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易一理津梁
當從何處入
卜曰大過入
(渡去復還來)
源於
傷筋動骨
筋樑不固
筋肉及骨骼脊柱支撐能力老化
Q彈不得
柔軟度不佳
故作者
立此醫易一理以爲津梁
津梁>>>比喻事物
如通道渡口轉運站飛機場
可接引或引導的小貴賓室
本書序曰小安樂窩
安寧喜樂有之幸甚有之
何謂幸甚
運氣好
真的特超
國辭言二幸
是極字級的
極爲幸運、極爲慶幸
以此書爲津梁
可喜可賀可渡還來矣
從生死輪迴的苦海至解脫的彼岸叫波羅蜜
故到彼岸涅槃地者加多也
譬如出國
觀光乎定居乎
隨君所願
然大多數人
還是會回歸至本地現世人間裏頭來
輪來廻去不離此善地
天堂觀光參訪一下可也
非常住之三十三三十六
興奮過了倦了
還是要回至本鄉本地
再盡一己棉薄之力
爲現世衆生之大好因緣發想
若說爲國爲家
那又太狹隘了
嘿下一位仙佛又要來了
正盼著呢
01醫易一理津梁
醫易一理
邵同珍撰
【敘】
[]
仲兒芝誥好言《易》,需次於鄂,得交隱君子焉,實爲江夏邵子葆丞刺史,每省予於湘,輒以邵子志高尚,棄官而濟人以醫,稱道弗置口。
[]
蓋邵子邃於易,精於醫者也。辛丑夏,予將之晉,適足疾,僑寓漢皋,因延視之,疾良已,間與言醫,則所出著書一冊示余,曰《醫易一理》,盍爲我識數語?
[]
讀既竟,客有謂余曰:善乎,邵子藝也,而進乎道矣,獨惜明其體而未達其用也。予曰:不然,信如子言,則是舉諸圖說皆體也,非用也。夫邵子固明明以脾胃爲太極者,言其體;以中宮爲太極者,言其用矣。
[]
所謂大匠誨人,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世之學者,引而伸,觸類而長,變而通之以盡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則是書之津逮來茲者,夫豈淺鮮?
[]
客曰:善。
因書以復邵子。
[]
光緒辛丑七月朔郁平六笙陳璚謹序於漢奉客次
【敘】
[]
伏羲畫卦而不言醫,醫即在卦中也;
神農知醫而不衍卦,卦即在醫中也。
[]
羲農一心也,故醫易一理也。
後世離而二之非是。
以文王知其一也,故於復彖(復卦的彖辭)言出入無疾。
周公知其一也,故於損爻(損卦的爻辭)言損其疾。
孔子知其一也,故於無妄小象傳言,無妄知要不可試。
[]
迨至關閩濂洛諸大儒,皆邃於易,雖不言醫,而保身養心之道,麋不暗與醫合。
[]
康節先生說易至千萬言,且旁及草木飛走之性情,亦得神農嘗藥遺意。
[]
吾姻友邵葆丞刺史,少讀易,長工醫,晚年神而明之;作《醫易一理》一卷,將人之全體配合八卦繪圖貼說,簡而明,精而當,補前人所未及。
[]
葆丞之爲人,捨熱官而不爲,甘心濟世;每半日送診而不以爲疲,存心若此,真不愧康節後裔也。書曰成示予,余讀數過,喟然嘆曰:此伏羲氏之人歟!神農氏之人歟!亦安樂窩中人歟!
