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子金丹大要圖__太極分判圖
分判分離分開
本來白黑一團
現在分判離開來看
一黑一白
明兩知竅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一陰一陽之謂道。
黑濁爲陰,白而清爲陽。
太極者,陰陽之本始。
天地者,陰陽之形體。
剖判時黑天白地
分判後白天黑地
輕清上升
重濁下降
明兩知竅
明兩>>陰陽
知竅>>知一知二知三知四全知曰五(即土王四季)
造化之初
天一生水而三生木
地二生火而四生金
天得一奇而生水一之極爲三故三生木
地得二偶而生火二之極爲四故四生金
水火交媾金木合併則土王四季
故明兩知竅知有陰陽五行之氣行焉
五說文曰
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從五。(疑古切)←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4732齊魯1282)
五行也者。釋名。五行者。五氣也。於其方。各施行也。昭三十二年左傳。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風俗通皇霸篇。五行者。品物之宗也。道以三興。德以五成。漢書藝文志。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五行志引洪範。初一曰五行。顏注。謂之行者。言順天行氣。洪範正義云。五行即五材也。謂之行者。若在天五氣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說苑。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也者。物之動。莫不由道也。是故。發於一。成於二。僃於三。周於四。行於五。是故元象著明。莫大於日月。察變之動。莫著於五星。天之五星。運氣於五行。其初猶發於陰陽。而化極萬一千五百二十。新唐書五行志。萬物盈於天地之閒。而其爲物最大且多者有五。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用於人也。非此五物不能以爲生。而闕其一不可。是以聖王重焉。夫所謂五物者。其見象於天也爲五星。分位於地也爲五方。行於四時也爲五德。稟於人也爲五常。播於音律爲五聲。發於文章爲五色。而總其精神之用謂之五行。昭九年左傳。妃以五成。注云。五行各相妃合。得五而成。洪範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禮運。播五行於四時。注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漢書律歷志。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鄭注。中庸。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淮南天文訓。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
從二者。徐鍇曰。二。天地也。白虎通五行篇。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爲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謂其位卑。卑者親事。故自周於一行。尊於天也。
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者。禮運。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爲天地。轉而爲陰陽。潛夫論。古有陰陽。然後有五行。徐鍇曰。交午。更用事也。本書。午。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玉篇。午。交也。史記律書。陰陽交。故曰午。大射儀。若丹若墨。度尺而午。注云。一縱一橫曰午。謂畫物也。特牲饋食記。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注云。午割。從橫割之內。則男角女羈。注云。午達曰羈也。正義云。今女翦髮畱其頂上。縱橫各一。相交通達。故曰午達。范注。穀梁云。羈貫謂交午。翦髮以爲飾。史記項羽本紀。楚蠭起之將。集解。如淳曰。眾蠭飛起交橫。若午。索隱。凡物交橫爲午。鄭元云。一縱一橫爲午。服虔曰。堯作誹謗木於橋梁。交午柱頭。崔豹古今注。今之華表。以橫木交柱頭。形似桔槔。西京謂之交午也。漢書霍光傳。使者旁午。如淳曰。旁午。分布也。顏注。一縱一橫爲旁午。猶言交橫也。王觀國曰。古篆五字爲ㄨ。象陰陽交ㄨ之義。而午字亦取交互之義。史言。旁午者。四方八達皆通。亦交午之義也。通鑑。裴垍得風疾。中使候問。旁午於道。注云。一縱一橫爲旁午。//
所謂兩明知竅僅是總其精神之用
男角女羈各有其則
歸結到人的體性上來說
即是五德
五德在身即是得此先天之炁
即是返本歸元象
回其本初之方位
他分判了
也教導你了
就是這些基本的倫常義理而已
再新鮮一點的玩意兒是沒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