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寶生无死玉經01
庚庚有實
辛辛有味
王母西金辛什麼概念
也就是金剛熟成更上一層
雖倍極艱辛
然不忘其志
終而琴火重光
詩云
金華三百八餘銖,八兩 中間一兩 居;
四九宫中春不老,翻來卦象本如如。
註云
採金總數,
要足金花三百八十四銖,
必從金水一百四十四數烹來。
池分陰陽,度各四九;
周天火候,聖智難量;
千金莫許,非苟而已。
春不老>>>即寶生无死
《西王母寶生无死玉經》
[01]
无死玉經曰:手披華庭側,遷延和天真,上入神澗房,玉谷填天山,內源玄靈見,萬魔自滅身,長生永無死,玉籍反帝君,由兆和天真,按此幽山源。
兩眉下曰華庭
這一對各自眉下中央有機關穴曰徹視津梁
第一條說披華庭側
是眉下側翼撥動(眼內外角)
若然你要沿著眼窩一圈也不是不可以
不過披華庭側著實像是聚精會神
故第二句言遷延和天真(指兩個聚精會神處)
遷延是流連忘返自由自在沉浸在愉悅之中(指目外眥)
天真是無拘無束優游自如而恬淡無憂(指目內眥)
於是有諸多撥動
而且牽動機關穴(徹視津梁)
故深注內裡上入神澗房(淵深不測之靈妙境)
由是
玉谷填天山
內源玄靈見
萬魔自滅身
長生永無死
玉籍反帝君
由兆和天真
按此幽山源。<<<
冰山之一角
鼻之一丨被凸顯了出來
耳目口鼻頸
成爲寶生无死玉的主要修持內涵
這種修爲法
石破天驚只有西王母才想得出來
[02]
天真在兩眉間,眉內之兩角也,天真在一分下耳,是引靈之上房也。
兩眉間爲泥丸爲上丹田爲玉門爲守寸
上合下應之所在
眉內一分下
天真並列
精明引靈之上房
內丹穴多云頭中九宫
此云眉內兩角引靈之關捩子
引至九宫
跳虎撥著的
非天真不行
[03]
山源在鼻下人中之上本側,在鼻下小入孔谷中也,是塞滅萬魔之門戶也。
山源在本側
原本而側倚於鼻下小入孔
故山源者鼻下小谷中
入孔之一窪也
亦守護之神毛篩滅之門戶
[04]
華庭在兩眉之下,對眉下之中央,是徹視之津梁也。
眉下中央徹視津梁曰華庭
徹視>>>第三隻眼能徹見視聽
津梁>>>濟度之船頭
西王母寶生无死玉經02
[05]
旦將起,暮將臥,更急閉兩目,以舌反向喉中,咽液三過,急以手按此三處各九過,陰按之,勿舉手也。以為常,令人長生無死,降靈徹視,塞滅萬鬼之道。手按既畢,微咒曰:
[06]
太上虛皇,開散玉庭,金房煌朗,翠臺鬱青,我攝三道,滅鬼生靈,我能無死,亦能無生,長生自在,迴老反嬰,魂魄受練,五神安寧,迴飈車輪,北謁玉清,上昇太元,與日合并,遂為真人,帝君合冥,三元所告,萬神敬聽。
[07]
昔楚莊公時,市長宋原甫者,有善心,常自掃除一市中。久時乃有一乞食人,入市經年,旦乞高歌,歌辭曰:天庭生金華,內源障陰邪,玉谷叅玄卿,瓊炁互扶羅,天真立日上,飛藥吐靈妙,清晨按天馬,徊駕神玄家,仙人來入室,又以滅百魔。臨去,又題市門如此。楚一市人無解,而原甫意中忽悟,疑是仙人,但不解其歌旨耳。遂乃叩頭諮請,久久不已,乞人告曰:吾實真人也,此言是崑崙西王母寶生無死之曲,知者使人不死。遂授原甫要法施行密訣,積二十年,原甫白日昇天,今在玄洲,位為仙卿。楚市乞人,是南嶽真人赤松子矣。時分形散景,假適塵濁,遊眺囂穢,招迎真會也。
[08]
《清虛真人裴君說神寶經》曰:求道要先令目清耳聰,為事主也。且耳目是尋真之梯級,綜靈之門戶,得失繫之而立,存亡須之而辦也。今抄經相示,可施用也。
[09]
《消魔上篇》曰:耳欲得數按抑其左右,亦令無數,所謂營治城郭,名書帝籍。鼻亦欲數按其左右,惟令〔无〕數耳,所謂灌溉中岳,名書帝籙。(此二條出方丈臺昭靈李夫人口訣,九月十二日夜喻之。)
[10]
道日,常以手按兩眉後小空中三過,又以手心及指摩兩目下權上,以手捉耳行三十過,摩唯令數無時節也。畢,輒以手逆乘額三九過,從眉中始,乃上行入髮際中,口傍咽液,多少無數也。如常行,目日清明,一年可夜書。亦可於人中密為之,勿語其狀。
[11]
眉後小空中,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暉,和瑩精光,長珠徹童,保練目神,是真人坐起之上道也。一名曰真人常居內經。真人喭曰:子欲夜書,當修常居矣。真人所以能旁觀四達,八遐照朗者,實常居之數明也。
[12]
目下權上,是决明保室歸嬰至道,以手捉耳行,深明映之術也。於是理關血散,皺班不生,目華玄映,和精神盈矣。夫人之將老,鮮不先始於耳目也。又老形也,亦發始於目際之左右也。以手乘額上,內存赤子、日月雙明,上元懽喜,三九始周,數畢乃止。此謂乎朝三元固腦堅髮之道也。頭四面,兩手乘之,順髮就結,惟令多也。於是頭血流散,風濕不凝也。都畢,以手按目四眥二九,覺令見光分明,是驗眼神之道,久為之,得見百靈。
[13]
石景子經曰:常能以手掩口鼻,臨目微炁,久許時,手中生液,追以摩面目。常行之,使人體香。
[14]
《太上三天關玉經》曰:常欲手按目近鼻之兩訾,閉炁為之,炁通輒止,吐而後始。常行之,眼能洞觀。
右二條,南嶽魏夫人所出。
[15]
《丹字紫書三五順行經》曰:坐常欲閉目內視,存見五藏腸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
[16]
《太素丹景經》曰:一面之上,常欲得兩手摩拭之,使炁熱,高下隨形,皆使極匝人,面有光澤,皺班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所謂山川行氣,常盈不沒。
[17]
《丹景經》曰:先當摩拭兩手令熱,然後以拭面目畢,又順手摩髮,如理櫛之狀,兩臂亦更互以手摩之,使髮不白,脉不浮昇。
[18]
《大洞真經精景按摩篇》曰:臥起,常平炁正坐,先叉兩手,乃度以掩項後,因仰面視上,與項爭,使項與兩手爭也,為之三四止,使人精和血通,風炁不入,能久行之,不死不病。畢,又屈動身體,伸手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臥起先以手巾若厚帛,拭項中四面及耳後,使圓匝熱,溫溫然也。順髮摩頭,若櫛理之無在也。良久,摩兩手以治面目。久行之,使人目明,而邪氣不干,形體不垢𦡸,去穢也。都畢,而咽液三十過,以導內液。(右一條,出《大洞精景經》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