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六六八養生
太平御覽卷第六百六十八道部十養生
道部十養生
六六三十六加八等於四十四
四十四四四之重
也就是兩個四交疊
陰變於六正於八。
四據説文言
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從四。(息利切)←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4730齊魯1281)
陰數也者。倍二爲四。倍四爲八。皆耦數。易繫辭。天三。地四。乾鑿度。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陸倕新刻漏銘。測於地四。參以天一。 象四分之形者。口象四方。鄭注。乾鑿度云。方者徑一而帀四也。說苑。發於一。成於二。備於三。周於四。八象其分。本書八下云。象分別相背之形。又六下云。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
那現在我們要測地參天
Double四等於Double周
周遍環顧養生之道
從太平御覽之兩篇文來看668&720
看古代帝王接收的養生資訊是什麼
篇幅不大
先輪一遍
01
太平經曰養生之道安身養氣不欲喜怒也無憂故自
壽也。//
02
又曰一者數之始也生之道也元氣所起也天之大綱
也故守而思一也子欲養老守一最壽平氣徐卧與一
相守氣若泉源其身何咎是謂真寶老衰自去。//
平>>>道之素也<<<平心静氣
標點不要看多
看多了准你平不了氣
03
又曰古者三皇之時人皆氣清深知天地之至情故
悉學真道乃復得天地之公求道之法静爲基先心
神巳明與道爲一開蒙洞白類如晝日不學其道若
處暗室而迷方也故聖賢遑駭。//
巳起也<<<死而復活
04
太上經曰守一則諦定心源守静則存神忘形定氣通
無道成真降。//
諦定>>>審定<<<髣若有神純一不二
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諟。理也。正也。諦也。審也。
定氣>>>老神在在
通無>>>安坐定氣通無共有
定氣>>>老神在在
通無>>>安坐定氣通無共有
05
《三元真一經》曰:體百神者,耳爲帝君之窗門,目者太一之日月,鼻者三元之丘山,口者絳宮之朱淵,眉者白元之華蓋,發者明堂之林精,舌者元英之龍轅,齒者胃宮之威力,手者膽神之外援,足者腎元之靈關,陰極者洞房之真機也。
又曰:涓子授蘇林守三真一之道,后林復詣涓子寢静之室,無復之矣。留一紙書置卧內,以與林也。其文曰:「五斗三一,大帝所秘,精思十二年,三一見相,授子書矣。但有三一,長生不滅,況復守之乎?能守三一,名刊玉札,況與三一相見乎?加存洞房,爲一清公;加知三元,爲五帝君后,金闕帝君,所以乘景迅云,周行十天者,實由洞房,三元真一之道也。世之學者,皆尊守一,當令心樸神凝,體專誠感,所以百念不生,精意不散,但有三月,內視注心,一神系念,不散專氣,致和由樸之至也,得之速也,自樸散真離,華偽互起,爭競亂生,故一不卒感,神不即應,非不欲往存之者。不專思之者不審,故起積年之功,絕有仿佛耳。三一之法,上清真書之首篇,高上之玉道,神仙之津途,眾真之妙訣。子能守一,一亦守子;子能見一,一亦見子。一須身而立,身須一而生。守一之戒,戒於不專,專復不久,久不能精,精不能固,固而不恒,則三一去矣,身爲空宅。
《五符經》曰:知一者,尾筳不知也;不知一者,尾筳能知也。一者至貴,無偶之號。必欲長生,三一當明;思一至饑,一與之糧;思一至渴,一與之漿。一能成陰生陽,推行寒暑。其大不可以六合隱,其小不可以毫芒兆。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存一至勤,一能通神。少飲約食,一乃留息。知一不難,難在於終。知真不爲,與不知同,求之不己,登彼玉清。
又曰:養其氣,所以全其身。
又曰:食氣者,常有少容。
《老子》曰: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其樞略,慎戒勿失。先損諸欲,莫令意逸。閑居静處,精細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當制念以定志,静薯以安蜀,寶氣以存血,思慮兼忘,宜想內視,則身神并一;静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道。
