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積論說益
益
揉積跟通伯搭上線也是好主意
費氏學說易不如費氏學說益
益
哈哈消積都消到肚皮上了
何以知之
看卦形符號䷩
六塊肌
六怪積
全在內裏中空處消融
益
通伯費氏學文本曰
䷩
震下巽上
中爻坤艮
死死板板
但有益利
一個板塊框框
望之
就知道他已消積
渣滓垃圾被排出體外
通啦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Δ
鄭康成曰君以益下爲德故
謂之益雷動風行故利有攸
往利涉
大川 //
因爲益利是通過雷動風行而有
而且是爲德益下底自己沒有一絲邪念不拿回扣
故攸往有利
大川也敵擋不住
那這裡德行和益利調和一致
雷動風行並不害人就好像打拳消積
拳腳就能造就六塊腹肌一樣
鮪魚肚不再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Δ
蜀才曰此本否卦乾下之初○
汪烜曰益民之道患惠不下究//
下究>>>下達
君以益下爲德
又惠下不究既往
連犯法的也施以恩惠
這個才叫益民之道
尤其對弱勢族群
要特別關照提攜
不然就不叫損上益下
否䷋<<<弱勢族群需要君幫助脫困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Δ
張英曰損二五皆不得正益
則中正有慶此損益之分 //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Δ
蘇軾曰涉川者用木之道震巽皆木雷厲而風行
○朱軾曰乾坤始交爲震巽春陽布澤盛德在木
天道大光萬
物亨通時也//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Δ
虞翻曰乾下之坤萬物出震
故天施地生○向秀曰明王
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孔穎
達曰天施氣於地地受氣而化生亦損上益下義也
其施化之益无有方所○陸贄曰上約己而裕於人
人必悅而奉上豈不謂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諸己人
必怨而畔上豈不謂之損乎○范仲淹曰益上曰損
損上曰益者何也益上則損下損下則傷其本也損
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也○屈大均曰木以生爲
德易之道生生故重木道木道之行天地之道也○
其昶案未濟六三征凶利涉大川本義云行者可以
水浮不可以陸走今益既利往又利涉川水陸大通
日進无疆天地生化之益不可思議益之
道與時偕行大哉聖人其不局於故乎 //
開新局救苦厄
逝者已去
來者可追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Δ
孟喜曰雷以動之風
以散之萬物皆益○
王弼曰遷善改過益莫大焉○胡炳文曰風與雷自
有相益之勢速於遷善則過當益寡決於改過則善
當益純是遷改又自有相益之功也○李光地曰雷
發動其陽氣故有遷善之義風消散其陰氣故有改
過之
義 //
發動其陽氣消散其陰氣曰雷風
揉積亦是發動消散遷善改過
初九:利用爲大作,元吉,无咎。
Δ
侯果曰震
爲稼穡 //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Δ
虞翻曰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
蓋取諸此也日中星鳥敬授民
時○侯果曰益之大者莫大耕植若能不厚勞於下
民不奪時則元吉无咎○陸希聲曰此后稷公劉之
功○查慎行曰初在下民也震位東東作方興十千
惟耦用者謂上用之以大作也敦本勸農周室之基
肇此○其昶案卦本否也自初四互遷爲益而初乃
得位利用大作矣晉語以厚其欲韋注厚益也詩王
事敦我敦亦厚也下不厚事者方東作時
不可益以他事也周語民之大事在農 //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Δ
虞翻曰
王謂五
○沈該曰長子
主鬯享帝象 //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Δ
乾鑿度云益
正月卦天氣
下施萬物皆益王者法天地施政教天下被陽德用
享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所以順四時法天
地之通道也○王弼曰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
震而齊巽者也六二居益之中當位而應於巽享帝
之美在此時也○張惠言曰二爲祈穀之祭左傳啟
蟄而郊○任啟運曰二之吉剛之自乾來者益之也
○其昶案周之先祖世勤稼穡益以興利莫大於此
故曰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天施地生其益
无方初大作之吉十千維耦地不愛寶是地生也二
享帝之吉風雨和順天不愛道是天施也不幸而天
災流行歲惡不入則三有凶事之益焉又不幸而地
或圮於水境或迫於戎則四有遷國之益焉損益盈
皆虛與時偕行
皆爲民而已 //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Δ
蔡淵曰在一卦之中故三四皆曰中○其昶
案三四通可稱公乾鑿度云三爲三公四爲
諸
侯//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Δ
李舜臣曰周官以委積
待凶荒以荒禮哀凶札
或弛其政或去其征皆損上之所取以益下之凶荒
者也○胡允曰周禮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鄭注王
使人徵諸侯憂凶荒則授之以往致王命焉○陳法
曰如水火凶荒之事此下之望益於上而上宜益下
之時也夫拯災救患必有愛民之誠意既有其孚又
當酌乎損益之宜適得均平无偏枯之病則恵澤普
矣○其昶案三多凶其柔危則六三尤凶也在益言
益故有益用凶事之象傳云固有之者即賈誼所謂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杜子春注周禮
珍圭云珍亦爲鎮凶荒則民有遠志不安其土故以
鎮圭鎮安之此
