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洞玄靈寶定觀經卜註

洞玄靈寶定觀經卜註

靈寶天尊 傳授

冷虚子 註

還多一個卜字

多一個龜兆之象

骨飾

風骨和性欲動向。

不是純他冷虚定的觀照

因爲是預先感知的兆頭 

所以看到的是天人地的連繫

三才作爲一個完整的混打

觀慧慧觀之外

又有另一種實惠

左手是可以掌握暗槓自High起來的

 

及天及地及人

故有天尊之授

這個及

>>>至也

往來通達無所不到

故定觀是

静静底看

好好底想

面對面的吸露飡霞

不動聲色而自净麗風光

談體面說原由與神對話

更札實的定性觀照

會有好一段時間叅的

需耐著性子慢慢來

定個十天看這篇註吧

 

原文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有後義

玄有元義

左玄元始之後就其有動言

聖會集焉

妙靈出焉

元始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問天左旋日月星右轉

何祂有此巧

卜曰

說文曰:《辵部》隨:從也。從辵,𡐦省聲。(旬爲切)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0605齊魯)

從也者本書從隨行也易隨卦隨元亨利貞无咎鄭云天

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隨從之故謂之隨也詩民勞無縱詭

隨秦策三資者僃而玉隨之矣高云

隨從也  隨省聲者徐鍇本作隋聲//

有沒有看到詭隨

ㄍㄨㄟˇㄙㄨㄟˊ本是盲從

與其如此

不如民勞無縱

傾慕的本質天性人性都一樣

多聽點聖真的說法

少被人牽著鼻子走

那世道就清明的多了

 

左旋右轉是伴相隨的概念

不是各行其是不要搞錯了

 

決疑用卜

第一卦隨

第二卦履

這是心中有話跟鬼神溝通

自圓其德的辦法

當然文本要先看熟再發問

 

 

夫欲修道,先能捨事,外事都絕,無與忤心,然後安坐,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静。

心起內觀之法即履

履說文曰

《履部》履足所依也。從尸,從彳,從夊,舟象履形。一曰尸聲。凡履之屬皆從履。,古文履。從頁,從卒。(良止切)←

從隨也


古文履隨頁足是看人頭面進而委隨

也就是跟隨聖賢的腳步

頭前足上是舟

也即是通利

一路行來通暢無阻礙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2604齊魯)

履也者廣雅同玉篇屨履屬麻作謂之屨也釋名屨拘也

所以拘足也方言自關而西謂之屨中有木者謂之複

鄭注周禮屨人云複下曰舄襌下曰屨古人言屨以通於

複今人言屨以通於禪俗易語反與輟耕錄按屨無別制

說文屨履也從履省婁聲古今注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

泥溼故曰舄以是知屨舄履之異名也但有襌下複下用

木之

異耳//

履上有行舟濟濟之利

履下有適足防滑之用

履即走水行火

不照規矩行走

可就要出大亂子的

前說內心起觀

就得懂規矩

不要還沒上得了舟

就掉到水潭子裏淹死

那這趟踐履之行

終將是個遺憾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遊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三心不能合爲一心叫二意

意即想動疑也不安等

所以他說

滅動不滅照

凝空不凝住

但又說不依一法而常住

那這住是什麼鳥東東

今卜第三卦

大過

看大象

挑兩字

但不許原來的兩字

 

好吧

大象曰

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該死的傢伙作奸犯科却不懼滅

獨自躲起來就以爲無事

不過大洪水過後還是曝屍荒野不得善終

無悶這兩字稱不上不選

獨立也獨不了最後被閹割了也算悽慘

君子是當不了了

只有澤滅木三字可選

滅淹沒了不見了

就僅剩下澤木囉

說真格底

一而二二而三

反之

三而二二而一

頭尾皆滅頂

凝照終究是掛鴨蛋底

也就是死陳

變成陳列品

讓後人憑弔去了

 

易鼎卦云君子以正位凝命。

該非議的是你的品德照見

腳跟立不穩

操守有虧

行事不嚴整

沒後腐朽穢臭

令後世子孫難堪

連照面祭拜都不願

那才真叫悶

澤滅木僅是天命要人敬謹

法象如是

不依一法而長則如此

不入宗廟

又云何祭祀也哉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蹔停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蹔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少得静已,則於行立坐卧之時,涉事之處,諠鬧之所,皆作意安;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静處諠,其志惟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諠。以無事爲真宅,有事爲應跡。

若水鏡之爲鑒,則隨物而現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

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也。唯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日銷,新業不造。無所罣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五者,鍊形爲氣,名曰真人;六者,鍊氣成神,名曰神人;七者,鍊神合道,名曰至人。

