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ξξ
我們現在開始整理袁仁林的古文周易參同契註
所謂身中丹身中易揆者一也
揆者就是說
你怎麼樣揣測審度到最後都是一
都是一曼妙卦氣益於身的
參同契合成金身丹身
身中易幻化為一神奇
這個脩鍊
它的終極目地就達到了
袁仁林是個得道丹士
他的註
要在闡明身所自具之象
頗有看頭
今依惜陰軒叢書光緒丙申七月長沙重刊本錄出
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得仔細
就這樣囉
4
【古文周易參同契註自序】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得其中,而生之道在矣。隱逸者流,有事尊生,多致力于形氣之淵源,而窺其幽渺,于是原本生初形模天地,推所自來而灼所由毀,舉精氣神三要一之。軀體之正中,有似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子,以積功致養自強不息,詎得為理外事哉!言乾坤本之乾首坤腹之言,以明吾身之上下也。言坎離本之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之言,以明心腎互交呼吸相通也。乾坤體也,坎離用也。虛靜其體,和順其用,升降周環,無所於閼,要皆準諸中以立極,而後形神沛焉,斯其旨歟!夫玩物喪志,書言之矣,與其逐物而意移,曷若歛外歸中,修身俟命,為志潔行芳者之所有事乎,當恬退之時,居潛淵之位,以之為勿用之用,抑亦可矣。爰就所見,詮以粗陳,至其間疑晦異同,尚欲贊諸明者。
雍正十年壬子大呂月吉三原袁仁林書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得其中,而生之道在矣。隱逸者流,有事尊生,多致力于形氣之淵源,而窺其幽渺,于是原本生初形模天地,推所自來而灼所由毀,舉精氣神三要一之。軀體之正中,有似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子,以積功致養自強不息,詎得為理外事哉!言乾坤本之乾首坤腹之言,以明吾身之上下也。言坎離本之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之言,以明心腎互交呼吸相通也。乾坤體也,坎離用也。虛靜其體,和順其用,升降周環,無所於閼,要皆準諸中以立極,而後形神沛焉,斯其旨歟!夫玩物喪志,書言之矣,與其逐物而意移,曷若歛外歸中,修身俟命,為志潔行芳者之所有事乎,當恬退之時,居潛淵之位,以之為勿用之用,抑亦可矣。爰就所見,詮以粗陳,至其間疑晦異同,尚欲贊諸明者。
雍正十年壬子大呂月吉三原袁仁林書
6
【朱子考異前序】(附)
五代彭曉解義序曰:「魏伯陽,會稽上虞人,修真潛默,養志虛無,博瞻文辭,通諸緯候,得古人龍虎經,盡獲妙旨,乃約周易譔參同契三篇。復作補塞遺脫一篇,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隱顯異文,密授青州徐從事,乃隠名而註之。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與周易理通而義合也。其書假借,莫不託易象而論之,故名周易參同契云。」
6
【考異後序】
右周易參同契,魏伯陽所作。魏君,後漢人。篇題蓋放緯書之目,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讀者淺聞,妄輒更改,故比他書尤多舛誤。今合諸本更相讎正,其間尚多疑晦,未能盡祛,姑據所知,寫成定本。其諸同異,因悉存之,以備參訂云。空同道士鄒訢。
Δ
按:鄒訢二字,朱子借之託名也。鄒,本春秋邾子之國。樂記:天地訢合。鄭氏註云:訢當作熹。
7
【明楊升菴慎古文參同契序】
參同契為丹經之祖,然考隋唐經籍志,皆不載其目。惟神仙傳云:魏伯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詞,贍博修真養志,約周易作參同契。徐氏景休箋註。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於世。五代之時,蜀永康道士彭曉分為九十章,以應火候之九轉。餘鼎器歌一篇,以應真鉛之得一。其說穿鑿,且非魏君之本意也。其書散亂衡決,後之讀者,不知孰為經孰為註,亦不知孰為魏孰為徐與淳于自彭始矣。朱子作考異及解,亦據彭本;元俞玉吾所註,又據朱本。玉吾欲分三言四言五言各為一類而未果。蓋亦知其序之錯亂而非魏公之初文。然均之未有定據耳。余嘗觀張平叔悟真篇云:「叔通受學魏伯陽,留為萬古丹經王。」予意平叔猶及見古文。訪求多年,未之有獲。近晤洪陽楊卭崍憲副云:南方有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參同契。魏伯陽所著上中下三篇,敘一篇;徐景休箋註亦三篇,敘一篇;淳于叔通補遺三相類上下二篇,後敘一篇。合為十一篇。蓋未經後人妄紊也,亟借錄之。余既喜古文之復出,而得見朱子之所未見,為千古之一快。乃序而藏之。
嗚呼,東漢古文存於世者幾希,此書知斷圭復完、缺璧再合,誠可珍哉。若夫形似之言,譬况之說,或流而為房中,或認以為鑪火。使人隕命之身,傾資蕩產。成者萬無一二,而陷者十之八九。班固有言,神仙者,所以全性命之真而無求於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大化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是為務,則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人之所以教也。旨哉其言,輒併及之。
296
【古文周易參同契註跋】
是書本為尊生而作,然多譬况之語,耐人尋討。而舊之為註疏者,往往各自為說,反增一番障礙,故讀者莫窺其源,而入於他岐之路不少也。吾師振千先生,以理學名儒,潛究性命貫通天人,誠見生初渾合之理,即為有生培養之基,而作者之指歸,世多迷謬,爰是隨文解義,悉以身所自具者,指明之,然後書中借喻之語,皆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而先生自著之序,則又可謂約而盡矣!後之覽者,其亦可以溯流窮源,自得其用功之所由乎!
乾隆丙寅七月既望受業王德修躬若氏敬跋
是書本為尊生而作,然多譬况之語,耐人尋討。而舊之為註疏者,往往各自為說,反增一番障礙,故讀者莫窺其源,而入於他岐之路不少也。吾師振千先生,以理學名儒,潛究性命貫通天人,誠見生初渾合之理,即為有生培養之基,而作者之指歸,世多迷謬,爰是隨文解義,悉以身所自具者,指明之,然後書中借喻之語,皆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而先生自著之序,則又可謂約而盡矣!後之覽者,其亦可以溯流窮源,自得其用功之所由乎!
乾隆丙寅七月既望受業王德修躬若氏敬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