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一小天地論》
清 石壽棠撰
₡
天
說文曰
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0104齊魯)
說卦傳。乾爲天。 河圖協光篇。元氣闔陽爲天。 素問。積陽爲天。故天者清陽也。 易乾鑿度。清輕者上爲天。 物理論。水土之氣。升而爲天。 楚詞天問。天極焉加。 尚書考靈耀。建用皇極。宋均曰。極。天也。 廣韻。天。上玄也。 成公綏天地賦。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其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 呂氏春秋。有始覽。天有九野。東方蒼。東南方陽。南方炎。西南方朱。西方顥。西北方幽。北方玄。東北方變。中央鈞。←
顚也者。天。顚。聲相近。顏氏家訓音辭篇云。逮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製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趙宦光曰。釋名以聲爲教。衣訓依。龜訓舊。琴訓禁。馬訓怒類也。戴侗曰。春之爲言蠢也。夏之爲言假也。秋之爲言愁也。悳者得也。祖者且也。舍者舒也。子者滋也。丑者紐也。寅。螾然也。卯。茂也。辰。言萬物之蜄也。巳者陽氣之巳盡也。未者味也。戌。滅也。宮。中也。商。章也。角。觸也。此所謂韻之相擬者也。畢尚書沅曰。爰自書契之作。先有聲音。而後有訓詁。易曰。乾。健也。坎。陷也。兌。說也。禮記曰。仁者人也。誼者宜也。皆以聲音相近爲訓釋。陽湖洪君亮吉曰。古之訓詁。即聲音。易說卦曰。乾健也。坤順也。論語曰。政者正也。基之爲始。叔向告於周。枵之爲耗。梓愼言於魯。又若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展轉相訓。不離初音。漢儒言經。咸握斯義。以迄劉熙釋名。張揖廣雅。魏晉以來。聲類字詁諸作。靡不皆然。聲音之理通而六經之指得矣。馥案。諸言天者。多取聲近爲訓。元命包。天之言瑱。禮統。天之爲言鎮也。神也。珍也。白虎通。天之爲言鎮也。居高理下爲人鎮也。釋名。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易謂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謂之玄。玄。懸也。如懸物在上也。又案。諸與本書義同者。如廣雅。天。顛也。鄧子。賢愚之相較。若九地之下。與重天之顛。淮南修務訓。今不稱九天之頂。則言黃泉之底。馥謂。頂亦顛也。本草。天門冬。一名顛勒。山海經作顛冬。此皆取顛爲義也。 至高無上者。中庸。峻極于天。詩謂。天葢高不敢不跼。又曰。無曰高高在上。箋云。無謂天高。又高在上。遠人而不畏也。荀子儒效篇。至高謂之天。禮器。是故因天事天。注云。天高。因高者以事也。韓詩外傳。天設其高而日月成明。虞喜安天論。天高無窮。地深莫測。文子。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釋天。穹蒼。蒼天也。李巡云。古時人質。仰視天形。穹隆而高。色蒼蒼然。抱朴子引宣夜說云。天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極。蒼蒼然也。文選求通親親表。臣聞。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鄭康成尚書序。贊尚者上也。葢言若天書然。徐整三五歷紀。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廣雅。天圍闢南北二億三萬三干五百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周六億十萬七百里三十五步。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七里。下度地之厚。與天高等。 從一大者。六書會意也。易乾坤鑿度。一大之物目天。春秋說題辭。天之言鎮也。居高理下。爲人經緯。故其立字。一大爲天。以鎮之也。書品。一畫加大。天尊可知。又按。玉篇。竝古文。毛晃曰。象積氣之形。 ←
天包地外 地包天中
人身 小天地也
實人元藏干 受氣之先
₡₡
地
說文曰
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ㄗㄚ也。從土。也聲。(徒四切)←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4404齊魯1189)
春秋元命苞地者易也言養物懷任交易變化含吐應節故
其立字土力於乙者爲地注云地土加以力又加乙者言奉
