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彪謹案──坤卦第二


彪謹案──坤卦第二

 

錄自周易學說

馬振彪言

 

 


坤下坤上

中爻重坤

 

【坤卦第二】

[P034]

.1乾言龍坤言馬文王根據龍馬負圖之意而設乾坤智慧絕頂

.2龍馬負圖天地精深之理藉龍馬以顯其象非尋常物類可比

.3龍神化而能舉天馬任重而能行地

.4合龍馬為一象此實天地精靈之氣鍾毓而成乾健坤順之理即於玆寓焉

.5文王據龍之象以說乾據馬之象以說坤蓋即河圖之所見者言之也

.6乾陽主動取龍之變化無窮以喻乾道之變化無窮

.7坤陰主靜取牝馬之柔順極至以喻坤道之柔順極至

.8坤元以順為貞故云利牝馬之貞

 

[]

.1元氣生天生地天無形而地有形

.2有形生於無形天實居先地承天之後著形質而為後天不得先乎天也

.3先所不當先則迷而不利

.4後其所當後則得主而利

.5老子云不敢為天下先又云後其身而身存殆明於先後之道而得其所主者歟

 

[P035]

.1巽離兌皆以一陰爻為主坎艮震皆以一陽爻為主

 

[]

.1坤為純陰在後天位乎西方南方之間

.2西為兌南為離巽

.3坤元交乎乾之初爻而成巽為長女

.4交乎乾之中爻而成離為中女

.5交乎乾之上爻而成兌為少女

.6此皆坤元用事與陰同道而為朋有得之象焉

.7若東方震為長男北方坎為中男東北艮為少男皆乾元用事以交於坤乃陽之朋與陰不同道而非其朋故曰喪朋

.8喪朋者喪其小朋而成大朋喪其私朋而成天下之公朋

.9故得朋為吉而喪朋亦為吉也

.10喬氏皆吉皆利之說得其旨

 

[]

.1馬能載物順承人也坤能載物順承天也

.2其德至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

.3萬物載焉故能德合无疆與天同量

 

[P037]

君子攸(彪謹案:所也)行順其道也

 

[P038]

.1得喪之理不可以迹泥

.2喪朋而言終有慶是雖喪而不害其為得

.3所喪者朋而所得者主要其終言之為有慶也

.4喪朋有慶即所謂渙其群元吉者也

 

[]

.1君子能容物以其德厚如地也

.2自強不息是崇效天厚德載物是卑法地

.3孔子發君子之所以蓋於繫辭中申言之

 

[]

都絜曰:此坤之復也。(彪謹案:主六爻全卦言。之,指之卦言。)

 

[P039]

乾為冰而坤亦為冰者乾當戌亥之地(彪謹案:後天乾位)故為冰

坤值建亥之月(彪謹案:先天坤位)亦為冰

正見陰陽合德之義

 

[]

.1乾四陽居陰位則取在淵之象戒之

.2坤初陰居陽位則取履霜之象戒之

.3皆以所處不當而失位也

.4能知所警則在淵者不至終陷於淵而履霜者已先知所至,思患而豫防之矣

 

[P040]

馬其昶曰

氣化由漸積而成人之善惡亦由漸積而成

其始甚微其終絕遠

坤復之交陰陽生死之幾也

化陽則生不化陽則死

此言坤初之宜變震也(彪謹案:主內卦三畫言)

 

[P041]

馬其昶曰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章者陰陽雜而成焉者也

坤三含章陰含陽也

姤五含章陽含陰也

(彪謹案:此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義故能相含而生萬物)

 

[P042]

.1三不化則陰位含陽乃含章之正道

.2三若化而為陽是從五以終其事

.3或化或不化各以其時

.4孔子發乾三之義曰因時惕是進德之事貴無失其時也

.5發坤三之義曰以時發是脩業之事貴必待其時也

.6時之為用大矣哉

 

[P043]

左傳云

(彪謹案:南蒯將叛占此爻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

黃者中之色也裳者下之飾也

元者善之長也

 

[P044]

朱子曰

利永貞即乾之利貞

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

是說二用變卦陽為大陰為小陰變為陽

所謂大終言始小而終大也。(彪謹案:變為乾則其用大)

 

[P045]

.1乾元入坤坤元入乾此即天地之大用

.2六十四卦陰陽變化莫非九與六之妙用為之即皆乾坤之元氣為之也

.3顧氏所說即根據說卦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而推其義

 

[P046]

劉沅曰

乾剛坤柔乾動坤靜定體也

然坤周至柔承乾之施而動以生物其機不可止遏則亦平剛矣

坤固至靜然有乾之化而德能廣生形氣各有攸屬則又至方也

蓋以乾為主讓功於乾常若居後實則得所主而有常(彪謹案;有常即利字意)

故能含育萬物化生不窮光輝宣著順承天道而時行不敢先時而起不敢後時而不應所以配天於无窮也

 

[P047]

蜀帝戒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頗得其義

 

[]

.1易老之理相通積善有餘慶是福生有基也不善有餘殃是禍生有胎也

.2不善者陰始凝之象

.3殃有餘即堅冰之象

.4夫子釋爻辭言不善由漸而積特先言善由漸積引起正意

.5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不為以小惡為无傷而不去故惡積不可掩罪大不可解

.6及至犯大不韙而成弒逆之禍皆由一念不善為厲階

.7此與履霜之始陰漸凝而愈甚者何異

.8及其久也馴致固陰沍寒結冰既堅而不可解

.9人多忽其漸之由來而不加察在聖人則早辯之矣此垂戒之深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