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元道真經
中華23*136
太清元道真真不好讀
玄元之道入三摩地
不是一般的關竅工作
太上玉是越提越高深不可測
沒兩把刷子還真難以理解
【太清元道真經序】
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黄老之心秘也。
元和中孟謫仙降世其胎親皆積至誠醇厚謫仙又至慈敦孝先感東山陶大通君先示死生之變因命執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
次感南統樊大君戊戌歲降之口授此經。
故皆大紀樞要直指長生久視之道蓋黄庭云至道不煩矣。
歸西殞落處
沉暉湛素處(消失光芒之所在)
不急不煩
冥冥默默
大定入太
騰蔚玉清
天清地静
萬籟空靈
歸根復命
萬國咸寧
慕容夫人墓誌銘云
寂寂蒿里悠悠泉路。
璧月沉暉銀河湛素。
根命在哪兒
根命不在屁股上
鼠蹊不長根的
根命在心
在腦袋瓜子
在銀河
在湛素
說遠不遠說近不近
面首之一點空同
心暉之一抹餘韻
存得住你就長生
走精了你就不見
廣成子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嘿眉髮(沒法)即是你的本根
太清元道真經卷上
元道者太上老君之无上道也老君道有三
上中下也黄庭道有三上中下也又諸道各
有三皆其次也老君中道與黄庭上道比諸
道又次比之元道有三此經又其最上者故
曰无上元道也此道至高虛无玄妙澹泊无
爲動合自然故學者難親焉若非上士機高
倏然玄悟不可也非謹懼於死攀向於生者
不可也諸中道下道多慕上而行者此道難
合故乆不降焉若機高上士特然行之則自
得无量也謂虛恬无量通易无量暢適无量
也又諸道皆有師奉皆明犯罰此道无諸師
奉故无罰也諸道皆須擇山處静或别處草
庵乃可行之不然有損唯此道可塵世成之
經曰鼻引口吐可去浮寒虛熱不可排積元
炁也注氣可以通百關理萬病非養炁復元
也咽炁可以救飢劣非自然充積也行炁可
以潤脉悅膚非常道也此道歸根復命之道
故曰元道如堅筋補髓固護五藏清利泥丸
安住丹靈六不妄入三不妄出纖濁盡去真
氣倘佯騰太虛蔚玉清上爲真君者皆此道
也
太清元道真經卷中
人者萬物之中至靈者也與天地同生於虛
无之始因元炁結而成形形體旣立十天之
神降入身中爲人神故能成人也旣與天地
同生於虛无之始則合與天地齊壽今天地
則能長久人不能長存者何也蓋天地能安
静和柔不移於本性常守虛无湛然不勞得
自然之道元炁不散故也人不能長存者縁
生妄想移於本性不執自然不守其根自取
其勞又常求自益故元炁消散弗得長存也
因六賊妄生目妄視耳妄聽鼻妄香臭口妄
言味身妄作役意妄思慮故終不歸根也故
曰歸根則可以永存而長生也夫真一之道
可以永存歸根者復元炁之本也復元炁之
道非他也湛□而巳人能常歸心湛□則元
炁自然而復也復元炁之應常以減息爲候
心源湛□其息漸減減半息增半壽從減息
至无息則復元歸根矣乃可住世凡人以有
息爲常聖人以无息爲常動而有息静而无
息故有息无息自在也元道之士常宜以无
息爲常有息爲妄无息爲是有息爲非湛然
養炁三靈歡然三魂暢然神魂歡暢則元炁
自復矣黄庭道三十六慎一應至三十六應
乃爲半功又諸道應慎皆多此无上道緫一
慎三應則成功也一慎者慎其休止耳不休
止則可至元道三應者三轉意也每一轉意
一百日第一轉意應一百日有事无事皆可
減息爲第一轉意謂初則有事止无事乃可
行是則塵慮息減虛恬日增爲第一轉應也
小功成矣第二轉意應二百日忽忽自止爲
第二轉意也至是則不嗜穀味无大飢渴爲
第二轉應也中功成矣第三轉意應三百日
兀然自住爲第三轉意也至是則飢渴不至
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齊壽爲第三轉應
矣通用三十一周曰大功成矣
大君曰有事无事皆可減者功萌也有事无
事皆可減者元炁漸復也忽忽自止者元炁
將定也兀然自住者元炁歸根而定也
大君曰從減息至无息從无息至定此定不
取不捨无爲之定非執定之定如得此定者
陰陽自調四時自離元炁自滿衆神自栖能
通玄奥故陰陽調則百痾不生四時離則无
暄涼寒暑元炁滿則无飢渴衆神棲則兵虎
不能害慧通玄奥則萬事不生
大君曰人之思慮不一者元炁散也此道功
成无妄發動所發无不善所用无不中故非
中不用非用不發故有善發慧發通發皆自
然而然也故无喜怒欲爭哀懼愛惡之發也
大君曰長生非他也神全炁全形全而巳矣
神全者樂虛无喜清静湛然炁和而神自全
矣元炁充積形神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舉形
而仙焉住炁兼行功經曰調炁減息其功若
是住炁兼行功又倍之住炁者候神炁安恬
因而住之至極爲一通每能鷄鳴前可行五
六通漸加至十通如此行減息之道功倍速
矣慎吐引大奔初不能免且慎奔吐終宜俱
微
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關開堅滯理萬疾導
元炁百關通則疾減之元炁隨所通則津路
流注元炁津液所及之處則永不壞矣則謂
之金髓玉骨長生而仙
大君曰減息住炁皆以无息定炁爲成功若
獨行減息則功遲專行住炁則難以至无息
若通百關而兼減息則元炁易充盈其功倍
矣
太清元道真經卷下
但示其首篇之目不見其文遒成將舉乃可
見矣言其報功耳其功一其報萬大約如茅
君九錫此乃上道又百倍之學元道者无辭
勤矣下眷首目約數十篇後聖所紀者五篇
而巳功報一志報二不退報三不妄報四不
須捨報五
元道别録
元道无他所慎休止而不休止萬非无所措
矣塵世士或難常行時有休止休止之中不
可不慎今録戒慎於後爲暫休止者言矣
慎一大息二
小乏三日減三十日(十五大息爲一小乏)
大乏減六十日(三十大息爲一大乏)
一忿減十日
一小醉減五十日
一大醉減百日
一哀減十日
一嗔減二十日
一懼減七日
一怒減三十日
一飢減三日
一飽減五日
一犯慾減五十日
一驚減十日 一勞一倦皆減五日
又飮食觸忌寒熱過差風濕所及起居失節
言語散雜思慮煩躁此皆損元炁隨所觸犯
輕重所減凢言犯減者皆減其實功耳元道
之士深冝慎之
元炁難積而易散關節易閉而難通住炁固
不可絶所得深冝愛惜此經從太古
太上老君傳血脉相付一十九人而絶皆巳
登仙位品居尊極其經不留世至唐開元戊
戌歲南統樊大君口授孟謫仙孟謫仙又口
傳王虛无虛无爲立三篇參述元道之機要
焉
太清元道真經卷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