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遵孔八皙例類卷之一
南部何煟彥宣定本
Δ
孔子之時易猶簡自秦禁挾書天下爭藏之至西
漢易始出然編者多失次以孔言證之固知之釋
文云秦燔詩書易以卜筮者獲免陸氏信古太過
不足據也果爾則漢易有書自田何始又何說耶
否則祖龍一炬其意何居况易能知來豈獲免耶
故不得不更正之惟是古今書籍其首多有凡例
之條茲所正定者欲明其遵孔之由不能不詳言
其所更正之故欲疑易者一見即知不復以聖人
之易爲難解之書亦不致次第卒讀猶妄加予以
改經之罪又非尋常凡例體寥寥數十語所能盡
用仿張守節論例王輔嗣略例作例皙//
[易經例皙]
卦畫始於包羲易書興於文王而稽類言於孔子孔子
稽類以言時易尚無經之名有之自西漢始漢興秦火
後數十年惟竇太后及文景祟尚黃老學武宣之朝諸
儒治易書詩禮春秋者踵日相接於是朝廷始尚經術
相繼置五經博土士大夫明經者疏箋傳注各抒所見
各鳴所得不識易蘊轉相師承穿鑿附會之疵支離龐
雜之病至後漢爲更甚然考孔子言一則曰易之爲書
再則曰書不盡言是孔子僅稱易爲書耳漢以來乃尊
之曰經而易爲五經首固所以尊孔子也然古今易本
百餘家皆以文王辭爲經而分上下孔子之言則曰傳
是名尊孔子而實又僅尊文王耳今正定之於內則文
王所作稱易書孔子稱稽類言外則仍稱之曰易經又
所以尊歷代帝王師儒尊孔子之心并明合文孔皆稱
經欲疑易者知易經之所以名與易書之所以興所以
稽類而言原原本本無不洞悉不復自少至老雖博極
古今易說猶不得羲文孔子之旨而顯或驚爲神奇隱
或疑同讖緯竟以易爲詭秘而難切於實用也//
[遵孔例皙]
自周漢至於今說易者無慮百家
朝四庫所錄者猶百七十餘家自世有漢學宋學之分
於是有漢易宋易之別謂漢易主象宋易主理邵易主
數又有漢易魏易晉易唐易宋易五易之稱不知漢易
主象於羲文孔子之旨相去固尚遠也自王弼改言理
後之宗王者舉此則遺彼舉彼則遺此相去益匪近矣
而邵子之言數則更甚焉朱子啟蒙示人不必以孔子
之易爲文王之易將本義前圓圖方圖反復玩味無惑
乎學易者雖窮極四庫易說而終身不能入易之門也
焉得不視易爲神奇詭祕謂聖道以易而後尊乎蘇明
允之易論有以哉今正定之一以孔子之言爲羲文之
註孔子言即所謂十翼十傳也否則不敢引以爲據欲
疑易者讀文王之易如四子書讀孔子之言易如朱子
集註不患其易道之不明而學易者上誤於歧路也//
[八皙例皙]
易之一書羲文之旨固不易知然孔子所稽類而言者
已發揮殆盡矣讀孔子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
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
行易之道固已盡於是矣乃自周至今諸易解凡予平
生所見者不僅二百家中閒言理言數者無論矣言象
者數十家莫不各有所見各有所得各立一意各承一
義家數甚多詳集皙內其中雖未必一無所取但實而
究之皆不過易之一鱗半爪耳諸如此者概不敢從僅
遵孔予所稽言者而解之題其名曰易經遵孔八皙皙
者取明辨皙也之意蓋辨舊注易諸家解羲文孔子之
譌者而更明之焉皙類爲八一曰例所以著易經遵孔
八皙之所由正定也二曰圖蓋易旨有難解者非圖不
明舊注家圖可取者少故別爲圖十有四以明其舊注
謬解之義三曰象所以明羲文孔定象之通德類情以
便於化裁推行也四曰數所以明易中天地陰陽衍策
卦爻諸數而仍重象不重數也五曰占所以辨舊說占
法之謬而詳著文孔占斷之蘊也六曰疏雖僅詮釋羲
之畫文之辭孔子之言實則仿王夫之稗疏合周漢至
今說易諸注而兼疏之不必指其疏何人何注也七曰
學易之道包涵天地萬物之理囊括盛德大業之精內
聖外王之學盡在乎此所以著學易次第門徑而身體
力行之功也八曰集所以集周漢魏晉迄乎元明以來
說易諸家之或當或否或可從或不可從者也//
[文興易書例皙]
舊易本於經首多列周易二字下注云易者有交易變
易之義又云周者因六十四卦彖乃文王所作三百八
十四爻乃周公所作而不知已誤矣朱子本義原本天
行健前有象上傳條又云卦之上下兩象即所謂六十
