意

人死由于意死

而今世受生之識

即是前世臨死一意之餘影

識未滅頃便得受生

則死生之際

不越一刻

信已

約心

直如龜毛兔角

不過是章句中所立之名字

約意

雖是實法

然只一剎那

曾不見卄卅能于此中建立道場

亦不見凡夫能于此處流浪生死

是則心之與意

並與汝無涉

當知汝今惟是識耳

(惟識論

龍樹大師所造)

意是實法

識是光影

光影是實法之性子

乃天然之德

豈得是業

所可恨者

前法光影

性極遲鈍

而梭來寶法

又甚迅疾

于是剛剛打个照面

而前法光影

攪取後來實法

造出業來

然則識自攬取出凡夫來

而非凡夫造出識來也

最初時猶自光影微

而後來實法大

38

積之久

遂至光影大

而後來實法微

在今已有我一報身

若復更積

安得不至地獄

云何不積

但不使光影攬取在實法之前

而使之隨從在實法之後則已矣

聖人建立心字

意在顯出意字

顯出意字

意在沐浴識字

是故聖人說法

上不愛心

下不怒識

一雙青蓮華眼

單只注射中間之意

良以識如豪奴

意如家主

但將家主來歷說破

則豪奴自不使勢

故雖滿滿懷爲識

而滿口純是說意

意是佛境界

而凡夫之識

如迷天大陣

專要兜攬後法

使澄清絕點之實法

不得不自投羅網

而佛境界不得清淨

故善知識但以無量章句

快說意字

使凡夫之識

轉成卄卅之智

曉得意是從來兜攬不住之物

則便當下冰消瓦解

而佛境界自得清淨矣

故意是佛

識是菩薩也

復次

不以凡夫故而被點污

不以卄卅故而得清淨者意也

未蒙點化時

要去攪取

名爲凡夫

既蒙點化後

不去攬取

即名卄卅者識也

故意無優劣

識有優劣

說法者

能兩眼覷定學人之識

而滿口純說意境界

方是人天師表

若不覷定彼識

而但說意

是爲契理不契機

若直置意說識

則入門便要擺佈識死

教人如何措手

說法之妙

只妙在到底說明白意

不說破學人之識

使之無措手處

是故我並不恨前法定要留識

但恨識定要去點染後法

我亦不恨識去點染後法

但恨後法定要自來投網

我亦不恨後法自來投網

但恨一切善知識不爲我說明白意也

約識說現在

約意說不住

應知凡契經所有在字

悉是說識

39

不說意也

意是實法

故可變易

識是假法

云何得以變易

實法定變易故

則非我之所得有

故雖實而是無

假法不變易故

則爲我之所得有

故雖假而是有

假法有故

熱火豔花

實法無故

冰消瓦解

今日大千國土

花團錦簇

實應感激識不變易

異日積漸

至于阿鼻地獄

恐又將埋怨識之不能如意之撇捷也

祗爲意變易故

推原而說名爲心

然則變易不約心說

識祗是意之光影

當識顯時

意已不知變易到何處去矣

故亦不約識說

當知變易但約意說

心是名字法

意是實法

識是盤纏法

譬如貧人

得少母錢

將出一盤

盤得子錢回家

此十日便可纏過

故云盤纏

前法

所留光影

如母錢

以此一盤

以後便逐法纏下去

故知盤橫纏豎

今欲使識不復盤纏

切不可劈頭說破

但當善巧點化

令得改作隨從法則已矣

從心所欲

不踰矩

從非但憑任從之謂

乃隨從之謂

心所欲

即意也

不踰矩者

自然不跨到後法

後法蕭然

所以爲聖人之意

亦即爲聖人湼槃心

從心從字妙

現在一意是佛

此意立刻變易爲湼槃

我與之一齊槌易爲入

若欲與之一齊變易

當住不放逸法

不當住放逸法

放逸法謂湼槃

不放逸法謂佛也

 

[]