太乙也又云地所以右轉者氣濁精少含陰而起遲故轉右
迎天佐其道 春秋說題辭地之爲言施也承天行其義也
故其立字土力於一者爲地注云力勤也一即天地
書品
一力增土地卑可審本於緯書也 物理論地者底也底之
言著也陰體下著也 博物志地以名山爲之輔佐石爲之
骨川爲之脈草木爲其毛土爲其肉三尺以上爲糞三尺以
下爲地重陰之性也 孝經援神契地順受澤謙虛開張注
云開張九竅受流灑潤是其謙虛也 月令章句總邱陵原
隰阪險曰地 廣雅神農度四海內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
十一萬里帝堯所治九州地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而百四
頃其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夏禹所治四海內地
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
八千里 河圖括地象地廣東西二萬八千南北二萬六千
有君長之州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孝經援神
契計校九州之別土壤山陵之大川澤所注萊沛所生鳥獸
所聚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磽埆不墾者千五百萬二
十
頃←
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者纂要凡天地元氣
之所生孫楚石人銘大象無形元氣爲母杳兮冥兮陶冶
衆有禮統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河圖括地
象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仰
者爲天偃者爲地班固典引太極之元兩儀始分烟烟熅
熅有沈而奧有浮而清沈浮交錯庶類混成蔡邕注言兩
儀始分之時其氣和同沈而濁者爲地浮而清者爲天章
懷注後漢書云奧濁也庶類萬物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易乾鑿度清輕者爲天濁沈者爲地又云乾坤相
竝俱生天地既分乾升坤降故乾坤定矣易說元氣初分
清輕上爲天濁重下爲地論衡談天篇說易者曰元氣未
分渾沌爲一儒書又言溟涬濛澒氣未分之類也及其分
離清者爲天濁者爲地廣雅太初氣之始也生於酉仲清
濁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爲精濁者爲形
也太素質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三氣相
接至於子仲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爲天重濁者下爲地中
和爲萬物淮南天文訓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屬屬故
曰大昭道始於虛霸虛霸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漢垠清
陽者薄靡而爲天重濁者凝滯而爲地清妙之合專易重
濁者天地也盧辯注云清濁謂陰陽也姚信昕天論地形
立於下天象運乎上顏氏家訓天爲積氣地爲積塊邱長
春曰輕清者上騰爲天重濁者下凝爲地萬物有形重濁
皆附於地三光無質輕清悉上於天 萬物所陳也者
陳當爲敶釋地郊外謂之牧釋文李本牧作用字釋云田
敶也謂敶列種穀之處釋名地者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
也六韜天之爲天遠矣地之爲地久矣萬物在其閒各自
利馥謂利當爲列郊特牲地載萬物洪範五行傳地者成
萬物者也越語唯地能包萬物以爲一其事不失生萬物
容畜禽獸然後受其名而兼其利文子地承天故定寧地
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樂
動聲儀下元者地氣也爲始萬物生育長養葢藏之主也←
[]
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
於天地間 無處不與天地合
人之有病 猶天地陰陽之不得其宜
故欲知人 必先知天地
易曰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蓋剛柔之質 即陰陽之氣所凝結 故程子曰 凡有氣 莫非天 凡有形莫非地
又曰 地氣不上騰 則天氣不下降
天氣降而至於地 地中生物 皆天氣也
朱子曰 地居天中央不動
不是在下(天之包地 如鳥卵之含黃 天大地小 表裏皆水 地名地球 天圓 而地亦圓 曰地方者 謂地之德方 靜而承天者也)
使天有一息之停 則地須陷下
此天包乎地之義也
[]