又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太上真經》曰:一乃無象,求之難得,守之易失。易失由識劣,貪欲滯心,廓然無爲,惟在守一。積而未極,皆由漸升,當在三元諦識神氣,狀貌名字,出入有無,生鎮三宮,尸毒自去,聖真仙經,隨因授之。
《八素經》曰:凡學至道,諦定其心,除患清身,知變革慮正。身清然後心定,心定則道成,道成則真降。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正化由定心,心定則識清,識清則會于道。
又太極真人曰:古人爲道也,玄寂静蜀,念真存元,示漸引未,歸識源神,知而能見,見而能從,從而能習,習而能堅,堅而能成,成而不居。善人在於天下如橐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謙虛無欲也。欲者凶害之根也,無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聖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
《太一洞真經》曰:兩耳名爲六合之高窗也。
又云:齊中名曰授命之宮也。
又曰:養生之道,耳目爲主。雜視則目暗,廣聽則耳閉。
《裴君內傳》曰:夫求道者,要先令目清耳聰爲主也。且耳目是尋真之梯級,綜靈之門戶,得失系之。《仙經》曰:養生以不傷爲本,此要言也。
《太清真經》曰:一切含氣,莫不貴生。生爲天地之大德,德莫過於長生。長生者,必其外身也,不以身害物,非惟不害而己。乃濟物忘其身,忘其身而身不忘,是爲善攝生者也。真道養神,神能飛化。
《太上三元經》曰:養生之道,必愛氣存神,不可劇語大呼,使神勞氣損。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納以和六液。
《玄示經》曰:夫形體者,特生之具也,非所以生生也。生生乃以素樸爲體,以氣爲元,以神爲形,此乃生之宮庭也。以無爲育其神,舒釋玄妙之門,往來無形之間,休息於無鄰,此所謂得玄明之生源。又云:外想宜絕,內注玄真,然後長生可罰。
《妙真經》曰:道人謀生,不謀於名。胸中絕白,意無所傾。志若流水,居若空城,積守無爲,乃能長生。
《眾真戒》曰:性躁暴者,一身之劇賊,求道之散梯也。用之者真去,改之者道來。每事觸類,皆當柔遲而盡精潔之理。如此幾乎道也。神者天地之所馳也,頤神養性,行生道氣,以度難也,此乃上聖真人達識也。夫爲道者當行此,以載其身。
《太一帝君經》曰:若能常行九晨照洞房泥丸之法者,檢魂魄,制萬邪,清凈行之,以致靈仙之氣降於寢室,所謂引三光九星,以照百神者也。
《上清列紀》曰:胎閉静息,內保百神,吞景咽液,飲食自然,身必壽考,可得陸仙矣。
《太上真卻守要》曰:夫氣者,神明之器,清濁之宗,處玄則天清,在人則身存。夫生死虧盈,蓋順乎攝御之間也。
《太洞玉經》曰:食玄根之氣者,使人體中清朗,神明八聰,身有日映,面有玉澤,服餌朝液,懸糧絕粒,道要於金醴,事妙於水玉,所謂吐納自然之太和,御九精之靈氣者也。
《抱樸子》曰:長生之要,在乎還年之道也,延年除病其次焉。有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壯,而知還年陰丹以補腦,彩七益於長谷者,不服餌藥,亦不失一二百歲。凡仕之道有首萇:才所不達而困思之,力所不勝而張舉之,深憂重怨,悲哀喜樂,汲汲所欲,戚戚所患,寢息失時,沉醉吐嘔,飽食即卧,跳走喘息,歡呼哭泣,陰陽不交,積傷至盡,乖養性之方。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不欲甚勞,不欲多汗及多唾;奔車走馬,極目遠望,多食生冷;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大寒大熱,大風大霧,不欲冒之;五味不可偏多。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久則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卧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制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沖營胃,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然後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盡於此矣。若有欲決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端極情,不營久生者,安可告養生之言哉。
