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南華真經天地篇通述

南華真經天地篇通述
〇唐玄宗稱莊子爲南華
〇其實是頒桂冠稱他爲老仙角
〇莊子天地篇的理路在此被凸顯了出來
〇所謂通一無心
〇最後引記文是這麼說的
串通一氣不自執礙
所謂
一條籐兒通天鑽地
順當了辦無須造作
且以道觀汎觀得
如此而已
〇這個一即是莊子的道
〇而德是一氣貫串不失
不失真氣啦
₡₡
〇莊子的年代(約西元前369年~前286年)
〇比孔子晚出
〇本篇開頭云天地者就僅是意象僅是一氣周流
〇未嘗言治言主君
〇若有言治言主君者非當要也
〇僅是說道觀言觀分觀能汎觀串通一氣而已
通天順地德 行其義也
非關人主治世賢聖獻技
雖有英雄崇拜
然亦應置之不論
始達無欲無爲淵靜
造化自然之道如此
 
 
[]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天地>>天與地<<間有人
雖大>>云大物<<非小
化>>大物之化<<大化<<化育萬物
化均>>化鈞<<教化普及<<風俗淳樸 有不教而化之義
治一>>嚴整有規律<<嚴密周到齊全而完備<<非僅一物而是眾物<<所謂普施
非人主之君普施而是天地普施
主君>>國君<<人主
英雄崇拜下的產物
當幻想破滅時亦一文不值
卒>>假借崒ㄗㄨˊ<<爲高危
故人卒者 可載舟亦可覆舟者
此處引申爲群眾人民
爲反覆無常之高危險群
 
[]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
君>>主辦這個國的這個人
原於德>>以德行爲本
成於天>>純粹精也<<縝密不失
有道德良知之外掌握事物亦不失於時方爲君
不然羊馬之來
妳就遇劫了
(原通羱騵此處言赤馬劫or紅羊劫)
無爲也>>無欲淵靜不亂施作
有些人不結婚欲望卻很大也是常有
天德>>乾健不息<<一點腎虧也沒才行
把艱難當補藥吃
不覺其苦
能荷負者
 
[]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以>>爲也用也
觀>>審視察看
言>>言行<<所行義<<直不直正不正
分>>分際<<義不義 私不私
能>>才能<<善不善 宜不宜
以道汎觀>>用此三觀之道<<見其大審其小
應備>>當備<<反之則不當
譬如228公園運動器材損壞
年前圈到年後
兩三個月了未見修
此即不當
備>>愼也
想選總統還如此不謹慎
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備品不足
嘿彼在跟誰說話!!!!!
 
[]
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
(闕誤引江南古藏本作故通於天地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
(王懋竑曰此下當脫⃞⃞⃞者義也句)
〇通天地 順地德 行物義
義>>宜也
〇萬物皆備
吾以觀其復
復>>白也
不是你說了算!!!!!
 
[]
上治人者事也
能有所藝者
(倫案藝說文作埶此借爲誼音同疑紐說文曰誼人所宜也今通作義故下文曰事兼於義)
技也
(涵本技作枝下技兼同)

〇上治人者事 能有所宜者技
治人之事
能籌謀揣度擬議
而不失其時者爲上
不是滿口邏輯
又不審事度時
一昧底飆智商
以爲算計一下
就可以撿到便宜
那是枝末白癡
不是梢頭青黃
無濟於事底!!!!!
 
[]
技兼於事
事兼於義
義兼於德
德兼於道
道兼於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
無欲而天下足
無爲而萬物化
淵靜而百姓定
技兼於事>>審時度勢同時兼顧到事物發展的方向<<不用智識技巧
事兼於義>>事物發展的方向抓對了同時要兼顧到適合性<<不宜非義
義兼於德>>宜者用德性去感招<<非有欲不是發大財<<發大財太Lo
如果辦不到滿足不了全體還是惹人怨的
她拾荒的還是到處拾荒
道兼於天>>合於天德即道兼於天
 
[]
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〇一通假壹、揖
〇琅邪臺石刻頌云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整個國度專心一志無有二心
有的拿掃帚也要幹
有的跪地求饒說不定可免一死
大家的心思不一樣
還治個屁呢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都快廢了
228年年時間到都要拿出來檢討
那個血腥一直揮之不去
蠢極了
通一無心辦不到
談天說地還有什麼用呢?????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
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埶者,技也。
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莊子義證第十二──外篇天地