以人言之
膈膜以上 肺與心與心包絡
象天
膈膜以下 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膀胱
象地
經云 天樞(臍穴)以上
天氣主之 天樞以下 地氣主之(按素問靈樞十八卷 皆謂之內經 集隘不及分別 又按素靈與神農本草經三書 非神聖不能道其隻字 然其中多後世官名 地名 顯非神農 軒 岐所自著
亦非後人所偽論 乃當日師弟口耳相傳 至戰國時 始著之竹帛者) 是以天樞居腹之中間者言之也
余以膈膜上下分天地者
以氣之輕清者爲天 氣之重濁者爲地言之也
然膈膜以下 主之者地氣
而統之以運行者 實皆天氣
匪直此也 凡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形質而凝靜者
皆象地 皆屬陰 而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空竅以運行者 皆象天 皆屬陽
精(兩神相摶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謂精)
津(腠理發泄 汗出溱溱
是謂津)
涕(淚也)
唾(口液也)
氣(上焦開發 宣五穀味
熏膚 充身 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血(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謂血)
液(谷入氣滿 淖澤注於骨
骨屬屈伸 泄澤 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猶天地之有月與水也 陽氣
猶天地之有日與火也 故曰人身一小天地
[]
考天有九重
最上一重爲宗動天 左旋
其內八重天 右旋(恒星天
土星天 木星天 火星天 太陽天 金星天 水星天 太陰天)
逐日爲宗動天 裹之左旋
是宗動天者 乃一氣運行群動之宗也(中學謂天道左旋 日月亦是左旋 此主七政天隨宗動天以行也 西學謂宗動天是左旋 七政天是右旋)此主七政天之行以言之也
[]
人之身 肺爲華蓋 居於至高
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 體極輕虛 用主肅降 肺固人之天也
不獨肺之本臟爲天 凡臟腑間經絡及內外空竅之能通氣者皆莫非天
雖各臟腑之經絡空竅有各臟腑之本氣以運行
如七政本天之運行一般 而要皆隨肺氣以運行 皆爲肺氣所貫通 肺固人之宗動天也 故曰肺主天氣
肺氣故名宗氣 又名大氣
地居天中 人在氣中 天包乎地
氣包乎質 天地與人同一理也
[]
夫在天則有日 在人則有心
心繫於肺 猶日繫於天
天爲陽 日爲陽之精 肺氣爲陽
心爲陰中之太陽
天行健 一日一夜 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又進過一度 日行稍遲 一日一夜 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因天進一度 則日爲退一度
人身肺之宗氣 統心之營氣
一日一夜 五十度周於身 每日自寅始 至丑終 終而復始 七日行足 方與天合度 故易曰 七日來復 以見天心
蓋營氣之行 必隨宗氣以行
所以十二經脉 首從肺起 每日寅時 百脉上朝於肺(人生於寅) 肺主天氣 其明證也
夫人周身經絡 皆根於心
而上通於肺 以回於下 如樹之有根有幹有枝 百體內外 一氣流通 運行血脉 以相出入 經故曰心生血 又曰諸脉皆屬於心
按經絡功用不同 隱見亦異
經曰 經脉者 常不可見也 脉之見者 皆絡脉也
蓋經脉主發血 由臟腑而外行
近筋骨 故肌肉厚處 按之便不覺跳動 絡脉主回血 由外而還行臟腑 近肌肉 故易見 藍色無脉者皆是
經脉由裏而外 其氣旺
旺則行速 速則有血有脉 其血赤
絡脉由外而裏 其氣緩
緩則行遲 遲則有血無脉 其血紫
西學所謂生血管者 經是也
回血管者 絡是也 房者心竅是也
經脉從心左下竅而生 行心左上竅而上
與左肺葉內經脉相通 由肺回曲而下 循手經 下達足經 以入孫絡(絡之細者)
迨由孫絡以至絡脉 漸行漸緩
其色遂變爲紫 於是紫血由絡脉而行 上至心右上竅兩絡脉中 還行心右下竅絡脉 上入右肺葉內絡脉 紫血復變爲赤(陰從陽化) 回心左上竅 還行心左下竅
經脉(右旋而復行于左)往來運行如環不絕
經生血 故左旋 絡回血故右旋
左旋者 陽統陰 右旋者
陰從陽(與河圖洛書無異)
其實是一氣旋轉 並非兩氣
觀此與天之左旋速 右旋遲者
適相合矣
與天之左右旋而統歸一氣者
更無不合矣
經絡如此 臟腑可知
臟腑中皆有經絡貫串 以通於內外
凡可通者 皆屬天氣
六腑如器 更無不然
不獨賁門 幽門 闌門
三焦之門之通天氣也 更不獨喉通天氣 咽通地氣 以上承天氣也
此身以內之天也
[]
再以身外之天言之。
經云 頭圓象天
頭爲諸陽之會 頭主天氣固也
天氣遏鬱 頭重頭痛固也
即足之至下 亦天氣所貫通
所以人病肺痿 足即痿躄不能行