《登真隱訣》曰:方諸青童云:人學道亦苦,不學亦苦。二苦之始乃同,爲苦之終則異,爲道者緣苦得樂,不爲道者,從辛苦而己矣。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獲身至死,其苦甚矣。心腦積罪,生死不絕,其苦難說,況復不終其天之年老哉?此不爲道之苦也。爲道亦苦者,清凈存真,守玄思靈,尋師勞苦,歷試數百,用志不墮,亦苦之至也。此爲道之苦,數十年中,爲苦之理乃有甚於彼。得道之日,乃頓忘此苦,猶百日之饑一朝而飽,豈復覺向者之餒乏耶?非道則不可。
右英真人曰:夫內接家業以自羈,外綜王事以雜役,此亦道之不專也。夫抱道不行,猶無道也,握寶不用,猶無寶也。
紫微元君曰:疾之所生,生乎念多;邪之所兆,兆於心散。念多則事廣,事廣則累繁,浮泛莫撿,紛竟不息,內煎萬慮,外勞百役,形神弊矣,眾病安得不興?高墉重關,猶恐寇至,況辟扉去防,自我致寇也?智以無涯傷性,心以爲惡蕩真。形來宰邵,聲發入聽,其爲關意屬想,實有增羨。魂者正神,神貴明信;魄者邪鬼,鬼尚狂悖。飛仙之想觸見,必念慈護之情,遇物斯極,以此爲心,心即道矣。
《九華經》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磨鏡決牖,則能恥鞔萬靈,眇察絕響。面者神之庭發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發素,所以精氣內喪,丹津損竭。精者體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所以老隨氣落,耄己及之。
《真誥》曰:富貴者,破骨之斧鋸,載罪之舟車,適足誨愆要辱,爲伐命之兵,非佳事也。是故古之高人覽罪咎之難豫,知富貴之不可享也。遂肥遁長林,棲景名山,欲遠此跡,自求多福,保全至素者也。斐君曰:三關常調,是長生之道也:口爲天關,手爲人關,足爲地關。調則五藏安,安則無病。又存五神于體,謂兩手、兩足、頭也。頭相恒青,兩手俱亦,二足常白者,則去仙近矣。昔徐季道學仙於鵠鳴山中,亦時時出市道間,忽見一人著皮袴褶,柱桃杖。季道乃拜之,因語季道曰:「欲學道者,當巾天青,詠大歷,踏雙白,回二赤。」此五神之事,其語隱也,大歷三皇文也。此即大素五神事,別有經品。
《黃老經》曰:士能遺物,乃可議生。生本無邪,爲物所嬰,久久易志。志欲外,無能守,以道爲貴生。
《太上太真科》曰:一在人身,鎮定三處。能守三一,動止不忘。三尸自去,九蟲自消,不假藥餌,不須禁防。久視之要,守一爲先,次行師教。授職隨才,依功進位,積善居尊,宣揚妙氣,開導后生。
《三皇經》曰:天能守一,覆而不舉;地能守一,静而能處;岳能守一,不避寒暑;海能守一,流而不還;人能守一,必得真仙。
《昇玄經》曰:道有大法,得之立得,是謂三一之道,當有將軍吏兵,斷絕惡道。
《上清玉皇》曰:三真者,兆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元始,變化離合,與真洞靈。微哉難言。非仙不傳。
《太上素靈經》曰:三一者,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是以胃池體方而授物,腦宮圓靈而適真。太上曰:真人所以貴一爲真者,一而己。一之所契,元氣造化。一之變通,天地冥合。是以上一爲身之天帝,中一爲絳宮之丹皇,下一爲黃庭之元主。而三之一真,并統身內二十四氣以授生,生立一於身。上應太微二十四氣真,真氣徊和,品物流形,玄神渾分,紫房杳冥。上一貞,帝之極也;中一真,皇之主也;下一真,王之妙也。天皇得極,故上成皇極;地皇得主,故上成正一;人皇得妙,故上成眾妙。三皇體真而守一,其真極也,得一而己。
《集仙錄》曰:凡動作視息,飲食語言,好惡是非,人各有歲月日時,隨其所屬,以定其分,此物理之常數也。身有應敗之患,神有應散之期,命有必盡之勢。夫神在則人,神去則尸,蓋由嗜欲亂心,不能忘色味之適。夫修其道者,在適而無累,和而常通,善惡各報報應之理,毫厘無失。長生之本,惟善爲基,人生天地間,各成其性。夫氣清者聰明賢達,氣濁者凶虐癡憨,氣剛者高嚴壯烈,氣柔者慈仁淳篤。夫明者伏其性以延命,闇者恣其欲而傷性。性者命之原,命者生之根,勉而修之,所以營生以養其性,守神以養其命。人之生也,皆由於神,神鎮則生,神斷則死。所以積氣爲精,積精爲神。故仙者內求,內密則道來;真者修寂,修静則合真。神者須積感則靈通,常能守一,則仙近矣,則與天地共寄於太無中矣。又能洞靈體無,則太無共寄於寂寥中矣。能洞寂則聽視不聞見,與道冥矣。道者靈通之至真也,術丈變化之伎玄也。道無形,因術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契道。道之要者,在深簡易之功。術之秘者,惟藥與氣也。上士服之,升爲仙官;中士服之,棲集昆侖;下士服之,長生人間。於是太一元君述還丹金液之要,行於世。