莊子義證第十二──外篇天地

340

外篇天地第十二

 

[]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闕誤引江南古藏本作故通於天地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王懋竑曰此下當脫⃞⃞⃞者義也句)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倫案藝說文作埶此借爲誼音同疑紐說文曰誼人所宜也今通作義故下文曰事兼於義)技也(涵本技作枝下技兼同)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

夫子曰(陸德明曰此兩夫子曰元嘉本皆別爲章)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倫案洋借爲奘聲同陽類或借爲汪古書以水大爲洋者皆汪之借說文曰汪深廣也亦同陽類)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世本刳作𪟉汉字)(陸德明曰刳崔本作軒倫案刳借爲𡗷ㄍㄨ古讀谿影皆喉音也說文曰𡗷大也(非借爲夸者夸爲胯本字)崔本作軒者淺喉音也)無爲爲之之謂天無爲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御覽四一九引愛作義)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倫案崖借爲乖同喉音也說文曰𦮃戾也)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倫案紀借爲起說文曰起能立也起立備完相對爲詞)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陸德明曰循或作脩倫案脩字形近而譌)不以物挫志之謂完(朱駿聲曰完借爲院說文院堅也倫案挫借爲剉折傷也)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俞樾曰禮記郊特牲篇鄭注曰事猶立也釋名曰事剚也剚立也劉秀生曰事吏一字吏立雙聲倫案韜借爲滔說文曰滔水漫慢大皃事音禪紐古讀禪歸定故事立並爲舌音得通借也)沛乎其爲萬物逝也(陸德明曰逝崔本作啟章炳麟曰啟疑哲之譌啟哲聲亦同部倫案沛借爲溥音同滂紐說文旁下曰溥也旁即滂之初文而滂下曰沛也是沛也即溥也說文曰溥大也逝常爲哲說文曰哲知也方言一曰哲知也齊宋之間謂之哲)若然者藏金於山(文選東都賦李注引藏作捐)藏珠於淵(闕誤引張君房本藏作沈)不利貨財不近貴富(文選東都賦注引近作尚)(倫案近借爲祈或借爲訢說文曰祈求福也訢喜也)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倫案醜借爲愧)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章炳麟曰拘與鉤同天運篇一君無所鉤用釋文云鉤取也此拘亦訓取倫案拘借爲取聲同侯類分字疑羨)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顯則明(倫案郭象以上顯字屬上句讀顯則明爲句范無隱以顯則明屬下句讀吳汝綸以顯顯則明絕讀倫從吳讀)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倫案狀借爲房與方借爲狀同例說文曰房室在旁也)。//

 

[]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倫案成玄英疏曰淵則歎其居寂以深澄漻則歎其雖動而恆絜也本亦作君字者蓋謂居字以形近君而譌爲君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王念孫曰考與攷通說文攷敂也)萬物孰能定之(倫案疑上有奪文)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張炳麟曰逝借爲哲

345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採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序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序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卷上】(并序下同卷)
〇就僅是個氣經
〇盎然生機勃發<<盎然春意而已
本書>>心意常調致欣昌是也<<定心在春不改調燮陰陽是也
₡₡
〇燮理陰陽<<調和治理陰陽之能事
〇燮 說文曰
。和也。從言。從又。炎。籒文𤎬𢆉𢆉。音飪。讀若溼。(穌叶切)←
從言>>正見正言
從又>>迭替換不離其則
炎聲>>進而有光退亦不滅<<綿延不絕
𢆉ㄖㄣˇ>>稍甚亦不爲過<<能安忍也
聲多可從可隨>>故春意盎然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0847齊魯)
和也者釋詁文和當爲盉本書盉調味也書顧命和天
下洪範友柔克傳云和也詩大明燮伐大商傳云
和也  從又炎者徐鍇本五經文字六書故竝作炎聲 
籒文𤎬𢆉𢆉音飪者畢君以珣日籒文𢆉此上當
脫籒文注云𢆉音飪此三字後人所加徐鉉以炎部有𤎬
字此處又脫籒文遂以從𢆉𤎬與從辛之𤏻相混疏謬
之甚馥案玉篇籒文𤎬  讀若溼者溼字音非𢆉
字音也中有籒文之說雜廁其閒讀者不了當云和也從
言從又炎
聲讀若溼←
 
