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腎氣腎器

腎氣腎器

俞琰對腎的說法

先看并

 

易外別傳并敘

易外別傳者先天圖環中之祕

漢儒魏伯陽參同契之學也

人生天地間首乾腹坤呼日吸月與天地同一陰陽

易以道陰陽故伯陽借易以明其說大要不出先天一圖

是雖易道之緒餘然亦君子養生之切務蓋不可不知也

圖之妙在乎終坤始復循環無窮

其至妙則又在乎坤復之交一動一靜之間

愚甞學此矣遍閱雲笈略曉其一二忽遇隱者授以讀易之法乃盡得環中之祕反而求之吾身

則康節邵子所謂太極所謂天根月窟所謂三十六宮靡不備焉是謂身中之易

今爲圖如左附以先儒之說明白無隱一覽即見識者當自知之

至元甲申八月望日古吳石澗道人俞琰書//

找到了沒有腎氣腎器

腎氣>>>先天之根本

腎器>>>內臟器官此處指兩顆腎

敘沒有

但提到先天圖

先天環中之祕

腎先天之根本

卻在後天後天卦離南坎北圖開始述及

根本先天不談腎

卻要定先天根本

好像橫膈膜一下一上

腎就跑出來了左高右低

兩顆腎怪蹩扭底

先天後天這樣子切換也真好笑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

是動腎還是不動腎

莫衷一是

是東西那就有中

是南北

中何由出

近取諸身

我看不合先天之教

朱陸陰陽形器之辨中有說

先天這鬼玩藝兒還真不好懂

故姑且看著放著

先不理會先天一圖

看腎字的義證再說

 

腎說文曰

腎:水藏也。從肉臤聲。(時忍切)←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1131齊魯341

廣雅腎堅也  月令孟冬之月祭先腎  文子腎爲雨  問喪傷腎乾肝焦肺注云五藏者腎在下肝在中肺在上舉三者之焦傷而心脾在其中矣  一切經音義十二人有五藏謂肝肺脾心腎也  戴侗曰受藏曰藏心肝肺腎脾於人爲五藏謂其受藏而不寫也  史記扁鵲傳盡見五藏癥結正義五藏謂心肺脾肝腎也  隋書經籍志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氣者也在天爲五星在人爲五藏  論衡論死篇人之所以聰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氣也五常之氣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傷則人智慧五藏有病則人荒忽荒忽則愚癡矣  白虎通情性篇五藏者何也謂肝心肺腎脾也肝之爲言干也肺之爲言費也情動得序心之爲言任也任於恩也腎之爲言寫也以竅寫也脾之爲言辨也所以積精禀氣也五藏肝仁肺義心禮腎智脾信也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東方者陽也萬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葉目爲之候何目能出淚而不能内物木亦能出枝葉不能有所内也肺所以義者何肺者金之精義者斷決西方亦金成萬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爲之候何鼻出入氣高而有竅山亦有金石累積亦有孔穴出雲布雨以潤天下雨則雲消鼻能出納氣也心所以爲禮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陽在上卑陰在下禮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銳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銳也耳爲之候何耳能辨内外别音語火照有似於禮上下分明腎所以智何腎者水之精智者進而止無所疑惑水亦進而不惑北方水故腎色黑水陰故腎雙竅爲之候何竅能瀉水亦能流濡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養萬物爲之象生物無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也口爲之候何口能啖嘗舌能知味亦能出音聲吐滋液  管子水地篇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後生肉脾生膈肺生骨腎生腦肝生革心生肉五內已具而後發爲九竅脾發爲鼻肝發爲目腎發爲耳肺發爲竅五月而成十月而生  史記正義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戴侗曰腎形如豇豆相竝而曲附於呂筋外有脂裹表白裹黑主藏精←

