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生閟彙
藏外9*483
(尊生秘汇)
【尊生閟彙目】
一葆真
三要在精炁神。而以貴精為主。
二禦情
七情以憂怒為甚。而要在養喜神。
三奉時
妙在以身中靜息。密符天時。而要關在蚤絕欲。
四省月
列十二月令而保守在冬夏二至
五謹寓
詳言起居而切要在避風寒
六嗇兑
詳言飲食而歸之淡薄
七調眾
詳治百體而要在能導引
八遣痾
先在識病而要在靜養
附
仙子問答
回公東林問答
龍川畧志
響骨子動功二十七則
*****************
《尊生閟彙》
昔黃帝問治身。而廣成善之教其慎內。閉外。守一。處和。密切煉形。以期長生。良有至道。今未能修千秋之業。而日使六賊攻內。六氣乘外。斲精勞形。尤不知治。所為敝敝以天下為事者也。安在尊生哉。姑取日用精切者。條其說如左。
【一葆真】
[]
邵堯夫曰。學仙求不死。學佛求無生。然人當活時。誰是可以死者。誰是肯捨生者。又未能無生無不生。寧學不死。則以死傷生。以生防死。凡所以急營貴精存形者。當首學也。故一在葆真。
[]
造道之功至於悟性。須當培養命基為本。若不能尊氣貴形。寶命愛神。坐致衰老。汞枯鉛耗。命基既削。真性亦昏。此時欲脩。不亦晚乎。
[]
人生之初。命根立于腎間。真息寄於臍下。及其長也。斧斤其根息。莫甚于色。宜首戒之。佐惡莫雄于酒。宜戒飲也。百病莫長于怒。宜潛消也。損顏莫過于勞。宜節勞也。成美莫切于侈。宜儉約也。數有乘除。財無多蓄也。纔涉意料。便屬妄想。宜斷妄也。心一繫縛。即屬煩惱。宜去煩也。兹八者尊生之大略也。
[]
真西山曰。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慾大怒併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還延命。貪欲無窮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極醉何能保此身。
[]
意乃五臟之神。四神之首。人能晝夜照顧。省察提撕。毋令昏聵。寂寂惺惺。心神定而氣自充。坡仙云。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枯坐性不滅。即此意也。
[]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是命在造化而不在我也。苟得其樞要。能掌握呼吸之息。使息之出入綿綿不散。則命在我而不在造化矣。
[]
道以精為寶。寶宜秘密。世人只知禁慾。不解死陰。陽者生身之本。陰者死陽之根。一念心動。氣隨心散。精逐氣亡。百體和氣俱斲。丹陽曰。箇中不識真消息。牢捉牢擒走不禁。
[]
腎為精樞。心為氣管。真精在腎。餘精自返下田。真炁在心。餘炁自歸元府。但留得精住。則根本壯盛。生氣日茂。若慾心不止。靈根不固。得精日薄而元氣日少。漸漸竭盡。以至于凶。蘇子瞻曰。心動則氣隨而作。腎溢則精從而流。如火之有煙焰,未有反復于薪火者也。苟寂然無所引于外。火無所麗。則火不炎而水自上濟。
[]
李宜春曰。元精在體。神依之如魚在水。氣依之如霧覆淵。故善攝生者先除慾念。使寶精以養氣。寶氣以養神。
[]
男子氣常有餘。血常不足。盖胎中受先天陽氣一兩 。生後全藉乳哺水穀。每一歲長後天陰氣一兩 。輔育元陽。至十六歲。合先天為一斤之數。而男子十六精通。三年乃耗一兩 。六十四歲耗盡。卦氣已盡。不堪修煉。術不足以返之。古人三十而嫁娶者多有長年。今然乎哉。夫以難長易消之陰炁。僅供三十年用。而情慾無涯。咸以損精損氣為快。不思留一銖。自有一銖之受用。甘至血枯形敗髓竭人亡。為中道殀者半世間矣。素書曰。悲莫悲於精散。
[]
真誥曰。學生之人。一接則傾一年之藥勢。二接則傾二年之藥勢。過三以徃。則所積之藥。都亡于身矣。是以真仙獨慎于此。以為生生之大忌。485
[]
人從慾中生死。孰能無慾。但始則濃厚。次則澹薄。次則念頭雖起。過而不留。次則雖有念。如嚼蠟而無味。又次則無念。斯為工夫耳。
[]
士子作文辛苦。最宜節慾。盖勞心而不節慾。則火動。火動則腎水日耗。水耗而火熾。則肺金受害。傳變為勞瘵。
[]
重陽師曰。老人于十二時中。行住坐卧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外入內出。此名養壽。程伊川曰。吾受氣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後完。今生七十二年矣。校其筋骨於盛年無損也。且人待老而求保生。猶貧而後蓄積。難矣。張思叔曰。先生豈以受氣之薄。而厚為保生耶。先生默然曰。吾以忘生徇慾為深耻。
[]
劉元城云。安世尋常未嘗服藥。祇有絕欲一事。遂舉意絕之。自是到今。未嘗有一日之疾。亦無宵寐之變。三十年來。氣血只如平時。終日接士友劇談。雖夜不寐。翼朝精神如故。
[]
唐仲俊年八十六。極康寧。或問何術至此。曰少年讀書。至心動神疲四字有悟耳。任恭惠公年老益健。或問所以攝生。曰無他術。中年讀文選。悟得石韞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兩語。得葆精之道。柳公度老而康。常曰。吾未常以生令入肝胃。亦不以元氣佐喜怒。合而師之。可盡尊生之理。
【二禦情】
昔人見魚死水上。問僧魚以水為命。為甚麼却向水中死。無以對。不知以水為主。自然必死于水如人生于情。死于情也。道家要使情來歸性。則情亦無情。無情則無死。無死。則人生氣中。如魚在水中。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是謂無生無死。故二在禦情。
[]
情重者業亦重。情濃者業亦濃。情多者禍亦多。情厚者怨亦厚。清深者病亦深。故太上忘情。
[]
內觀經曰人所以流浪惡道沉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繫縛憎愛。去來取舍。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內觀六識。因起六欲。識從何起。識自慾起。欲從何起。慾自識起。妄想顛倒。而主六識。本來虛靜。元無有識。人能常清凈其心。則道自來居。神明常存。生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眾生身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腳。則無明宜盡也。世界本自缺陷。安得圓滿如意。則貪妄宜消也。宿冤必報。運觀報盡還無之理。如飲甘露。則嗔恚可無作也。
[]4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