即固有之之義//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爲依遷國。
Δ
鄭
剛
中曰坤爲國○朱軾曰內坤變爲互坤遷國象○其
昶案復益夬皆利有攸往其爻皆日中行鄭注復四
云度中
而行 //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Δ
徐幾曰初四爲往來
之爻有遷象古者建
國有不便于民則視民利用遷○李道平曰周禮小
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二曰詢國遷以
衆輔志而弊謀即此爻義也○張惠言曰二享帝吉
禮之大者三用圭凶禮之大者四遷邦軍禮之大者
中行告公賓禮之大者故吉凶軍賓之禮具於益焉
大凶大烖大札之事甚則有遷國之事此皆資臣工
以達於民者故在三四爻○其昶案五爲卦主所謂
國五之國也當否之時以初遷四九五乃得所承而
撰爲艮坤以止於國邑是轉否爲益之道也此論成
卦之象初利用陽四利用
陰故初四皆不可復變 //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Δ
龍仁夫曰上惠巽
順象下惠坤順象//
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Δ
程傳云五剛陽中正居尊位
又得六二中正相應以行其
益何所不利陽實在中有孚之象○李舜臣曰舉斯
加彼使皆遂所欲初不問其人也○蔡淵曰惠顧也
有孚惠心洪範所謂皇建有極用敷錫厥庶民者也
有孚惠我德錫汝保極也○梁寅曰九五不言益而
爲益之大者如天施地生其益无方也○姚鼐曰中
心至誠以順民心之所不言而同然者不必盡人問
之也○其昶案九五中正不變不動而民信禮日與
人者不問其所欲問者加私惠於人冀其知感非大
同之
益也//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Δ
虞翻曰上體
巽進退故勿
恆○孔穎達
曰勿猶无也//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看象曰看尾巴
尾巴比頭還重要
Δ
程傳云利者衆人所同欲也專欲益己其害大矣子
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孟子謂先利則不奪不饜聖賢
之深戒也○沈該曰以剛處極居亢乘尊已盈也人
道惡盈衆忿所歸蓋風雷相資極則相薄而爲災○
王應麟曰或益之自外來人皆得以益之也或擊之
自外來人皆得以擊之也孔子讀易至損與益喟然
而歎子夏避席而問答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損吾
是以歎也○胡一桂曰恆三亦巽體亦有不恆其德
之戒○王又樸曰安而後動易而後語定而後求者
恆也修其三者故全全者偏之反則勿恆者必偏矣
○其昶案上下皆益謂之全一益一損謂之偏偏於
求益而不顧人之損非可恆之道也暫時得益及其
終也入莫之益且擊之矣是故兩利爲利兩益爲益
莫益之偏辭也由其立心无恆之所致巽爲近利知
己而不知有人能行於暫而不能行於久也或擊之
自外來者外謂卦外損益反對損極必益益極必損
也淮南子云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曰
損益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
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
不察也此及說苑所載孔子答子夏之問皆從兩卦
反覆相
循爲說//
易四終////
揉積論
[]
夫微之顯者,積也。
人身皮裏膜內必有津液滋潤其間,乃”氣血之所生”也。
及氣血因感傷而停滯,則津液變涎沫以凝結,氣血可以復通,凝結不能再解,潜孳暗長,無減有增,此積之所由成也。
若銅鐵遇潮濕生鏽,非括磨不能去,正如積之非揉不消,同一理也。
人生幼稚無積,積生則絕。
少年氣血旺,積不能生,壯年氣血更旺,嗜欲開,難免積,隨長隨消。
中年並生並育,氣血旺則伏,否則爲患。
中年以後積漸大,佔地闊。
同是氣血也,積有餘而人反不足,賓奪主食矣。
[]
皮緊、面鼓、項粗。腮縮,耳反、唇掀、結喉、露齒,此形之不足於外者也。
要當要害之地,手足則麻木、癱瘓;頸項則瘰癧、噎嗝;大舌則瘖啞、歪斜;耳目則聾瞶、糊塗,此急不待時者也。
倘不甚重,尚可苟延,逮至晚年,頭尖、項壅、背駝、肩聳、腿胯直強、手足痿痹,四肢塞滿,空隙毫無,生意隔絕,而人積偕亡矣。
此無他法,惟揉以去之,倘得消多長少,或是一條生路也。
[]
或者曰:所言皆病之內症,古有醫案方藥,安見所謂積?安見揉有效?自古無此治病法也。
予應之曰:子遵古而言內症是也,獨不見生於外之癭瘤乎?附體成形,耗其氣血,日長月大,竟以致命。雖有筋脂膿血石肉之別,要皆氣血凝結之積,古方皆以藥內消,然歷見消去者,十不獲一。緣病在皮里膜內,藥力不能到也,在外揉之,竟可消散。
今之所謂積者,即如癭瘤使之反生於內,得不統謂氣血之積乎?獨可專仗藥力消之乎?
總之,凡百病症,皆以氣血爲主,通則無積,不通則積,新則積小,久則積大。
不論大小內外病症,果能揉之,使經絡氣血通暢,則病無不愈者,不必先爭此揉積之名分今古也。
[]
再以淺近者申之,如頭痛揉提太陽及眉心,立見輕爽;喉痛重提項前,亦見效驗;小有腫痛瘡癤,揉之立時解散。
揉之爲法,有益無損,且可窒病之源,拔病之根,思患預防之道,無過是者,豈反不及臨渴掘井之醫藥耶?
且也,病遇良醫實是罕逢,而遠鄉僻野,更無所謂醫藥矣。
況疳勞鼓嗝,醫效難期:肓上膏下,藥力不到,更有無力延醫市藥者,尤堪憐憫也。
俗語云有病靠天,此無法如何之詞也。
[]
然則何如儘自己之心,竭自己之力,用日月之功,保百年之命,上可對天地,中可對父母,下可對自身。
今有揉曬二法,既不借人之力,又不費己之財,矢以誠,行以勤,用以和,守以恆,凡百病症,概可立愈。
健旺精神,延年益壽,此即所謂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也,請自身始。
[]
從古良醫代不乏人,真可起死回生,實是出神入化,然垂名千古而心法無傳,徒留醫案方藥,後人則效無從。今兹之道,若大路然,人人能爲,時時可行,惟患人之不求,不患法之不傳也。
集說既成,弁以揉積論,願先覽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