水藏也者釋名腎引也腎屬水主引水氣灌注諸脈也急就篇皮腎五藏膍齊乳顏注腎水藏也五藏總謂肝肺心脾腎也難經腎北方水也史記倉公傳腎固主水淮南。時則訓。祭先腎。注云。腎水自用其藏也。素問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列子仲尼篇釋文心肺肝脾腎謂之五藏金六藏者爲腎有兩藏其左爲腎右爲命門命門者爲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炁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子華子腎之精爲水其氣爲坎其色黑其疾如介石其神爲元龜其竅上通於耳又云水宿於腎瑟縮以湊險其神伏而不發人之媕婀脂韋以取禍者腎使之然也←

有沒有看到祭先腎腎水自用其藏

自己庇佑自己

自己的腎器精水還有沒有庫存

若庫存不夠要趕快敲竹喚龜吞玉芝補滿

若補不上任其枯也就死定了

 

 

 

易外別傳

易外別傳并敘#1

 

《易外別傳》者,先天圖環中之祕,漢儒魏伯陽《參同契》之學也。人生天地間,首乾腹坤,呼日吸月,與天地同一陰陽;《易》以道陰陽,故伯陽借《易》以明其說,大要不出先天一圖。是雖《易》道之緒餘,然亦君子養生之切務,蓋不可不知也。圖之妙,在乎終《坤》始《復》,循環無窮。其至妙,則又在乎《坤》、《復》之交,一動一靜之問。愚嘗學此矣,遍閱《雲雙》,略曉其一二,忽遇隱者授以讀《易》之法,乃盡得環中之祕,反而求之吾身,則康節邵子所謂太極,所謂天根月窟,所謂三十六宮,靡不備焉。是謂身中之《易》,今為圖如左,附以先儒之說,明白無隱,一覽即見,識者當自知之。至元甲申八月望日,古昊石澗道人俞玫書。

 

 易外別傳

古吳石澗道人俞琰述

 

太極

  邵康節曰:心為太極。

  朱紫陽曰:太極,虛中之象也。

先天圖

  《參同契》云:終《坤》始《復》,如循連環。邵康節詩云:自從會得環中意,閑氣胸中一點無。又云: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愚謂:月窟在上,天根在下,往來乎月窟、天根之問者,心也。何謂三十六官?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也。三十六官都是春,謂和氣周流乎一身也。如此則三十六官不在紙上,而在吾身中矣。是道也,邵康節知之,朱紫陽知之,俗儒不知也。   邵康節《皇極經世書》云:先天圖者,環中也。愚謂:人之一身,即先天圖也。心居人身之中,猶太極在先天圖之中。朱紫陽謂中間空處是也。圖自《復》而始,至《坤》而終,終始相連如環,故謂之環。環中者,六十四卦環於其外,而太極居其中也。在《易》為太極,在人為心;人知心#2為太極,則可以語道矣。   又云:冬至之後為呼,夏至之後為吸,此天地一歲之呼吸也。   朱紫陽曰:天地問只是一氣,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只是一箇呼吸;·呼是陽,吸是陰。愚謂:冬至後自《復》而《乾》,屬陽,故以為呼;夏至後自《娠》而《坤》,屬陰,故以為吸。呼乃氣之出,故屬冬至之後;吸乃氣之入,故屬夏至之後。大則為天地一歲之呼吸,小則為人身一息之呼吸。《參同契》云:龍呼於虎,虎吸龍精。又云:呼吸相含育,佇息為夫婦。蓋以呼吸為龍虎,為夫婦。千經萬論,譬喻紛紛,不過呼吸兩字而已矣。   又云.一動一靜,天地之至妙者歟。一動一靜之問,天地人之至妙者歟#3   朱紫陽曰:圖之左屬陽,右屬陰。愚謂:圖左自《復》至《乾》,陽之動也;圖右自《詬》至《坤》,陰之靜也。一動一靜之間,乃《坤》末《復》初陰陽之交,在一歲為冬至,在一月為晦朔之問,在一日則亥末子初是也。孟康日…子之西,亥之束,其中問也。愚謂:五身之乾、坤內交,靜極機發,而與天地之機#4相應,是誠天地人之至妙者也#5   又云:寂然不動,以其無陽,《坤》之象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陽動于中,《復》之義也。