四大象亦周公所作而不知更誤惟云稱周者特別於
夏易之連山殷易之歸藏此言稍稍近似之然亦可以
不必矣考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
三曰周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云三易者後人因易之
名以名之也左僖十五年戰於韓卜徒父筮之曰吉其
卦遇蠱云云又成十六年戰於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
卦遇復云云顧亭林謂此皆不用周易而別有引據之
詞即所謂三易之法也不知千乘三去及南國䠞云云
皆別本易繇詞與鳳凰于飛一薰一蕕諸詞同蓋周時
學易者多亦如後世焦氏易林揚子太元之類不必定
其果連山歸藏與否即使連山歸藏自非孔子之易亦
非孔子所言文王之易其意甚明况世所傳連山歸藏
實贋書耶雖杜子春鄭司農之說亦未免曲爲附會不
足尚也今正定之去周易字改列文興易書文興易書
者孔子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
王與紂之事耶又曰易之爲書也有天道焉又曰易之
爲書也原始要終又曰易之爲書也不可遠又曰書不
盡言據此則確有指名矣而周公不但未作大象亦并
未作爻詞其誤亦不辨而自明不必引史漢三國志以
駁先儒微觀之即可知易爲文王之所興孔子之所稽
類而言者無他焉按京氏易積算法引夫子曰八卦因
伏羲暨於神農重乎八純聖理元微易道難究迄乎西
伯父子研理窮通上下囊括推義考象配卦世應加乎
星宿云云又云初世二世爲地位三世四世爲人位五
世上世爲天位先儒謂周公作大象又云作爻辭大抵
本此善乎王應麟之言曰此占候之學決非夫子之言
也真千古隻眼//
[三十并三十四序重卦象畫文彖爻辭命例皙]
古今易本乾卦畫前多列上經二字咸卦畫前列下經
二字讀孔子稽三十并三十四重卦象文序類兩貳言
則既尊爲經分爲上下兩經猶未甚謬不似天尊地卑
及八卦成列之稽類貳言強分上下二篇且妄名之曰
繫辭傳與孔子之意迥不相侔孔子曰聖人立象以盡
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焉以盡其言又曰繫辭焉而命
之又曰其受命也如嚮又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
明吉凶又曰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則孔子
所謂聖人者即文王也六十四卦即文王所序也無疑
今正定之既僅稱易經於外內悉遵孔子之言而不用
孔言之所無則上下經字皆不可復用以自亂其體例
凡舊本所稱上下經者悉改之上經改用三十序重卦
象畫文彖爻辭命列於咸卦畫前下經改用三十四序
重卦象畫文彖爻辭命列於咸卦畫前以符孔子所稽
言之義并用孔子所稽類之言//
[重卦象畫例皙]
包羲作八卦畫既成列因重之重者仍八卦畫也自包
羲歷神農至黃帝堯舜始通其變通其變者盡重之而
爲六十四卦畫也中閒僅稱神農黃帝堯舜爲耒耜爲
市垂衣裳取諸益取諸噬嗑取諸乾坤餘皆稱後世聖
人易之以某某後世聖人者略之之辭大抵皆神農黃
帝前後諸聖人也則知重盡八卦畫爲六十四卦畫非
包羲一人所重非神農一人所重亦非文王所重孔穎
達正義論重卦之說謂王輔嗣以爲伏羲史記三皇紀
以爲神農周本紀及世表以爲文王皆非也而其所謂
重者亦未明其究爲卦畫爲卦文且未知自羲農至堯
舜通其變者乃窮則變也故重非一聖亦非一時僅有
卦畫而無卦文非若文王之通其變乃參伍錯綜剛柔
相推而通其變以成卦文也舊易諸本皆列重卦畫於
六十四卦彖前下注云上某下某謂之曰六畫卦孔子
曰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曰六畫卦誠是也
而不知卦之畫即卦之象孔子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
