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呂氏春秋季春紀三月紀__盡數

呂氏春秋季春紀三月紀__盡數

紀理法也

季春三月簡直帥斃了

集得又大又圓又壯之精氣

自然能盡其行化之理數

得真善美聖

但貪婪的人不在其列

所謂動精者夭

故底下說盡數


 

盡數

二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爲利,莫不爲害(順者利時逆者害時)。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精神內守無有貪欲故形性安則壽命長)。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盡也憑其無欲之情不夭隕故盡其長久之數)。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諸言大者皆過制也)。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傳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孟子曰人性無不善本其善性閉塞利欲疾無由至矣)。

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爲飛揚(舊校云一作翔),集於走獸與爲流行,集於珠玉與爲精朗,集於樹木與爲茂長,集於聖人與爲敻明(集皆成也敻大也遠也敻讀如詩云于嗟敻兮○此韓詩)。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舊校云養一作善按此段用韻善字非也),因智而明之(因依也明智也)。

流水不腐(腐臭敗也),戶樞不螻(意林作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爲腫爲風(腫與風皆首疾),處耳則爲挶爲聾(皆耳疾也),處目則爲䁾爲盲(䁾肝䁾盲無見皆目疾也),處鼻則爲鼽爲窒(𪖵鼻窒不通),處腹則爲張爲疛(疛跳動皆腹疾),處足則爲痿爲蹶(痿不能行蹷逆疾也)。

輕水所多禿與癭人(禿無髪癭咽疾),重水所多尰與躄人(腫足曰尰躄不能行也),甘水所多好與美人(美亦好也),辛水所多疽與痤人(疽痤皆惡瘡也),苦水所多尪與傴人(尫突胄仰向疾也傴傴⿱兆目 -- 脊疾也)。

凡食無彊厚,味無以烈。味(烈猶酷也)重酒(重酒厚也),是以謂之疾首(疾首頭痛疾也)。食能以時,身必無災(時節也不過差故身無災疾也)。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葆安也)。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端正將養)。百節虞歡,咸進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

今世上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於招停藝也患射不能中不知循彀精藝而反脩其標的故曰何益於中也)?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爲其末也(古之人治正性保天命者也不然則邪氣乘之以疾病使巫醫毒藥除逐治之故謂賤之也若止沸以湯不去其火故曰爲其末也)。//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夫之注天地之氣

夫之注天地之氣

 


橫渠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途,然其爲理也順而不妄。

橫渠說天道地

言天地聚散皆氣

物之相感

有同異

有攻取

時位異而知覺殊

陰陽聚而不相肖

 

順不妄

逆不惶餒 ㄏㄨㄤˊㄋㄟˇ惶恐氣餒

攻取百途

《史記》有“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天大地大的事沉穩以對即是

 

夫之

聚則見有,散則疑無,既聚而成形象,則才質性情各依其類。同者取之,異者攻之,故庶物繁興,各成品匯,乃其品匯之成各有條理,故露雷霜雪各以其時,動植飛潛各以其族,必無長夏霜雪、嚴冬露雷、人禽草木互相淆雜之理。故善氣恒于善,惡氣恒于惡,治氣恒于治,亂氣恒于亂,屈伸往來順其故而不妄。不妄者,氣之清通,天之誠也。//

 

 


橫渠易說__恒䷟

 

橫渠易說__

不玩不得

玩之乃得

要你玩什麼

玩舌玩把戲

蛇甚←←←

謹慎觀察

以意調之

樂乎其中即是



〶〶☳☴

恒: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觀書當不以文害辭

如云義者出於思慮忖度

易言天地之大義

則天地固无思慮

天地之情

天地之心皆放此//

怎麼玩都行但觀書當不以文害辭

譬如說言義者皆出於思慮忖度

思量考慮

法律規章規矩條理者無害

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家人

引經據典無傷大雅

所謂觀書者即觀此風雅

 

[]

初六:浚恒,貞凶,无攸利。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柔巽在下以應於上,持用爲常,求之過深也。故人道之交貴乎中禮,且久漸而成也。持一作特。//

 

[]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以陽繫陰,用以爲常,不能無悔,以其久中故免。//

 

[]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進則犯上,退則乘剛,故動則招悔取辱,惟常守一德,庶幾取容,故曰不恒其德則無所容也。一有“雖然貞吝,德則可常也”。//

 

[]

九四:田无禽。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田以時至則禽或可得,處常非位則功無以致,故君子降志辱身,不可常也。//

