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變舉要
(清)方申撰
續修四庫全書30:方氏易學五書五卷,(清)方申撰
周易卦變舉要自序
說卦傳云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是卦變之法
傳之久矣
然自來講卦變者
言人人殊
多但執其一端而未述其全體
甚至各尊所聞而黨同伐異
承學之士
苦其說之渙散無統
遂益眩惑而莫識其源焉
申嘗取周易經傳
及漢儒舊注
參伍攷訂
以深求其義例之所在
竊謂其均有依據
未可偏非也
乾文言云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陸績注云乾六爻發揮
變動旁通於坤
此旁通之法所由昉也
(虞氏小畜彖注云
與豫旁通
其他卦注中言
旁通者最多
不煩枚舉)
乾文言又云
反復其道
復彖云
反復其道
此反復之法所由昉也
(虞氏觀彖注云
觀反臨也
漸彖注云
反成歸妹)
繫下第二章云
易之以書契葢取諸夬
虞注云
履上下象易也
大壯大過夬此三
葢取直兩象上下相易
故俱言易之
此上下易之法所由昉也(
虞氏小畜彖注云
豫四之坤
初爲復
大畜彖注云
此萃五之復
二成臨
惠氏棟易例下云
豫者復兩象易也
萃者臨兩象易也)
說卦第六章云
然後能變化
既成萬物也
虞注云
謂乾變而坤化此變化之法所由昉也
(左氏昭二十九年傳云
在乾之垢
又云
坤之剝說者
皆以爲一爻之變化)
蹇六四爻辭云
往蹇來連
荀爽注云欲往之三來還承五
此往來之法所由昉也(
虞氏蠱彖注云
泰初之上
頤彖注云
五上易位
即往來之例也
)
乾文言云
雲行雨施
天下平也
荀注云
乾升於坤曰雲行
坤降於乾曰雨施
此升降之怯所由昉也(
虞氏坎彖注云
乾二五之坤
離彖注云
坤二五之乾
即升降之例也
)
是故六爻改易者爲旁通
一爻改易者爲變化
則變化可附於旁通焉
六爻移易者爲反復
一爻移易者爲往來
則往來可附於反復焉
六爻交易者爲上下易
一爻交易者爲升降
則升降可附於上下易焉
京房易傳以八宫分統六十四卦
即以爻變之次第爲卦名之次第
故變化門內
必兼及某宫第幾卦焉
繫上第十一章云
往來不窮謂之通
荀注云
十二消息
陰陽往來無窮
巳故往來門內
必兼及陰陽之消息焉
虞氏繫下第九章注云
乾六爻二四上非正
坤六爻初三五非正
荀氏坤彖傳注云
乾二居坤五爲含
坤五居乾二爲宏
坤初居乾四爲光
乾四居坤初爲大也
故升降門內
必兼及當位不當位焉
然則易之卦
變其源流與本末
固不可不辨矣
於是標其綱領
分別部居
可詳者則詳之(
如單舉上卦及單舉下卦者
皆無所謂上下易
固可不復贅述
至於無反復
無往來者
先後錯出不齊
必項注明姑爲清晰)
可略者則略之(如焦氏易
林
備載四千九十六變
然左氏所載占法
一爻變者居多
故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諸變
無庸繁引之焉)
說之當從者則遵之(
如本卦與旁通卦
彼此升降
焦氏循易學言之最詳
今全採之)
例之未一者則改之(如屯蒙頤大過坎離革鼎中孚小過
俱自兩辟卦來
而中孚小過
則又以兩爻往來
葢兼消與息之卦
故有此變例也
先儒或自八純卦來
似乎自紊其例
今皆正之)
成書一卷
名之曰周易卦變舉要
雖所衍之圖
多本出乎前人之成法(
如旁通圖本於錢氏大昕潛研堂集
反復圖本於張氏惠言
虞氏消息)
然散者輯之
使聚亂者理之
使整闕者補之
使完晦者揭之
使顯俾其端緒易明指歸易見
此則區區裁定之苦心也
若夫不信卦變者
騖於空談
而不求實學
妄言卦變者
溺於俗說
而誤入歧途
此則稍知
漢易者類能力斥其非
無待愚之辨論也
已道光丙申重九日儀徵方申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