[]
光緒戊戌季秋姻小弟王景彝拜撰
【自敘】
[]
道咸之間,余年始壯,仲弟楚白方髻齡,在學業未成,旋丁兵亂,家本儒素,世習岐黃,愚兄弟讀書之暇,兼肄《靈》、《素》、《金匱》、《千金》諸書,於醫學源流稍窺門徑。
[]
惟古人所論臟腑形象蓄疑已久,後見《醫林改錯》,又疑人亡氣散,血脈不行,其臟腑形象,未必仍如生前。遍覽諸書,惜無有發明此義者。
[]
今年逾七旬,幸復觕適一弟一子,需次浙中,余退老家居,無所事事,輒取周邵諸子《參同契》諸道書洎各醫家著述,旁參互證,始於臟腑疑團渙然冰釋,而後知醫之理即《易》之理,《易》之用,即醫之用,貫通比附,不爽纖毫。
[]
今夫造化,一陰陽也,太極兩儀,陰陽所由分也;四象,陰陽之太少也;八卦,陰陽之上、中、下也。
[]
譬之人身臟腑、五官、呼吸及生育,皆應深求其當然之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也。
[]
余故於內景之與《周易》相配合者,分別圖說:一圖以脾胃爲太極者,明其體,言主宰之理,先天也;一圖以中宮爲太極者,明其用,言流行之氣,後天也。名曰《醫易一理》,蠡測管窺,未敢自信,因朋儕慫恿付梓,故敘其緣起如此。願以就正有道,指其謬誤,何幸如之。
[]
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孟冬
上浣鄂城四九居士自敍於小安樂窩中
【目錄】
01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配五臟周身圖
02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配五臟周身說
03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圖
04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說
05人身腦氣血脈根源臟象論
06周身腦氣筋圖
07腦臟論
08心經全體血脈管圖
09心臟論
10肺臟論
11腎臟論
12肝臟論
13脾臟論
14胃腑論
15小腸腑論
16大腸腑論
17膀胱腑論
18懸雍咽喉會厭論
19目視耳聽論
20鼻臭並呼吸舌味並聲音論
21氣血論
22明理論
23陰陽論
24
先天神氣論
【醫易一理】
01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配五臟周身圖
Δ
太極→→脾土
陰儀陽儀
坤肝左生→→太陰
乾肺右降→→太陽
坎腎→→少陽
離心→→少陰
02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配五臟周身說
[]
六十四卦配人身圖,《周易參同契》已詳論之。蓋天地一大太極,人身一小太極,即兩儀、四象、八卦,人身亦具備焉。
[]
脾土色黃居中,主靜藏意,爲諸臟資生之本,太極也。
[]
肝屬木,居下爲地,主血藏魂。爲果敢之主;木性上浮,爲升氣之主;木居東方,其氣從左而上升,是陽育于陰,於兩儀爲陰儀,於四象爲太陰也。
[]
肺屬金,居上爲天,主氣藏魄,司清之令;金性下沉,爲降氣之主;金屬西方,其氣從右而下降,是陰根于陽,於兩儀爲陽儀,於四象爲太陽也。
[]
心屬火,居上爲日,藏神主性。性者,神之未動,在肺之中,爲靈明之府,陽中陰精,於四象爲少陰也。
[]
腎屬於水,屬下爲月,藏精主命。命者,精之爲動,在肝之內,爲化育之主,陰中陽精,於四象爲少陽也。
[]
此五臟配太極、兩儀、四象之義。
[]
乾爲首,爲肺;坤爲腹,爲肝;離爲火,爲心;坎爲水,爲腎。四卦配諸四臟。
[]
兌爲左手,巽爲右手,震爲左足,艮爲右足,四卦又爲脾土,土居四維,脾主四肢。
[]
此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義。
[]
蓋以人身臟腑氣血之升降動靜而言之也。至於《易》之取象於身,則八卦又各有其義存焉。
[]
乾,健也,爲首,陽尊居上也;
坤,順也,爲腹,陰光容物也;
坎,陷也,爲耳,陽聰於內也;
離,麗也,爲目,陽明於外也;
兌,說也,爲口,拆開於上也;
巽,順也,爲股,兩垂而下也;