天法界止得五根五識

五根爲天受用

五識爲天衆

此時五識各住一處

故五根不相質礙

若集在一處

即名意識

有一質礙之意識

故五根即便質礙而不復留天法異矣

所謂因天而下也

蓋以五識是意根故

不到集在一處之地必不已

五根是法塵故

五識集在一處時

不得不爲質礙耳

心上加音

即爲意字

意字去心

即成音字

蓋約意論剛柔

約識論陰陽

意以剛

故迅疾變易

復以柔

故必留餘影

餘影既留

後來之剛

即被所陰

蓋覆也

然而實不曾陰

何以故

若實被陰

則不得名剛故

當知陰是約前法餘影說也

既曉得前法餘影

畢竟不能陰住後法

後法從本不曾被陰

則便縮手不攬

使後法得煥然自顯其剛

是名爲陽

故約意法爾

剛必有柔

約識

在凡名陰

在聖名陽也

十五國風

純談識

小雅

純談意

大雅

廣談大千微塵衆意

小雅是凡夫識

大雅是卄卅識

識名風者

動物也

意動必有識

如扇動必生風

于其中間

既不應怪扇子要動

亦不應怪動即有風

但風自不肯齊扇動而止

而又要去動起一物

是可怪耳

 

40

[]

大演之數五十者

五謂十方流到中心

十謂中心散到十方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

以一莖蓍

置之高閣

以表心之高貴也

分而爲二

以象兩者

二竪兩橫

謂以現前一響

竪而分之

則爲前意後識

橫而象之

則爲親根疎塵也

掛一以象三者

謂以小指掛起學人之識

而暢說現在之意

令得看破未來之意

因以如法過去之識也

法起必有識

是爲五

隨從前法而止

是爲十

攬取之識爲大過

隨從之識是小過

五以學之

則既明白此事

十以學之

則竟可以無大過矣//

 

41

[]

識是龍女

有漏之體

寶珠喻舊意

疾往南方成佛

是新成佛即新意

龍女既得成佛

轉身即觀世音

是無盡意之真影

故特興問

觀世音亦名海意菩薩

 

[]

周南喚轉識來

隨從前法

故周南乃是以北爲南

召南放過識去

隨從新法

故召南乃正以南爲南

 

[]

因于識

緣于意

謂之男女搆精

遂成今日大千世界

故聖人目男女之事爲一大事因緣

然識是前法之真影

意是後來之實法

此二從來雙宿雙飛

云何分析得開

但不使之搆精

則爲大事因緣已畢

蓋因緣有三

一謂小乘初教

以識爲因

以意爲緣

而不提起心字

此是凡夫因緣

在所必破

以必破故

名爲苦切因緣

亦名刀杖因緣

二謂方等中教

以一大千分爲兩半

一半是千紅萬紫

一半是寂絕忘離

以寂絕忘離之心

等于千紅萬紫之意

不須破壞意

而意竟是心

是則不提起識

又假立一心

而以意爲因

心爲緣

故此名爲虛妄因緣

亦名樓閣因緣

三謂大乘後教

以意爲因

識爲緣

意因如母

識緣如子

要使常憶其母

不復妄有他緣

是爲母子因緣

既云母子

自無搆精之事矣

當知法華經爲窮子故

父長者密遣二人

正遣因與緣也

 

[]

諧聲同實

乃大千實法

諧聲同閱

亦同越

即是日之弄影

日出于東方卯位者

心動爲意之義也

月生于日沒之方者

意滅識顯之義也

初二夜酉位上一灣新月

即初一夜日之餘影

42

若肯及時落下去

隨從初一月之日

即是聖人之月矣

無奈其定要行過東來

攬取初二日之日

故爲凡夫之最初也

如是漸漸堆積

至第七日初八夜

則已與日相半

過此以往

威勢轉盛

竟自攪取于日

如是更積七日

前半餘影猶存

後半又已攪足

故遂于卯位之上

圓滿同日也

既過望後

前所攬得之餘影

反自倒退下來

不久便爲日所合

謂之合翔

合翔是凡夫最後結果處

 

[]