 

[]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上六:振恒,凶。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卦例於上爻多處之以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至恒又不可以此處,但見其不常在上,故大無功也。易道灼然義理分明,自存乎卦,惟要人玩之乃得。//

 


五陰譬喻經__無有強

五陰譬喻經__無有強

 

國辭說五陰

佛教用語。陰是堆、積聚的意思。佛教稱構成人或其他眾生的五堆成分爲「五陰」。分別爲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其中除色陰外,其餘皆屬精神層面。色指組成身體的物質,受指感覺,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識指認識分別作用。由於每一種陰,都是由許多分子積聚而成,故稱爲「陰」。《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樂觀五陰如怨賊。」也稱爲「五蘊」。

 

國辭說譬喻

利用二件事物的相似點,用彼方來說明此方,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可分爲明喻、隱喻、略喻、借喻、假喻五種。

 

無有強>>>沒有

色之性無有強

痛之性無有強

想之性無有強

行之性無有強

識之性無有強

張載說

聖人成其德

不私其身

故乾乾自強

所以成之於天。

反過來說

私其身

就沒有辦法成其德成之於天

天都不理你了

定勝的法則破滅

五陰熾盛

自說其熾

又有何用

破入鬼道

堪憐可憫(憫憂有所在

 

五陰譬喻經 

東漢安世高譯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景祐太乙福應經序

《景祐太乙福應經》


 

景祐太乙福應經序

太極之星赤而明者曰太乙其佐乃五帝其神實首九宫者天子東

南之郊春秋必祭黄帝始著神曆之法漢武帝乃置甘泉之司畫北

斗於杜荆衣祝宰於繡服自此建靈旗而指代國奉瑄玉而見雲陽

由是太乙之神遂以爲兵禱方士之說其書乃以象垂于天非衆星

之可比福生於國盖歷代之攸傳若夫所臨之邦稱爲祥曜所祈之

報信如元龜興善於人其應猶嚮萬秩惟大百王共尊朕紹于宏圖

聞斯至治凡所爲政必奉于天治國安民未嘗離道况爲元皇之所

使降燦于紫宫之居積有舋舋之辭備紀昭昭之鑑求之累集散在

遺編究其指歸頗有繁蕪畧風捕影未易爲功然備爲功多見其怠

朕持親鑑亦應難用因命太子洗馬兼司天春正官權同判監楊維

德春正王立翰林天文李自立何湛等於資善堂撰集遣入內侍省

東頭供奉官勾當御藥院仕承亮鄧保信皇甫繼和同楊維德等總

其功程其事數月書成乃以請衆言太乙者別爲一集九十卷因命

曰景祐太乙福應要焉今且與古者班固藝文所紀太乙之說九有

百家曰太乙兵法曰太乙雜占曰太乙雲雨曰太乙陰陽曰太乙北

斗數名其篇旨逸今之錄惟自黄帝太乙式後所存無幾然所編之

集其始紀于上元分其四計其中明君基臣基民基之位大遊小遊

之名九州十二次之災祥三年十二年之考治其具分部類著之編

聯其末則風霜雨雪之不時兵革饑饉之所繫歲時宗所营之法

𧚅之科行師出軍指方辨位叢出乎內無所不該至於陽九百六之

言亦盡窮神深妙之要垂爲天法以觀方來昔古者黄帝堯舜通其

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今之兹

集鈎深致遠固微闡幽可以决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務君萬國者可

不尚歟機政之余因序于簡首

朝義大天太子洗馬兼春官正權判監兼提點曆書柱國賜紫金

魚袋臣楊維德奉

聖旨撰集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濂洛關閩書__正蒙背誦五十九章

濂洛關閩書__正蒙背誦五十九章

關派洛書機制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

 


正蒙

(此書廣大艱深。今擇其醇正明易者。以便學者誦習。凡五十九章。)

 

[01]

張子曰。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爲理也。順而不妄。

Δ

聚散者。春夏則聚。秋冬則散也。攻取者。或火剋金。或水勝火也順謂無矯揉造作不妄謂無虛僞駁雜蓋天地之二氣五行變化錯綜雖聚散攻取百出其塗。然其爲理則皆出於自然而無不實也。//

 

[02]