艮,止也,爲手,拆如指垂也;
震,動也,爲足,剛動在下也。
[]
《易》之爲書,一卦一辭,皆藏身體之形意,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鑒,故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繫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雖不言醫而意盡在其中矣。
03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圖
04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督任呼吸天根月窟配人身說
[]
蓋人身全賴中宮真元爲之主宰,中宮在震卦之前,艮卦之後,坤卦之上,離卦之下,聖經之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禪家之金鼎玉爐,胎息之所,皆謂此也。
[]
內藏真火,化精化髓,生氣生血,貫脊注腦,資養臟腑,化神生智,無形而生形,爲人生性命之本太極也(真火係氣血交感,精神會聚,呼吸鼓煽,氣甚即火也)。
[]
人身腦精脊髓,係先天之陽精,如樹之枝幹,根生於腦,灌注五官百體,內充臟腑,外繞周身,無微不到。不到即不能知覺矣。壽夭強弱,聰明記憶,悉本乎此。爲人身天柱之根,於兩儀爲陽儀,四象爲太陽也。
[]
人之心臟係先天之陰精,心與腦精相連相應,神本無形,以腦爲神之本,心爲神之宮,人身血脈之管,根生於心,亦如樹之枝幹,百體內外,一氣流通,有感即應,爲人身資生之本,於兩儀爲陰儀,四象爲太陰也。
[]
耳目口鼻居首之面,爲神明之府,視聽言動皆腦氣之所發,亦心神有感而應,陽中陰精,四象爲少陰也。化育延嗣精聚於命宮,心經之氣動,陽生血脈,與腦脊之氣全到,以爲施受之本,陰中陽精,四象爲少陽也。此太極兩儀四象之義。
[]
呼從天根,督脈之尾骶,於八卦爲震卦。震者,動也。吸入月窟任脈之唇下,於八卦爲巽卦。巽者,入也。止於艮卦,艮者,止也。聖經之止於至善,知止亦如此也。呼吸起於此,止於此,蘊蓄於此,納清吐濁,橐籥生氣,鼓助真火,薰蒸飲食,資養周身,悉本於此也。
[]
邵子詩云: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與不爲貧,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天根月窟間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
是以君子,窒欲養元精以培元氣。元精即元氣所化,精與氣一也。神即火也,氣即藥也,注意規中混沌一氣,以火煉藥而成丹,以神馭氣而得道也。
[]
今之人專以百計苦營,則傷心神,恣情縱欲,則傷腎精,百年瞬息,不知節愛,豈不惜哉?
03醫易一理
05人身腦氣血脈根源臟象論
[]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爲五行之最先,故萬物初生,其先皆水,如果核未實,猶水也。胎卵未成,猶水也,以及昆蟲草木,無不皆然。即凡人之有身,係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其凝之在上者爲腦,其凝之在下者爲心。
[]
腦之精氣如樹之枝幹,根生於腦,纏繞周身,五官百體,無微不到。心之血脈,根生於心,亦如樹之枝幹,百體內外,一氣流通;腦之精氣,心之血脈,互相環抱,如果核初生之二瓣,鳥卵之內黃白也。人形從此漸成,臟腑從此漸具矣。
06周身腦氣筋圖
07腦臟論
[]
經曰:腦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腦。
[]
精氣居頭頂之上,前齊眉,後齊頸,左右齊耳,中繫六瓣。中二瓣名曰大腦,前曰前腦,後曰後腦,背行較多,分九對腦氣筋,入五官臟腑,以司視聽言動,故曰:目無腦氣筋則不能視,耳無腦氣筋則不能聽,鼻無腦氣筋則不分香臭,舌無腦氣筋則不知甘苦。
[]