有沒有看到盉
禾米調味<<人食其氣
就這麼簡單
呷氣味ㄟ<<呷土包子ㄟ亦如是
說穿了即是一股氣運
--
有沒有看到燮、𤎬𤏻
調知見、觀心地、忍所當忍<<不被矜僞俗氣所掩
以和爲貴<<非關格調高低
如南華天地篇所云:
明白入素無爲復朴體性抱神
以遊世俗之間者!!!!!
 
[]
夫形之所恃者氣也,氣之所依者形也。氣全即形全,氣竭即形斃。是以攝生之士,莫不煉形養氣,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無氣者,即氣之與形相須而成,豈不皎然!
余慕至道,備尋秘訣,自行氣守真向三十餘載,所聞所見,殊未愜心。大歷中遇羅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昂,依然相顧。余奇異人,延之與語,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懇至,見授吐納,須一二理身之要道。其恩罔極,非言詞所能盡。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經書,悉傳口訣。其二景、五牙、六戊諸服氣法,皆爲外氣。外氣剛勁,非從中之事所能宜服也。至如內氣已正,一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昕師之口訣,徒爲勞苦,終無所成。今所撰錄,皆承師之旨要,以申明之,諒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嘗謂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與天地分一氣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哉J.斯實真言要訣也。修奉之士,宜三復之,恭承誘訓,敢不佩服!有偶時得此訣者,須慎勿輕傳示,無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
嵩山>>在河南省登封縣北,爲五岳之中岳。古稱外方、太室,又名崇高、嵩高。其峰有三:東爲太室山,中爲峻極山,西爲少室山。
太无(太無;太无)>>空曠虛無之境。
氣>>性即神,命即氣。
〇命 說文曰
命。使也。從口。從令。(眉病切)←
依口令來伶弄
似樂人之說唱彈奏撥弄挑逗
命即氣氣即命
果使不上勁
撥弄挑逗不出個玩藝兒
其命休矣
而性神既離
故氣命離不了言說聲韻
離此言說聲韻
則息而無此神韻當明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0532齊魯)
使也者廣雅同釋詁命告也馥案易泰卦自邑告命書說
命臣下罔攸稟令傳云令亦命也論語使於四方不辱君
命←
自邑告命>>使者親自教導
若自個兒不正焉能使人
故口令不行
有以已也
氣何其不如此
口眼不正喎斜<<肺活量不大
又云何能唱歌說話
言形氣者當知
₡₡
〇氣 說文曰
。饋客芻米也。從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許旣切)←
氣個什麼鳥東西
饋贈客人芻米以爲禮
傳曰齊人來氣諸矦
贈貴族以賤草爛米不讓人生氣才怪
說文解字義證云(義證2155齊魯621
饋客芻米也者。一切經音義七字書。餼。餉也。埤蒼。饋也。小爾雅廣言。餼。饋也。考工記。玉人之事。以致稍餼。注云。致稍餼。造賓客。納稟食也。餼或作氣。杜子春云。當爲餼。王制皆有常餼。注云。餼。廩也。僖三十三年左傳。居則具一日之積。杜云。積芻米菜薪。桓六年傳。於是諸矦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杜云。生曰餼。桓十四年傳。曹人致餼。注云。熟曰饔ㄩㄥ。生曰餼。僖十五年傳。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僖二十九年傳。介葛盧來朝。饋之芻米。正義。周禮掌客。天子代諸矦之禮。上公饔餼九牢。饔五牢。餼四牢。車禾視死牢。牢十車。則禾五十車。車米視生牢。牢十車。則米四十車。矦伯饔餼七牢。禾四十車。米三十車。子男饔餼五牢。禾三十車。米二十車。芻薪皆倍禾也。聘禮。卿。饔餼五牢。禾米與子男同。其附庸。執帛與公之孤同。則饔餼亦五牢。禾三十車。米二十車。芻薪倍禾。則此饋之芻米。芻六十車。米二十車。襄二十九年傳。鄭饑。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一鍾。昭元年傳。子干奔晉。叔向使與秦公子同食。皆百人之餼。哀十二年傳。地主歸餼。周語。膳宰不致餼。韋云。生曰餼。又云。廩人獻餼。韋云。生曰餼。禾米也。越語。生二人。公與之餼。注云。餼。食也。孟子。百官牛羊倉廩。僃以事舜於畎畝之中。趙注。倉廩。致粟米之餼。僃具饋禮。孔叢子。季桓子以粟十鍾餼夫子。  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者。桓十年左傳文。彼無來字。←
吃了一肚子氣>>這叫生>>叫禾米
禾米>>去殼稻穀<<能生氣也
故而說它爲生長發育之氣
道家云
子至午>>生氣
午至>>死氣
生死事大
故而
午前皆生氣
午後死氣沉沉
死氣沉沉<<無活力<<精力大衰
當依本書諸訣調理>>渡此死寂
不然生路既無<<命危
只有準備回天家了!!!!!
 