外感阻遏肺氣 足即酸痛 甚則足冷 皆其證也 所謂天包乎地也
經曰 天氣通於鼻 又曰
鼻爲肺竅
一經外感 咳嗽喘滿 鼻竅即塞而不利
是鼻竅與肺最切近者也(六氣不外燥濕 見下百病提綱論 外感天之六氣 以氣傷氣 故首先犯肺)
他如心寄竅於耳 膽脉上絡於耳
腎開竅於耳 肝開竅於目 脾開竅於口 腎又開竅于二陰 乳竅下通於肝胃 臍竅後通於命門(臍竅與兩腎中間之命門 針鋒相對)雖各竅自有其本氣 而要皆宗氣所貫通也
[]
請析言之
心膽腎因虛燥而耳鳴 心膽腎因濕阻而耳聾
心膽腎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 燥勝則耳亦鳴
濕勝則耳亦聾
肝受燥風濕熱則病目 肝之本氣自病也
夫五臟之精華 皆上注於目
腎又爲五臟之氣之根 腎中真陰真陽虛 而目昏昧 經故曰脫陰者目盲 脫陽者見鬼
五臟之根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 燥勝則熱
熱則不能化陰外達 而目無淚而乾
濕勝則濡 濡則不能化水下降
而目多淚而爛
脾有濕熱 則口癉而生甜水
脾有燥熱 或膽經燥熱乘脾
則口苦而多煩渴 脾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 肺陽郁於上
不得化陰於下 亦爲唇燥口渴
腎之陽虛 不能約水 而爲遺溺
不能行水 而爲自利 腎之陰虛 不能濡腸 而矢燥結 不能濡膀胱 而溺短數 腎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 而亦爲腸秘
爲癃閉 或燥勝爲窘迫下利 或濕勝爲五泄
肝胃陰虛 無由升化乳汁
肝胃陽結 不能上通乳竅
肝胃之本氣自病也
嘗見外感阻遏宗氣 濕熱壅于血分
營衛不從 逆於肉裏 致生乳癰
其七情致傷心氣 燥熱結於血分者
則爲乳岩
凡外感燥濕 種種見證
雖各臟腑本氣自病 而要皆關乎肺 以肺爲群氣之宗 天無二氣故也
不獨空竅之大者爲然也
即皮膚外八百萬有奇之汗空(汗空名玄府 又名鬼門)亦無不然 經故曰肺主皮毛
其內傷肺氣 氣不化水(自利)
氣不攝津(自汗) 氣不統血 氣不固精 即見自利 自汗 脫血 脫精 陰脫 陽厥 絕汗出諸證
故曰天有一息之停 則地須陷下
若外感阻遏肺氣 不得外達 又不得下降 宗氣自病 致他臟腑經絡之本氣亦病 肺氣不得外達 即見憎寒 發熱 頭痛 身痛 腰痛 手足酸痛諸證
肺氣不得下降 即見腹痛
胸痹 咳嗽 嘔吐 喘逆諸證
感風燥 暑燥 寒燥之氣
搏束氣機 不得外達 而爲無汗
感風濕(自汗) 寒濕(冷汗)
暑濕 濕溫(熱汗)之氣 阻遏氣機 不得下降 橫溢而爲自汗 冷汗 熱汗
又或燥結血分 而爲熱厥
濕阻氣分 而爲寒厥
燥降太過 熱甚迫津 而爲火瀉
濕鬱太過 氣不行水 而爲五泄
抑或爲溺塞便閉
譬如注水之器 上竅閉塞
則下竅點滴不通
下竅閉塞 則上竅壅遏不開
種種見證 皆關乎肺
肺主天氣 洵不誣也
[]
若夫地固承天者也 地氣不上騰
則天氣不下降
胃固人之地氣也 腎乃天氣蘊蓄於地中者也
胃爲水穀之海 又爲倉廩之官
胃之發育 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爲發育者也
經故曰腎爲胃關
又曰 四時百病 胃氣爲本
得穀者昌 絕穀者亡
又曰 營出中焦
又曰 精氣生於穀氣
又曰 飲入於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輸於肺 是地氣上騰也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是天氣下降也
又曰 水穀之悍氣爲衛
水穀之精氣爲營
其營血之精者 得肺氣以敷布之
入膽化膽汁 入腎化精 上行頭化腦 內行骨空化髓
故曰天氣降而至於地 地中生物
皆天氣也
其水隨肺氣呼吸 攝入腸胃間微絲血絡(即孫絡
西學驗孫絡有二千餘根) 以入絡脉 由絡脉過肝入心 運行周身 由肺升出爲汔 由毛竅滲出爲汗 餘入內腎 得三焦之氣化 滲入膀胱爲溺
故曰 氣爲水母
又曰 水行天上
然水血並行絡中 而不相妨者
何也
蓋血有血輪以統之者也
按內經 刺血絡 出清汁
便知水血並行血絡
其渣滓變化於小腸(小腸爲火腑
故能變化)
以傳道於大腸 是皆肺氣所統布也
是陰從陽也
[]
夫天之真陰真陽 發於地上
以生萬物 實藏於地中 而爲萬物所由生
人身肺之真陰 下布於腎而爲水
肺之真陽 下納於腎而爲火 所謂地居天中 天包乎地也
兩腎中間 名曰命門 爲人身之根柢
一陽藏於二陰之中 水火互宅 在卦爲坎
肺一呼一吸 與腰間腎氣息息相通
經故曰腎上連肺
至於脾 猶地上堤防之土
爲胃散精以上輸於肺者耳
肝猶地上之木 以樞轉地中生發之氣者耳
六經爲川 腸胃爲海 猶地之有涇渭
運清而行濁者耳
由此觀之 人身不誠一小天地哉
肺腎也 胃也 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