者像也又曰易者言云乎象者也則凡卦文之象彖之
象卦爻之象皆在此六畫中今正定之列重卦象畫四
字於六十四卦畫之前并辨其舊注家之所未發者//
[重卦象文辭命例皙]
舊易注諸本文王彖首皆僅連卦文如孔子稽象類正
言首不別列卦文於前且不詳釋其卦文之所始即有
釋之者或曰伏羲或曰神農黃帝堯舜或曰文王大都
皆囫圇之語而不能確有所據無惑乎不解孔子卦文
正言爲何而妄附於彖類正言之後強名之曰大象且
云周公作也詎知卦文乃文王所成雖制器尚象十三
卦亦非包羲諸聖人當日遂稱曰離曰益曰噬嗑云云
所謂蓋取諸某卦者乃孔子追言之辭蓋猶言殆也殆
取諸某卦象之畫非取諸某卦象之文也今正定之增
列六十四卦文於每卦象之前且別列重卦象文辭命
六字於六十四卦文之前孔子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即成此文也又曰道有變動故
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亦即此文也又曰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又曰其稱名也小名亦即此文也
此名此文即文王所稱也稱亦即成也又曰聖人設卦
觀象設卦者序卦也即序此卦文也聖人即言文王也
又曰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辭亦兼此卦文言也蓋文
即辭也非僅彖辭爻辭及用九六占辭也夫易所繫之
辭無辭非命故曰重卦象文辭命觀孔子六十四卦文
之正言所謂君子以上以后以大人以先王以莫非效
法此卦文辭而以之崇德廣業凡占而六爻皆動者即
以此卦文辭與卦文正言斷之也按田何始有易書時
或以爲文王六十四卦文各彖首皆有其字不必再列
其文忽焉不覺而刪之耶或以前已有刪之者耶或刪
者在田後耶惜田易不傳其事皆無可考然以孔子文
正言勘之實不能無此卦文於彖前也否則文正言是
何說話哉予亦知此本出不免有自我作古之誚然予
實見得必如此而後於文孔之易乃合博於易而有疑
者自不以予言爲妄也//
[重卦象彖辭命例皙]
孔子曰彖者材也即一卦之剛柔時位并旁通相雜之
當不當繫辭焉而明其利不利也材猶俗云材料之材
未成器者蓋求統言之爻乃分言之也故曰存亡吉凶
則居可知矣居對變動言又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
半矣鄭康成曰彖者斷也以斷一卦之吉凶此說似是
而猶非也朱子云彖亦象也此設亦似乎是乃舊諸易
本皆云彖者言乎象者也此說則仍非左昭四年韓宣
子適魯見易象與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則周時人雖
不稱易書而稱曰易象猶與易義相近洵乎易之所有
莫非象孔子之所言亦莫非象也豈僅彖乃謂之象乎
攷費直隸文本彖者猶易者范望說最明何可改易字
爲彖乎鄭康成詩箋多改字其註易亦改字王伯厚曾
摘之其實漢人注經者莫不喜改字不獨康成也惜此
字何人所改不可攷然既知其誤豈可仍安於固陋乎
况舊易諸本莫不以彖辭爲卦首於孔子之言尤不合
今正定之既以文首每卦則彖辭次之且於六十四卦
彖辭前增列重卦象彖辭命六字欲疑易者知彖之義
訓材若訓斷與專訓象者均尚未協凡占而六爻不動
者以卦彖辭命與彖類正言斷不以卦文及文類正言
斷者也//
[重卦象爻辭命例皙]
爻者一卦之六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乾用九
坤用六非爻也乃六爻皆動之象而占斷之辭命也然
先儒多云爻辭爲周公作而不知乃文王作云周公作
者又往往據明夷六五一爻其說甚游移大約謂武王
得天下釋箕子囚疑其時文王已崩文王未見箕子釋
囚故耳案箕子年百餘歲文王九十七歲文王拘羑里
與箕子爲奴佯狂被囚皆同一時文王崩與箕子釋囚
前後時日相去有幾豈文王不識箕子而僅周公識之
耶况明夷六五箕子實其子耶予嘗攷西漢吾蜀趙氏
賓說易極有古義謂明夷六五箕子作萁子從艹不從