又曰:木公金母者,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氣成真,與道合體,且氣之彌綸天地,經營動植,在人爲人,在物爲物,發大蘊,散無窮。性發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行之者道。玄老云致虛極,守静篤,萬物將自復,復謂歸于道而常存也。長久之要者,天保其玄,地守其物,人養其氣。
又曰:商王聞彭祖有道,拜爲大夫。每稱疾閑居,不預政事。服云母粉麋鹿角水掛。常有少容,性深静,不自言有道。王詣問,莫之告。王於掖庭立華屋紫閤,使祖居之。問延年益壽之道,答曰:「欲登天上補仙官者,當服元君太一金丹。此道至大,其次當愛精養神,服食草藥,可以長生;其次陰陽運氣,導養屈伸,使百節氣行,關機無滯,此可以無使病所侵。思神念真,坐忌煉液,皆可以令人長壽。若溯流補腦之要,此甚難行。有懷棘履刃之危,又非王之所爲也。吾所聞淺薄,道止於此,不足宣傳,人生於世,但養之得宜,可至百餘歲。不反此者,是皆傷之也。大醉、大喜、大怒、大溫、大寒、大勞、大極,皆傷也。至樂至憂,至畏至怖,至撓至躁,至奢至淫,皆傷也;甚饑甚渴,甚思甚慮,皆傷也;久坐、久立、久卧、久行,皆傷也。寒溫得節,饑飽適宜,無思無爲,惟清惟静,此可與言修身耳。己得其壽,復養之得宜,則宜長壽,但要莫傷也。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者,所以適身也。美色曼態,不至思欲之感者,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不求者,所以一其志也。八音五色,不至耽溺者,所以導心也。凡此之物,本以養人,人之不能斟酌得中,反以爲患。故聖賢垂戒,懼下才者溺之流遁忘返,用之失所。故修道之士,皆令禁之,欲以檢制之易也,亦由水火,用之過當反爲害耳。人不知經脈損,血氣不足,內理空疏,髓腦不實,體己先病,故爲外物所犯,因風寒酒欲以發之。若本充實,豈有病邪?凡遠思羨愿傷人也,憂恚悲哀,人情過樂,忿怒不解,汲汲所愛,戚戚所患,寒溫失節,陰陽不交,皆所傷也。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導養神氣,使人不失其和。天地晝離而夜合,一歲三百六十交,故四時均而萬物生,生成不知窮極,所以天不失其動,地不失其和,物不失其生,而能長久也。人不能法天地而有常,減衣絕食,自取死病,愚之甚也。去此修攝節宣之外,則有服元和之氣,得其道則邪不能入,此理身之本也。其餘含景思神,歷藏導引,吞餌服御之事千七百餘條。及四時首月,責己謝過,卧起早晏之法,可以教初學之士,引進向善之門,漸正其心而徐息其罪咎,非便能致人得道也。若血脈枯竭,神氣凋敗,豈鬼神念真而能守之,固未知其益矣。此由凡人爲道而求其末,不務其本也。」
又曰:內不養神,外勞其形,元精漸虛,神氣困竭。而晝夜服勤,讀誦經訣,此亦尾嫳也。諸經萬三千首,皆示以始涉之門庭耳。商王具授諸要,行彭祖之亦壽,但不能戒其淫欲耳。
《集仙錄》曰:女凡者,陳市上酒婦也。作酒美,有仙人過其家飲酒,即以素書五卷貰酒。凡開視之,乃仙方養性長生之術也。凡私寫其要訣,依而修之三年,顏色更少。數歲,貰酒仙人復來,笑謂之曰:「盜道無師,有翅不飛。」女凡隨仙人去,不知所之。
又曰:太陽女朱翼得吐納之道,事絕洞子李修。修著書四十篇,名曰《道源》。常行之道,以柔勝剛,弱制強,如臨深履危,御奔乘朽,差之毫厘,喪爾之策,勤而行之,可以長壽。
又曰:太陰女盧金學道未成,當道沽酒,密訪其師。會客過,使問客土數爲歲,但南三北五東九西北中耳。一還報曰:「客大賢者,至得道人也。我始問一知五矣。」遂問長生之道,得補導之要,蒸丹之方。
又曰:太玄女顓和常曰:「人之處世,一失不可復得,一死不可復生,況壽限之促,非修道不可延也。」遂洗心求道,而得其術。
URN: ctp:taiping-yulan/6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