合衆生心數而成日。于日之內。分別爲星。(日生日星)。別日爲星。合星爲日。月乃星宿之王。法華經宿王戲三昧是也。日月合璧。槃體也。初三一線。童真菩薩也。初四初五。月光漸肥。前影未亡。後影復至也。初三至初八。上弦之月。乃天法界。初八至十五。盛滿之月。乃人法界。下弦以後。旁生法界。晦。地獄法界。有機關小地獄。有阿鼻大地獄。大地獄者。實相地獄也。出地獄。便是天法界。

 

[]

乾是意之來歷

以大千不守自性

定要動出意來

而名爲坤

此二卦約心以論意也

乃聖人之章句

震是意

巽是識

五雙十隻

來疾去疾

故名爲震

順也

識爲前法之所遺

巽順而遺之也

識陷後法

名之爲坎

縮住不攪

名之爲離

故坎離是聖凡交會之卦

兌是師家之說

艮是學人之證

止也

謂識不復行也

是爲師資之卦

當知八卦只因意陷于識

爲一坎卦而立

而此坎卦又實因巽卦而有也

 

43

[]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瓔珞乃三世三支牽連而成者也無明綠行一句是過去一支行綠識至取綠有八句是現在一支有綠生生綠老死憂悲苦惱二句是未家一支綠非綠而上之綠乃是落下來一劫衆生頭出頭沒不外些-一支也若夫色受想行識是陰祗重一識字一切衆生本具佛性一切佛覺亦本是識衆生所以不得成佛者爲其所陰也五陰亦名五蘊蘊者諸業所薇陰者現前逼清太清爲浮雲點活也色是六塵受是五識想第六識行第七識識是第八識種種業識只一響中具有乃是色受想行四種方決倣成夫色等五蘊乃三苦已成之軀十二有支乃三世生因之法所以一則色列行前一則色次行接

 

[]

空則不生生則不空善則不見見則不善心已降伏人我等相久已放倒是名空生既名空生善固善矣見則奈何須知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兩云何是欲擺佈見字佛兩如是是引到善字引到善字更無見字須擺佈了以受病得名名見以得力立名名善到大見遍見中來是大千大家見名善見

 

[]

授記成佛云得其位衆寶莊嚴云得其祿十號具足云得其名佛往幾十叔正沾像扶住幾十叔云得其喜復次世尊成佛是尊爲矢子分身佛集是富有四海之內多寶佛塔是宗廟

 

 

44

饗之從地涌出是于孫保之授記舍利弗等栽者培之也五千退席傾者覆之也五千即五陰也由有五陰魔所以有大地獄至五陰退郎提婆達多出地獄而得授記矣中庸通本是法華經止末章是金剛般若固聰明聖智摩訶般若也達天德者金 NlJ 般若也復次固聰朋聖智者華光如凍色尚書先光援華物舍利弗之結果達天德者天王如來提婆達多之結果

 

[]

聲色之於以化民所謂以色見我以一晉聲求哉也無聲無臭聲臭已是虛室法併虛室無有然而纔言無有大千已無不有故曰至矣

 

[]

梵語波羅蜜些萬到彼岸亦云彼岸到此岸彼岸總一大千此岸人也彼岸法也約凡夫觀之全法界皆此岸約聖人觀之全法界皆彼岸彼岸要到若到不得彼岸實實彼岸竟是此岸若到得實實此岸竟是彼岸而到之之法並不用船筏橋梁等但須菩薩具有大智慧光能炤見此岸即彼岸郎便到得矣故經云照見五蘊智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此岸也空彼岸也一切苦厄此岸也度彼岸也此經名爲大般若此答薩號曰等持然此非今所重何也此岸即彼岸者其意中先已見有凡夫法塋賴菩降照見而後此岸是彼岸不然則此岸終此岸矣若-夫金 NlJ 般若則不然蓋實而言之從本無有此岸凡夫妄認謂之此岸耳今只此凡夫妄認之此岸更不絲毫有動久矣竟是彼岸又安用彼等持菩薩爲之照見耶故其首告須菩提云應如

 

47

用也

○周取用字之正北一筆放作回文蓋藏乎不用之地者至總則游乎應月之塗渚至偉故曰周

 

[]

