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洛關閩書__正蒙背誦五十九章
關派洛書機制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
正蒙
(此書廣大艱深。今擇其醇正明易者。以便學者誦習。凡五十九章。)
[01]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爲理也。順而不妄。
Δ
聚散者。春夏則聚。秋冬則散也。攻取者。或火剋金。或水。。。。塗。然其爲理則皆出於自然而無不實也。//
[02]
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Δ
。。。。。。。。。。。。。。。而附著者性。以之託氣而運行者謂之心。四者名義不同。脈絡相因。既當析而言之。尤當會而通之。欲盡心知性體道以合天者。誠不可不思其故矣。//
[03]
張子曰。天道不窮寒暑已。衆動不窮屈伸已。
Δ
天道。寒暑之相。。。。衆動。伸之相感。。。。//
[04]
張子曰。陽之德主於遂。陰之德主於閉。
Δ
陽氣發舒故以生長爲德。主於遂。。。。。。//
張子曰。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日旦。及爾游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Δ
。。。旦。。。。。。。。體而無不在也。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固極委曲煩重。然。。。。。詩之所言者尤可見天無一物之不體矣。//
張子曰。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誠故信。無私故威。
Δ
者。。。。
張子曰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Δ
易曰形而上者
張子曰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識自然之爲體爾
Δ
道在名象之表亦即寓象之中故寒暑晝夜道之自然也世人亦或知自然之中
張子曰。神無方。易無體。大且一而已爾。
Δ
神即天德也。無所不在而不可以方所求。故無方。易即天道也。交錯代換。而不可以形體拘。故無體。無方無體皆妙萬物而無有窮際。是則大矣。然神者理也。而爲氣之主。易者氣也。而爲理之發。理主氣而氣載理。且合萬物而同出一原。又自一也。故大且一而已爾。觀於大且一。而知即神即易。非有二物。天德天道。不於此可見哉。//
張子曰。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
Δ
出。。。。。。。。。不可不知也。//
[11]
張子曰義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聖動靜合一存乎神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
Δ
存謂
張子曰性者萬物之一原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爲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Δ
同出必欲人之俱立不自私其立也己有所知必欲人之周知//
[13]
張子曰。盡性然後知生無所得。則死無所喪。
。。。。。。。。。。。。。。。。哉。//
[14]
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Δ
//
[15]
張子曰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麤矣
Δ
吾性中本有善而無惡故必幾微念慮之閒纖惡必除而後所
張子曰。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Δ
。。。。。。。。。其端哉。//
[17]
張子曰。莫非天也。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Δ
領。。。。。。。。物欲不行。則非學不爲功矣。//
[18]
張子曰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Δ
見聞德性
[19]
張子曰然後可與進於道
Δ
[20]
張子曰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Δ
成心其中所謂君子而者也學者豈易及哉//
[21]
張子曰以我視物則我大以道體物我則道大故君子之大也大於道大於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Δ
萬弘道非道之能弘人也
[22]
張子曰知德以大中爲極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之乃至之之漸也惟知學然後能勉能勉然後日進而不息可期矣
Δ
[23]
張子曰
極其大而後中可求
止其中而後大可有
大可有甚矣聖人之肆蔓八之所以大也
[24]
張子曰
不得已而後爲至於不得爲而止斯智矣夫刺觀
[25]
張子曰
行之篤者敦篤云平哉如天道不巳而然篤之匹此本中庸鶯行之義而釋之也蓋所謂行之篤者豈雅
[26]
張子曰
孫其志於仁則得仁孫其志於義則得義惟其敏其勤敏於學日進不已而已人各有志可不魯勉哉
[27]
張子曰
責己者當知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亢八學之至也泗殆益純刃可謂學之至矣
[28]
張子曰學者舍禮義則範食終日無所猷爲與了民也致所辜不踰衣食之間燕游之樂酌滿騎輔甚矣豈足以爲士哉
[29]
張子曰
儒者窮理故率牲可以謂之適浮圖不知窮理而目謂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婦之道而石可推呵行也
[30]
張子曰
蒙以養正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盡其道其惟聖人乎讎闕盡其道者其惟聖人乎蓋聖人動作語默簫菲天雖發見所謂以身敢者輿世之怛以盲教迥乎不同矣
[31]
張子曰
至當之謂德
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無入而非百順故君牙樂得其道祠施祠纔複口簟晝喜對
[32]
張子曰
循天下之理之謂道
得天下之理之謂德
故日湯簡之善配德
張子曰制行以已非所以同于大人也況人有不善豈可同于匡
[34]
張子曰
必物之同者
己則異矣
必物之是者
己則非矣
澗惰汲已之學而豈浩沾於是哉
[35]
張子曰能通天下之志者爲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無求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
張子曰
義
仁之動也
流於義者於仁或傷仁體之常也過於仁者於義或害
張子曰
志大則才大
事業大
故曰可大
又日富有志久則氣久德性久故日可久又日日新
張子曰
道所以可久可大
以其肖天地而不離
逝與天地昧相似其去道地遠矣難蹶之有哉此聖人之智仁所以與天地合其德也
[39]
張子曰易簡錦後能知險阻易簡理得然後以貫天下之道易簡故能說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雌禍
[40]
張子曰
勝兵之勝
勝在至柔明屈伸之神爾觀黼關
[41]
張子曰
敬斯有立
有立斯有爲
[42]
張子曰
敬
禮之輿也
不敬則禮不行
洲
[43]
張子曰
天下何思何慮
行其所無事斯可矣
[44]11
張子曰
不資其勢而利其有
然後能忘人之勢
Δ
權
張子曰
顏淵從師進仙於孔子之門孟予命世修業於戰國之際此所以譖兄之不同
[46]
張子曰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爲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Δ
非先瞬瞬
張子曰
天下有道
道隨身出
天下無道
身隨道屈
Δ
之俱晦此身之進迫
乎道而已君子何容心焉
[48]
張子曰
自養薄於人
私也
厚於人
私也
稱其才
隨其等
無驕吝之弊
斯得之矣
Δ
酬鯉
張子曰
罪己則無尤
尤人之尤平此君予持已之道而亦待人之道富然也亞
[50]
張子曰
困辱非憂取困辱爲憂榮利非樂忘靜利赫樂漸
張子曰
擠人者人擠之
侮人者人侮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輒粗勢不微測祝理測關關
張子曰弓調而後求勁岫岫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態而授智能著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鵲郡
張子曰
大易不言有無
言有無
諸子之陋也
Δ
易曰
張子曰
易爲君子謀
不爲小人謀
融籠
[55]
張子曰
陰腸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故乾坤則繇見易雖
[56]
張子曰。尚辭則言無所苟。尚變則動必精義。尚象則法必致用。尚占則謀必知來。四者非知神之所爲。孰能與於此。
Δ
易有聖人之道四。辭變象占是也。指其所之者。易之辭也。。。。。。易之變也。用易以動者。尚聖人所裁之變。。。易之。。。。。。。。。。道。神之所爲者也。非知神之所爲。何以與於此乎。//
[57]
張子曰。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會。義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動。
Δ
。。。。。。。。。。。//
張子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主於求吾志而已。無所求於外。
Δ
樂則行之。可出而出。憂則違之。宜潛而潛。主於自求其。。。。可拔之操者。豈易及哉。//
[59]
張子曰。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
Δ
坎。。亨通通達無。有尚。。。。。。。。。。。出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