其於鑒力,隨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圓備。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而說頌曰:

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

各是真種性,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

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洞玄靈寶定觀經》註本

 

本文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羣品,則厚載萬物。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證得此心,故名靈寶。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純也,一而無雜。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曰者,語辭也〉:

夫欲修道〈 進趣之心,名爲修道〉,先能捨事〈 一切無染,名爲捨事〉,外事都絕〈 六塵爲外事,須遠離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爲都絕〉,無與忤心〈 境不來忤,心即無惱;心不起染,境則無煩。心境兩忘,即無煩惱。故名無與忤心〉,然後安坐〈 攝澄煩惱,名之爲安。本心不起,名之爲坐〉,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静〈 慧心內照,名曰內觀。漏念未除,名爲心起。前念忽起,後覺則隨。起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了心不起,名之爲安。覺性不動,名之爲静。故稱安静〉。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遊亂想,亦盡滅除〈 眾心不起,妄念悉忘,亂想不生,何有貪著?故曰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晝之言淨,夜之言垢。垢淨兩忘,無有間替,故名不替〉。唯滅動心〈 忘想分別,名曰動心。覺照祛之,故名爲滅〉,不滅照心〈 慧照常明,無有間,故名不滅照心〉;但凝空心〈 不起一切心名空心〉,不凝住心〈 一切無著,名之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爲不依。照而常寂,故爲常住〉。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蹔停還失〈 言習性煩惱,難可滅除,定力未成,蹔停還失也〉。去留交戰,百體流行〈 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戰。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蹔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 定心不起,則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廢〉。少得静已〈 初得清淨,正慧未生,故曰少得静已〉,則於行立坐卧之時〈 四威儀之時也〉,涉事之處,諠鬧之所〈 見一切諸相爲涉之處,起一切諸心,名爲諠鬧之所也〉,皆作意安〈 息亂歸寂,名爲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爲安也〉;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静處諠,其志惟一〈 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偏心執静,名曰束心。心外見相,名爲顛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 從定發慧,名爲放任。定慧齊融,名曰得所〉。自恒調適〈 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爲真定〉。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諠〈 習性塵勞,常須制御,不可縱逸〉。以無事爲真宅〈 見本性空寂,故爲真宅〉,有事爲應跡〈 慧用無邊,故爲應跡〉。

若水鏡之爲鑒,則隨物而現形〈 本心清淨,猶如水鏡,照用無碍,萬象俱現,名爲現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諸法性空,寂無所起,故爲入定〉。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 急求知見,真定乃亡。貪著諸相,故云無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 心體寂静,妙用無窮,故爲真定〉。慧而不用,實智若愚〈 了無分別,名之不用。韜光晦跡,故曰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 寂照齊融,故云雙美無極〉。

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 爲心取相。諸相應生,一切邪魔,競來撓亂〉。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也〈 此爲諸相,不可取著〉。唯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 前念不生,故云無覆;後念不起,故曰無基〉。舊業日銷,新業不造〈 宿習並盡,名曰舊業日銷,更不起心,故名新業不造〉。無所罣礙,迥脫塵籠〈 一切無染,故名無所罣礙;解脫無繫,故云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智照不滅,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云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 心得清静,塵念盡知,故曰覺諸塵漏〉;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 真氣胎息,痼疾盡瘳。體道合真,身輕不老〉;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 骨髓堅滿,故填補夭損;駐顏不易,名爲還年復命也〉;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長生不死,延數萬歲,名編仙籙,故曰仙人〉;五者,鍊形爲氣,名曰真人〈 得本元氣,故曰鍊形爲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六者,鍊氣成神,名曰神人〈 真氣通神,陰陽不測,故曰神人〉;七者,鍊神合道,名曰至人〈 真神契道,故曰至人〉。

其於鑒力,隨候益明〈 鑒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絕也〉。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圓明,萬法俱備〉。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云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 通神合道即得道真成。心惑身亡,不離生死。《西昇經》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而說頌曰:

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

各是真種性,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

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後記

道由心學,匪假佗求;神依形住,罔有其外。我之靈明,亘今亘古,惟其絏於六情,是以戕我正念。貪嗔癡昧,種種見惑,背真向偽,無有殫期。寔惟真師憫念眾生無知,故演此妙經,作人天規鑑,爲證道梯航。是有定觀之說,發揮妙本,洞徹玄微,滌乎垢氛,超乎視聽;明無相於有形之後,致虚極於未兆之先;物我俱忘,形神俱妙。凡我羽流,敬之敬之。

龍集壬申三月初吉,冷虚子稽首謹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