竹讀作亥子之亥萁古亥字賓蓋孟氏喜高弟也自施
讐因孔子彖類正言有箕子以之文遂以萁子爲箕子
馬融仍之遂流傳至今雖劉向荀爽蜀才皆從孟氏說
而晉人鄒湛則譏荀爽漫衍無經無惑乎自昔至今世
多謂周公作而又鮮明其所始也舊古今易本皆列六
十四卦爻於六十四卦文類正言後於孔子之言不合
今正定之列三百八十四爻辭於六十四卦彖之後而
以重卦象爻辭命六字別列於六十四卦爻之前雖古
今易本所無而所以爲此者欲疑易者知文孔之真并
漢魏至今位置之謬蓋必如是乃與孔子稽言文王之
易相符//
[占用九六象辭命例皙]
孔子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參天之數即乾之九兩地之
數即坤之六故六十四卦之陽爻皆乾九陰爻皆坤六
無他數焉以文王所繫之辭命皆各指其所之故曰繫
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動即言之也然占而不動者
皆不以九六用乾鑿度謂彖爲七八爻爲九六一說動
爻爲九六不動爲七八皆非也所謂用九六者蓋言乾
六爻皆九坤六爻皆六故曰用九用六此文王所繫六
爻皆動之象而占斷之辭命舊注互異有謂用上九一
爻者王介甫之說而來瞿塘之所宗也有謂爲揲蓍變
卦之凡例因純乾純坤而居篇首者朱子取歐陽永叔
之說也有謂乾用九貞二四上坤用六貞初三五者荀
慈明虞仲翔之說也皆非也惟林希元說最爲切當然
古今易本皆囫圇而不確指其爲文王言爲周公言爲
孔子言今正定之增列占用九六象辭命七字於乾爻
後以補其舊住家之所無欲疑易者尋省易了之乾用
九見羣龍无首吉之辭亦若乾初之潛勿用二五之見
飛利見三四之惕躍无咎上之亢有悔與自強不息之
義適相合坤亦然皆同一象占斷辭也非爻也實文王
乾坤二重卦六爻皆動之象之占斷辭命也故他卦無
之//
[孔子易書稽類言例皙]
班固藝文志易經十二篇顏師古注云上下經及十翼
故十二篇孔穎達正義云十翼者上彖一下彖二上象
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
十又謂之傳陸德明釋文云太史公論六家要旨引天
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謂之易大傳班氏又謂孔
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傳即十翼也案
顏氏孔氏陸氏謂孔子稽類言爲傳又曰翼者大抵據
班氏班氏又據司馬氏要之以孔子易書稽類言攷之
皆臆撰之名與孔子之言易不相合無可據後世注易
諸家發明十翼十傳者尤多異說均之未能與孔言相
符今正定之凡古今本之所謂十翼十傳者更其名曰
易書稽類言蓋六十四卦文卦彖卦爻象辭命爲文王
所興之易書自餘皆孔子稽文王易書之類而言者故
云然也孔子曰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
之意耶其類即易書所有之類蓋取諸此也此義甚明
殆先儒均未之察耶故特表而出之以更正十翼十傳
之名欲疑易者知孔子言易之書確有可指而名之者
何必臆名曰十翼十傳而爲此無根之稱耶//
[稽類正言例皙]
朱子記嵩山晃以道卦爻彖象說謂古經始變於費直
而卒大亂於王弼此蓋據孔穎達正義也顧亭林謂前
漢經與傳皆別行漢以來爲費直鄭元王弼所亂取孔
子之言逐條附於卦爻之下莊方耕謂朱子發漢上易
傳云王弼以文言附於乾坤二卦孔氏正義云弼之意
以爲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
附其當爻下言之按此則費氏古經自是經傳相別合
彖象於經者自康成始則加彖曰象曰之文猶以傳附
經後若今乾卦者是是爲鄭氏本至以象附爻而以彖
象移置爻前自弼始則每爻加象曰之文若今坤卦以
下者是又以文言附乾坤二卦於坤亦加文言曰之文
是爲王氏本顧氏謂程正叔傳皆因之朱子本義原本
始依古文故於周易上經條下云中閒頗爲諸儒所亂