 
↓↓↓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卷上】(并序下同卷)
 
[]
夫形之所恃者氣也,氣之所依者形也。氣全即形全,氣竭即形斃。是以攝生之士,莫不煉形養氣,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無氣者,即氣之與形相須而成,豈不皎然!
余慕至道,備尋秘訣,自行氣守真向三十餘載,所聞所見,殊未愜心。大歷中遇羅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昂,依然相顧。余奇異人,延之與語,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懇至,見授吐納,須一二理身之要道。其恩罔極,非言詞所能盡。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經書,悉傳口訣。其二景、五牙、六戊諸服氣法,皆爲外氣。外氣剛勁,非從中之事所能宜服也。至如內氣已正,一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昕師之口訣,徒爲勞苦,終無所成。今所撰錄,皆承師之旨要,以申明之,諒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嘗謂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與天地分一氣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哉J.斯實真言要訣也。修奉之士,宜三復之,恭承誘訓,敢不佩服!有偶時得此訣者,須慎勿輕傳示,無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服氣訣
修真服氣訣:每日常外,攝心絕想,閉氣握固,鼻引口吐,無令耳聞,唯是細微,滿即閉,閉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數至百已上,閉極微吐之,引少氣還閉。熱即呵之,玲即吹之,能至千數,即不須根食,亦不須藥,時飲一盞酒作水通暢耳。數至五千,則隨處出入,有功當自知也,則有入水外功矣。夫服食養.生貴有恆。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慾而望靈仙羽化?必無此事也。但仙人至士,行功未滿,尚不能致,況凡俗乎?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當自知矣。
進取訣
進取訣曰:凡欲服氣,先須得一高燥靜密之室,不在大,務絕風隙而已。室中左右常燒香,不用乳頭者。肺須厚軟,腳須稍高。《真誥》曰:林高免鬼吹。.蓋言鬼物者,善因地氣以吹人而爲祟作。狀高三尺可矣。衣被寒暖,使枕高三寸二分,裹內一寸九分餘,令與背平。每夜半後生氣時,或五更睡之初覺,先呵出腹中濁惡氣,一九下止。若要而言之,亦不在夜半之與五更,但天氣調和,腹中空則爲之。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警身中神,畢,以兩手熅目大小?兼按之左右,抵耳摩面,爲真人起居之法。隨事導引,先以宣暢關節,乃以舌拄上愕,料口中內外,津液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神承之。以此三者三止,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臟,面乃光矣。此之法熟,大體同略,便兀然放神,使心同太空,身若委蛻,情累都遣,然後服之。每事皆閉目握固,唯散氣時即展指也。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精邪。初服氣之人,氣水流行,則不得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氣通暢,掌中出汗,即可握固。《黃庭經》云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靈液吞玉英。遂至不飢三蟲亡,心意常調致欣昌是也。
陶氣訣
陶氣訣曰:凡人五臟亦各有氣。夜臥閉息,覺後欲服氣,則先陶氣,轉令宿食消,故氣得出,然後始得調服。其法:閉目握固,仰臥,倚兩拳於乳問,堅兩膝,舉背及屍,固閉氣海中氣,使自內向外,耕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二九止。是日陶氣。訖,還則調之。