張子曰。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Δ

此釋天道性心之名義以示人也沖漠無朕而其理已具故由太虛之形體言之則有天之名陰陽迭運而其機不窮故由氣化之周流言之則有道之名虛與氣在天者也合天之理氣而屬於人之身則有性之名性無爲而氣有知覺者也合無爲之性而運於知覺之氣則有心之名蓋以其自然者謂之天以其粲然者謂之道以理之託氣而附著者謂之性。以之託氣而運行者謂之心。四者名義不同。脈絡相因。既當析而言之。尤當會而通之。欲盡心知性體道以合天者。誠不可不思其故矣。//

 

[03]

張子曰。天道不窮寒暑已。衆動不窮屈伸已。

Δ

天道之所以不窮者。寒暑之相推而已如日月往來迭運成歲皆造化之自然也。衆動所以不窮者伸之相感而已如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皆物理之自然也//

 

[04]

張子曰。陽之德主於遂。陰之德主於閉。

Δ

陽氣發舒故以生長爲德。主於遂。氣至即行無有阻抑也陰氣閉塞故以收藏爲德主於閉渾然凝聚無少滲漏也//

 

[05]

張子曰。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日旦。及爾游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Δ

體者爲之體也王往通出王言出而有所往也。旦亦明也從容之意昊天四句大雅板之辭言天地之閒物物具一天理是天爲物之體而不遺猶事事皆從仁出是仁爲事之體而無不在也。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固極委曲煩重。然皆肫然愛敬之心所發見無一物而非仁也若夫天道昭明凡人往來游息之所此理無往不在詩之所言者尤可見天無一物之不體矣。//

 

[06]

張子曰。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誠故信。無私故

Δ

所謂神以天之妙萬物而言也畏也冥漠之體。無聲之可聞也而運行不忒。自不言而信焉。神妙之用。無形之可畏也。而臨下有赫。自不怒而威焉。蓋天之道至誡而無私者也。惟誠實無妄。故能運行不忒而信。惟至公無私。故能臨下有赫而威。苟有一之未誠。有一之或私。其能若是之信且威乎。觀天可以知聖入矣。//

 

[07]

張子曰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Δ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蓋運行於上者。本無形體。故即有形之中而指言其無形之理是之謂道。若形而下者。未免麗於形體。則器而已矣。不可以道言也。要之。理不離乎氣。而實不倚於氣。此道之所以長留天壤歟。//

 

[08]

張子曰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識自然之爲體爾

Δ

道在名象之表亦即寓象之中故寒暑晝夜道之自然也世人亦或知之。然其一闔一闢之變。往來不窮之通。自然之中。有所以爲物之體。而物所不能遺者。世人固未始識耳。苟識其意而參前倚衡。在在見道豈復世人之所謂知哉。//

 

[09]

張子曰。神無方。易無體。大且一而已爾。

Δ

神即天德也。無所不在而不可以方所求。故無方。易即天道也。交錯代換。而不可以形體拘。故無體。無方無體皆妙萬物而無有窮際。是則大矣。然神者理也。而爲氣之主。易者氣也。而爲理之發。理主氣而氣載理。且合萬物而同出一原。又自一也。故大且一而已爾。觀於大且一。而知即神即易。非有二物。天德天道。不於此可見哉。//

 

[10]

張子曰。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

Δ

謂見用也爲國必視乎賢才賢才見用則國將有昌盛之機才謂賢能也亢宗必視乎子孫子孫賢能則族將有強大之勢此事理之必存氣機之先見者有國家者。不可不知也。//

 

[11]

張子曰義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聖動靜合一存乎神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

Δ

存謂居而有之也。義者處事之宜。命者所受之正。義命合一。乃理之當然。故曰。存乎理。仁無所不體。智無所不知。仁智合一。乃聖之能事。故曰。存乎聖。動根於靜。靜根於動。動靜合一。循環不窮而神妙莫測。故曰存乎神。獨陽不生。獨陰不成。陰陽合一。絪縕交密。而道體周流。故曰存乎道。義命仁智人之性也。動靜陰陽天之道也。性與天道合一。皆屬極誠而無妄故曰存乎誡。蓋義命以精麤言。仁智以體用言。動靜以內外言。陰陽以氣化言。性與天道以天人言也。//

 

[12]

張子曰性者萬物之一原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爲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Δ