脊髓者,由腦直下,爲腦之餘,承腦驅使,分派眾腦氣筋之本也。脊柱二十四節,湊疊連貫,互相勘合而成,共成腦氣筋三十一對;由筋分線,由線分絲,愈分愈細;有繞如網者,有結如球者,以佈手足周身,皮肉筋骨,無微不到;人身能知覺運動及能記憶古今,應對萬事者,無非腦之權也。
08心經全體血脈管圖
09心臟論
[]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諸臟之上中,卦象九五之位,外體圓滑,內空如囊,中有橫直肉間隔,如戶如房,正君之宮,神之戶,主運行血脈。
[]
人身血脈管,根生於心,如樹枝幹,百體內外,一氣流通;面行較多,左右上行至腦,中行至手,下行至足,內行臟腑,外行皮毛,無微不到。
[]
神本無形,寤則以腦爲神之體,心爲神之宮,寐則神歸於中宮,性命混合爲一也。
[]
於五行屬火,爲日、爲性,主藏神,爲臟之君,以應萬事,亦司視聽言動也。
04醫易一理
10肺臟論
[]
經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位諸臟之上,上接氣管、會厭、體窩向內,左二葉右三葉,中央是心,質輕而鬆,外面皮實無竅,爲心之華蓋,司呼吸,爲氣之橐籥,爲臟之天。
[]
於五行屬金,金居西方,金性下降,爲降氣之主,爲臟之相,司清肅之令,主藏魄。魄者,附形附血之陰神也。
11腎臟論
[]
經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男子外腎、內腎、命宮,總曰腎臟,內腎傳腦脊之氣於命宮,外腎生精轉於命宮,血脈管注於命宮。命宮,即經云精神之舍,男子藏精,女子繫胞之所,俗名曰腎腸。婦人曰子宮,子宮內有子核,又名精珠;男精泄於子宮,精珠迸裂,內有陰精,與陽精交合,漸結薄衣,是爲成胎。
[]
於五行屬水,爲月、爲命,主藏精,爲化育延嗣之經也。
12肝臟論
[]
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四葉,膽附於肝右第二葉,向上圓滿,貼承隔肉,下銳披離,外凸內窩,其中血脈管甚多,膽汁係肝經迴血所化。二經司血脈,爲血脈周流之主,爲臟之地。
[]
於五行屬木,木居東方,木氣上浮,爲升氣之主,爲臟之將,司果敢之氣,主藏魂。魂者,附氣之陽神也。
13脾臟論
[]
經曰:脾主消磨五穀,形如刀鐮,在十肋骨內,居胃之左。又云:形如豎掌,外邊豐圓向脅,內邊深窩向胃,其中有廻血管,出水道。主生津液,化飲食。
[]
於五行居中,屬土,藏意,爲諸臟資生之本也。
14胃腑論
經曰: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其形纖曲如袋,橫居隔下左方,肋骨護其半,頭大向左,上連食管,曰賁門。尾小向右,下接小腸。
[]
其體三層:外層上下有養血管,四支分佈,小支密纏於內,因胃接血,比他臟尤多。中層之肉,有經緯兩紋斜交,故能舒縮擁動,以勻轉食物。內層牙色,軟滑多摺疊紋,周圍有小穴,以生津液。
[]
胃體內外有腦氣筋散佈之。胃之本熱有限,全賴中宮真火熏蒸消化,有食之之時,其熱較烈,胃津味酸,色如白沫,主消化食物。無食之時津不生,食至則漸生以化之。若食多津少,物不易化,或不合所食,或堅滯之物,亦不易化。不化,即爲積聚矣。茶水入胃,消化較食物易快,然胃有微絲血管甚多,能攝吸茶水,以入迴血管,由迴血管過肝臟,升入心經,運行周身。由肺升出爲氣,由皮膚滲出爲汗,餘入內腎,轉出膀膚爲溺矣。
05醫易一理
15小腸腑論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周迴疊積,長三身有六,上口通胃曰幽門,外皮光滑,內皮摺疊其紋,紋上有尖粒甚密,即吸管之口端。吸管者,吸取食物精液之管也。吸後百脈千支,散佈各管,化精、化氣、化血矣。
16大腸腑論
經曰:大腸者,傅道之官,變化出焉。上口與小腸橫接曰闌門,又名迴腸,長二身有四,
分上、中、下三迴,上迴由右胯骨側行而上;中迴在肝下橫過胃底;下回從左軟脅斜至肛門。上中二迴,猶有精液管,吸其餘液渣滓,遞至下迴,而出肛門矣。
17膀胱腑論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水道出焉。位居兩胯骨盤正中,即前陰交骨之裏,體圓如盤,舒縮自如。無溺則縮,溺至則舒,積溺太多,則漲至臍。內底有小孔,斜接溺管,其口與前陰相聯。少壯氣足,可積至滿,老人虛人,則氣提不住,有即溺矣。