號物之數有萬

萬非數也

壺蜂飛起時

上上下下

前前後後

左左右右

再數他不盡

矩義亦然

如上爲因

下爲緣

下爲因

上爲緣

以至上爲因

前後爲緣

下爲因

左右爲緣

前後左右爲因

上下爲緣等

極之無量無邊

不可說

不可說

只此上下一副

前後一副

左右一副

是故因緣不是一副

欲于火刀火石中取水

于水珠中取火

再不能个

又不是一萬副

孔子曰

不踰矩

因緣只有三副

上下一雙

前後一雙

左右一雙

凡夫也具三雙

聖人也不過三雙

譬如骰子

具足六面

世間萬變萬化

皆從此出

再沒有第七位

七日來復者

蓋因地有六德

子丑寅卯辰巳過了

第七日午

不但衝壞子

連五日都衝去

午未申酉戍亥過了

又是子復轉來

故聖人謂之二六時

蓋陽六陰六也

 

[]

常住佛性中

無法不備

火性是上行

水性是下降

上行之火

因風成煖煖氣上蒸則騰爲雲雲又生雨雨盛雷發火光遍空是火生水水又生火不過一上下法如火刀打去石上單頒了火底上性出來下與前後左右不動以不成因綠故夭地之氣以北爲主西左東右水是右行隆冬氣左行則水成泳油是上行則不凍囉鹵下行則不凍茶後行則不凍唾淚小便前行

 

 

 

 

51

 

52

喻如大鐵圍山性命俱動幻三昧業不是如幻三昧身子是命世法是業我們今日要把桃技弄壞方可

 

[]

朝聞道者性順命命順性再不敢于中造業死生者性順命命順性之路也與你沒相于再不要肴忙一朝聞道之技由他命順性之理死罷了少不得性順命之理活轉來不云可死而曰死可妙男婚女綜夕可死矣安知死之接正有大不可者存

 

[]

統而言之爲人分而言之爲性命順字不要用聰明聖智死及爛醉時都是性順命之理命順性之理不須用你着力

 

[]

齊物論以下六篇

是正文

逍遙遊一篇

是總敘

故首提名字

亦不同

內篇三七二十一字題

一字自爲一義

外篇無題

逍遙遊從不好處說到極好處

遙字比逍字爲勝

情執既破

境界廓然

故遙

至於游

則老安少懷

與物無礙

即魯論游于藝之游

豈但志據不足言

抑豈依之可言

齊物論至應帝王

與首篇異

皆從極好處說到不好處

齊者

物我一齊

是非兩忘

承上游字說來

有物我

則有是非

而論出矣

論者不齊之極也

以下篇名皆然

然下五篇

亦一篇好似一篇

至應帝王而極

應帝王應字

即逍遙遊遊字

在魯論顏淵季路侍章

爲王帝應

子路王也

天下往謂之王

敝之無憾

人見破矣

顏淵帝也

無伐無施

我見盡矣

至若孔子

則何人何我

應以種種身得度者

53

即現種種身而爲說法

是之謂三十二應

是之謂中央混沌之帝

我爲法王

於法自在

所謂皇也

三皇之世如春

天下在一鼻孔中出氣

是故三皇有氣而無理

五帝有理而無情

三王有情而無事

其事則齊桓晉文

故謂之伯

伯者皇帝王之糟粕也

南華雖始于北溟

下六篇正文

則以南郭子綦立義

承上徙于南來

 

[]

北溟是真常性海

魚在海中

沒有頭數

然是㒰體共氣

故從昆

化而爲鳥

小過卦也

法法異住

故從朋

鵬言背者

背即北溟也

大千世界

從無有未化之魚

從無有已化之鳥

而今正是刻刻化鳥之時

故下文云猶時女也

時女纔出母家

未到夫家

正及時之女

 

[]

我們修行

要修到應帝王境界

即此三字

要修到應字境界方妙

到得下手不得處

方名爲應

憑你伶俐

只到帝字王字罷了

認得應帝王應字

便是遊

逍遙遊完全快活

齊物論

下手功夫

十長養心

一切保任

曰養生主

從地涌出

不須閉門

曰人間世

無世有界是德

有世有界是充

世界交涉是符

這就是大宗師了

 