大人者大德之人也。立謂處之當。以禮盲。知謂察之精。以智言。愛謂恩意之周。以仁盲。成謂區畫之遂。以義言。四者皆盡性之道也。言性也者天之所以賊予萬物。同出於一原。非有我之所得私也。惟大人爲能全其仁義禮智之性以盡其道。是故己有所立必欲人之俱立不自私其立也己有所知必欲人之周知。不自私其知也。己有所愛必欲人兼有所愛。不自私其愛也。己有所成。必欲人各有所成。不自私其成也。蓋以此性人所同得。必如是而道始盡。此大人所爲盡己之性以盡人物之性也。若彼尚有氣稟偏駁。自安於蔽塞。爲吾之立知愛成所不得施者。則亦末如之何。而大人之必固已盡矣。此即大學明德新民之事。中庸成己成物之道。而張子作西銘之本旨歟。//

 

[13]

張子曰。盡性然後知生無所得。則死無所喪。

Δ

世人樂生惡死每有得喪之患此皆未能盡性以知其理而以生死爲得喪也惟能盡其性者不以夭壽二其心豈樂生惡死之心與人殊哉亦實見夫夭壽之本無有二其聚散於吾身者一人之私也其不敝於兩閒者天下之公也故知此理非有我之得私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生無所得則死亦無所喪矣夫死生亦大矣而所得所喪不關焉人可不務盡其性以無負此生哉。//

 

[14]

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Δ

天命流行。賦予萬物。純粹至善。所謂天地之性也。自人受形而後氣有昏明純駁之不同。此性墮於其中亦因有昏明純駁之或異。所謂氣質之性也。然氣雖昏駁而理本純明。惟用變化氣質之功以善反其初。則昏駁去而純明存。而天地之性在我矣。故氣質之性出於後起。非本於生初。君子不以之爲性而必欲勉力學問以自復其本然之善也。蓋天地之性專以理言。無乎不善者也。若氣質之性則利行困知勉行之功也。程子亦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自孔孟而後言性者折衷於二子。而諸家紛紛之說皆可廢然返矣。//

 

[15]

張子曰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麤矣

Δ

吾性中本有善而無惡故必幾微念慮之閒纖惡必除而後所得於天者。本然之善無有不全。斯成性矣。若察之不精。則惡之根未絕。雖有善必不能無雜也。此去惡之所以務盡也。//

 

[16]

張子曰。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Δ

道在天下非以煩苦斯人也和樂其道之端乎蓋人心惟和則彼此無閒故可大人心惟樂則始終不倦故可久天地之性所以確然易而隤然簡者久大而己矣一和樂而吾性可與天地通造道者奈伺不求其端哉。//

 

[17]

張子曰。莫非天也。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Δ

謂挈去之也人稟氣質以生莫非天也但氣質之中有陽明陰濁之異陽明勝則德性用而天理周流陰濁勝則物欲行而天理澌滅夫陽明勝者好也陰濁勝者惡也若挈去其惡以全其好使德性用事而物欲不行。則非學不爲功矣。//

 

[18]

張子曰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Δ

見聞之知乃與物交接而後生。是從外而得。非德性中所本有也。若德性所知則氣質清明。義理昭著。原不萌於見聞。此天之所與。自有生而已具。但衆人則爲私欲所蔽。惟聖人能全其天之本然耳。//

 

[19]

張子曰。成心忘。然後可與進於道

Δ

成心私意也。成心未忘。皆起於有我之私。而道何由進。故必私意務盡。廓然無我。成心忘然後可與窮理盡性而進於道。有志者慎毋執成心而不化也。//

 

[20]

張子曰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Δ

成心而日忘。猶未可謂無也。若夫無成心者。意必固我淨盡消融。其於萬事萬物隨時順應而各得其中所謂君子而時中者也學者豈易及哉//

 

[21]

張子曰以我視物則我大以道體物我則道大故君子之大也大於道大於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Δ

物皆備於我。故以我視物則我大。然以道之無物不有。兼體夫物我。是我亦一物。聽命於道者也。則道大。惟道大於物我。故君子之所以爲大者亦惟以身體道。道大故身亦大。大於道也。若不能體道而徒自大其身。則驕誇躁妄罔念而作狂矣。豈體道之君子哉。要之。見道無非見我。人能弘道非道之能弘人也//

 

[22]

張子曰知德以大中爲極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之乃至之之漸也惟知學然後能勉能勉然後日進而不息可期矣

Δ

知至至之。易九三文言也。德以大中爲極矣。若既知之。可謂知至矣。然非知之難而守之難。擇中庸而固執之。如顏子之拳拳服膺。乃至之之漸也。故惟知學然後能勉。其固執之功能勉。然後日進於天行之健。而自強不息可期矣。//

