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函書約存__樂律
周易函書約存卷十四
原古(冒道分𣲖)
420~424(449~453)
樂律
【律應卦氣相生圖】
有沒有看到律應
有沒有看到卦氣
有沒有看到相生
有沒有看到圖
那這一圖是全看到了
但夠幾的了
幾說文曰
微也。殆也。從𢆶從戍。戍,兵守也。𢆶而兵守者,危也。
𢆶ㄧㄡ>>>近到不見近<<<就算到夾縫裡去找也不見屍
可見有看到的是一回事
能應著律的又是一回事
屍首都找不到了
還探它個什麼靈魂
皮毛都有附不附的關係
更何況筋肉骨髓
內裏剝得
外在就很難說了
律
夠傷腦筋吧
說文曰。均布也。從彳ㄔˋ。聿ㄩˋ聲。(吕戌切)←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0637齊魯)
春秋元命苞。律之爲言率也。所以率氣令達也。注云。率猶導也。 周禮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太族、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吕、應鐘、南吕、函鐘、小吕、夾鐘。 大戴禮曾子天圓篇。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察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迭相治也。其閒不容髮。 漢書律歷志。五聲之本。生於黃鐘之律。九寸爲宮。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陰陽之應也。律十有二。陽六爲律。陰六爲吕。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ㄨˊㄧˋ。吕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吕。三曰應鐘。四曰大吕。五曰夾鐘。六曰中吕。天之中數五。五爲聲。聲上宮。五聲莫大焉。地之中數六。六爲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黃。五色莫盛焉。故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爲六氣元也。以黃色名元氣。律者。著宮聲也。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始於子。在十一月。大吕。吕。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物也。位於丑。在十二月。太族。族。奏也。言陽氣大。奏地而達物也。位於寅。在正月。夾鐘。言陰夾助太族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姑洗。洗。絜也。言陽氣洗物辜絜之也。位於辰。在三月。中吕。言微陰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位於巳。在四月。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位於午。在五月。林鐘。林。君也。言陰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楙盛也。位於未。在六月。夷則。則。法也。言陽氣正法度。而使陰氣夷當傷之物也。位於申。在七月。南吕。南。任也。言陰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也。位於酉。在八月。亡射。射。厭也。言陽氣究物。而使陰氣畢剝落之。終而復始。亡厭已也。位於戌。在九月。應鐘。言陰氣應亡射。該臧萬物。而雜陽閡種也。位於亥。在十月。←