  愚謂:寂者,靜之極也,是為純陰之《坤》;感者,動之初也,是為陽生之《復》。寂感之問,即一動一靜之間也。

  又云: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 朱紫陽曰:邵子就圖上說循環之意,自《娠》至《坤》是陰含陽,自《復》至《乾》是陽分陰,《坤》、《復》之問乃無極。袁機仲曰:朱子謂《坤》、《復》之問乃無極,其論察矣。又詩云: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無中含有象,即是《坤》、《復》之問,無極而太極也。邵子之學,非朱子孰能明之?   又《冬至吟》云: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又云:何者謂之機,天根理極微。今年初盡處,明日起頭時。此際易得意,其間難下辭。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又和魏教授詩云:

  讀書每到天根處,長懼諸公問極玄。

  朱紫陽曰:子之半是未成子,方離於亥之時。又日..一陽初動處,在貞元之問。愚謂此處正是造化之真機。程伊川曰: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長生至哉言乎?   又《恍惚吟》云:恍惚陰陽初變化,氤氳天地乍迴旋。中問些子好光景,安得功夫入語言#6   愚謂:康節此詩,泄盡天根之極玄,苟非親造恍惚之境,實詣氤氳之域,安知其為極玄哉? 先天六十四卦直圖

  《乾》上《坤》下,天地之定位也。《坎》、《離》得《乾》、《坤》之中,故居中#7

  邵康節《皇極經世書》云: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屢變,而不離乎中也。   又云:自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陽生於下,陰生於上,是以萬物皆反生也。   又云:陰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陽復生陰,是以循環而無窮也。   又《乾坤昤》云:道不遠于人,乾坤只在身。誰往#8天地外,別去覓乾坤。   愚謂:《乾》、《坤》,陰陽之純;《坎》、《離》,陰陽之交。《乾》,純陽為天,故居中之上;《坤》,純陰為地,故居中之下。《坎》,陰中含陽,為月;《離》,陽中含陰,為日,故居《乾》、《坤》之中。其餘六十卦,自《坤》中一陽之生,而至五陽,則升之極矣,遂為六陽之純《乾》;自《乾》中一陰之生,而至五陰,則降之極矣,遂為六陰之純《坤》。一升一降,上下往來蓋循環而無窮也。天地人身亦如此。子時氣到尾閒丑、寅在腰問,在泥九,未、申、酉在胸膈歸於腹中,此一日之升降然也。息亦然,吸則自下而升于上,上而降于下。在天則應黑,而指子、午;在地則應潮,而如子、午。子、午,蓋天地之中也。同契》云:合符行中。又云:不失中。又云知吾身之中,乾、坤不在天地得夫圓機之士,而與之言身中之乾.坤而極論身中之中哉呼?

地承天氣圖

  《易》曰:至哉坤元天萬物資生,乃順承承天。

  《參同契》云:恆順地理順承人布宣。

  愚謂:人之元氣藏於腹,猶萬物藏於坤;神入地中,猶天氣降而至于地;氣與神合,猶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生物,吾身以此而產藥。《太玄經》云:藏心于淵,美厥靈根。與此同旨。

月受日光圖

  邵康節曰:月體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愚謂:日為太陽,月為太陰。月本無光,月之光乃日之光也。陽明陰暗,陽稟陰受,故太陰受太陽之光以為明。人之心為太陽,氣海猶太陰。心定則神凝,神凝則氣聚;人能凝神入於氣中,則氣與神合,與太陰受太陽之光無異。 先天卦乾上坤下圖