[]

齊裏邊沒有物

物裏邊沒有論

論走了物底樣

物走了齊底樣

南華七篇之義

盡于一遊字

其下手工夫

全在打破論字

去論而歸物

由物而歸齊

然後可以逍遙遊矣

篇中言天籟者

齊也

言地籟者

物也

因吹成萬故不齊

人籟者論也

喻于比竹

言彼我是非

相比而生也

齊物論是論物之性

人間世是論人之性

應帝王是論其性

 

54

[]

一切佛卄卅

俱從大心裏邊出世

二十三十個并

逬出金水木火

名金剛極則心

是最後心

喻如臘月卅日

聯底凍大海水

長養心

是大年初一

早已偏泄春光

無一件不活動頭

所謂大死却活也

梵網經卄卅心地品

先說十金剛心

而後說十長養心

聽養字

不要聽了生字

純是生趣是生

沒有趣底是養

若聽錯了

不但不是生字

竟是生字

主者

燈炷

注在一處也

前法不望後法

後法不望前法

文殊師利

三處度夏

但許你養

不許你主

 

[]

全部法華經

要銷到妙法蓮華四字裏邊去

妙字

法字

蓮字

華字

內各有一部法華經

大學八條目

用華嚴迴綴之法

曰彼彼各異

執礙不通

曰物

彼彼互通

神變無方

曰天下

寂然不動

無物可指

曰心

感而遂通

紛然異名

曰物

閒聚一處

強認爲我

曰身

無量毛頭

莫知爲誰

曰天下

本極會活

死在那邊

曰心

明明不活

有無量活

曰意

本只一體

無有主伴

曰身

一人爲主

餘人作伴

曰家

本無有主

強自名主

曰家

各各住持

皈依一主

曰國

昔所未有

因師而有

曰知

昔所本有

非師所破

曰意

親而言之

各秉內德

曰意

疎而言之

統成外德

曰天下

 

[]

聖人不禁民之好惡

在余一人無好惡

儘民之所好所惡

聖人不過在其中栽成輔相

莊子云

聞在宥天下矣

宥字妙

從密

從有

民底好惡

再不要提起

不但我不看見

連你也不曾有

55

譬如小兒食麵致病

必要把火燒麵存性以療其病

麵爲火所燒壞

則火力勝

前邊底麵

麵有氣力

後邊底麵

火有氣力

麵性已壞

把新燒之麵

引到舊麵裏邊去

鬪着鑰匙

麵與麵和合而往

則舊麵爲火力所攻

亦漸慚存身不牢

病便愈了

麵不得而知之

母親小兒惡得而知之

此喻在宥之義甚精

 

[]

大君不要自己出頭

要放普天下人出頭

好民好

惡好惡

所謂讓善於天

天者民之謂也

故一個臣

亦不要自己出頭

要放有技彥聖出頭

若一毫身見未忘

則災必違之

上老老而民興孝三句

是民之所好好之

所惡於上六段

是民之所惡惡之

有一個人蹲在我上邊

是我所惡

再不要把我一人蹲在上邊罷了

六段只一句

只是一無我句

無私覆物

物自覆

天不自有其天

地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此謂奉三無私

九德於十德中

只少一執我德

倒望沒有一德處

立出九字來

不云具足九德

乃是單剩九德

九德而爲天子

一德而爲天下

此一德

乃天子最忌之一德也

然民好民惡

一個人各照管一個自己

故云咸有一德

井田之制

從這裏算出來

普天下人所證之一德

即天子所無之一德也

咸字下得妙

 

[]

恭己正南面

恭字裏邊

已去了己

只是別人底己

流浪忘反

天子所以必要恭己

譬如有磨子

必有磨臍

磨子會得轉

磨臍不曾轉

磨子打下來

畢竟磨臍歪了

磨臍已折

磨子依舊

所以磨子轉得如法

單贊磨

不贊磨臍

到得不如法時

單責磨臍

不責磨子

故必須恭己正南面

法喻一齊

周南是正南

沒有人

召南是南

已有人

不爲周南

則是正墻

不爲召南

則是正墻面

恭讓二字

湯武所無

民所好好之

所惡惡之

是真讓字

不動不言不賞怒

是真恭字

 