18懸雍咽喉會厭論
[]
經曰:懸雍者,在口之內,舌之上,俗名小舌,兩旁有薄肉如簾,簾有二層三層者,爲口之界,遮掩鼻底兩孔,免飲食誤入鼻中。
[]
凡食物入口,內有六核生津以潤之。六核者,兩核在牙板後,若耳門之下,腮頰之內,管口與上大牙相對,又兩核在下牙板內側,又兩核在舌底,皆有管透出舌下,以出津液。若無津液,舌即不知味,且難吞咽矣。故人思食則津生者此也。
[]
懸雍之後曰咽,咽以咽食。前曰喉,喉以候氣;兩旁又有兩大核生津液,以潤咽喉,舌根之後,形如半舌,反搭向下,曰會厭;遮掩氣管,免食物誤入其中,人之食管在後,氣管在前,食管之下曰胃,氣管之下即肺經矣。
19目視耳聽論
[]
《易﹒說卦》云:離,麗也,爲目。坎,陷也,爲耳。夫耳目之能視聽者,惟賴腦之精氣貫注於其內。養腦之精氣者,又賴心經之血脈。腦之精氣,心之血脈,尤全賴中宮之真火,真氣有以生之化之也。
[]
目有黑白珠,其白珠爲收光之區,其黑珠係照物之鏡,各物之象,透之於目;至於黑珠中之小珠,名瞳人者,得腦之精氣,秉知覺靈敏之權者也。世有近視者,因黑珠凸出小珠較遠,故艱於遠視,用鏡宜凹透光於外也。老人精氣衰弱,水漸枯縮,故視小不明,用鏡宜凸,放光使大也。此目之一徵也。
[]
耳分外、中、內三竅,外竅接聲氣入中;中竅傳聲氣入內,又有氣管通氣入喉;內竅有半圈骨管,亦傳聲氣,有螺紋骨,又名耳鼓骨,感動腦氣筋,得以辨別聲音者也。老人虛人耳鳴者,精血大虧,虛氣感動而鳴,聾之兆也。肝腎邪火耳鳴耳聾者,間亦有之,此又耳之一徵也。
06醫易一理
20鼻臭並呼吸舌味並聲音論
[]
《易﹒說卦》云:艮爲鼻,巽爲臭,兌爲口舌。鼻之於臭也,舌之於味也,皆全賴腦精氣之靈敏覺悟爲之主宰也。鼻準係脆骨相合而成,內外皆兩孔,內孔闊大,透出懸雍之內,以通肺氣,而司呼吸。兩孔之上,另有水泡骨,俱有軟皮,以通於腦,腦氣筋分佈其上,鼻之能審辨鼻氣者以此;病者竅閉取嚏者,亦如此。
[]
肺之呼吸,全賴鼻孔,鼻之兩孔,爲氣出入之門,呼出濁氣,吸入清氣也。舌乃數肉相合而成,舌面儘是小粒如刺,內粒大於外粒,皆屬腦氣筋密佈其內,以分別五味。然須六核生津以潤之,否則不能知味矣。
[]
人之聲氣出於中宮,達之於肺,中宮爲氣之根本;肺爲行氣之主,由肺循行氣管,傳於會厭,辨之爲聲,別之於舌,而成言語矣。凡人受風寒聲嘶者,皆肺與氣管會厭受邪,則氣鬱不宜而嘶也。癆症聲嘶者,皆金操水虧,肺與氣管會厭不利而然也。
21氣血論
[]
經云:肺主氣,心主血,肺之一呼一吸,以行臟腑之氣,心因之一舒一縮,以行經絡之血。肺金清肅,其氣下行,腎則納之,歸於中宮。助真火,蒸飲食,化精微,以爲生元氣之根本。呼吸由此而起,聲音由此而出,人身之強弱壽夭,悉本乎此。
[]
心臟舒出紫血之濁氣,縮入赤血之清氣。赤血,即受肺吸入清氣,生氣由心運行血脈管,滋養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臟腑經脈濁氣,毒氣改變之血,由迴血管,復運行肺內;待呼吸出濁氣,得吸入之清氣,則紫血復變爲赤血,仍流佈周身之內,以養身命。人身之血脈運行,周而復始也。
22明理論
[]
孫真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夫易具陰陽剛柔動靜消長之理,醫之爲道,係氣血虛實寒熱表裏八者,二者一也。
[]
易之陰陽,即醫之氣血也。易之剛柔,即醫之虛實也。易之動靜,即醫之寒熱也。易之消長,即醫之表裏也。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易之千變萬化即醫之千病千態、萬病萬態。
[]
醫之易學精深,見理必真,以我之一理一心,視病者之一本一病,則千病萬病,總不外氣血虛實寒熱表裏八者而已。八者不誤,則是氣是血,或虛或實,從表從裏,宜寒宜熱,運用之妙,具於一心;是即易之所謂: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可以易危爲安,易亡爲存,致心於元境,致身於壽域,氣數可以挽回,造化可以轉移,固無往而非醫,亦無往而非易。易之與醫豈有二哉!