後天卦離南坎北圖

  邵康節曰:神統#9於心,氣統於腎,形統於首;形氣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愚謂:人之一身,首乾腹坤,而心居其中,其位猶三才也。氣統於腎,形統於首,一上一下,本不相交,所以使之交者神也。神運乎中,則上下混融#10,與天地同流,此非三才之道歟?夫神守於腎,則靜而藏伏,坤之道也;守於首,則動而運行,乾之道也。藏伏則妙合而凝,運行則周流不息。妙合而凝者,藥也。周天不息者,火也。   《陰符經》云:機在目。   邵康節曰:天之神發乎日,人之神發乎目。   愚謂: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內鍊之法,以目視鼻,以鼻對臍,降心火入于氣海,蓋不過片飽功夫而已。

乾坤坎離圖

天地日月圖

  《易》曰:乾為天,坤為地,離為日,坎為月。又曰:乾為首,坤為腹。

  《太玄經》云:陽氣潛萌于黃宮。《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   又云:出日入月呼吸存。   愚謂:首居上而圓,諸陽之所會,乾天之象也,故《易》以乾為首。崑崙在西北乾位,故《黃庭經》以乾為崑崙。腹居下而中虛,八脈之所歸,坤地之象也,故《易》以坤為腹。天玄而地黃,故《太玄》以坤為黃宮。日生于束,月生于西,故《易》以離為日,坎為月。呼吸出入,升降上下,往來元窮,故《黃庭》以呼吸為日月。或以兩目為日月,非也。兩目僅有日月之形,無日月之用。

八七九六圖

木火金水圖

  《參同契》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又云: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又云:金水合處,木火為倡。四者渾沌,列為龍虎。 愚謂:六、七、八、九,乃水、火、木、金之成數。木數八,屬束;火數七,屬南。木自束而升,則與火為倡於南矣。金數九,屬西;水數六,屬北。金自西而降,則與水合處於北矣。丹家有所謂赤龍黑虎者,束方蒼龍七宿運而之南,則為赤龍;西方白虎七宿運而之北,則為黑虎,無非譬喻身中之呼吸。究而言之,何龍虎之有?何金、水、木、火之有?何七、八、九、六之有?皆譬喻耳。或疑九、七、八言還、返、歸,六獨言居,得無異乎?曰:六居北不動,三方之還、返、歸,皆聚于北,故言居也。

乾坤交變十二卦循環升降圖

  《乾》上《坤》下,吾身之天地也。《泰》左《否》右,吾身天地之升降也。《復》非十一月,亦非夜半子時,乃身中之子也。《娠》非五月,亦非日中午時,乃身中之午也。張悟真云:《否》、《泰》交,則陰陽或升或降。蓋謂身中之《泰》、《否》#11 坎離交變十二卦循環升降圖

  《坎》北《離》南,吾身之水火也。《既濟》束、《未濟》西,五?身水火之升降也。《屯》居寅,《蒙》居戌,五。身之火候也。寅非平旦,寅乃身中之寅;戌非黃昏,戌乃身中之戌。張悟真曰:《屯》、《蒙》作,動靜在朝在昏。蓋謂身中之《屯》、《蒙》。 屯胎豕二卦反對-升一降圖

既濟未濟反對-升一降圖

  《參同契》云: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昧爽,終則《復》更始。日辰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

  愚謂:《參同契》以《乾》、《坤》為鼎,《坎》、《離》為藥,因映其餘六十卦為火候;一日有十二時,兩卦計十二爻,故日用兩卦,朝《屯》則暮《蒙》,朝《需》則暮《訟》,以至《既濟》、《未濟》一也。《屯》倒轉則為《蒙》,有一升一降之象。《屯》自內而升,為朝,為晝,為春、夏;。《蒙》自外而降,為暮,為夜,為秋、冬。諸卦皆然。夫以六十卦分布為三十日,以象一月?然遇小盡,則當如之何?蓋比喻耳,非真謂三十日也。或以此為閉目數息之法,則不勝其煩且勞矣。豈至簡至易之道#12哉? 周易參同契金丹鼎器藥物火候萬殊一本之圖