調氣訣
調氣訣曰:鼻爲天門,口爲地戶。則鼻納之,口吐之,不得有性,作則氣逆,逆則生疾。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欲自耳聞之,或七或九,令和平也,是日調氣。調畢則咽之。夜臥之,不可口吐也。常須在意,意久則調也。
咽氣訣
得閉恣也也咽氣訣曰:服內氣之妙,在乎咽氣。世人將外氣以爲內氣,不能分別,作何甚哉!吐納之士,宜審而爲之,氣或錯性耳。夫人皆稟天地元氣而生,身中分之元氣而自理。每吐咽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氣海中隨吹而直上,直至喉中。但惟吐極之際,則轉閉口,速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汨汨然從左邊而下。經二十日,即如水瀝坎,聞之分明也。女則右邊而下。如此則內氣之與外氣自皎然別。次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運入氣海中。氣海在臍下三寸也,亦謂之下丹田。初服氣人,上膿未通,以手摩而助之,令速下。若氣已通流,不摩亦得。一閉口即三連咽,號曰雲行,一濕咽謂之雨施。初服人氣未通流,每一咽則施行,不可遽至連三。氣通暢,然後稍加之,直至於小成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夫人氣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以一咽爲候。每咽吐極財大鼓口,微用少力,蹙而咽之,務令郁聲汨汨而下,直入氣海中。如此了然,後爲三連咽,則便成也。且此訣要益余身,并深咽之。非久用心者,焉能較量而洞見真理!初服氣人及久服未得其妙者,有得此訣,何其幸歟!何其幸歟!輕於傳示,必招譴罰。慎之!慎之!每爲之,向東,終而復始,准前所爲候也。
行氣訣
行氣訣曰:下丹田後脊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泥丸,腦宮也。每三咽連,則存下丹田中。所納得元氣,以意引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氣,夾脊雙引,直上入泥丸,薰蒸諸宮,森然遍下毛髮、面部、頸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入胸中丹田心也,灌注五臟,卻歷下丹田至三里,遍屍,經膝踝,下達涌泉足心也。所謂分一氣而理,則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義。亦由天地有泉源,非雷霆動則氣不能潤蕩萬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則無以溉五臟,蒙光彩。還精補腦,非交會則不能通而上之;咽服內氣非吐納即不能抽而用之。逆知回薄之道、運用之理所以則天法地也。想身中濁惡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氣蕩除,皆從手足指端出,謂之散氣。即展手指,不須握固,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氣痞,痞則復調使平,平則復鼓,咽如前也。閉氣鼓氣,咽至三十六咽,爲之小成,爲未絕粒。但且至此,即得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掙。元問坐臥,但腹空即咽之,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度咽矣!謂之大成,是謂大胎息。如胎息,但閉氣,數至一千二百息,亦謂大成。然亦不能煉形易質,縱得長生,尤同枯木無精光也。
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氣諸事,并雜訣要,列於下,同志君子詳而行之,萬不失一也。
煉氣訣
