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律經傳附考卷一
臨川紀大奎
先儒言律吕者皆舉月令之文或謂周公作月
令或云吕氏所作吕氏春秋十二紀皆首月令
顧其文殊不類意者月令古春秋紀吕氏雜以
秦歴冠諸篇首史記謂不韋刪拾春秋者是也
記曰五帝殊時不相沿樂樂之原殆不可考吕
氏謂黃帝始命伶倫造律秦焚經籍古樂書亡
吕氏猶見前世典籍造律之法與周官國語六
同六間之義不相刺謬庶幾有所自者與姑采
其紀樂諸篇考而論之以備月令十三律之說
以其言自黃帝始也錄之爲卷一//
【禮記月令】
孟春之月,律中太蔟;
仲春之月,律中夾鍾;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賓;
季夏之月,律中林鍾;
孟秋之月,律中夷則;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無射;
孟冬之月,律中應鍾;
仲冬之月,律中黃鍾;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吕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
→→→→→→→→→→→昔黃帝令伶倫作爲律
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
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
以爲黃鍾之宫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
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
以此黃鍾之宫適合黃鍾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黃
鍾之宫律吕之本。
Δ
謹按自漢以後言樂者皆曰六律爲陽六吕爲陰
然此實兩均之陰陽也若以一均之陰陽言之則
六律之陽亦有陽之陰六吕之陰亦有陰之陽六
律之陽必以六律之陰應之而不能以六吕應六
吕之陰必以六吕之陽應之而不能以六律應葢
凡人聲之發合于律者輾轉抑揚皆在律音之中
而自不雜于吕入于吕者輾轉抑揚皆在吕音之
中而自不雜于律此天地自然之聲也天地自然
有此兩均故制樂者必兼定律吕人聲自然出于
一均故用樂者必不兼用律吕古人但言六律葢
專用律音也曰七律者六律之先有中律焉共七
音也古人審音之法必就一均之音以高下之次
定之爲律然後參律之間以求之爲吕律定則吕
亦定吕氏此段專言初定之律也黃鍾之宫者中
律也就一均高下次序審其中間一聲爲中聲吹
律以合之爲中律中律定由是以次而高凡六聲
爲六律之陽以次而下凡六聲爲六律之陰故曰
次制十二筒以别十二律高者爲雄下者爲雌雄
即周官之陽聲所謂六律也雌即周官之陰聲所
謂六同也音同于律故曰六同言雌與雄之必同
聲相應也次一之下聲與次六之高聲應爲一音
次二之下聲與次五之高聲應爲一音次三之下
聲與次四之高聲應爲一音次四之下聲與次三
之高聲應爲一音次五之下聲與次二之高聲應
爲一音次六之下聲與次一之高聲應爲一音得
聲凡十二爲音六皆自中律一音以次高下按序
求之而自合于一均故曰以此黃鍾之宫適合黃
鍾之宫皆可以生之然生至六音而止再進一音
以求之則仍與中律應再進二音以求之則又與
次一之音應此音之所以止于七律之所以止于
十二天地自然之節也中律命曰含少者六律皆
有高下兩聲亦命爲老聲少聲惟中聲在高下之
間若再應之以高聲則太抗再應之以下聲則太
濁皆非天地自然之和故六律兩聲而中律止用
一聲老少相涵是曰含少也竅厚鈞者凡六律陰
陽二筒長短相同仰而吹之以揚其聲則爲雄鳴
俯而吹之以低其聲則爲雌鳴仰吹之管稍利于
薄俯吹之管稍利于厚中律短薄則易揚故竅厚
鈞俯仰一聲使不得揚之極高也合之共十三聲
爲音七由是以制諸器焉若夫播之于樂止用五
音葢天地自然之音必備于七天地自然之音之
發于人聲者必囿于五轉輾相間有不期然而然
者俗樂之七音參錯非自然之發也音發于五故
制樂之初以中律爲陰陽之本靜而不用于六律
之中審爲宫商角徵羽之次而空其角徵間之一
律由是十二律之中宫與宫應商與商應角與角
應徵與徵應羽與羽應而六律五音之法定矣此
古人所以但言六律十二律而不言中律葢本其
初制五音之不用中律也六律之五音既定則筒
之長短皆有一定之數即于其間各以長短之次
審共參半之聲參半者而律相去之間之半即國
語所謂六間言間雜于正律之間也由是以備兩
均之聲而六吕之五者亦定矣以中律生六律即
由六律制六吕而十二月之十三律備焉故曰黃
鍾之宫律吕之本也//
或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