  惟斯之妙衍兮,審諦不誑語。

  傳於億世後兮,昭然而可考。

  煥若星經漢兮,黃如水宗海。

  思之務令熟兮,反覆毗#13上下。

  千周藥彬彬兮,萬遍將可暗。   神明或告人兮,心靈忽自悟。   探端索其緒兮,鈴得其門戶。   天道無適莫兮,常傳與賢者。   右係校正彭真一《明鏡圖》,略加增損而成九環。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胡安定曰:天之形,望之其色蒼然。南樞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樞出地上三十六度,狀如倚杵,此天之形也。言其用,則一晝夜之問,几行九十餘萬里。夫人之•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之問,天已行八十餘里。人之一晝一夜,而天行九十餘萬里,則天之健用可知矣。 又曰:人之神氣,萃之則生,散之則亡。天有剛陽之氣運行不息,故天體常存也。   愚按《參同契》云:關撻有低昂兮,周天遂奔走。關柱,謂南北二極;周天,謂二十八宿;奔走,謂運行也。天形如彈九,周匝•運轉,晝夜不停;其南北兩端,一高一下,乃關撻也。人身亦然,上有天關,下有地軸。若能迴天關,轉地軸,則上下往來,一息一周天也。 愚又按《參同契》云:循據坡璣,升降上下。環璣,斗也。天以斗為機,人以心為機。心運於身中,猶斗運於天中。   愚又按《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蓋人道與天道一也。人能收視返聽,藏心於淵,馭呼吸之往來,周流不息,則與天道同運,而天行之機吾得而執之矣。雖然,天之道可以觀,天之行未易執也。孰能執之?唯虛心者能執之。   《易》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徐進齋曰:丹家亦取此義。

  魏伯陽《參同契》謂: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但作用不同,此為義理存養,皆天公諸天也;彼為血氣保固,由人私諸己也。

  愚謂:《參同契》之說,不過借《易》道以推明己意,其問引用《易》中之辭,未必皆取本文之義,蓋《易》與天地相似,人身亦與天地相似,是故魏伯陽假《易》以作《參同契》。黃中,指身中之黃道。   《易》曰:不遠復,元祇悔,元吉。   朱紫陽曰:《老子》云: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音,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被他說得曲盡。早服者,言能圖則不遠,而復便在此也。重積德者,言先已有所積,復養以音,是又加積之也。如修養者,此身未有所損失,而又加以嗇養,是謂早服。而重積若待其已損而後養,則養之方足以補其所損,不得謂之重積矣,所以貴早服;早服者早覺,未損而嗇之也。如某此身已衰耗如破屋相似,束扶西倒,雖欲修養,亦何能有益耶?今年得蔡季通書說,近來深曉養生之理,盡得其法,只是城郭不完,無所施其功也。看來是如此。

  愚按曾至游《集仙傳》云:周從,泗州人也,徐神翁深重之,曰:我少而婚,是人幼得道,其神全,吾不及也。如周從者,其亦《老子》所謂早服而重積者歟。   愚又按《素問》云: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15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致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骨滿壯#16,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17,髮鬢頒白#18;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又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衍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溺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愚謂:人至於老則多忘,神昏故也。動則疲倦,氣衰故也。內鍊之道,以神氣為本。神昏氣衰,則以何者為本?   《易》日。水清至,習坎。   愚按《靈樞經》云: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豚終矣。几行八百一十丈也。

