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補釋條例
清 曹元弼 著
一、
治易必先明易例。例者。易之典常。所以觀其會通。孔子作彖象傳。後世章句之祖也。作繫辭說卦傳。後世釋例之祖也。李氏序云。別撰索隱。錯綜根萌。蓋發凡起例提鋼挈領之書。余往者撰次周易學。薈萃惠松崖易漢學易例。張茗柯虞氏消息。姚仲虞周易學。建首三篇之義而讚辯之。爲明例篇。凡伏羲作易生蓍倚數立卦生爻。文王周公繫辭。孔子作十翼。大經大緯。著在通例。漢師說易各有家法。殊塗同歸。及魏晉以來易學顯於儒林者。論其大要。入別例。李氏此書論撰之法。亦於別例詳之。學者治易。如不棄檮昧。宜先觀周易學。次及箋釋。而以此書爲讀本。庶乎若網在綱。博而有要。//
一、
此書名稱。新唐志作周易集注。毛氏汲古閣所藏。宋十卷本則題易傳。惠校盧氏雅雨堂本。每卷第一行題易傳卷第幾。第二行題唐資州李鼎祚集解。葢即據之。惟卷數仍分十七以合唐志。稱易傳又稱集解者。李氏集眾家之解以爲傳也。臧氏庸譏惠本一書二名。葢未深考。朱西亭本首卷首行題易傳集解卷第一。次行題資州李鼎祚。以易傳集解四字連稱。似未安。第二卷以下直題周易集解。毛氏刊本題易傳卷第幾唐李鼎祚撰。周氏枕經樓本首卷首行題周易集解卷第一。次行題周易上經唐李鼎祚集解。李氏序題。則朱盧周本皆稱周易集解。今宋本未見。參酌諸本題之。後一行自題銜名。放陳恭甫五經異義辨證例。//
一、
李氏引據諸家。往往相反相成。先後輕重且有微旨。當詳索隱中。借其書久亡。今以意逆志。統同別異。以祛來學之惑。//
一、
孫氏周易集解。網羅放失舊聞甚備。今據以爲本。參之張氏易義別錄。正其誤字。詳其出處。惟刪去王弼注。及正義所引褚氏張氏等申釋王注之語。以注疏見立學官。無待鉤沈也。此外閒有刪裁。不過百之一二。孫序謂如其疏釋以待後人。此編即無異爲孫書作疏矣。//
一、
孫氏所集外。博采傳記子史。說易古義。引易異文。以闡經旨。且爲多識畜德之助。//
一、
各本異文。注當句本字下。依鄭君禮注疊古今文之例。擇善而從。//
一、
李書引先儒皆舉姓名。所謂各列名義。孫書於鄭君特尊稱字。今遵其例。許君亦然。其但稱某氏者。或不詳其名。或承襲舊稱。不在此例。//
一、
音讀繫經文當句下。諸家異音。各繫其注下。不皆細字書之。其注亡而據音可推義者。即以音補注。大字書之。//
一、
李遵王周易集解纂疏。訓釋詳審。今頗采之。//
一、
離卦以下。與箋釋並編。亦隨編隨刊。坎以前諸卦論次反在後。校語詳略前後或小有參差。以無關宏旨。業已刊成。不復追改。//
一、
此書向無離句本。今一一定其句讀。以便初學誦習。//
一、
釋語務取文約指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欲見聖人之意。必先明其辭。聖爲天之口。賢爲聖之譯。欲明聖人之辭。必先通前賢之傳注。今將資州所集。羣賢遺言。剖析窮源。俾文從字順。易簡理得。由此博綜元覽。鉤深致遠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崇德廣業知天地之化育。成天下之亹亹。下學而上達。後之君子。當必有樂乎斯。////
李氏易解所集三十餘家及補解所集諸家考
作者:曹元弼 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