56

[]

崑崙是河之源只是崑崙有許大家私出許多水竭了怎磨處滿起家怎磨處不知水一面望東行仍一面望西行束之極處郎是西人只爲橫一西字在束頭所以說不去人行到死仍行到生樹行到槍梢行到根這個兩行妙絕一切衆生道是現前一心望外走底目根攬色竟把色作眼根故有色界色界住於色界無色界住於無色界欲界寄居於色界把欲界劈開一半色界一半無色界色界無色界是實無色界攬了色界被色界留住嗎做欲界是假眼中無色識色中無眼識識內二俱無餘五亦如是大畜 RlJ 自外來而爲主於內一切色聲謂之 Nfj 妙絕剛自外來是一片泳心而爲主於內在玉壺

 

[]

身之爲言聚也。元氣體在身裏邊。軀之爲言區也。兩個人軀幹不同。躬字。身傍從弓。略如張弓。略不放鬆一步。體字骨傍加豐。骨肉停勻。乃是具足一切。躬字加穴。以如是之身。走到無出頭底所在。那得不窮。字義妙絕。//

 

[]

世尊具足相中。有肉髻相。有時結跏趺坐。手結大三昧印。放肉髻光。表思也。光中見一切天龍八部。恭敬圍繞。表學也。學者覺也。易見爲子者。乃是既見之後。紹領家業。承當此事。易曰子克家是也。恖下從心上爲囟門。恖(上非田字)蓋人身之背後腰裏。脊骨兩邊。相倚而生者。是爲兩腎。兩腎相交處。是爲命門。頭頂面前。脈脈然動者。是爲囟門。腰者要也。爲一身之要處。大凡有正經事。必要記得者。須記在要處。兩腎專主憶持。所以特生腰裏。若欲恖之。必從囟門而得。(心火也火炎上)故恖之上從囟。小兒前世。想業輕清近天。都從上囟門來。情業重濁近地。都從下膝蓋骨來。小時囟門未合。故寫兒字。頭作兩半形。至前世想業。足在命門。則囟門合。前世情業。足在腎臟。則膝蓋骨合。故囟門合。命門成就。膝蓋合。腎臟成就也。(想多情少。想少情多。想業。如作文字等。其作文時之吟哦。即囟門之音聲也。)○問。兩腎在內。何故能憶持外事。囟門在頂。何故能想得兩腎所憶持事耶。答。此由出入息者爲之夾帶也。譬如忽聞大學兩字。此時若無入息。則竟齊此而止矣。無奈有入息者帶進。由囟門上雙關夾脊。而下到腰間。交卸右腎內藏過。然援入息清淨。直到臍輪。後來囟門要想時。若無出息。則想殺亦不得矣。無奈有出息者在臍輪轉來。從右腎轉過左腎。遂爾帶出。依舊雙關夾脊而上。到囟門交卸已。然後出息清淨。還到鼻孔。此所以兩腎能憶持。而囪門能想得也。思之義如此。諧聲同絲。蠶之吐絲。止一根到底。更無別緒。思之無邪亦然。蠶食植物。絲從口出。表君子之思。蜘蛛食動物。其絲旁出。爲小人之思。從來思與學一合相。學之卦爲震。顏淵職掌學字。子與之言。全是法界。如云用舍行藏。天下歸仁等。思之卦爲艮。曾子職掌思字。子與之言。乃用提喝。止得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一句。(顏淵曰顏淵。曾子則稱子。)無量義處三昧爲思。法華三昧。是學。學而不思。思而不學。應知是料簡之文。非藥病之文。既是不思。則直謂之罔。不得謂之學。非謂學之所病在不思。而以思藥之也。下句亦然。罔即帝網重重。于法界中。取那一件。殆。及也。危也。丟開法界。所思何事。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還有一句在。以學無益。不如思也。總之思與學。再割不開。

 