煉氣訣曰:服氣餘暇,入室脫衣,散髮仰臥,展手勿握固,梳髮令通,垂席而布之,即調氣咽之。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氣所之。過理絕悶則吐之,喘急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氣通,加至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狀,是其效也。安心和氣,且臥勿起衝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也。神清氣爽則爲之,欲睡勿爲也。常爲之,不必每日,要獨清爽時爲之也。十日、五日,一度爲之候。《黃庭經》云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卻老年永延是也。
委氣訣
委氣訣曰:委氣之法,體氣和平,心神調暢,元問坐臥,則可爲之。依門戶調氣,或身於狀,或兀然而坐,似元神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閉十氣,或二十氣,皆須任氣,不得與意相爭。良久,氣當從百毛孔出,不復吐也。縱有十分氣一二也,復調,爲、能至十或百息已上,彌加#3候。行住坐臥皆爲之,如此勤行,百關開通,顏色潤悅,氣清而長如沐浴#4。但體有不和便爲之,亦必當清泰也。《黃庭經》日高拱元爲魂魄安,清諍神見與我言是也。
閉氣訣
閉氣訣曰:忽有修養乖宜,偶生諸疾,宜投密室,依法布手足,則調氣咽之。有所苦之處,閉氣以意想經氣以攻之,氣極即吐之。訖,復咽繼之,急氣即止,氣調復攻,或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攻覺所苦之處,汗出通潤即止。如未愈,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晝日頻作意攻之,以差爲度。病在頭面手足,但有疾之處,則攻之,無不愈者。知心之使氣於手足#5,有如神,即功力難言也。
布氣訣
布氣訣曰:夫用氣與人療疾,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疾,取方向之氣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向方息心靜慮。此與布氣令其自愈,亦咽氣息念求除也,自然邪氣永絕。正氣布訖,邪風自退也。
六氣訣
六氣訣曰:六氣者,咽、呵、呼、噓、吹、嘻是也。五臟各屬一氣,餘在三焦。此都包矣。
咽屬肺,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依咽吐納,兼理#6皮膚瘡病,有此疾者,則依狀理之,立愈。
呵屬心,主舌,乾澀#7氣不通及諸邪氣,呵出之,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大小#8須作意,量宜理之,違度則損。
呼屬脾,主中宮土,如氣微熱不和,腹肚脹,滿悶不泄,以呼理之,即愈。
噓屬肝,肝主目,如目溫熱,可噓以理之,即愈。
吹屬腎,腎主耳,腰腳玲,陽道衰,以吹理之,即愈。
嘻屬三焦,如不和,以嘻理之。
六氣雖各有所管,但五臟三焦玲熱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呵之以理,諸疾皆愈,不必用氣也。諸家說准此行,可立見功效。
調液訣
調液訣曰:人食五味,五味各歸一臟,每臟濁氣同出於口。又六腑三焦之氣,亦賡此門。眾穢總投,合成濁氣。每睡覺,濁穢之氣自不堪聞,審而察之,知其時候。口中乾苦,舌澀頰熱,少津液或咽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熱也。即須開口呵之,必須依門戶出入之。十呵、二十呵即嗚天鼓,或七或九,以舌漱華池而咽津液,復呵,察熱退止。,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熱退五臟凍也。若口中津液玲淡不受水,即玲狀也,即以吹治之法候口中自美,心調即止。《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脩之可長存。又曰漱咽靈液災不干也。
飲食訣
飲食訣曰:服氣之後,所養有序次,其可食之物,有損有益。有益者,宜可食之,有損者,即可節之,益乃長服。每日平旦食少許淡水粥,甚宜人,理脾氣,令人足津液。日中食淡鈣賻飪,并佳,及蔥蓬羹、糯米、大麥飯、鹿肉作白脯,已上並佳。食後吞生椒三五枚,及先咽氣三五咽,消食,引下氣,通三焦,和五臟,趁惡氣,助正氣,特宜長服,辟寒凜暑濕,明目,和中理氣,功不可備具。在《太清經》上卷,更有別方妙。忌食十二屬、三十六禽,本命父母本屬特忌。熱蒸餅,亂正氣。肥猜肉、生菜,令人脈閉。瓜、棗、栗、芋、菱芙、獐、雁、野鸚,並可食之。不欲其心首脂也,齋戒須總.絕之。天師所種木中之玉,名日南燭草。每叢七十二莖,每莖二十四枝,每枝五葉,應七十二候,五行、二十四氣也。江束少室山、南岳、湘江化中,並有之。作飢飯食之佳,作煎亦得,不必依《太清經》中所須,但單南燭草即得。凡食乍可飢,不得令飽,飽即傷心,氣難行也。仍忌蘿蔔羹、生玲辛辣之物,酸滑牯膩、陳硬難消之物,切忌。若偶然食此等物一口,則物所在處,當微微有痛。慎之!慎之!但食軟物無慮。