 

[23]

張子曰

極其大而後中可求

止其中而後大可有

者天之棗富處也聖人之滯中而已矣仙執德不弘則倚於一偏非中也叢必極其犬而州外怒後中可求抑或窮大失居則流於詭異非大也故必止其中而不遷然後大可有甚矣聖人之肆蔓八之所以大也

 

[24]

張子曰

不得已而後爲至於不得爲而止斯智矣夫刺觀妄爲者多由察理不精故見幾示能明袂若夫見義而動不得己而後爲之爲體縣喜覆蒙素坐小得篇而止止所當止也此理閣行雄鍾鮮嵩里恕真可謂之智矣蓋雖未及一於仁耆之安仁而利仁之事固亦可以由睦纔安也

 

[25]

張子曰

行之篤者敦篤云平哉如天道不巳而然篤之匹此本中庸鶯行之義而釋之也蓋所謂行之篤者豈雅七足敦厚篤實云爾哉必呂強不息如天道之日往月來韻住暑束行健而不己焉乃爲篤之至農北君于昕以終日乾乾而夕惕若歟

 

[26]

張子曰

孫其志於仁則得仁孫其志於義則得義惟其敏亦丑書說俞篇曰帷學孫志務雌敏孫巽順而又也敏者口匠敏於學也火能翼順其志深沈求又晨志之所至氣必赴焉故用力而力足於仁則得仁於囊則得義惟其勤敏於學日進不已而已人各有志可不魯勉哉

 

[27]

張子曰

責己者當知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亢八學之至也處世多違必百已有不是處小必其非者畫在天下國家也責己者當和此理而反躬自盡以至於不尤人焉斯泗殆益純刃可謂學之至矣

 

[28]

張子曰學者舍禮義則範食終日無所猷爲與了民也致所辜不踰衣食之間燕游之樂酌滿騎輔士人立身之本蓋則其終日賑謀便當以禮義爲事若舍此不務飽食而婦無所用其心焉此與下民何里義蓄蠶章水所事者不禍裏容章盆惻燕游之樂耳其卑汗猥頭甚矣豈足以爲士哉

 

[29]

張子曰

儒者窮理故率牲可以謂之適浮圖不知窮理而目謂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圖即釋氏樹仁義禮智理眥具於性儒者帷窮理則能知性故率其性之當然而行於日用事物之閒乃可以謂之道川容渥豐圃不知窮理而盲謂見福箕取其說尚情淨談虛無絕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而石可推呵行也

 

[30]

張子曰

蒙以養正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盡其道其惟聖人乎讎闕之山智識未開故雖一言之微必戒誑動之閒必示其正直進退食息無不循乎規矩養之以正便蒙者不失其艮知良能之正刪推之可以蕪不知無石能此教大者之功所以大也能盡其道者其惟聖人乎蓋聖人動作語默簫菲天雖發見所謂以身敢者輿世之怛以盲教迥乎不同矣

 

[31]

張子曰

至當之謂德

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無入而非百順故君牙樂得其道至嘗袖明行皆當加理也百順者虯所往酣不順也火能凡事歸於至富則是行道而有得於心故謝之德既育其仙則內順於親外煩於友上順於君下順於民行順於道吉孰大焉故謂之福然必有至當之德而後有百順之福是德者乃福之基福者乃德之致德葱盛財福愈登恥往而非百順之徵矣是故君子樂得其至當之道而居之也然則俯德之福豈世俗之所謂福火可不祠施祠得哉纔複口簟晝一臺喜對

 

[32]

張子曰

循天下之理之謂道

得天下之理之謂德

故日湯簡之善配一至中易簡之善即天石之理也循天下之之謂道循理而有得之謂德惟得天下力理酬萌僅升偏之善乃易知簡能之善與坤順乾八一健之德配洽呵澗池故繫辭曰易簡之善配聖德馭

 

[33]

張子曰制行以已非所以同于大已篇亙身之大節散行以已止永吾心之安非以徇衆隨俗而荀同乎東人也況人有不善豈可同于匡

 

[34]

張子曰

必物之同者

己則異矣

必物之是者

己則非矣

犬同何必求物之同若必物之同則是己實有異而故爲是徇衆也事育真是何必求物之是若必物之是貝是已貫有非而故爲是苟合也君壬丑惰汲已之學而豈浩沾於是哉

 