均布也者。案義。當是均也。布也。樂記。樂所以立均。尹文子大道篇。以律均清濁。鶡冠子。五聲不同均。周語。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周禮大司樂。掌成均之法。先鄭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後漢律歷志。冬夏至。陳八音。聽五均。注云。均。長七尺。繫以絲。以節樂音。思元賦。考治亂於律均兮。舊注。律。十二律均所均聲也。李善曰。樂汁圖徵曰。聖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宋均曰。均長八尺。施弦以調六律五聲。文六年左傳。爲之律度。杜云。鐘律度量。所以治歷明時。正義。周語云。先王之制鐘也。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大小器用。於是乎出。又曰。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此意言度律之聲。以爲鐘之均。於鐘律取法爲度量衡也。釋器。律謂之分。郭云。律管可以分氣。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爲宮也。注云。五聲。宮、商、角、徽、羽。其管陽曰律。陰曰吕。布在十二辰。舜典。律和聲。傳云。律謂六律六吕。述十二月之音氣。正義。既以出音。又以候氣。布十二律於十二月之位。氣至則律應。是六律六吕。述十二月之音氣也。←
有沒有看到
均布有則從彳(音赤)
彳>>>彳象人脛ㄐㄧㄥˋ,三屬相連也。
脛本曰股而大於股
也就是髀股胻三屬
三個部位連成一氣物
ㄅㄧˋㄍㄨˇㄒㄧㄥˊ
那這個學問可大了
髀>>>大腿
股>>>屁股
胻>>>肚
就這一人體下盤
髀股胻三屬相連
應律
應卦氣
相生
彳象人脛三屬相連
有夠得瞧
不是鬧著玩底
再怎麼困難
也要硬者頭皮悟它一悟
看胡煦原文
◤
律吕聲音幾表。吕覽含少三寸九分,以陽九陰六辟卦對推自符。律娶妻吕生子,以辟卦證之始明,詳後。
方以智通幾
胡煦亦通幾
他們通的幾
應是鞭辟入裏見得
我們也學著看看
◤
宫與商,商與角,徵與羽,相去各一。角與徴,羽與宫,相去各二,則音節不和,故角徴間,收一律近徴,比徴少下曰變徴。羽宫間,收一律少高于宫,曰變宫。自宫九寸,三分損一爲徴六寸,徴三分益一爲商八寸,而不可分,故止三統。乃析七十二分,生羽四十八,至角六十四,則三分餘一,故止五音。乃析一爲九釐,爲五百七十六,三分損一,得三百八十四,生變宫。三分益一,得五百十二,生變徴。三分餘二,此變聲所以止二也。曰和曰繆,故不爲調。約以寸法,則黄林太得全寸。約以分法,則南姑得全分。約以釐法,則應蕤得全釐。約以毫法,則大夷得全毫。約以絲法,則夾無得全絲。至中吕之實,十三萬一千七十二分,三餘二,律之終也。變則旋起,凡數始於一,成於三,此後則兩而一變。//
421
煦按初九初六之類即所納之爻也其圗本復南而姤北取其合隂吕所居取冲之妙也予謂宜倒之取其於乾坤納甲之義合也易冒天下之道萬事萬物無出隂陽則乾坤二者其既包之矣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徳夫奮之云者一陽之動用也雷之云者一陽初奮之聲也陽與隂遇擊而聲出故易於雷霆謂之為鼓凡兩物相擊皆能出聲勢使然也㢲之初隂遇陽亦振而為聲兌之末隂居上亦𧰼口而出言易謂雷風相薄皆隂陽之初遇耳絲静也手撫之而成韻竹静也氣嘘之而成音金石之無知搏拊之而應節皆兩物之擊也聲有永短始之終之則其中有漸矣損之益之所以應律也聖人之徳何遽不昭於韶夏乎
通曰六律居子寅辰午申戌不動六吕皆取衝位未居
丑為十二月酉居夘為二月之類是也凡陽生隂謂之
下生用三分損一求之凡隂生陽謂之上生用三分益
一求之葢相生則以子午分隂陽不以律吕分隂陽也
詳後