凡服氣後,有氣下則泄之,慎勿絕,絕即成疾。每朝空腹,隨性飲一盞好清酒佳,冬暖之,夏玲亦得,助正氣排邪,又不得多,多則昏醉,昏醉則傷神損壽。若遇尊貴,事不得已,則須且飲,但可呵三五下,盞飲併則開口呵十數下,遣夠之毒,調理之。常時飲二三升,是日乃可一斗不至於醉,亦不中酒,亦不先食味,亦不退如故。
調護訣
調護訣曰:凡脩煉服氣休絕之法,不居產房,不昇喪堂,六畜死穢,一切雜穢不淨中,驢馬惡氣之物,並不宜聞,況近之乎!.如見不祥臭穢,即須念解穢咒、,不然甚損正氣。不意卒然逢遇已上之穢,則速閉氣,自取上風,疾過則解之,兼兩杯酒以蕩滌之,佳。如惡氣入,覺不安穩,即須調氣逐去,勿留,又恐有逆氣,勿使出,則卻咽下,更納氣以逆之,當定,以手摩助之,便含椒及飲一兩杯酒令散矣。如不散,亦不使和平也,斯必乃食油膩雜犯觸正氣。用意有省,當知向前所犯,必是憂患房事者,勿再有誤也。所服氣一年氣通,二年氣行,三年功成。元氣遂凝結玄珠於丹田,縱有犯觸,無能爲患。日服千咽亦不懼多,即返老還童,轉從此也。於是氣化爲血,血化爲精,精化爲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髮,九年易形,十年之內,三萬六千神備在身中,當化爲仙真,號日神人。勤修至道,煉氣爲形,形化爲神,神形一體,白日上昇。大道靈驗,好仙君子,詳而學焉。勤修不息,即性開通,五臟相固。《黃庭經》云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是也。內氣不出,外氣不入,寒暑不侵,兵刃莫害,昇騰變化,壽同三光,無窮盡也。
休糧訣
休糧訣曰:凡欲休根,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體實骨滿,百神守位,三尸遁逃,如此轉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須絕則絕,亦復無難。但覺腹空,即須咽氣,不問早晚,何論約限,久久自和,節度時候,無煩具言。亦可兼藥物。大有服藥之人,多不服氣,區區終身,唯以藥物爲務,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黃庭經》云: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
慎真訣
慎真訣曰:世上之人,率多嗜慾,損生伐命,今古共然。不早備防,悔將何及?《仙經》曰:夫人臨終而始惜身,罪定而思遷善,病成而方求其藥,天真已散,何可追之?故賢哲上士,惜未危之命,懼未禍之禍,治未病之病,遂拂衣塵寰,攝心歸道。道者,氣也。氣者,身之主.。精者,命之根。愛精重氣,然可庶幾乎長生矣!《黃庭經》曰:方寸之中念深臟,三神還歸老方壯。又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爲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三靈沒,但當吸氣錄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當決海百讀傾,葉去樹枯失青青。此禁養精神之術。凡學長生久視,未有不愛精保氣而致也。陰丹百御之道,人莫不知,雖務於氣而不絕慾,亦不免危殆。故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道,非道去人。修養君子深宜自省也。夫氣者,道也。道者,虛元也。虛元者,自然也。自然者,元爲也。元爲者,心不動也。心不動者,謂內心不起。內心不起,即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即神妍,神妍即氣和,氣和即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即五臟滋潤,五臟滋潤即百脈流通,百脈流通即津液上應,津液上應即不須五味。五味止絕,飢渴不生,飢渴不生。三田成體,堅骨實肉,返老還年,漸從此矣。故其氣化爲血,血化爲精,精化爲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髮,九年易形,三萬六千神住在身,化爲仙人。