近世晃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
爲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古易之舊而不知非孔子
稽言之舊也與孔子不合雖班書儒林傳所紀費直之
治易及魏志高貴鄉公幸太學與博士湻于俊論易之
所問對亦皆與孔子之旨未符即所謂費氏古經者亦
不過隸文易本耳雖經傳相別亦何當乎予嘗攷之秦
火後言易早而最可攷者莫如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王說卦文王者說
卦於文王猶云說文王之卦也司馬文如此句類甚多
蓋應用於字而不用此固不可解而可解者也鍾本最
明自費直王作言後世述仍之故李安溪著文言論以
文言爲文王之言雖李厚岡以文言移於繫辭傳後亦
仍是正義十翼之次則漢以來諸易本大抵因史記而
臆斷之故多所異同不謂相沿至今古今本皆不得其
當實末能深悉易蘊故耳今正定之凡孔子稽卦文彖
爻象辭命類之言皆謂之正言正言者據正象斷辭而
言之者也孔子曰正言斷辭則備矣蓋取諸此也文言
曰字去而不用元者善之長也下兩彖類貳言及五爻
類貳言皆移置稽類貳言中坤亦然茲不贅//
[稽三十并三十四序重卦象畫文彖爻辭命類正言例皙]
今本朱子本義顧氏謂非朱子原本明洪武初頒五經
天下儒學易則兼用程朱兩家然各自爲書無一相混
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於程傳之後而
朱子所定之古文本遂殽亂其彖曰象曰文言曰字皆
原本本義所無看然攷原本謂彖辭爲文王所繫卦之
上下兩象與夫兩象六爻之辭皆周公所繫仍置兩象
辭於彖辭之後爻辭之前而所謂孔子之彖傳及大小
象傳其次列亦如是則皆非也今正定之首列孔子稽
卦文辭命類正言次彖類正言次爻類正言以與文王
易書之次相符文言字不用移貳言中其彖曰象曰亦
不用依文王書次每卦亦各合文彖爻類正言爲一卦
不與今文本同亦不與古文本同而稽用九六象占辭
命類本正言乾坤二卦六爻皆用九用六前占用九六
例已皙即附於乾六爻之後用九之前不別列例皙於
坤用六象辭前//
[稽類貳言例皙]
舊易本除所謂附經彖傳大小象傳上下經分二卷第
三卷則名曰繫辭傳上下兩篇次說卦次序卦次雜卦
諸古本亦大抵同與孔子言易之旨均未免相去天淵
攷漢易有書自田何始易家注書則自王同始然其書
皆不傳自漢以來史籍所載言易諸家有書名固不少
而能存者則甚寥寥不獨十三家漢注盡亡也顧其書
雖流傳久失幸其言或散見他文乃前明又多談宋易
雖來瞿塘力談象又絕無一語道及漢易至我朝
惠毛諸君始漸求漢易之學故漢以來諸易說或從李
鼎祚集解采輯成卷或從孔穎達正義摘取成帙其餘
略見於說文釋文者亦不過音讀字句之異而已雖唐
志七十六家易注則有卜商孟喜京房費直馬融苟爽
鄭元劉表董遇宋忠(釋文與李氏集解俱作宋衷)王肅王弼虞翻陸
積競信荀煇蜀才王廙干寶黃熲崔浩崔覲何允盧氏
傳氏王又元王凱沖(馬端臨通考沖作同)韓康伯謝萬桓元荀諺
荀柔之宋褰任希古諸人義疏則有宋明帝梁武帝張
諺蕭偉蕭子政張譏何妥褚仲都梁蕃劉巘孔穎達陸
德明陰洪道諸人雜著則有元宗張璠鍾會范氏應吉
甫鄒湛阮長成阮仲容宋處宋宣聘欒肇袁宏楊又沈
熊薛仁貴王勃諸人不著錄者則有李鼎祚東鄉助(陳振
孫書錄解題東鄉作東陽)僧一行崔元佐元載李吉甫衛元嵩高定
裴通盧行超陸希聲諸人而張璠集解二十八家又別
見有向秀庾運應貞張輝王宏王濟衛瓘杜育楊瓚張
軌宣舒邢融裴藻許適楊藻諸人李鼎祚集解三十餘
家又別見有何晏侯俠果翟元(荀慈明九家易作翟子元)崔憬沈鱗士
焦贛伏曼容姚規朱仰之蔡景君延叔堅諸人又釋文
敘錄凡志中諸人已見姓者者又別有尹濤費元珪袁
悅之卞伯玉徐爰顧懽明僧紹李軌徐邈周宏正諸人
而悅之更有繫辭注又冊府元龜有李悅之注繫辭又
爲易音又鍾會傳注有成侯易記計如此可攷者不下
百人而今所傳者亦甚寥寥予曩讀易當難解時每恨
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