煦按五音六律度量權衡皆以黄鍾為之根本則求其故者必先定黄鍾之積固已然積黍以求之而黍有大小歴代之所考其數各各不同是黍之不可以為準也葭灰候氣之説出於司馬歴代因之然皆信耳之過夫地之厚不知其幾萬里矣陽生地中一日之運量亦不知其幾千里矣今以數寸之管或長或短候於地面七八九寸之間欲其氣應無違是冬至初復之氣僅在此地面數寸之間至極深極逺之下必無有初復之氣矣且又欲於大寒雨水逐節之氣各當其管而胥為之應是天地間之陽氣終嵗之間僅在此地面數寸中其何以處夫數寸以上而至於無上數寸以下而至於無下者其亦不思之甚也夫候之於管而遂能動盪其灰亦謂氣之能力然耳若然則陽氣初至雖曰甚微既能動盪其灰則必有隱隱欲動吹之如風者存也始陽初復彼其風力既能如此逮於極盛彼其風力當亦從之而極盛矣乃後乎冬至何未聞風氣之運邪豈初至之風力可徵而極盛之風力反㣲而不可徵邪豈極盛之陽非此初復之陽漸進而趨盛者邪夫隂陽之氣行於天地間者寒暖止耳非謂氣行皆必有風力存也譬若花之有香人皆謂為香氣豈非風力推送使然况在冬至初復之陽尤極㣲極微者邪嘗聞古人以炭與灰各適其均而平懸之逮及冬至後則炭重於灰夏至後則灰重於炭何也陽暖則熯能使灰輕隂凝則溼能使灰重至炭之堅實則隂陽皆不易入故仍其重耳此冬至後所由炭重夏至後所由灰重也知灰之或輕或重由於陽之熯隂之溼則但於春秋二分以物包灰約其分兩之輕重空懸室中逮於冬夏二至察其重輕當必有較然可辨者此氣之能力使然非氣之風力使然也不徵其氣之能力而但以為氣之風力至於候之不驗則從而咎灰于是乎求其至輕至妙者而至於葭逮于葭灰候之而又不騐也則又歸其咎于壯風之搖撼而以為其室不密于是乎又以緹素密帷候于室中木架之上凡此皆意以為然從無實據而未知隂陽之妙各有真機非氣也亦必非風力之所能顯也以風力而論陽氣此溺于氣之一偏而未察夫天地間真隂真陽升降之至理也夫風力者使之然而然也能力者物之才具然也火之自然而熱水之自然而寒日月自然而照自然而溫皆能力也今將認能力為風力然則日光之照灼沖和其亦將有風力推運而使之然邪不知微陽復于地中之説非真謂地之中此陽從何處始也特以隂陽之理原自相湏非隂則陽無以顯非陽則隂無以顯故隂陽二者皆以一分為㣲六分為極卦之必定以六爻此也當純隂極盛時忽覺此極隂之稍減一分而不極其盛也此便是㣲陽之復天純陽而地純隂故遂謂㣲陽復于地中耳其在先天圖中微隂之或始或終皆附于乾㣲陽之或始或終皆附于坤此之義也又以陽之生也必根于隂隂之生也必根于陽故以為陽自地中復其實陽氣纔復得一分盡天地間所有之氣無上無下無高無卑無往不具此一分之陽固不獨地面三寸二寸間然也葢陽氣之微盛止有淺深厚薄而已淺謂陽氣之尚薄深謂陽氣之巳厚也冬至陽氣初萌薄而未舒其在乾卦正潛龍勿用之爻豈遂獨出能力鼓而為風而獨于此刻此時驗于兹管邪况既為冬至之時令則半月之中何非冬至倘再入灰於此管當亦無不有然者矣而又奚拘于此時邪且其陽生之厚薄既統上下高卑而莫不胥然固宜無拘乎此管之長短大小而此氣之均當無不然者矣豈能于數寸管中分别長短有應有不應邪夫後儒講求聖學但當以孔子為正聞韶而忘肉味此其契樂亦已精矣孔子未之言必有難以言傳者矣從而置之可也夫積黍不可候氣不可然則黄鍾為萬事根本將遂無術以取𠂻乎曰樂律雖曰失傳其先要必以中聲為本以其吹之于管長一寸者其聲便清一分短一寸者其聲便濁一分清濁不能以不分則管不能無長短管不能無長短則分寸不能以不定所由有損之益之之説凡皆因音而損益之以求中聲非因數而損益之以至于不可紀也中聲者黄鍾也凡樂皆自有之凡曲調皆自有之故韶有韶之中聲武有武之中聲高有高之中聲下有下之中聲中聲既定然後從而察之高于中聲者為高卑于中聲者為卑由其本具之中聲而漸殺漸申以損益之雖五音七調十二律以及六十律八十四調三百六十無不縁此中聲之清濁高下而五音六律胥由以叶矣夫人之聲音或大或細要各有中聲存焉鳥雀之聲微牛馬之聲高要亦各有中聲存焉激之則亢過其分緩之則抑過其分别其亢抑審其性情辨其喜怒鳥獸之音猶將可識况於度量權衡乎哉夫盡善之韶盡美之武遡其中聲當是韶之優柔平中而武則不免于發揚蹈厲耳自來言律者詳于數而略于音與言易者詳于數而略于理同弊是皆未精求乎音而得夫中聲之説也
補筆談曰琴瑟絃皆有應聲宫絃則應少宫商絃則應
少商其餘皆隔四相應
今曲中有聲者,須依此用之。
欲知其應,者先于諸絃令聲和,乃剪紙人加絃上,鼓其應絃,則紙人躍,他絃則不動。聲律高下苟同,雖在他琴鼓之,應絃亦震,此之謂正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