  又云:氣之行,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藏,陽詠營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愚謂:人身氣血,常常流通則安,一有壅滯則病。內鍊之道,息息相繼,如水之清至,而其流相續,則真氣上下灌注,亦如水之流通也。   《易》曰:坎為水,為月;離為火,為日。   項平庵曰:心以坎為體,離為用,放心欲虛而澄;腎以離為體,坎為用,故丹田欲實而溫。《損》、《益》皆三陽、三陰之離,《損》之火上飛,《益》之火下伏。又曰:離體之火上騰,故損;離體之火下駐,故益。愚謂:內鍊之道,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丹田在臍之後,腎之前,正居腹中。丹家諱言心、腎,謂心、腎非坎、離,蓋指呼、吸為坎、離。殊不思呼、吸乃坎、離之用,心、腎乃坎、離之體。人之一身,心為之主,故獨居中;腎為之基,故獨居下。.丹家不言心、腎,而言身、心,身即腹也,腎在其中矣。豈可拾腎哉?腎屬水,心屬火,火入水中,則水火交媾,如晦朔之問日月之合璧。

  《易》曰:山澤通氣。又曰:二氣感應以相與。   愚按《參同契》云: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若山澤氣相吞兮,興雲而為雨。蓋人身之陰陽,綑縊交結于丹田,則升于泥丸,清然如雲化為甘澤。陳希夷詩云:倏爾火輪煎地脈,愕然神溝湧山椒。與此同旨。神漢出《列子》,嘗謂山澤之氣相通由其虛也。唯虛也,故二氣感應以相與;不虛則窒而不通,安能相與?內鍊之道,貴乎心虛,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興雲為雨,與山澤相似。《離騷·遠遊篇》云:道可受兮,不可傳;其小無外兮,其大無垠;毋滑而魂兮,彼將自然;一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朱紫陽注云:蓋廣成子之告黃帝不過如此,實神仙之要訣也。

  《易》曰: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程伊川曰:涵養之道,出入之息者,闔闢之機而已。又曰:闔闢往來,見之鼻息。   張橫渠曰:人之有息,蓋剛柔相摩,乾、坤闔闢之象也。   朱紫陽《調息箴》云:氤氳開闔,其妙無窮,誰其尸之不宰之功?   愚按《參同契》云: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二用,九、六也;六虛,卦之六畫也,以喻一呼一吸。往來上下,久之則神凝息定,所以成變化也。呼則氣出,陽之闢也;吸則氣入,陰之闔也。蓋人身之陰陽,與天地之陰陽相似,若能御呼吸於上下,使之周流不息,則闔闢往來之妙,盡在吾身中矣。或曰:大有大闔闢,小有小闔闢;一息之闔闢,即一刻之闔闢;一刻之闔闢,即一時之闔闢;一時之闔闢,即一日之闔闢;一日之闔闢,即一月之闔闢;一月之闔闢,即一年之闔闢;以至一世之闔闢,一元之闔闢,萬古之闔闢,其理一也。