是心體玄微,理生不測也。五臟和,津液生,三焦通,氣不壅。此謂瓊丹,非世問丹也。夫神者,無形之至靈。故神稟於道,靜而合乎性。人稟於神,動而合乎情。故率性則神凝,久則神止,擾則神遷,止則生,遷則死。皆情之所移,非神之所使也。夫欲服氣,先須靜坐,一覺向上想過欲界、色界、元色界,更過太始、太素、太初、太極、太高,想元氣下,從頂門入,念至涌泉,端坐記入息,莫記出息。但用一覺,使元氣隨意而到三丹田,轉輪如流水。《王老經》云:元氣流通,不死之道。至人可知也,蚩蚩者不足與議。慎之!又曰:胎息守中,上與天連名。大道行之,立得飛仙。秘之!.慎之!保之!
嵩山太元先生氣經卷上竟
#1
養:原奪,據《雲笈七籤》補。
#2
憚:原作『但』,據《黃庭經》改。
#3
加:據《雲笈七籤》當作『佳』。
#4
如沐浴:《雲笈七籤》作『如新沐浴之人』。
#5
知心之使氣於手足:《雲笈七籤》作『是知心之所使氣,甚于使手』。
#6
理:原奪,據《雲笈七籤》補。
#7
乾澀:《雲笈七籤》作『口乾舌澀』。
#8
小:原奪,據文義補。
#9
止:原作『心』,據《雲笈七籤》改。
#10
氣者身之主:原作『身之主者精』,據《雲笈七籤》改。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卷下】
修存訣
凡胎息氣者,其道皆先叩齒三十·六通,集諸神,然後轉頸一匝,其胎息已,咽喉嚥之,如此三通,方以舌內外磨,料取玉津液,滿口漱溜,昂頭嚥之。上補泥丸,下潤五臟。
至夜半及五更,展腳握固,展兩手,去身五寸,其枕高三寸,閉目依前法嚥之。梳洗了,暖取一杯酒飲之。胎息滋六府,酒引氣潤百關。聖人言: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不離氣,氣不離人。人藉氣而生,氣散人死。人死生之理,盡在氣中,但調煉元氣,求死不得。王老云:久而行之,求死不得。此之謂也。老君云:甘雨潤萬物,胎津潤百體。《黃庭經》云:晝夜不寐迺成真。上致神仙,下益其壽,在身所有疾病,想氣攻之,其疾立愈。其真氣逐濁氣下泄,即覺神情爽利,器宇沖和。老君曰:靈谷玉英,並在已身。名山大澤,採藥服食可以滋助正氣,若全使之,即與道有乖。若久服胎息不亂者,自然氣圓成真妙,不假羽翼而乃昇騰也。
夫胎藏嬰兒,握固服元氣。握固是天地之問。握者,猶心閉門,邪氣不入也。夫嬰兒所以握固,在母腹中飲其元氣,故號日胎息。合本元氣不動不搖,自然不飢不渴也。
學胎元者,若閉氣極悶,即微吐其濁氣,呵而出之,旋便卻閉,常守其元,自然成妙矣。夫人身稟元氣所生,還須以胎元補之。故曰:保其元氣,是日自然還丹步虛。曰:沖虛太和氣,吐納流霞津。胎息靜百關,寥寥究三便。泥丸洞明鏡,遂成金華仙。又曰:常念餐元精,煉液固形質。
學道之人,常含元氣,抱漱流霞,充灌關府,津潤骨節,回凋朽之頹齡,復童嬰之怡顏。吐納改容,若非煉液如此。凡胎息上衝咽喉,用何物爲應?以雷嗚應候爲胎息矣。握固亦常行。夫咽喉下有十二樓,胎息氣上通頭,嚥之,名日補腦之法。秘之!故日飢食太和自然之氣,即胎息也。渴飲華池漿,口中津液也。得津液還歸溉灌神門,腎宮滋潤,玉液甘甜,深宜保之。夫五臟上應列宿,下應五行,常須以清諍保之矣。
慎糧法
慎氣法曰:夫氣之爲理也,納而難固,吐而易竭。難固須保全,易竭須潛而勿泄。真人曰:學道如憶朝餐,未有不得之者;惜氣如惜面目,未有不全者。又曰:若使惜氣如一身之先急者,吾少見枯悴也。其於接對言笑,須宜省約,運動呼叫,特宜調緩,觸類愛慎,方免損矣。夫人與天地合體,陰陽混氣,皮膚骨髓、腑臟榮衛、呼吸進退、寒暑變異之事,莫不同乎二儀五行也。是知天地否泰,陰陽之氣亂焉,臟腑不調,經脈之候病矣。因外寒暑之病起於風,因所致者百病起於氣。故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何來?是故須知形神以性和而全之,審內外之病而慎之。
夫人有三丹田,以合三元上中下也。上丹田泥丸腦宮也,其神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其神赤衣冠,治上元也。中丹田絳宮心也,其真人字子丹,一名中光堅,其神赤衣冠,治中元也。下丹田臍下氣海精門也,其神嬰兒,字元陽,一名谷下玄,赤衣冠,治下元也。此三丹田,以應三元,中各有一神,若虧損即氣漏精泄,精泄即氣散也。夫精者身之根。根者氣之位,精全即氣全,精泄即氣泄,唯精與氣須全耳。又云:精能食氣,形能食味。夫嚥氣不得和津液嚥之,津液須別嚥。若和津液,恐招生風,入腹成疾。咽津液時,須候出息嚥之,尤妙也。
嵩山太无先生氣經卷下竟