23陰陽論
[]
太極之初,只是一氣混沌,陰陽未分,水火不變。即分之後,清氣上升爲陽,濁氣下降爲陰,陰陽二者爲易道之變化,實爲醫道之綱領,不可不深思細察也。
[]
蓋症有症之陰陽,脈有脈之陰陽,藥有藥之陰陽。
[]
以症而言,則表爲陽,裏爲陰;氣爲陽,血爲陰;熱爲陽,寒爲陰;實爲陽,虛爲陰;上爲陽,下爲陰;背爲陽,腹爲陰;動爲陽,靜爲陰;多言者爲陽,無聲者爲陰;喜明者爲陽,欲暗者爲陰。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
以脈而言,則浮大滑數皆陽也,沉微細瀒皆陰也。
[]
以藥而言,則升散者爲陽,沉降者爲陰;辛熱者爲陽,苦寒者爲陰;行氣分者爲陽,行血分者爲陰;性動而走者爲陽,性靜而守者爲陰;此皆醫中之大法也。
[]
至於陰中復有陽,陽中復有陰,疑似之間,辨須的確。但兩氣相兼,則此少彼多,其中更有變化,一皆以理測之,自有顯然可見者。若陽有餘而更施陽治,則陽愈熾而陰愈消,陽不足而更用陰方,則陰愈盛而陽斯滅。誠能明徹陰陽,無毫釐之失,則《易》所謂剛柔動靜,消長盈虛之理,於醫可略會其微矣。
24
先天神氣論
[]
《內經》云:粗守形,上守神。又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皆以先天無形之神氣爲重也。
[]
今之醫但以腦氣血脈臟腑爲言,此特後天有形之陰陽耳。至若先天無形之陰陽,則陽曰元陽,陰曰元陰。元陽者,即中宮無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機是也,性命繫之,故亦曰元氣。元陰者,即命宮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化育是也,強弱繫之,性命亦繫之,故曰元精。元精元氣者,即生化精氣之元神也。生氣通天,惟籟乎此。
[]
今之人多以後天勞慾戕及先天,今之醫只知有形邪氣不知無形元氣,夫有形者跡也,盛衰昭著,體認無難;無形者神也,變幻倏忽,挽回非易。嗟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見無形者,與之共談斯道哉!
[]
一陰陽虛實,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又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曰:陽脫則白晝見鬼,陰脫則朝旦目盲。又云:寒極反汗出,身冷如冰,此陽脫之候也。
[]
仲景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
[]
一《中藏經》曰: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蓋陽虛喜陽助,所以朝輕而暮重,陰虛喜陰助,所以朝重而暮輕,此言陰陽之虛也。若實邪之候,則與此相反。凡陽邪盛者,必朝重暮輕,陰邪盛者,必朝輕暮重,此陽逢陽旺,陰得陰強也。
[]
一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以引陰,從陰以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如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如引火歸元,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義也。
《醫易一理》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