[35]

張子曰能通天下之志者爲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無求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天下之志即天下同然遠人心也能通其志則排惑其心聖人同乎人而無育我之私所謂能通天市之志者是故利平天下之道如就以先之禮月畔之政以防之刑以率之固非一端然著可勉於外而非盛也要莫盛於感動人心便之於變脂雍乃爲至焉非盡性之聖人孰能與於

 

[36]

 

張子曰

仁之動也

流於義者於仁或傷仁體之常也過於仁者於義或害義皆性之德本相資而斛用者也一偏勝則不免於傷害蓋義者所以行仁仁之動也便一於義而怵焉則斷制之意勝易至於殘刻於仁或不能無傷仁者所以爲質體之常也使一於仁福過焉則慈愛之念多易流於姑忌於義或不能蓮賓此仁義之道貴得其中而不可使有或偏也

 

[37]

張子曰

志大則才大

事業大

故曰可大

又日富有志久則氣久德性久故日可久又日日新志者心之所之曲爲學莫先於立志由志湎廢之則爲才敷而施之爲事業惟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呂能兼善而洲外故易既曰可太兼善之謂也又日富有無外乙謂也由志而充之則爲氣養而成之爲德性惟志久則氣久德牲久倉能酬信而無窮故易既日可久篤焦泣闢也又日日新無窮之謂也一立志湎易之道在我矣

 

[38]

張子曰

道所以可久可大

以其肖天地而不離

逝與天地昧相似其去道地遠矣難蹶高明爲智惟地博厚爲仁故昔悠久無疆聖人之道所以日新而可叉富有而可大者正以其仁智相二官乎天地而石離也若饗不推惠出局明仁未極於博厚則藍辛盆聖乙體段絕不相似祠其去道也日遠矣尚何久大之有哉此聖人之智仁所以與天地合其德也

 

[39]

張子曰易簡錦後能知險阻易簡理得然後一一以貫天下之道易簡故能說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雌禍能知而能知阻蓋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故一以貢之也易簡則處已不難不頗於天下之彈盂駢蟲諱計登脂謚諸心知險阻則憤以待之於天下之事無所忽所以能研諸慮惟至於悅心研慮則以此定天下之吉怛而成天下之亹亹又何難哉一

 

[40]

張子曰

勝兵之勝

勝在至柔明屈伸之神爾觀黼關弱勝兵之麟以退爲進勝杏至柔者訾以屈篇伸乃神於屈伸之變所以明屈伸之神也

 

[41]

張子曰

敬斯有立

有立斯有爲者萬普之川人惟不識天下事無一可爲若能以敬爲主則必守之固本斯有立本立則用行故有立赫有爲而事業盲此出矣學者可不以主敏芻要哉

 

[42]

張子曰

禮之輿也

不敬則禮不行

輿所之本載也敬爲禮以載禮而行猶車載人而行不敬是無輿也故上慢下泰而玉帛儀節皆洲具文禮不能旨行矣

 

[43]

張子曰

天下何思何慮

行其所無事斯可矣天下之事雖干躍萬徑無非感應盲然之理何煩思慮惟因共事之當然順其理乙跖然行所丸事斯可矣所謂妹塗而同歸百慮面付致隴點所容心

於其閒也

 

[44]11

張子曰

不資其勢而利其有

然後能忘人之勢

Δ

位之人挾其勢與其所有故人皆歆動之而石能石屈服殆彼惟道義貫重則無所藉其勢無所利其盲盲可以忘入之勢而祝之蔑如矣

曾子曰彼逃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盂居盤佩乎哉正此意也枉口杏怪一

 

[45]

張子曰

顏淵從師進仙於孔子之門孟予命世修業於戰國之際此所以譖兄之不同淵在孔子之門得所師以依歸故終其身簞瓢陋巷不跂其樂惟是勉勉以進德而己其迹似僭孟子當戰國之際吾道甚孤慨然以名世質任而明王道黜霸功正人心怠邪謚皇皇辨諭以修其守先待後之業共迹似見此賈其時爲之所以有雖習罕李川同也若顏孟易地師襄厭酬也

 

[46]

張子曰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爲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Δ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一言亦有教也。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一動亦有法也。終日乾乾。晝有爲也。夜氣勿亡。宵有得也。氣之出入爲息。一息而必有所養也。目之開闔爲而必有所存也。此君子無時無處而非學也。//

 

[47]