58

[]

論語者先師所論之語也論從倫兩物並處爲倫大陽爲太陰之倫太陰爲太陽之倫倫如舉案齊眉自天而來故爲夭倫論有八德有論有議有左有右有分有辨有競有爭語者我本無我因問有我故有答也佛說方等經孔鏡論語論語是講場裹邊講出來志在春秋不是文字奪秋是二六時中做出來春秋將一切人物亂縱縱寫成一冊那一件不是大哉乾元或走了元氣的樣或不走元氣的樣故要議議而不辯者於二六時中講不得底春秋五始元年(天德)春(動)王(現前)正月(一心)公(是扶審即位(住法位)言天德之動而爲現前心是法住按位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有九故魯際公之元實平王之四十九二百四十二年始於已未訖於庚申約既濟未濟之義.(己爲既濟未爲未濟)宜止於己未冬而經止庚申

59

 

 

 

68

海爲本把凡夫來盡情洗將去舛做復恆德之固也難道打死儿夫擾歸性侮但悲倣几夫那怕不是性梅舛倣恆複與復一雙嶺德之修也二六時中認定性梅依舊原做凡夫几夫自然蹲身不得啡做修益德之摻也二六時中損了凡夫不是加了性海性梅自然裕起來眸做裕損與益又一雙困德之辨也聖人確然是聖人凡夫確然是几夫須要辨得明白并德之地也(放桶下去水始上來)轉轉墮到凡夫要邊來乃轉轉入到聖人境多去須要脚踏實地(聖人之位非浮圖合尖貴而尤位所以爲亢龍也)困與井又一雙巽德之制也大千世界辨不得凡夫辨不得聖人巽之爲 e 。入也凡夫儉了聖人尋得出底曰適即大師摯適齊四適之文聖人倣了聖人依舊在凡夫囊邊尋不出來曰入即鼓方叔入河三入之文也鑿人家法定不許興妖作怪故曰 · 制制即法也守先師家法只一句巽德之制也故另爲一句不同上文

 

[]

足是極熬不定底

人若修行

足最要緊

手諧聲爲守

粗處收住了脚

微細裏邊

又要熬定手

故先云啟予足

後云啟予手

下臨深履薄

皆言足而不及手

然當臨履時

足爲戰戰兢兢

手亦齊焉

世尊每作大三昧坐

先安其足

然後手結說法三昧印

次安其手

 

[]

貪嗔二法

皆爲癡法

人生而鼻孔具

一主吸

貪法也

一主呼

嗔法也

世間一切男子主呼

一切女人主吸

火炎上

鳥爲嗔法所感

故怒而飛於天

水潤下

獸爲貪法所成

故手亦扒於地

69

須陀洹(有前後際曰須。有彼此法曰斯。無前後彼此曰阿。)

斯陀含(疎之則曰陀。即他字。親之則曰那。不可得而親疎曰羅。)

阿那含(有路數曰洹。無路數曰含。不可言其有無路數曰漢。)

阿羅漢(須陀洹以四諦十六心。發電光三昧。至阿那含而極。阿羅漢無有境界。觀世音廾卅。不過在阿那含學堂中。)

須陀洹入聖人之流

聖人者

阿羅漢也

須陀洹是凡夫

不能遂證阿羅漢

則住三果阿那含

何以故

以夾帶一證故

阿羅漢亦入凡夫之流

聖人證到凡夫地位

始絕無退轉

所謂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在此

(進一步。非上去。竟是下來。妙。)

然入凡夫之流

而已不入初果須陀洹

但退入二果斯陀含

槃經如來背痛之說

推而言之

二果入三果

三果亦入二果

楞伽經

佛告大慧卄卅

能住爲住

所住爲地

有住爲住

無往爲地

有地爲住

無地爲地

十地即爲初

初即爲第八

第九復爲七

七亦復爲八

第二爲第三

第三爲第四

第五爲第六

無所有何次

世尊將十地卄卅

歷然分次

却又搬亂

大慧驚疑

直到無次第處

方是大般////

THE END

"聖人本懷"  site:https://upload.wikimedia.org common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