  《易》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程伊川曰:《易》中只是言反復、往來、上下。愚謂:丹家之書,廣譬曲喻,亦只是言反復、往來、上下,外此皆邪說妄行,非真要自然之道也。愚按《文子》云: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文子,計然也,周時人,老子之弟子也。人身氣血,亦欲其往來流通。一不流通,小則為瘉,大則為癢、疽。痴者,節也。癱者,壅也。疽者,阻也。愚又按《子華子》云:古之知道者,築壘以防邪,疏源以毓真;深居靜處,不為物櫻;動息出入,而與神氣俱;魂魄守戒,謹窒其兌;專一不分,真氣乃存;上下灌注,氣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陰營其藏,陽固其府,源流汕汕,滿而不溢,沖而不盈。夫是之謂久生。《子華子》,程本也,孔子與之傾蓋而語者也。人身氣血,往來循環于上下,晝夜不停,猶江河之水相似,人但見江河之水束流至于海而不竭,殊不知名山大川孔穴皆相通也。豈不見廬山瀑布乎?晝夜傾注不絕,何也?水由地中行,蓋往來相循環也。日月之行亦然,隨天之旋,一出一入,往來不窮。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則往來不窮之妙只在五p身,而不又索之高遠矣。《醫書》云:人身有任、督上脈。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裹,上關元至咽喉,屬陰脈之海。督豚者,起於下極之臉,並於脊裹,上至風府入腦,上顛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所以謂之任豚者,女子得之以妊養也;謂之督豚者,以其督領經豚之海也。鹿運尾閒,蓋能通其督脈者也;龜納鼻息,蓋能通其任豚者也。人能通此二豚,則百豚皆通。《黃庭經》云: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即任、督二豚是也。右《易外別傅》一卷#19,為之圖,為之說,披闡先天圖環中之極玄,證以《參同契》、《陰符》諸書,參以伊川、橫渠諸儒之至論,所以發朱子之所未發,以推廣邵子言外之意。愚雖弗暇專志從事於斯,而丹之妙用非苟知之,益嘗試之者#20也,故敢直指方士之所斬,以破學者之惑。嘗慨夫世所傳丹家之書,庾辭#21隱語,使覽者無罈縫可入,往往目眩心醉而掩卷長嘆,如蔡季通、袁機仲嘗與朱子共訂正《參同契》矣,雖能考其字義,然不得其的傳,未免臆度而已。愚今既得所傳,又何忍緘嘿以自私。乃#22迷是書附於《周易集說》之後,而名之日《易外別傳》,蓋謂丹家之說,雖出於《易》,不過依倣而託之者,初非《易》之本義也。丹道之大鋼要領,予於是書言之悉矣。丹道之口訣細微,則具載於《參同契發揮》三篇,玆不贅云。林屋洞天石澗真逸俞瑛玉五史書#23

右《易外別傳》一卷,先君子之所著,而附於《周易集說》之後者也。先君子嘗遇隱者,以先天圖指示邵子環中之極玄,故是書所著,發明邵子之學為多。近刊《陰符經解》,兒楨請以是藥繕寫同錢諸梓,併《沁園春解》,三書共為一恢,將與四方高士共之,因請總名之日《玄學正宗》云。至正丙申春正月,男仲溫百拜謹誌。

 

易外別傳竟

 

1.     1據四庫本,在《易外別傳并叔》前有清代昊城的序言,其後又附有明代董傳策所題的《易外別傳引》。因底本言稱『并叔』,而實僅有俞瑛自序一篇,故特此說明。

1.     2『人知心』,原作『人之心』,鋸四庫本改。

2.     3『至妙者歟』,原作『至妙至妙者歟』,疑衍『至妙』二字,今據四庫本刪。

3.     4『機』,四庫本作『極』。

1.     5『至妙者也』,原作『至妙至妙者也』,據四庫本刪『至蚊』二字。

1.     6『語言』,原作『語言有』,疑衍『有』字,今鋸四庫本刪。

2.     7自『乾上坤下』至『故居中』,此一小段,四.庫本缺。

3.     8『誰往』,四庫本作『誰能一。

4.     9『統』,四庫本作『通』。

1.     10『混融』,四庫本作『渾融』。

1.     11『泰否』,四庫本作『否泰』

1.     12『之道』,原脫,據四庫本補。

1.     13『眼』,四庫本作『眠』;而鋸諸家《參同契》注本,宜作『視』字。

1.     14『匝』,原作『市』,據四庫本改補。

1.     15『溢瀉』,原作『溢寫』,據四庫本改。

2.     16『滿壯』,四庫本作[壯滿』。

3.     17『面焦』,原作『回焦』,據四庫本改。

4.     18『頒白』,四庫本作『須白』。

5.     19自『右易外別傳一卷』至『仲溫百拜謹誌』,底本此部分文字與《易外別傳》正文之問原有《玄牝之門賦》一篇,疑是錯置,今據四庫本調正。

6.     20『者』,據四庫本補。

7.     21『庾辭』,四庫本作『廈辭』。

8.     22『乃』,四庫本作『迺』。

9.     23自『丹道之大綱要領一至『俞淡玉吾叟書』幾句,四庫本略作『其詳載于《參同契發揮》三篇,玆不贅云。石澗俞琰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