張子曰

天下有道

道隨身出

天下無道

身隨道屈

Δ

天下有道道當出池故道隨身出非榮共身也式道則隱道當屈也故身隨道屈非潔其身也蓋身縣而道與之俱顯電晦面身與之俱晦此身之進迫

乎道而已君子何容心焉

 

[48]

張子曰

自養薄於人

私也

厚於人

私也

稱其才

隨其等

無驕吝之弊

斯得之矣

Δ

酬鯉養之道也薄則吝厚則驕故於人厚於人皆私也有意而爲之者也惟稱其才隨其等素位而行無驕吝之弊斯得稱物平施之適矣

 

[49]

張子曰

罪己則無尤

外來者也天下事惟責火則易人之尤是以君子處世惟歸罪於己而不間乎人在我祝盡其自修之實又何至招人之尤平此君予持已之道而亦待人之道富然也亞

 

[50]

張子曰

困辱非憂取困辱爲憂榮利非樂忘靜利赫樂漸目外至也取困辱則目內召之故非困辱之憂而取因辱之爲憂榮利州加於己也后榮利則有得於己故非榮利之樂而忘輦新授寫何樂此真能善淵其憂樂者矣

 

[51]

張子曰

擠人者人擠之

侮人者人侮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輒粗勢不微測祝理測關排陷也侮押慢也搢犬者人恆之侮人者人恆悔之有施必有有往飄有來出爾反爾理之常也然而鏡遇洲定事變常或有拘於勢而不得反者此亦事理之偶然非其常也君予所以盡愛人敬人之道而存橫逆不報之心也

 

[52]

張子曰弓調而後求勁岫岫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態而授智能著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鵲郡也服馴也艮也愨誠實也士之貢其智能亦如弓之責勁馬之貴艮也然弓必調和閒後求勁馬必馴服而禱襄賢竿言空酬愨而後有川善其智能若不愨而多能譬之射狼徒有猛力嗣人不可近巳耳然則智能果何足恃哉一

 

[53]

張子曰

大易不言有無

言有無

諸子之陋也

Δ

易曰

形而上之道形向下者謂之器蓋道託於彤而後行器得其道而洲弊故聖人悟易於心亹夏稱每差籍宗薄獸盤聲住器不墮麟隋是犬易不言有無明矣諸予每言百旗刊兮有無而爲一識之陋也

 

[54]

張子曰

易爲君子謀

不爲小人謀

教人以決疑趨避諭凶不論禍福加日吉四蓄言乎失得悔吝者言乎小痕無咎者善補過是禍福肯由目取故雖兼言君予小人然其意皆赫君予謀而非弓小尺

融籠

 

[55]

張子曰

陰腸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故乾坤吏聖則繇見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他步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一寸秉與剛所以立吳主也帷一才之體具斯一才之用行而後知超天聘船壘變皆不越乾御之理故日乾坤毀則卦畫不立洲以見易漸邢趨騎

墮鑿享童八

 

[56]

張子曰。尚辭則言無所苟。尚變則動必精義。尚象則法必致用。尚占則謀必知來。四者非知神之所爲。孰能與於此。

Δ

易有聖人之道四。辭變象占是也。指其所之者。易之辭也。用易以言者尚聖人所繫之辭則語默得當而言無所苟矣化而裁之者。易之變也。用易以動者。尚聖人所裁之變則卷舒合宜而動必精義矣象其物宜者。易之象也用易以制器者尚聖人所定之象則盡創物之智而法必致用矣極數知來者易之占也用易以卜筮者尚聖人所決之占則窮先知之神而謀必知來矣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爲者也。非知神之所爲。何以與於此乎。//


[57]

張子曰。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會。義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動。

Δ

仁兼萬善故統天下之善禮萃衆美故嘉天下之會義制萬物各得其宜故公天下之利信貞而固動協於一故一天下之動此四德也即天道之四時也//

 

[58]

張子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主於求吾志而已。無所求於外。

Δ

樂則行之。可出而出。憂則違之。宜潛而潛。主於自求其志而已無所求於在外之富貴也蓋用舍之權在人行藏之道在我非有確乎不可拔之操者。豈易及哉。//

 

[59]

張子曰。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

Δ

坎。重險也維心亨通通達無故利害不驚而行有尚。是以外雖積險苟中有定主處之心亨無所疑懼則不爲坎所困而出乎險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若方寸已亂則惶懼失措安能有爲出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